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典故5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

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

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

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战争的成语故事

战争的成语故事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精心整理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围魏救赵】、【运筹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偃甲息兵】、【倒戈相向】、【上兵伐谋】、【穷兵黩武】、【腹背受敌】【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出奇制胜】、【兵戎相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刀剑无眼】【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大获全胜】、【远交近攻】、【单枪匹马】、【秣马厉兵】、【招兵买马】90万,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元279降。

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0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0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0篇)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先发制人秦末时期,陈胜起义。

会稽郡守殷通召项梁商量说:“先生的学富五车,对起兵反秦,您有什么看法?”项梁开诚布公地说:“两岸的人都起来反对暴秦统治,说明秦朝气数已尽了。

这时候先动手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会被别人控制。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起事只有靠你了!”项梁对殷通的话将信将疑,他走出门外小心翼翼地叮嘱侄儿项羽,回来对殷通说:“请你召见项羽。

”殷通刚叫项羽,就走进来一位五大三粗的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长剑。

殷通边打量边赞不绝口道:“这位勇士确是将门虎子啊!”项羽走到他身边,这时项梁对他使了个眼色,项羽一剑杀了殷通。

项梁、项羽提着殷通的头,带了官印绶带,来到郡府,又杀了百来个大小官吏,其他的人吓得面如土色,不敢起身。

项梁派人召集旧友和相识的达官贵人,告诉他们已杀掉了郡守,最后开诚相见说:“我们现在要发动吴中的军队攻打各县,建立自己的武装,实施有效的统治。

割据吴中,争取主动。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2危在旦夕东汉末年,家徒四壁的太史慈在孔融的接济下,他母亲才把他养大。

起义爆发后,孔融在都昌被管亥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

太史慈的母亲对他说:“儿啊,孔大人遇到危难,你去帮帮他!”太史慈潜入都昌城,孔融急得焦头烂额。

有人提议派人突围向平原相刘备求援。

孔融面有难色道:“主意是不错,可这城被围得密不透风,没人能冲出去。

”太史慈站出来请求出城送信。

第二天,都昌城门突然打开,太史慈纵马驰出,城外围军一时不知如何对付。

太史慈下马滚入沟堑,搭弓射箭连中两名敌兵,随着跃身上马进了城,城门又关上了。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成语】:以逸待劳【拼音】:yǐ yì dài láo【解释】:逸:安闲;劳:疲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

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

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成语】:知难而退【拼音】:zhī nán ér tuì【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

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个比较大的国家,它们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郑国是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它有时依附晋国,有时又不得不依附楚国。

公元前597年,郑国投靠了晋国。

不久,楚王领兵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招架不住,和楚国讲和,降服了楚国。

晋国听说楚国进攻郑国,于是派荀林父、士会、那克、先琅、赵朔、蔡书等人领兵前往救援。

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听说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订立了盟约。

晋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成语】:指鹿为马【拼音】:zhǐ lù wéi mǎ【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关于战争的简短的成语故事

关于战争的简短的成语故事

关于战争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要短点的直捣黄龙: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

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

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

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

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

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进去。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

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纸上谈兵: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进,两年后,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

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

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

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

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进攻,白起下令退却。

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

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

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

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

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

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

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2、声东击西: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其实不太平,很多国家四分五裂,也就避免不了战争。

那关于古代战争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战争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战争成语故事1:坚壁清野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大志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身经百战,出谋献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队伍留多了,则不足以获得徐州;留少了,假使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队伍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2: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成语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色文化,大部分的成语其实都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许多成语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特别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战争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1:坚壁清野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2: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3: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
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战争成语故事了,看完以后是不是感触颇深呢?我们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相关阅读:成语的详细解释
1、习用的古语。

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任泰学《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