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乳状液(emulsion)

乳状液(emulsion)

——界面张力差理论 一个界面膜必有两个面,故有两个σ。σ较 大的相易成为分散相。因这样可减少该面的面积,结果是在高σ这 边的液体就成了内相(分散相) ——乳状液制备工艺 例,玻璃类亲水性容器中乳化易形成O/W 型,塑料类亲油性容器中,易形成W/O型 ——相体积理论 量较多者易为分散相。界限:0.7402
(2)乳化炸药的主要组分 )
——无机盐的水溶液 热溶解于水形成 作为分散相,提供氧化剂,一般由硝酸铵加
——碳质燃料 作为分散介质,提供还原剂。粘度合适的石油产品 均可选作碳质燃料。选择原则:既要形成稳定的W/O乳状液,又要 使乳化系统在确定的温度下变得稠厚,不能流动:柴油、重油、机 油、凡士林、复合蜡等。多与乳化剂一起溶解后,再与氧化剂乳化 2012-5-2 13
关于答疑与考试
2012-5-2
14
请弹技02级全体同学 请弹技 级全体同学 接受江棂和白晨艳的衷心祝愿
祝大家 身体好,学习好,素质高 今后能为祖国的强盛,为自己美好的前 程努力工作
2012-5-2
2004年6月16日全部结束
15
2012-5-2 8
●电破乳 常用于W/O型乳状液的破乳:高压电场中,极 性乳化剂分子转向而降低界面膜的强度。同时,水滴极化后相互吸 引排成一串。当电压升至一定强度(一般在2000V/cm以上)时,小 液滴瞬间聚结成大水滴而破乳 ●表面活性剂破乳 是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破乳方法。选择 能强烈吸附于油—水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如异戊醇,顶走原来的 乳化剂,在油—水界面形成新膜,但新膜的强度比原乳化剂形成的 膜降低很多,因而容易失去稳定性而破乳。这种表面活性剂叫破乳 剂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离心法、超声波法等。实际是多种方法 并用。如原油破乳,加热、电场和添加破乳剂三者同时进行

乳化沥青粒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考察

乳化沥青粒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考察

关键词 : 乳 化 沥 青 平 均 粒 径 灰 色 关 联 贮 存 稳 定 性 乳 化 剂
乳 化 沥 青 是 将 热熔 的 石 油 沥 青 , 经 过 机 械 作
用, 以细小 的微粒 分 散 到 含有 乳 化 剂 、 稳 定 中, 乳 液 稳 定 性

1 . 2 实验 方 法
1 . 2 . 1 乳化 沥青 制 备 按 照 一 定 配 比配 制皂 液 ,
调节 到适 当的 p H 值, 并加 热 到 一 定 的温 度 , 然后
将 皂液 和加 热 熔 融 的 沥 青 一 起 经 过 胶 体 磨 , 得 乳
化 沥青 。
种 新型 工 程 系 统 理 论 l 5 ] , 该 理 论 提 出 了一 种 系
仪 测定 , 乳液 稀释 后 置 于测 量 池 中 , 同时 用 超 声 分
散 使溶 液均 质化 , 每个 样平 行测 量 3次 。
1 . 2 . 3 乳 化 沥 青 贮 存 稳 定 性 测 定 将 乳 化 沥 青
等 因素对 乳 化 沥 青 粒 度 和 稳 定 性 的 影 响 规 律 , 同
随 着 乳 化 剂 用 量 的增 加 , 平均粒径减小 、 贮存稳定 性变好 , 最 后 两 者 都 趋 于稳 定 ; 随着皂 液 p H 值 和贮 存 温 度 的 升高 , 平 均粒 径 变 大 , 贮存稳定性变差 ; 随 着 贮 存 时 间 的增 加 , 平均粒径呈变大的趋势 , 贮 存 稳 定性 逐 渐 变 差 。 由
统 的关联 度 分 析 方 法[ 6 ] , 提 供 了在 贫 信 息 情 况 下
1 . 2 . 2 粒径 测 定 乳 化 沥 青 的 粒 度 用 激 光 粒 度
解决 系统 问题 的 新 途 径 。近 年 来 ,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胶体答案1

胶体答案1

胶体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作用,沉降作用。

适宜于LB膜的物质分以下三类(1)各种两亲分子(2)高聚物(3)芳香族大环化合物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凡能铺展,必能浸润,更能粘附①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胶团结构:胶核、吸附层、胶粒、扩散层、胶团1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减少.(压力增大,吸附量增加,吸附速率也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3使溶胶聚沉的方法:1加电解质2电性不同的溶胶混合3微波处理4.大分子摩尔质量的表示方法?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

Z均分子量,黏均分子量5对于处于平衡状态的液体,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等于外部压力,凹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小于外部压力6临界胶束浓度CMC在CMC前溶液的表面张力有显著的变化7斯特恩电动电势指溶胶粒子表面由于静电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紧密吸附一层的总电势8DLVO理论中质点间的作用力有静电斥力和相互间的吸引力9多孔物质的外观体积V堆包括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体积V隙颗粒内部的微孔体积V孔和多孔物本身骨架的体积V骨。

1矿石浮选法的原理是根据表面活性剂的增容作用×2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3高度分散的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的主要特征。

4除去制备过程中过剩的电解质,以利于溶胶的稳定性。

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a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b必须有稳定剂存在2胶体的制备方法:a凝聚法b分散法3丁道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道尔效应4入射光波长越短,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越大,散射作用越明显5质点对光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9球形胶束;浓度为CMC或略大于CMC棒状胶束:在浓度为CMC的10倍或更大的浓度层状胶束:浓度更大,可形成巨大的层状胶束3对于同一溶胶,外加电解质的离子价越低,聚沉值越大,离子浓度相同时,离子价越高,聚沉值越小,聚沉值主要取决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乳状液的鉴别方法:稀释法、然设法、导电法。

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剂驱油是一类提高采收率效果好 , 使用范围广 , 具有 发 展 潜力 的化 学驱 油技 术 。表 面活性 剂应 用 于驱 油
对 大 幅度 提高 采 收率起 到 了很 大 的作 用 [ 4 J 。本课 题 的主要 研究 目标就 是针 对 三次采 油 的采 出水 乳化 体 系 ,研 究 了不 同条 件下 乳状 液稳 定性 以及 油 田采 出 水 粒径 大小 分 布规 律 ,从 而利用 这些 分析 对 以后 的
( 1 ) 使用甜菜碱溶液分别与聚合物配制成乳状
液 。配制 4 0 m L油 水 比 1: 1 的 溶 液 , 使 用 U L T R A— T U R R A X T 1 8 d i g i t a 1 分散 机将 其 打混 ,转 速
分 别为 3 0 0 0 、 7 5 0 0 、 l O 0 0 0 r ・ mi n ( 2 ) 将打混好的乳状液装入样 品瓶中 , 用T u r b i s c a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 p o l y me r e mu l s i o n , e mu l s i o n d i s p e r s i o n c a n b e s e e n e n t e r i n g 5 0 0 mg ‘ L p o l y me r i s f o r t h e b e s t . Ke y wo r d s : p a ti r c l e s i z e ;s h e a r r a t e ;e mu l s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p o l y me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q i n g 1 6 3 3 1 8 , C h i n a )

表面活性剂试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试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化学》课程自学考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粉状洗涤剂可分为 A 洗涤剂和 C 洗涤剂。

A B C DA、民用B、军用C、工业D、农业2。

活性剂的分为A,阳离子, B,两性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非离子型C、正离子D、负离子3。

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 C 型, D 型.A、园圈B、哑铃C、油包水D、套圈4。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 A ,和 C 。

A、浸湿B、涂布C、铺展D、扩展5。

洗涤过程可表示为:物体表面+污垢+洗涤剂+介质=物体表面﹒洗涤剂﹒介质+污垢﹒洗涤剂﹒介质A、硅胶B、硅氧烷C、固体颗粒D、天然油脂6.液体洗涤剂分为重垢液体洗涤剂、 A 洗涤剂,餐具洗涤剂和 D 。

A、轻垢液体B、个人用品C、轻型液体D、洗发香波7。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胺盐型、、和鎓盐型。

A、咪唑盐型B、季胺盐型C、磷酸酯盐型D、杂环型8。

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 B 、咪唑啉型、氨基酸型、。

A、咪唑盐型B、甜菜碱型C、氧化胺型D、杂环型9。

含硅表面活性剂的分为,.A、硅烷基型B、硅碳氧烷基型C、硅氧烷基型D、硅碳烷基型10.絮凝包括被分散粒子的作用和粒子的相互聚集。

A、去稳定B、稳定C、稳定D、去稳定11。

洗涤剂的主要是设备洗涤剂。

A、民用B、类型C、配方D、工业12. 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亲水性越弱。

A、不变B、越强C、越弱D、越低。

13。

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 。

A、化学法B、物理法C、理论法D、实践法14。

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叫做.小于90叫。

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5。

用于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有三大类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非离子型C、正离子D、阳离子1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A、磺酸盐型B、咪唑盐型C、磷酸酯盐型D、磷酸盐型17。

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咪唑啉型、氨基酸型、。

A、咪唑盐型B、甜菜碱型C、氧化胺型D、杂环型18。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8
0.5
14
0.5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稳定性
室温
50℃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
乳化剂质量 油相质量 乳化剂质量
10%~20%
高纯度化乳化剂 非烃乳化剂 囊体乳化剂 液晶乳化剂 天然系乳化剂 其他
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外观和液珠的大小? 粘度? 稳定性?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水相
油相
煤油
变压器油
液体石蜡
容器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蒸馏水
O/W W/O O/W W/O O/W W/O
油酸钠溶液(0.1mol·L-1) O/W 两种 O/W W/O —

磺酸钠溶液(0.1%)

乳化粒子粒径

乳化粒子粒径

乳化粒子粒径是指在乳状液中,被乳化剂包裹的分散相(如油滴)的直径大小。

乳状液可以是水包油(O/W)型或油包水(W/O)型,其中分散相的小液滴尺寸范围可以从纳米级到微米级。

粒径大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外观、流变性质和最终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乳化粒子的粒径越小,形成的乳状液体系越稳定,因为小粒子间的范德华力、布朗运动等使得它们不容易聚结。

粒径分布窄的乳状液比粒径分布宽的乳状液更稳定,且可能具有更高的粘度。

在化妆品、制药等行业,乳化粒径要求严格控制,以达到理想的感官效果(如肤感、质地)、有效成分释放速率及生物利用度。

乳化粒子粒径的测定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动态光散射法、激光衍射法、电泳光散射法以及显微镜观察法等。

例如,美国药典中提及的动态光散射法可用于测量平均粒径小于1微米的乳化粒子;而光阻法则适用于检测大于5微米的乳粒体积占比。

油气集输

油气集输

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电脱水的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电脱水适合于油包水和水包油型乳状液。

B、电法脱水不适合处理含水率较高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否则容易电击穿。

C、脱水器的压力应高于原油饱和蒸汽压1.5kg/cm2,以免气体析出。

2、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B )A、系统中至少存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B、保持一定的温度;C、有激烈的搅拌过程;D、有乳化剂存在。

3、对于轻组分含量高的原油宜采用(A )的原油稳定工艺。

A、加热闪蒸分离法;B、负压闪蒸分离法;C、大罐抽气法;D、多级分离法4、弗莱尼根关系式在计算倾斜气液两相管流的压降时认为由爬坡引起的高程附加压力损失成正比的是。

(C )A、管路爬坡的倾角B、起终点高差C、线路爬坡高度总和5、油气分离效果好的标准是:( D )A、气相收率高、液相收率低,气相密度大、液相密度小;B、气相收率高、液相收率低,气相密度小、液相密度小;C、气相收率低、液相收率高,气相密度小、液相密度大;D、气相收率低、液相收率高,气相密度小、液相密度小。

6、合格原油的含水率。

(A)A、≤1%B、≤2%C、≤3%D、≤5%7、商品原油的含盐量为。

(A)A、≤50g/m3B、≤60g/m3C、≤70g/m3D、≤80g/m38、最高输送压力下天然气的露点应低于输气管埋深处最低环境温度。

(B)A、3℃B、5℃C、8℃D、10℃9、商品天然气硫化氢的含量是。

(B)A、≤10g/Nm3B、≤20g/Nm3C、≤30g/Nm3D、≤50g/Nm310、商品液化石油气体积含水量是。

(D )A 、≤20g/m 3B 、≤30g/m 3C 、≤40g/m 3D 、≤50g/m 311、我国计量气体体积采用的标准状态是。

(A )A 、压力1atm 、温度20℃B 、压力1atm 、温度60°FC 、压力1atm 、温度273KD 、压力2atm 、温度20℃12、当水的相对密度为1时,水的°API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因素研究作者:樊豫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4期摘要:制备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的乳状液;研究了乳化剂的含量,不同EO数的乳化剂以及不同极性的油脂对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考察了pH值,电解质浓度,温度对乳化体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HLB值不同而对体系乳化程度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体系粒子大小,HLB值较高,亲水性更好的乳化剂制备的乳液乳化粒子更多更小;油脂通过其极性大小影响体系粒子粒径;PH值对体系有较大影响,偏酸或偏碱的环境都会影响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电解质浓度对体系环境影响很大,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可以制备较小粒径的乳状液;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关键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粒子;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Q658.2乳状液是一种热力学亚稳定体系[1]。

在乳状液体系中,乳化粒子粒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乳状液的黏度和稳定性,从而影响产品的各项指标。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乳状液的稳定性来研究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应用,这就必须从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着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最常用的工业乳化剂之一,因其具有降低界面张力,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性质2。

其乳化机理是表面活性剂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界面上形成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侧向作用强烈有相当大界面黏度和有一定厚度的界面膜,这种膜能保证两个分散相液滴不能直接接触。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例如,可运用其乳化作用制备如花炸药[3]、可在造纸工业中与皂类脱墨剂复配[4],但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尤为重要。

在化妆品的制备工艺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作乳化剂,如span-tween、脂肪醇醚、6501等。

本实验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为主要乳化剂,研究了不同碳链、不同EO数以及不同含量的乳化剂、pH值、离子强度以及储存温度对于样品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

通过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我们期望得到一种热力学较为稳定,粒径较为均一的纳米乳液。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和试剂1.1.1 主要仪器JB90-D型强力电动搅拌机,上海标本模型厂;FA25型高速剪切机,上海弗鲁克流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Zetasizer Nano ZS型纳米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

1.1.2 主要材料和试剂硬脂醇醚-21,白油,辛酸/癸酸三甘油酯,硬脂醇醚-2,硬脂醇醚-15,英国Croda公司;鲸蜡硬脂醇醚-20,鲸蜡硬脂醇醚-30,硬脂醇醚-25,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以上原料均直接使用,未经进一步纯化;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实验方法1.2.1样品的制备方法实验过程中原料的用量均以质量分数计。

采用相转变温度法(PIT转相法)制备乳状液样品。

将白油和乳化剂混合为油相并加热至80℃左右,同时将水相也加热至80℃左右,均质水相的同时倒入油相,均质约3min,均质速度为10000rpm,温度降至45℃以下时加入0.2%的防腐剂(pres),搅拌冷却至室温即得所需样品。

1.2.2乳状液粒径分析方法运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用滴管吸取少量样品缓慢滴到样品池1cm~1.5cm处,以避免卷入气泡。

测定25℃下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2.3稳定性的测定方法稳定性的评测主要通过考察样品的冷热稳定性。

将样品分别放入冰箱与恒温加热箱中,分别在-5℃与45℃条件下保存,一周后取出样品恢复至室温,观察样品的粒径变化。

比较高温、冷藏和常温下的样品,以此来测定该样品的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2.1 乳化剂的含量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实验分别研究了白油含量为0.5%、1.5%时,质量分数范围为2%~6%的硬脂醇醚-21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

实验中乳化剂用量及形成乳化粒子的大小的变化趋势见图2-1。

图2-1 不同乳化剂含量样品的粒径变化趋势图由图2-1可知,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且在3%~4%时达到最小。

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高,油脂被乳化的程度增大,并且被分散成更多更小的乳化粒子,从而使形成乳化粒子的平均粒径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乳化剂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作用使得在测量微粒粒径分布过程中,测得的粒径是包括外围水化层的粒径,而不是乳化粒子自身的粒径大小。

随着乳化剂量继续增加,排列在油水界面的乳化剂量增大,导致乳化粒子外围的水化层中的水含量增多,也即水化层加厚,测得的平均粒径值较大。

2.2不同EO数乳化剂对乳状液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硬脂醇醚-21是一种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的HLB值约为15.5。

由于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疏水基和亲水基的不同,其HLB值也会不同,在乳化过程中呈现的作用也各有差异,为了解这种差异的规律性,实验研究了鲸蜡硬脂醇醚-20、硬脂醇醚-25两种乳化剂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

实验中乳化剂用量及形成乳化粒子的大小的变化趋势见图2-2。

图2-2不同EO数的乳化剂对各样品粒径大小影响趋势图从图2-2可以看出,两种不同EO数的乳化剂对样品粒径的影响不同。

鲸蜡硬脂醇醚-20乳化的体系,随乳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所制备样品的粒径随之减小;而鲸蜡硬脂醇醚-25乳化的体系,随着乳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样品乳液粒子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

对于鲸蜡硬脂醇醚-20乳化的体系而言,随着乳化剂量的增加,油脂被乳化的程度增大,即油脂被分散成的乳化粒子数变多,所以形成的粒子变小,所测得的粒子的平均粒径随之变小。

而对于鲸蜡硬脂醇醚-25乳化的体系,原因可能是随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油脂被乳化程度增加,被分散成更多更小的乳化粒子,样品乳液粒子平均粒径变小;但随着乳化剂量得继续增加,乳化剂由于其亲水特性,会在乳化粒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水化层,实验测得的粒径实际上是水化层的粒径,这样就会使得测得的数据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对勾型趋势。

2.3油脂种类对乳状液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不同极性的油脂在乳化过程中所需的HLB值不同,因此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做乳化剂的前提下,本实验研究不了同极性的油脂的乳化性能,其中白油是典型的非极性油脂代表;辛酸/癸酸三甘油酯为中等极性油脂代表;而硬脂醇醚-15则为极性油脂代表。

实验中油脂用量及形成乳化粒子的大小的变化趋势见图2-3。

图2-3不同油脂对各样品粒径大小影响趋势图由图2-3图可知,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中,乳化辛酸/癸酸三甘油酯时,油脂加入量对粒径的影响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在加入量为1%~2%时,粒径分布变化不明显;而乳化硬脂醇醚-15时,随油脂加入量的增加,所得样品乳液的平均粒径变化较不明显,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可能的原因是:在硬脂醇醚-15加入量较少时,乳化剂过量,不仅可以充分乳化硬脂醇醚-15,而且在乳化粒子表面形成水化层,从而使测得粒径变大;而随着油脂硬脂醇醚-15加入量的增加,乳化剂适量,不再形成水化层,并且油脂硬脂醇醚-15的乳化程度降低,即所形成的乳化粒子数目更少,粒子粒径更大。

2.4介质特性对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2.4.1电解质NaCl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实验用水中可能含有微量离子,这就要求考察电解质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以NaCl 为电解质,按其最终样品NaCl浓度分别为0.lmol/L、0.3mol/L、0.5mol/L、0.7mol/L、1.0mol/L 的量将NaCl的加入水相溶解,制备一组5个样品并测其粒径,变化趋势见图2-4。

图2-4不同电解质浓度各样品粒径变化趋势从图2-4分析可知,电解质对样品粒径有很大影响。

随着最终样品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样品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NaCl浓度为0.5mol/L时达到最低。

电解质浓度对粒径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浓度电解质浓度下乳化粒子表面电性的不同,引起乳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

在电解质浓度较低时,可能会抵消原乳化粒子由于在制备过程中极化形成的少量电荷,使得乳化粒子变大;而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乳化粒子表面会吸附更多的离子,致使表面带电量增加,降低了粒子的碰撞几率,也减少了粒子之间的团聚,因此呈现粒径的最低值;当电解质浓度继续增大时,体系中大浓度的反离子会压缩双电层,又会降低表面电荷。

2.4.2 pH对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由于实验用去离子水的pH偏微酸性,因此需要考察体系pH值对最终样品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用醋酸和NaOH将水相pH值分别调至5.0、6.0、7.0、8.0、9.0,制备一组5个样品并测其粒径,所得数据见表3-14。

图2-5不同PH各样品粒径变化趋势从图2-5可以看出,该体系不耐酸性,过酸的环境会导致样品中某些原料发生变质。

随着pH值的增大,样品的粒径变化不大,但在pH值为7时达到最低。

可能的原因是样品的pH值通过影响乳化粒子的表面电性影响乳液粒径,当pH值较低时,制备过程中极化的少量电荷被中和,使得乳化粒子容易碰撞,粒径较大;当PH较高时,乳液中高浓度的反离子会压缩双电层,使表面电荷降低;而当pH适中时,乳化颗粒表面带有制备过程中极化的少量电荷,有静电相斥作用,减小了乳化粒子之间的碰撞几率,使得体系粒子粒径较小。

因此,在制备样品的过程中,应当注意pH值的适中2.5储存温度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体系特性的影响表2.6 储存温度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液的影响储存温度/℃平均粒径/nm-52045 293235217从表2.6 可以看出,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乳状液的粒径是呈现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温度越高,粒子的布朗运动越强,粒子与粒子之间不容易团聚,而在低温下,粒子的布朗运动慢,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团聚,使得粒径变大,而且也使得体系的分布很不均匀。

但三个样品的粒径变化不是很大,说明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3 结论(1)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2)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HLB值不同而对体系乳化程度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体系粒子大小,HLB值较高,亲水性更好的乳化剂制备的乳液乳化粒子更多更小;(3)油脂通过其极性大小影响体系粒子粒径;(4)电解质浓度对体系环境影响很大,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可以制备较小粒径的乳状液;(5)PH值对体系有较大影响,偏酸或偏碱的环境都会影响体系乳化粒子大小;(6)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参考文献:[1] 任智,陈志荣,吕德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化工学报.2002,53(3):57~62.[2] 章苏宁.化妆品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6~50.[3] 金娥,项朋志.表面活性剂在乳化炸药中的作用.爆破.2009,26(3):89~91.[4] 侯小红,赵剑宏,Oaniel Glover.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皂类脱墨剂复配提高脱墨效率和脱墨浆质量.国际造纸.2008,27(4):8~11.作者简介:樊豫萍(1969-),女,本科,主要从事化妆品法规及配方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