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简史:1.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具体的起源地尚无定论。
据考古发现,中国可能是茶的起源地之一。
在古代,茶最初被用作药品和饮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2.唐代茶文化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成为了社会各阶层的饮料,并在文人墨客中广泛流行。
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绿茶、黄茶、黑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
此外,唐代茶文化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茶具和茶道礼仪,如紫砂壶和“三沸”饮法等。
3.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龙井茶、普洱茶等名茶。
同时,宋代茶文化也注重禅宗和儒家的思想,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和儒家茶礼。
此外,宋代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青瓷茶具等。
4.元、明、清茶文化的演进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演进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红茶、白茶等新的茶叶种类。
同时,茶文化也受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等。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等。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现代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种类和制作方法,如乌龙茶、花茶等。
同时,现代茶文化也注重健康和文化交流,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茶叶品牌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现代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玻璃杯泡茶等新方法。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茶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概论

•西汉: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
• 《飞燕外传》 所述: “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 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荼。 左右奏帝云, 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 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 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 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 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an)茶。或用葱、姜、枣、 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 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 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 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 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文献:明 张源《茶录》 明 许次纾《茶疏》
三、中国茶发展简史
•唐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西周: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 巴族地方出产 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云南《大理府志》:“点苍山……树之大者高一丈”。
《广西通志》:“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 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
野生的大茶树
① 西双版纳野生古茶树王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1962 年发现) 巴达大茶树。当时被誉为世界茶树之王。2012年 自然死亡(1700岁)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 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他在煮水时,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水中,水的颜色变得清澈,味道也变得香甜,于是茶叶的发现便被传说。
2. 中国的茶树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茶树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栽培和采摘。
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茶叶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3. 茶的普及:茶的普及主要发生在唐朝(618年-907年)。
茶被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普及,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来。
茶馆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4.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日本独特的茶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在宋朝时期,茶道逐渐形成。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沉静的心境,强调茶与自然的融合。
5. 茶叶贸易: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茶叶贸易使得茶文化传入了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6. 茶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叶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也开始影
响其他领域,如文学、绘画等。
7.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茶道也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学习和追求。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南方的古代居民开始发现并采用了茶叶作为药用植物。
他们将茶叶煮熟,并将其汁液用于治疗疾病。
茶的药用价值逐渐为人所知,成为古代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古代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出现了茶叶的饮用文化。
《诗经》中就有关于饮茶的记载,茶叶开始被视为一种美食,成为宴会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朝(618年-907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已经进一步发展,茶叶开始成为一种广泛饮用的饮品。
唐代的文人们也将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和欣赏,茶具和茶艺开始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茶的种类和品质不断提升,茶的品饮过程也变得更加精致繁复。
茶具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茶托、茶碗、茶盅等各种新的茶具出现,茶艺也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进一步精细化,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大为提升。
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以瓷器和茶具装饰为主题的茶壶和茶盘,成为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清朝(1636年-1912年)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继续发展。
康熙和乾隆两位清朝皇帝对茶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亲自参与茶叶的品尝和研究,通过编写茶叶的专著和出版茶叶的艺术画册来推广茶文化。
20世纪以来,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茶文化节、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国际交流活动等成为了茶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同时,茶文化也融入了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元素。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概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
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
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
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
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
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在朝廷、贵族、
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
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
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澳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
它们都以茶为载体,促进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在中国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也可谓是源远流长。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
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中国的茶文化其面貌的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