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专题复习文化常识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
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提分必背1必须掌握的8类文化常识精品

【关键字】活动、历史、地理、指南、情况、方法、传统、基层、地方、系统、深入、执行、举行、提升、发展、加深、制定、提出、掌握、位置、局面、准则、思想、地位、根本、精神、工程、制度、方式、办法、秩序、任务、反映、关系、主张、营造、提倡、形成、尊重、推广、严格、规划、管理、维护、服务、指导、巩固、规范、中心一、必须掌握的8类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文化与文学常识。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学#科.网【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 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 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积累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积累一、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它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化知识点。
1.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貌、勤俭、忠诚等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在高考中,考生可能会遇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文章或题目,因此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
1.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平静,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以备不时之需。
1.3 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和文化传统。
考生需要了解佛教教义、历史和传播情况,以及佛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其中的知识点需要考生掌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国历史知识点。
2.1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人物,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历史。
考生需要了解他们的名字、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考生需要了解每个朝代的建立时期、统治者、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包括秦朝和汉朝。
考生需要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的事件,以及汉朝的王莽新政和汉朝东汉时期的政治动荡。
2.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考生需要了解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社会发展状况。
三、文学传统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考生需要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品。
3.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和曲等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主要代表作品和作者,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2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阶段,代表了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
考生需要了解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作家和文学运动,以及与社会、政治背景的关系。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文化常识九大类》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九大项一、姓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地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2、字: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有的“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
例如,曾点,字皙。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3、号:又称别字。
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例如,陆游,号放翁;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4、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5、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
皇帝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6、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李世民的年号。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皇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7、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刑罚、医药、饮食、建筑 讲义-高三语文复习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刑罚【髡刑】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劓刑】割鼻子。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箠楚】杖刑【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曾受此刑)。
【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曾受此刑)。
【大辟】砍头。
【炮烙】将人烧烤死。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汤镬】将人煮死。
【腰斩】从腰部斩断。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弃市】暴尸街头。
【枭首】将砍下的首级悬于高处失众。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医药【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梳理

二轮复习必备清单(文化生活)专题一:文化的作用【知识体系】1.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特别提示: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都具有双重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融3.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的措施。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知识整合】文化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具体体现(1)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5)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6)精神文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4.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3.
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0、
《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
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
陈涉世
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23、
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换算方法
方法一:1、公元后的纪年换算
按下列顺序记住天干、地址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0) 1 2 3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0) 1 2 3
法则:①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②天干就是公元纪年的末尾数字
③公元纪年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
例:2006 尾数6→丙 2006/12余数2→戌
所以2006年为丙戌年
注意:(1)如果某一年尾数为0或该年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天干之第10位“庚”和地支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为庚申年。
25、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
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杏榜)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
29、
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
前,头在后。
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
其实也就是揖。
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31、
五音亦称“五声”。
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
《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
“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
廷音乐。
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
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liù yāo 《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33、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
称为“北监”或“北雍”。
36、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7.
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左卑右尊)
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
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
,
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
(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