汉代砖石画像车马画像略考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讲课讲稿

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讲课讲稿
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 画像砖图案
中 国 画 像 石 砖 图 案
第六节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一.画像砖 画像砖和画像石是汉墓出土的一种极珍贵的艺术品。它作为墓室结
构一部分,嵌在内外壁上,有实用价值,又起到装饰作用,汉画像砖多 见于四川,汉画石多见于山东、河南
1.汉代画像砖概况 ■汉代采用改良措施,社会经济空前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 术也达到空前的繁荣 ■汉代讲究“厚葬”,认为人死如生,厚葬之风带来墓室修建业的发 展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极高艺术价值,其构图完整,结构严谨, 造型朴实,充满浓厚的汉代雄风 ■画像砖的表现方式: 一种为阳刻,线面结合,用浅浮雕的效果,这 种方法多用在人物的表现上,一种为阴刻,以线为主,另有彩绘,极少量
三.画像砖的造型特征 1.画像砖一般采用影形造型、线面结合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象
图6-7 《四骑吏》画像砖
图6-8 车马过桥画像砖
2.人物和动物大都取其侧面和3/4,以便能较好刻画其动态,表现其 形
态特征
图6-9 宴饮画像砖
图6-10 宴饮画像砖
3.由于面积大小的限制,画像砖注重大形与动态,简化细节,其形 态高度概括,特征鲜明
图6-1 阳刻石画像
图6-2 阴刻石画像
二.画像砖表现的内容 画像砖和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建筑、车骑出行、
骑射、角抵、神话故事、珍禽瑞兽、辟邪图案、生产劳动、交易市场、 杂耍娱乐,以及墓主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场面
图6-3 汉代画像石
图6-4 汉代画像石
图6-5 汉代画像石
图6-6 汉代画像石
4.画像砖造型大量运用线,线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现。画像砖上的 线古朴而有张力,流畅而不浮华
图6-11 出行图画像石

谈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的盛行

谈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的盛行

谈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的盛行内容摘要:在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是最常见的图像之一。

这主要受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及思想文化的影响。

汉代经济的发展使其带有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孝文化与统治者实行“举孝廉”制度同时也推动了厚葬的盛行;统治者又把车马视为国力的象征;爱慕虚荣的权贵富豪们又把乘坐马车视为身份的象征。

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促成了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的盛行。

关键词:经济、政治、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汉画像石是一种石刻绘画。

汉代的画像石存在于石祠堂、石阙、墓葬和石棺之上,主要表现当时的各种信仰及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景况等内容。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根据目前资料分析,汉画像石大致产生于西汉武帝以后,衰落或消亡于东汉末年,其间经过了约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其产生与发展主要受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和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

按照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主要分为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鬼祥瑞、花纹图案四大类。

其中,车马出行图属于社会生活类,它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图像之一。

出行行列中有轺车、辎车、骈车、安车、斧车等各种形式的车辆,共12种之多。

驾车的马从一匹到四匹不等,骖騑俱齐,更有驺骑导从,辟车伍佰,前迎后送,展示了封建贵族的排场和威仪。

车骑出行场面的大小,既反映了高低等级的差别,也反映了人们对死后的追求。

汉画像石中的车骑出行图大致可分作两类:一类是表现墓主生前的仕途经历,如嘉祥武氏前石墓即武荣祠三壁上部的车骑出行图,图上有“令车、君为掾时”、“为督邮时”、“君为郎中时”等榜题,清楚地显示了武荣的为官历程和身份地位及其各时期乘坐的车骑。

山东长青孝堂山石祠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表现的祠主参加诸侯囱簿活动的经历。

另一类表现的是墓主前往祠堂接受祭祀的情形。

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北、西和南门楣西段上的车骑出行图,该图前端,即南门楣西段东部是一座两进院落的祠堂,长长的车骑队伍正向它走去。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大部分的汉代墓室里几乎都有车马出行图的出现。

汉画像石、砖刻画

汉画像石、砖刻画

总之,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其特点是写实。《淮南子》中说:“寻常之处,谨毛而失貌。”高诱注:“谨细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即要抓在对象的比例动态,从大处着眼。刻画主要讲究线条,粗细交错,变化转折,简朴拙质,奔放活泼为其特色。
表现地主贵族享乐生活的,有密县打虎亭一幅疱厨图和饮宴图,内画杀鸡、宰牛、酿酒、烹调的情节,婢仆择盘进馔的图象和宴请宾客的场面。表现娱乐的,有沂南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内有惊险的马戏,丰富多彩的杂技,鱼龙曼衍之类的化装节目。在一幅画幅中,表现数十个精彩节目,非常现实生动。小幅构图,有表演七盘舞,或描绘巴俞舞等。洛阳出土的汉画砖中绘有上林虎圈斗兽图。又有军面戏(翻筋斗)、舞偶人戏(傀儡戏)。其他还有鸟获扛鼎、跳丸、跳剑、走索、钻刀圈、马上倒立图景,以及坐着观舞的人,蓄养倡、伎、优伶,宴会,歌舞、吹竽、弹琴图景。表现各种劳动的,有汲水、烧火、杀猪、宰羊、杀鸡、打鸭、烧茶、煮饭。在狩猎图中,可以看到猎人和猛兽搏斗。
山东的画象石最多,总数已达1000块以上。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60多幅画面,内容丰富,神话传说,奇禽异兽,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无一不有,表现墓主死后“极乐生活”。除现存的武氏伺、郭巨祠外,还有山东肥汉画石像、山东沂南画像石墓等。根据《水经注》所记,汉人李纲、朱鲉、鲁峻、蔡昭、张伯雅、曹嵩、盛允、尹俭、王子雅等也有石墓。
这在全国各地所发现的墓中还不是最大的。这数以千计的画像石,是在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两汉的石刻画,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就山东及淮海地区来说,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经济上有渔盐之利。《战国策》记载,苏秦为赵合纵说齐时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及车,人肩摩,连袄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山东的乐舞百戏的画像石,正是临淄富实的写照。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作者:张英丽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是秦汉壁画历史的结晶,是墓主生活经历的再现,更是汉代历史状况的真实反映。

它们既能折射出秦汉时期车马壁画的考古学意义及特有的美学价值,又能反映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是研究汉代文化的依托和线索。

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汉代车马图像的考古发掘、研究,对研究汉代艺术、秦汉历史者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代;壁画;车马图像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29—02车马之于古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军事最直接的体现与象征。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视车马为军力乃至国力的标尺,形容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到汉朝初期,人们仍沿袭着这样的象征,车马对汉代贵族来说也是一种豪华物、奢侈品。

因此,在出土文物中,车马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墓葬壁画中的车马图像更为常见,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物,折射着汉代社会生活。

一、汉代壁画车马图像出土及研究状况车马图像是汉代壁画中出现较多的题材之一,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发展,社会更加重视汉代文化研究,因而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也被广泛关注。

近年来,汉代车马图像壁画出土不少,北部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东北等地区,如辽阳的北园、南林子、三道壕、棒台子,大连的营城子,内蒙古的和林格尔等;中部以河南地区最为集中,洛阳玻璃厂东汉壁画墓、密县打虎亭东汉壁画及画像石墓、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洛阳石油化工厂东汉壁画墓、新安铁塔山东汉壁画墓和洛阳朱村东汉壁画墓中均发现了围绕车马出行为主题来展开的画卷。

图像保存最完整的当属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

另外,山西平陆、山东梁山、陕西庆阳、江苏徐州、甘肃酒泉等地也都发现过此类壁画。

包含车马出行在内的车马图像是汉代壁画墓中最常见的绘画主题,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

目前,研究汉代车马图像的文献、著作及论文有张道一的《画像石鉴赏:古典艺术解读、汉画像石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撰的《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贺西林的《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楚启恩的《中国壁画史》、洛阳古墓博物馆编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孙机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李发林的《汉画考释和研究》等等。

东方史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东方史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 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 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 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
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在综合
阐述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及研究简 史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又按分布区域对其进行了全面而 有重点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有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学术 思想、研究手段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支持。
汉代画像砖
鲁韵怡 2015420064 叶宇婕 2015420084
什么是画像砖?
•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
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 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 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
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 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南朝仪仗画像砖 凤凰画像砖
收获渔猎画像砖
画像砖的种类
• 画像砖大量的出土在1949年以后,以河南、四川两省最多,此外山东、陕西、江 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新野出土汉画像砖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这批汉 代画像砖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田猎、车骑出行、舞乐百戏、远古神话、历史故事、 升仙、辟邪、祥瑞等艺术和神话传说图案。这些汉画砖为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意义。而不同的题材约 近50余种,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感谢观赏画像砖的历史•

探析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

探析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

探析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作者:陈建强来源:《卷宗》2012年第03期摘要: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生活工具,在汉画像石中频繁出现。

关键词:汉画像;车马图;墓葬汉画像石是汉代的艺术结晶,保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汉代人生活的折射。

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生活工具,在汉画像石中频繁出现。

一、普通使用的车车自从被发明使用,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汉代朝野以有车而乘为能事。

汉代人对车非常重视车并以有车为自豪。

《史记·货殖列传》说,在“通都大邑”,“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

可见,车的数量象征着财富与地位。

其次。

汉代的车有贵贱之别。

区分标准就是驾辕的牲畜,马车较贵,牛车较贱。

汉初经济匮乏,大臣只能乘牛车上朝。

所谓“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蔡义没有马车,就暂时用朋友所赠送的“犊车”即牛车来代步:“蔡义,河内温人也。

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

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门下。

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

”(《汉书·蔡义传》)《后汉书·谢夷吾传》载:“以行春乘柴车,从两吏,冀州刺史上其议序失中,有损国典.左转下邳令。

”“柴车”也就是牛车,章帝时的谢夷吾因乘牛车被贬官。

实际上,马车快捷,便于信息传递;而牛车舒缓,乘坐更为舒服。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除非是战争的需要,牛车与马车的区别实质不大。

如上述东汉桓帝时的左倌,“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后汉书·宦官列传》)。

他的仆从乘牛车,说明牛车已经逐渐得到贵族的青睐。

《晋书·舆服志》说:“古之贵者不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

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庶遂以为常乘。

”马车与牛车的差异越来越小。

在现实生活中,车的类型除了以驾辕的牲畜来区别外,主要是以车的形制和装饰来确定。

依据文献记载并观照汉画像,汉代的车主要有轺车、安车、辎车三种形制,其他如辐车、晕车等多是轺车的变型,故不赘述。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汉·画像砖——四川(汉画像石拓片博物馆)

汉·画像砖——四川(汉画像石拓片博物馆)

汉·画像砖——四川(汉画像石拓片博物馆)画像砖,是中国汉代的一种有浅浮雕或阴线画像的砖,多用于墓室建筑。

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兴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轺车骖驾画像砖41×45.8cm 东汉四川省博物馆藏一九五五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清白乡出土。

画面为骖驾有盖轺车,车盖连有四条「軬带」,车耳反出,车下轮轂显然。

车上乘坐二人,皆戴冠。

右前一人手持辔头,为御者,左为吏人。

三马头各树一尖锥状的饰物,为它砖所未见。

图上端饰螭纹。

此车不是一般導从之车,而是主车。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出土地点大多围绕着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其中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的画像砖数量最多,而且较为完整。

画像砖作为一种艺术体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四川成都等地出土的画像砖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居多,如收获、采莲、桑园、狩猎和井盐生产等劳动场面。

轺车骖驾画像砖38.5×45.6cm 东汉重庆市博物馆藏一九五四年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一号墓出土。

画面为一有盖轺车,盖以四条「軬带」系,车厢两侧重耳,车下轮轂显然。

驾三马,三马皆断鬃结尾,中马負轭,左右騑,车乘二人,御者居左,右为吏人。

《说文》曰:「骖,驾三马也。

」故此车称为骖驾。

《续汉书·輿服志》:「皇孙绿车,皆左右騑,驾三。

」应是较高官吏所乘之车。

车马过桥画像砖40×45.5cm 东汉四川省博物馆藏一九五六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

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

下有桥柱四排,每排四柱。

左端桥头为斜坡形。

双马挽一四维有盖轺车,疾驰过桥。

车上有交结,车骑外附车耳。

车上乘二人,右前一人手持辔头,为御者,其左一为吏人。

后一骑相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 博 览
口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冯保荣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郑旭庆

要 本文通过汉代砖石画像 中的车马画像这一题材 内容, 通过 大家 出行 , “ 备千乘万骑” l 】 2 ] 9 。东汉明帝 时, 百官上朝 , “ 车如流水 , 马 分析其产生的时代 背景 , 即政 治、 经济 、 文化 方面, 说 明车 若 飞龙 ” 。在 京师 以外 的地 方 , 太守 一 类 人 出 门 , 也是“ 鲜车怒马 ,
现内容相当广泛 , 画面 复杂 , 题材多样 , 在我国美术史 上 , 具有很重 定型的车 , 发展到汉代 , 已从用途 、 尺寸等方面给予较细 、 较 明确 的 要 的地位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称南阳汉画像石为“ 难以匆匆理解 的 分类 , 等级关系也很繁杂。 其 中, 车马 行算是最能体现汉代封建地 文化现象” , 并断言“ 这一艺术宝库 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 汉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 是汉代 主阶级身份的画面 了。 从汉画像所表现或记录来看 , 车画像主要有下列这些 。 驷马安车 , 是 四马共拉一辆车; 专指坐乘之车。 此种图像 多见于

困难。 所 以, 尚云祥在练习大杆子时就经常出现 问题 , 因此也时常受 到老师的批评。但这并没有吓退尚云祥 , 而尚云祥为了不辜负老师

拜师学艺 , 苦创 尚 氏形 意拳
尚云祥从小便跟随着父亲在京城开马蹬铺 , 而京城作 为当时的 的一片厚爱 , 便时刻勤学苦练 , 哪怕是 自己护 院守夜时也抓紧时间 国都 , 人才济济。尚云祥便是在京城有幸跟随拳师马天义学习功力 练习 , 一刻也不放松 。 最终 , 尚云祥在 日 夜 的苦练下使得 自己的两掌
在 尚云祥在外奔走 了三年之后终 于得 以见到 了威名赫赫 的李 常与其过招 、 切磋 , 随着 尚云祥 的武艺不断提高 , 出招准 、 狠、 快, 最
以上这些都是表现汉代现实生活 中的车的画像 , 但由于砖石画 巨祠车马出行石刻 、 四川德 阳东汉时期四骑吏画像砖等等 , 都是 以 像这种创作材质及 其创 作方 法 、 技巧等方面的限制 , 并不能很好地 充满力量感 的马为主体的壮观场面,同时又一个地 区一个 风格 , 一 将车 的细微之处的特征表现出来 , 或者有些当时现实生活 中的车并 个地区一种独特的表现。 不适合进入画像行列。所以 , 现在出土的砖石画像上的车与文献记 的历史价值。 汉代砖石画像 中的车马画像还广泛地存在于其他的内容题材 表现了马在飞奔过程中, 人的骑术的高超技艺。在四川成都出土 的
贡献。
关键词 形意拳
尚云祥
中国拳法 革新发扬
件 的影响就算苦练也难以成才 , 所 以不愿收其为徒 。但 尚云祥始终
不放弃 , 坚持要拜李存义为师。最后 , 在周 明泰先生 的斡旋下 , 李存
尚云祥( 1 8 6 4 —1 9 3 7 ) , 字霁亭 , 山东乐陵尚家村人 。 他 白幼聪颖 义才肯松口, 成就了尚云祥的一桩心愿 。自此, 尚云祥便不计寒暑 , 过人 、 生『 生 争强好胜且嗜武成痴 ; 在其幼年时, 一边 向账房先生学文 朝夕苦练 , 不到数年就功力大进 , 艺冠群雄 , 而尚云祥也凭借其吃苦 字, 同时还 向少林名家冯大义学 习武术 。 历经六载的武术学 习, 也令 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深得老师的青睐。当时 , 郭云深对 尚云祥 尚云祥身强体壮 、 武艺超群 , 并在北平鲜有对手。 但由于他缺乏练武 可谓是钟爱有加 , 时常给 尚云祥进行个人辅导 , 传授其武学 。 的先天条件 ,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武术之路的选择产生了一定 的影
为 目的 , 到西汉中期 以后则作为财富或地位的象征。从秦末楚汉之 方形 ; 外侧有垂下的边板, 即作车轮顶部的隔泥板 , 也是身份地位 争剑汉代立 国后, 直到汉景帝前期 , 社会要么处于战争时期 , 要么处 的象征。如二千石官吏 的两车耳均为红色 . 而千石至六百石的官吏
于临战时期 , 这种现实使得军事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兵 车兵马正是 则只有在左车耳上涂有红色。 轩车 , 轺车施帷 , 年侧的屏蔽安装不到
社会 的一个缩影。它从各个层面, 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汉代 的社会
生活和思想面貌。 在 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各种各样 的尝试 , 大胆幻想 , 山东地区 , 四川、 陕北 、 河南不易见到。 在汉代 , 驷马安车是太守 以上 大胆取舍 , 无拘无束 , 自由纯朴 而活泼奔放 , 充满朴素的情韵和古拙 高官乘坐的。 《 续汉书 ・ 舆服志》 说: “ 天子驾六 , 余皆驾 四。” 许慎《 说 的气势 , 显示出永恒的生命力, 为后人惊叹不已。 文》 讲: “ 诸侯及卿驾驷 。” 轺车 , 车座厢 四面敞露 , 又称“ 遥车” ; 指人 坐车上能 四顾 , 看得 车马在中国古代有很特殊 的地位 。先秦时期 , 车马往往是衡量 远。轺车 比较轻便 ; 多用一马为驾 , 车厢小 , 车速快 , 是汉代 常用之

个 国家力量 的标尺 , 一车御 四马称为“ 一乘” 。因此具有军事实力 车。刘熙《 释名 ・ 释车》 说: “ 轺车, 轺, 遥也 , 远也; 四向远望之车也。” 的强国 , 便被形容为“ 千乘之 阁” 、 “ 万乘之 国” 。而作为组成 车马 的 司马贞《 索隐》 说: “ 为轻车, 一马车也 。” 鞲车、 辎车 : 都是施有车衣的车 , 往往为王室 、 官吏或豪 强地 主
马, 有很多作 为人 的借喻 , 如善识千里马的伯乐等常被 比做善识人
才者 , 所以, 千里马便成为人才的代名词。进入秦汉后 , 虽然车马数 家妇女们及老弱病残者所乘坐 。 i 画 像石上常见此种车的罔像。 辎车 , 量的多寡仍在一段时间内作为衡量 围力的尺度 , 但由于骑兵这一兵 四面车厢封闭严密 , 后开门, 两侧有窗 , 多为妇女乘坐。 耕车 , 类似辎 种的迅速发展 , 兵马的多寡逐渐取代了以“ 乘” 为单位的计量方法。 车马观念发生根本改变的时期是汉代。 汉初时以显示军事力量 车; 区别仅仅是辎车车厢后有后辕而靳车车厢后无后辕 。 幡车 、 轩车 : 幡车 , 轺车驾一对车耳即为幡车。这对车耳多呈长
柴车 、 轻车 : 柴 车 是 平 民 百姓 坐 的车 , 颐名思 义, 是 可 以装 柴 草
战用 的兵车兵马。 从西汉中期开始 , 俑也好 , 画也罢 , 表现为车马者 , 之车。 汉画像 中, 有的车无车盖无前后左右的屏蔽 , 只一个简单 的车 多是非实战用的仪仗车马或护卫车马。 汉朝经文 、 景之治 , 到汉武帝 厢。 这种车大约就是柴车。 如山东邹县城关以画像 是, 尚有一辆马扎 时罔力大增 , 阡陌之问牛马成群 , 车马再也不是奢侈之物 。 此时衡量 的 车 , 上坐 二人 , 无 盖无 屏 蔽 , 应 是柴 车 。 人的身份的标 准 , 不是有马无马 , 而是 马的多寡好坏。《 汉 书・ 食货 牛车 : 汉画像石上, 牛车的图像不少。 马价昂贵, 牛价便宜 ; 马托 志》 中记载的连骑母马都不能参加聚会的现象 , 便是这种 以马代表 的车快 , 牛拉的车慢 , 故富人多乘马拉车 , 『 I i 『 贫者一般乘牛车 。《 汉 身份 的典型例子 。汉代车马观念变化的另一个方面 , 是将马从车马 书・ 食货志》 说, 由于汉初经济 凋敝 , “ 白天子不能具 醇驷 , 而将相或 中分离m来。当然这一变化有先秦 “ 千里马” 认识 的一种延续 , 但更 乘牛车” [ 4 4 1 9 。武梁祠画像 中有一辆牛车 , 车盖是卷蓬式的。 上方有一 日: “ 处士” 。 古代称有学行之士而隐居不士者为处士。 处士乘 为重要的 , 是汉 武帝 时对西域所谓“ 天马” 、 “ 汗血马” 的偏爱和孜孜 题榜 , 以求。 汉武帝从军事需要和改 良中困马种两个 角度 出发 , 发 动了以 牛 车 , 是 冈为 处 士无 官 职 。 获得大宛 良种马为名 的对两域 的战争 , 并将 良马 的到来视 为汉 王 斧车: 在车的坐厢中竖立大斧之车。 斧车是公卿以下, 县令以上 此外还有容车 、 韫椋车 、 大车 、 独轮车等等 , 在汉 画像砖石中均 朝 罔威的象征。由于汉武帝对马的过度追求 , 汉武 以后 , 在社会上 出行 时用 为 前导 之 车 。
马作 为 画像 产 生的 原 因。
关键词
汉代
砖石画像
车马画像
驰行 于市” 1 2 1 3 , 这些内容大量存在于画像砖 画像石中。 车是 中国古代的主要代步工具 。据说夏代奚仲发明了车, 商周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遗 留下来 的最美的一种 艺术品 , 也是汉
代遗存数量最多的实物, 主要分布在山东 、 河南 、 四川 I 、 陕西等地 。 表 以来成了进行车战的主要工具 。从考古资料看 , 了一股爱马风潮 。这种风潮 , 体 现在升仙求长生中 , 是各种形
式 的天马 ; 体 现在世 间生 活中 , 多为车骑出行和 田猎 出行 。如皇帝 有 记 载 。
l 1 2 兰 台世 界 2 01 3・ 1 o月 上旬
档 案 博

景德镇 陶瓷 学院 孙克 诚

要 本 文主要 阐述 尚云祥对 尚氏形意拳的创建与他对 中国拳 存义大师 , 并虚心拜其为师 , 渴望进一步精化 自己的武学。 而当时 的 法的发扬 , 以此来展示 尚云祥大师对 中国武术发展作 出的 李存义先生见尚云祥身材矮小 , 不适合习武 , 甚至认为其受先天条
有一次 , 郭云深决 定把 自己的三大绝技传授给尚云祥 , 这三大
响, 但 尚云祥并没有 因此放弃 , 而是凭借着 自身坚定 的意志和不屈 绝技一是大杆子 ; 二是“ 半步崩拳 ” ; 三是腹部的“ 丹 田气打” 。 这三种 的精神克服了 自身先天条件的不足 ,并最终成为了一代武术宗师 , 绝技堪称打遍天下 , 也是郭云深武学 的精髓 , 学习起来肯定少不 了 而其创建的尚氏形意拳在武术界更是备受关注 。

载的以及当时现实生活 中的车是有 出入的 , 但这并不影响砖石画像 中, 比如在百戏题材 中,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 中出土的“ 骑术” 画像时 , 块画像砖上摹刻着一对整齐的马术方阵,马的姿态整齐划一 , 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