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
第七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概述

• 与歌唱音乐相比,器乐创作显得较弱。不过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音乐 和管弦乐创作方面却又佳作问世。在“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活动中入 选并获奖的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突出一例。此外,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 创作和演奏时这一时期西洋乐器音乐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他的《内蒙组曲》、 《西藏音诗》、《牧歌》等是中国早期小提琴音乐最成功之作。管弦乐创作 方面有黄自的《都市风光幻想曲》、贺绿汀的《晚会》、冼星海的《中国狂 想曲》、江文也的《台湾舞曲》等优秀作品。中国乐器音乐方面有任光的合 奏曲《彩云追月》、聂耳的合奏曲《金蛇狂舞》等名作。
•
晚清,有的教会学校开设了传授西洋音乐的课程,清廷新军中已开始有军乐 队。但是,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民众广泛深入的影响,却是在20世纪。
• 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
•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 (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创编的歌曲。
• 此外,这时还出现了青主与华丽丝合作的《音境》、黄自的《春思曲》 (3首),江文也的《台湾山地同胞歌》(四首)等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 歌曲集。
• 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最成功,它成为中国 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马思聪的《民主大合唱》(端木蕻良 词)、《祖国大合唱》(金帆词)等作品和国统区作曲家们的创作展 现了30、40年代不同形式、风格大合唱的发展面貌,黄自的清唱剧 《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 学堂乐歌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98年。百日维新中,康有为就提出了废 除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 设立乐歌课。1907年起,“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课程,此后几年 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学校音 乐文化的雏形,即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 育。
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话语下的“新音乐”建构

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话语下的“新音乐”建构【摘要】清末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国民性与音乐文化的关系引发了许多探讨。
本文从国内外音乐传入与变革、改革开放下的音乐文化交流、以国学为基础的新音乐探索、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新音乐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文章对新音乐的意义与价值、对当代音乐的启示以及展望未来新音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新音乐的建构不仅是音乐文化的探索,更是对国民性认同的建构和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这种探索与创新对当代音乐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也为未来新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新音乐、国内外音乐传入、改革开放、国学、西方音乐元素、融合、社会传播、影响、意义、价值、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清末时期背景清末时期,也称晚清时期,是指清朝在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时期,时间从19世纪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替的过渡时期,充满着变革和动荡。
在政治上,清朝政权逐渐衰弱,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经济上,外国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化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碰撞日益激烈,思想解放的呼声渐起。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不足,积极寻求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以求突破和创新。
改造国民性成为当时的重要课题,新文化运动兴起,涌现了许多思想家、文化人和音乐家,他们试图通过新音乐的建构来塑造和表达民族的精神面貌,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的复杂与多变为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动力,也为后来的音乐文化交流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1.2 改造国民性与新音乐关系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局面,国家危机迫在眉睫。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呼吁对国民性进行改造,以求国家振兴。
国民性的改造被认为是中国迎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被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课件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史
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抗 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独唱歌曲
独唱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 的主要部类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萧友梅
萧友梅简介:
(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
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以《中国古代乐器孝》一文获得
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他的代表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 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 育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 亲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 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三、社会音乐结构的变化
新音乐勃兴,传统音乐地位下降。 从历史看,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次
转折。 这一转折的原因?
传统音乐
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 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各种 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 术水平的提高;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 乐的新发展;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 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传统音乐朝着艺术化, 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等方面发展; 吸收新文化成分;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 ,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不少 坏的影响。如广东音乐的一度爵士化。
《中国近现代音乐》课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VS
详细描述
传统音乐在形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具有 独特的艺术特点,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 传承过程中,应注重保留传统音乐的原汁 原味,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传 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音乐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 基础上,逐渐向近现代音乐转型。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萌芽期(1840-1919)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开始吸收 西方音乐文化,出现了一批新 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 等。
发展期(1920-1949)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在吸收西 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 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
近现代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01
02
03
与舞蹈的结合
近现代音乐与舞蹈相互融 合,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 富、立体的艺术体验。
与戏剧的结合
音乐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能够增强戏剧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与文学的结合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能够让 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提高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和思想深度。
05
现代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词
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其传承与创新 对于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现代音乐在创作手法、音乐元素、表现形式 等方面具有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不 同听众的需求。在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借鉴 国际先进的音乐理念和技术,同时结合中国 音乐的特色进行创新,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 国际化发展。
04
近现代音乐的影响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音乐 ppt课件

• 3、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 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 用管弦乐队伴奏。其歌词内容个乐章间有较强的 连续性。
• 4、《长恨歌》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韦瀚章作词, 黄自作曲。
• 5、《问》属于 艺术 歌PPT曲课件。
7
左翼音乐运动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 命音乐运动。
• 又名
。
• 5、我国最沈早心由工本国人自己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的《黄河》
曲作者是
。
李叔同
• 6、《祖国歌》和《送别》这两首学堂乐歌的词作者是
• 7、学堂学乐堂歌开是设的随音着乐新课式学堂的为建学立堂而唱兴歌 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
或
而编创的歌曲.
PPT课件
4
专业音乐兴起
• 1、萧友梅(1884~1940) • 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
• 《黄河》的歌词由杨度在1904年所作,第二年被沈心工谱曲。 这是我国最早由本国人自己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调子非常的 雄沉慷慨,气魄万千,切合歌词的精神。
• 2、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 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 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 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代表作:《送别》、《祖 国歌》、《清凉歌集》等。
PPT课件
2
沈心工与李叔同
• 1、沈心工 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 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 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借鉴日本歌 曲《手戏》曲调作词,数十年广泛传唱,是沈心工留学日本东 京时的处女作。
中国近现代音乐

总结
音乐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也逐 步走向现代化。许多音乐家开始 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和形式 ,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例如,《黄河协奏曲》、《山 林之歌》等作品,都在传统音乐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现代风貌
总结
音乐的教育与普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民族性
在当代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得到 了进一步的强调。音乐家们更加 注重挖掘和表现中国音乐的独特 魅力,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作品。例如,《梁祝》 、《二泉映月》等作品,都展现 了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 力
PART 1
传统音乐的转型
传统音乐的转型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 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传 统音乐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
向现代化转型
一些音乐家开始借鉴西方音乐 的形式和技巧,将传统音乐与 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PART 2
音乐教育的兴起
01
在20世纪初,随 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兴起 ,音乐教育逐渐 受到重视
PART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 近现代音乐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风格的的音乐相互 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音乐景观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 增加,中国近现代音乐 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 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PART 6
总结
210524/4/8
中国近现代音乐ppt课件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 这是一首长诗。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 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 火、奸淫掳掠的惨景。 • 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传,感人至 深。 • 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它既是诗的背景的描绘,也 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 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
•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 时,感慨万千的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 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线起伏较大的音乐主题。 • 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赞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 • 第三乐段音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河和具有黄河一 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 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展示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 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 (朗诵)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 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 歌。 • (独唱)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参考

2、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与基本史实。 学堂乐歌著名音乐家、活动家等。
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学堂乐歌。发端 可追溯至1898年。梁启超对新音乐启蒙的贡献。 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
创作、理论、出版都先起于日本,主要是在留 日学生中开展的。
2021/3/10
授课:XXX
3
著名音乐家及其历史贡献
1、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民?)、高 寿田、冯亚雄、辛汉、胡君复、华航琛 等。 2、学堂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见410页。参考211内容。
2021/3/10
授课:XXX
4
五四前后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 较大进展的历史背景与启示
1、时代发展的需求。 2、蔡元培的积极倡导。 3、中等、高等师范学校开设音乐教育专业, 培养了数量众多的音乐师资。 4、音乐教材建设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 5、音乐课外活动普遍开设。 比较而言。此时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 境俱佳,使得中小学音乐得以快速发展与提高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2021/3/10
授课:XXX
14
三、社会音乐结构的变化
新音乐勃兴,传统音乐地位下降。 从历史看,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次
转折。 提问:这一转折的原因?是好是坏,如
何评价?
2021/3/10
授课:XXX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 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 公元1912-1949,共37年音乐历史 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的发
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 近代 中 国音 乐 文 化在 思想 观 念 、 乐 理 论 、 乐 教 音 音 育 、 作 实践 等 主 要 领 域 共 时 性 产 生 新 的 萌 芽 并 不 创
断丛 结 成 长 而 言 , 亥 时 期 可 谓 是 中 国 近 代 新 音 乐 辛 文 化 的滥 觞 期 。
改 革 开 放 多 少周 年 , 是 辛 亥 革 命 的 纪 念 但
学 音 乐 学 院教 授 , 海 音 乐 学 院博 士后 ( 州 5 0 3 ) 上 广 161 。
收 稿 日期 : 0 卜O — 7 2 1 72
黄 钟( 中国 ・武 汉 音 乐 学 院 学报 )O 1 第4 2 l年 期
HU ANGZ NG(o r a o W u a o sraoyo M u i, hn ) HO J u n l f h nC n ev tr f scC ia
文 章 编 号 :0 3 7 2 ( 0 1 0 —0 2 —0 1 0 — 7 1 2 1 4 0 1 6 J
冯春 玲 、 长春 冯
中 国 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 新 音 乐 文 化 的 滥 觞
辛 亥 时 期 音 乐 文 化 巡 礼
摘 要 : 昌起 义 是 1 武 9世 纪 末 叶 以 来 清 国 腐 朽 衰 败 、 欧风 美 雨 西 来 背 景 下 资 产 阶级 民 主 革 命 不 断 积 聚 、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从 清 末 维 新 派 、 命 派 对 中 国社 会 的 种 种 改 良 与 变 革 到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 国社 发 革 中 会 从 方 方 面 面 开 始 发 生深 刻 的 转 型 , 括 音 乐 在 内 的 文 化 领 域 概 莫 能 外 。 就 近 代 中 国 音 乐 文 化 在 思 想 包
著 名 学 者 金 冲及 认 为 :
“ 亥 革 命 的 意 义 被 一 代 代 人 低 估 辛
了” “ 们 纪念 新 中 国 成 立 多 少 周 年 、 念 ,我 纪
革 到 中华 民 国 成 立 , 国 社 会 从 方 方 面 面 开 始 发 生 中
深 刻的转 型 , 括 音乐 在 内 的文 化领 域概 莫 能 外。 包
对 封 建 音 乐 文 化 的批 判
新 思 想 、 观 念 的 出 现 总是 深 刻 反 映 或 预 示 着 新
景下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不断积 聚、 展的必然 结果 。 发
从 清 末 维 新 派 、 命 派 对 中 国 社 会 的 种 种 改 良与 变 革
实践领域 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 的重大 变革 。辛亥时
关 键 词 : 昌起 义 ; 亥革 命 ; 代 中 国 音 乐 文 化 ; 变 ; 型 武 辛 近 嬗 转
中图分类号 :6— 5 J00 3
文献标识码 : A
D I1 . 9 9 jis l 0 —7 2 . 0 1 0 . 0 O :0 3 6 /.sn O 3 7 1 2 1 . 4 0 4
是 1 9世 纪 末 叶 以来 清 国 腐 朽 衰 败 、 风 美 雨 西 来 背 欧
其广义则是指 自 1 世 纪末 资产 阶级革命 兴起 至 中 9 华 民 国成 立 这 一 长 时段 的历 史 单 元 。本 文所 论 辛 亥 时 期 即取 其 广 义 , 是 需 要 说 明 的一 点 。 这
往往成为 学术界 小圈子里的事情” l 。 _ 1
金 冲 及 指 出 的 “ 亥 革 命 的 纪 念 往 往 成 为 学 术 辛 界 小 圈 子 里 的 事 情 ” 疑 是 长 期 以来 辛 亥 革 命 之 纪 无 念与研 究 的一种 窘 境 , 在音 乐 学 界却 连 这 种“ 但 窘 境 ” 没 有 。检 视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就 会 令 人 也 失 望 地 发 现 , 亥 革 命 对 于 音 乐 文 化 的 意 义 几 乎 从 辛 未 被 当作 一 个 重 要 的 音 乐 史 学 问 题 加 以 关 注 和 思
观 念 、 乐 理 论 、 乐 教 育 、 作 实 践 等 主 要领 域 共 时 性 产 生新 的萌 芽 并 不 断 丛 结 成 长 而 言 , 亥 时 期 可 音 音 创 辛
谓是 中 国近 代 新 音 乐 文化 的 滥 觞 期 。 文 章 试 图通 过 对 辛 亥 时期 音 乐 文 化 发 生 嬗 变 与 转 型 的几 个 重 要 方 面 的 梳理 , 求 较 为 清 晰 地 勾 勒 出这 一 新 音 乐 文 化 滥 觞 期 的 主要 特 征 及 其 本 质 。 力
期 新 音 乐 文 化 兴 起 的一 个 突 出表 现 便 是 音 乐 思 想 的
作 者 简 介 : 春 玲 (9 7 )女 , 学硕 士 , 东 女 子 学 院教 育 学 院讲 师 ( 南 2 0 0 ) 冯 长 春 (9 1 ) 男 , 学博 士 , 南 师 范 大 冯 17 ~ , 文 山 济 50 2 ; 17~ , 文 华
武 昌起 义 和此 后 中华 民 国 成 立 这 一 重 大 历 史 时 期 ;
考, 专题 性的研究成果至今付之 阙如 , 一些 中国近现
代 音 乐 史 的 教 材 也 从 未 将 辛 亥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列 为 专 门介 绍 的 章 节 。辛 亥 革 命 及 中华 民 国 成 立 与 中 国 音 乐 文化 关 系 的 研 究 已然 成 为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中 的 一个 盲 点 。 作 为一 个 “ 发 事 件 ” 革 命 成 功 的 武 昌起 义 , 突 而
本 文 试 图通 过对 辛 亥 时期 音 乐 文 化 发 生 嬗 变 与 转 型 的几 个 重 要 方 面 的 梳 理 , 求 较 为 清 晰 地 勾 勒 力 出这 一 新 音 乐 文 化 滥 觞 期 的 主要 特 征 及 其 本 质 。所 谓 “ 亥 时期 ” 其 狭 义 是 指 1 1 年 1 辛 , 91 O月 1 0日夜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