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学案
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_1

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p习作七有三局部内容,第一局部引子,说明观察晴朗夜空的有趣现象,能激发有意思的想象。
第二局部例文,介绍一位同学产生离奇想象后的文章,为自由表达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第三局部是习作要求,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范围和要求。
二.教学目的:1.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能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学会想象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重点:1.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通顺、详细。
2.能进展有创意的表达。
四.教学思路设计浅析《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基于这个理念,在设计这次作文教学时,无论开课还是写作前说话的训练,始终贯穿一个目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不吐不快之感。
从例文来看,星空的想象作文。
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
想象和联想,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常用的两种手段。
〔一〕关于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展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写作中,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2、根据已有的经历和认识,对将来进展想象。
3、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打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二〕关于联想与日常生活中自发、随意性、散漫无序的联想有所不同,在写作中产生的联想那么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明晰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络,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联想方式很多,常见有:一样或相似的事物之间进展的同向联想;相反的事物之间进展的反向联想等等。
擅长想象和联想,离不开我们高尚的情操,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和认真的思索,更离不开用心探究客观事物中所蕴涵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络。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五年级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小学语文第十册第8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介绍金龙洞的特点,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好,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
2.介绍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成小册子。
3.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4.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体会,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厘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成小册子。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体会,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厘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成小册子。
教学准备工作:课文朗诵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介绍作者的游览顺序,能够给课文分段。
第1页/共6页教学过程: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讨厌游览,旅游后除了写点游记。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叶圣陶先生就是怎样写下的呢?我们一起来自学。
二、介绍学生复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
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拥挤的工作之余,叶老还至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出了许多清爽迷人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
“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知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介绍的情况真多样,认为同学们在课外就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10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10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掌握课文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 课本笔记本;3. 课本里面的课文;4. 课件;5. 题库。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秋天的图画》1. 利用课件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引入课文。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细节。
5. 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笔记,将重点部分写在课本笔记本上。
6. 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词的家族》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重点。
5. 学生完成课文的词语分类,将重点词语写在课本笔记本上。
6.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课:《漂亮小池塘》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重点。
5. 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概括,将重点部分写在课本笔记本上。
6.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课:《老师的啊秋》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重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第十册桃花心木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第十册桃花心木9篇人教第十册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第一课时上完了,回头想想,这节课上得不赖。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检查朗读——自学生字——归纳主要内容”。
在每个环节里,我都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回顾实施过程为:一、检查朗读因为课文是双休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的,从书本上的阅读批注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在重点句段选了一二处,简要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与《匆匆》一课相比,读得并不认真,所以在检查朗读这个环节,我特意多加了几分钟。
“谁准备好了,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谁先举手,我就叫谁,读得正确流利的加二分,读得有感情的加三分,并让学生下去写在黑板上的小组积分栏里。
原本寥寥无几的举手,因了这加分的诱惑,逐渐多了起来。
原本我是想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多读的,但他们并不举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现在想想倒也不坏,好学生读一遍,他们在心里也跟着读了一遍,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听会了,就有信心举手了。
等到第一遍课文读完之后,再读第二遍的时候,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加分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能读出自己理解的段落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读第十四自然段,你读完了我读,我读完了他读,特别是学习靠后的朱晓东同学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给他加了十分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学生都举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读和理解,看着那一张张热情的小脸,我想,孔主任提倡的“争先恐后读课文”的场面,我做到了。
反思学生所以热情的原因,加分的诱惑有之,老师的鼓励有之,读到一定时候教室里那特殊的“读”的气场的感染亦有之。
这个环节我对自己、对学生都非常满意。
二、自学生字一共五个生字,采取小组合作自学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指名到黑板挑写的流程,提问到的小组不参与板演,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
三、归纳主要内容有难度的问题,没有采取小组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默读、思考,然后指名回答问题。
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一、复习分角色朗渎课文。
二、指导造句1.找出“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2.讨论:“艰苦”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岁月,环境……)你觉得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燃眉之急”?你碰到过“燃眉之急”的时候吗?3.同座讨论造句。
4.指名造句、评价。
三、总结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四、实践活动:讲述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五、作业:1、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2、大江保卫战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节。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时间:两教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能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解决课文中字词。
2、能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了解主要内容。
预习提纲:1、自学课文。
(1)读文,简单旁注感受、质疑;(2)组词、抄词,解词。
(3)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收集有关2019年人民子弟兵抗洪的资料。
教学流程:导入、揭题,了解学情——读文,检查字词自学情况——读文,理清课文脉络——小结作业教学步骤:一、导入、揭题,了解学情1、又对解放军的认识谈起。
2、揭题。
读,说说读题后想到了些什么?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3、教师口头渲染大江保卫战的过程。
二、读文,检查字词自学情况1、指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注意停顿。
听得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他(她)读的怎样?(教师伺机正音,同学评议。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学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学案1、《草原》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茫茫、低吟、洒脱、疾驰、襟飘带舞、拘束、羞涩、回味、天涯”,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4、想一想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1、课前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2. 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自学提纲: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勒、吟、襟、貌、羞、涩、涯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渲染、勾勒、茫茫、洒脱、襟飘带舞、回味、疾驰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思考:①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感情;②写法上有特点?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检测练习:1、生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重点强调:多音字:蒙、好、行、似。
难写易错字:吟、貌、襟。
2、交流理解的词语。
迂回、洒脱、拘束、襟飘带舞。
3、我知道课文是从()()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讨论更正:第一部分1、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最新五年级语文第十册教学设计(精品)

2、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四)、家校结合,形成合力。
争取家长支持,通过家访、话访,家长会达到增进师生感情、家庭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2 2.14—2.20 第一组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4、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5、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
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
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
2、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3、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三)、教给方法
“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全册教案解读

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第十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既要继续巩固基础,又要逐渐掌握较为复杂的语言技能,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学呢?本文将从教案解读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全册教案的内容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全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综合运用。
具体来说,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以下技能:1.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能够理解简单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各种形式的文字。
2.写作能力:学习基本的写作技能,包括描写、叙事、议论、著述等。
3.口语表达:学习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基本技巧,包括口头表达和演讲等方面。
4.语言能力综合运用:学习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实现语言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全册教学内容涉及到文学、非文学、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阅读文学作品:学习阅读名家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阅读非文学作品:学习阅读报刊杂志、广告、说明、通知等非文学类文本,加深对现实生活的了解。
3.语文常识:学习汉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语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掌握。
4.写作技能:学习写作技巧,包括描写、叙事、议论、著述等独特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演讲和口语表达:学习演讲和口头表达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全册的教学方法强调多样化和启发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游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研究等方式自主积累知识。
3.合作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促进学习效果和交流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学案1、《草原》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茫茫、低吟、洒脱、疾驰、襟飘带舞、拘束、羞涩、回味、天涯”,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4、想一想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1、课前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2. 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自学提纲: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勒、吟、襟、貌、羞、涩、涯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渲染、勾勒、茫茫、洒脱、襟飘带舞、回味、疾驰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思考:①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感情;②写法上有特点?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检测练习:1、生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重点强调:多音字:蒙、好、行、似。
难写易错字:吟、貌、襟。
2、交流理解的词语。
迂回、洒脱、拘束、襟飘带舞。
3、我知道课文是从()()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讨论更正:第一部分1、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2、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3、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部分: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2、《丝绸之路》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学习准备: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自学提纲: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安息国的将军是如何欢迎来自中国的使者的?4.两国都相互赠送了什么礼物?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检测练习:1、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
矗、骞、循2、交流理解的词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遐想、五彩缤纷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白杨》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学习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学习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学习准备: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建设兵团等方面的资料。
自学提纲:1.自学生字,书写易错字:晰、伞、疆、陷。
2.按“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借物喻人”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找出文中描写和讨论白杨树的句子,仔细研读完成下面的联系3.自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
4.自读课文4—12自然段,用“﹏﹏”勾画文中爸爸的话,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5.自读课文13—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文中的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 ”画出。
爸爸的心思是( ),爸爸的心愿是( )。
6.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检测练习:1、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易错音:戈、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分辩。
与“分辨”区别2、交流理解的词语。
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
3、我知道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讨论更正1、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2、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从来……(高大直立)哪儿……哪儿……(生命力强)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3、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只知道......不知道......)不畏艰苦服从需要心思(只知道......不知道......)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只知道......不知道......)心愿:几棵小树……成长起来→希望孩子茁壮成长,成为第二代边疆建设者4、研讨写作特点(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案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学习难点: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学习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自学提纲: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检测练习: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â),不读jiâ“狰狞”读准后鼻韵。
2、交流理解的词语银装素裹、七零八落、杯水车薪、废寝忘食、不翼而飞3、青藏铁路是一条()的路。
因为()4、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讨论更正:1、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
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2、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
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作用?5、《古诗词三首》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课文的七个生字,理解“牧童、蓑衣、莲蓬”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在三首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一首。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儿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自学提纲一、在我初读诗词的时候,我会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蒿:撑船用的竹竿或是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茅檐:茅屋的屋檐。
相媚好:诗中指相互逗趣、取乐。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诗里指顽皮、淘气。
二、再朗读诗词,同时做做这些事:1.读句子,悟句意,品诗情“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字词——铺:铺开。
弄:逗弄。
诗意: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想象画面: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得她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悠闲。
品析:一个“弄”字,写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疲倦。
品悟情感: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字词——怪生:怪不得。
诗意: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品析:“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字词——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诗意: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悟情:这词写出了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2.再仔细品读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铺”字让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片怎样的原野?(2)在绿草茵茵中,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3)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