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吕荣博士

合集下载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作者简介:常照荣(1956-),男,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新型电池及材料研究,本文联系人;吕豪杰(1980-),男,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从事新型电池和材料研究;付小宁(1982-),女,河南人,新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助教,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尹正中(1973-),男,河南人,河南新飞科隆电源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电池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671031)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常照荣1,吕豪杰1,付小宁2,尹正中3(11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21新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31河南新飞科隆电源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以额定容量为1100mAh 的063465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池结构,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等因素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实验电池以15C 大电流放电,电压平台为315V ,循环220次(15C 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710%。

关键词:软包装; 锂离子电池; 高倍率放电中图分类号:TM9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79(2008)04-0231-03High rate 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soft package Li 2ion batteryCHAN G Zhao 2rong 1,L U Hao 2jie 1,FU Xiao 2ning 2,YIN Zheng 2zhong 3(11College of Chemist 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nan Norm al U 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China ;21College of Chemist 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3,China ;31Henan Xinf ei Kelong Elect ric Power Source Co 1,L td 1,Xinxiang ,Henan 453000,China )Abstract :063465type soft package Li 2ion battery with the nominal capacity of 1100mAh was used as research object 1Theinfluences of factors such as structure of the battery ,the ratio betwe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conductive agent ,binder ,the surface density and tape density of plate to the high rate 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Li 2ion battery were studied 1The prepared experimental battery had 315V voltage plateau at 15C large current discharge ,the capacity retention was 8710%after 220cycles (15C discharge )1K ey w ords :soft package ; Li 2ion battery ; high rate discharge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开路电压高及污染小等优点[1],已用于小电流放电的移动通讯、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等领域,但高倍率放电性能有待提高[2-4]。

中国人民大学_835普通化学_《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 模拟题二(2套)_考研专业课_点对点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_835普通化学_《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 模拟题二(2套)_考研专业课_点对点教育

学院:
反应式为 6.在 0.1 mol·L
-1
,负极发生
反应。 。
5、配合物价键理论认为,中心原子与配体间的结合力是 (增大、减小或不变) 。 7、冬天公路上撒盐以使冰融化,此时的 G 值符号为 8、在多电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是由
— 2-
HAc 溶液中加入少量 NaAc 固体后,HAc 解离度将______ ___,解离常数_________ , S 值符号为 决定的。
N 2 ( g ) 3H 2 ( g ) 2 NH 3 ( g ) 在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以及自发进行时所允许的最高温度。 (8 分)
4、(5 分) 用 1.0 mol·L-1 HAc 和 0.5 mol·L-1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溶液的 pH 值。 已知 HAc 的 pKa = 4.75 。
特别说明: 点对点教育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均来自于历年考研考生和网友的热情提供,特提醒各位考生慎 重使用该资料,内容本身均与点对点网站无关,……! 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各位考研学子再接再厉!
点 对 点 教 育 考 研 1 对 1 辅 导 咨 询 网 址 ,QQ3147634,TEL400-6680-005
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各位考研学子再接再厉!
目录
第五模块 模拟试题......................................................................................................................... 3 中国人民大学普通化学原理 模拟试题(一) ..................................................................... 3 中国人民大学普通化学原理 模拟试题(二) ..................................................................... 6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第39卷 第12期2007年12月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HARB I N I N STI T UTE OF TECHNOLOGYVol 139No 112Dec .2007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伍海辉1,2,高乃云1,万容芳1,乐林生2,吴今明3(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E 2mail:whh -2003@eyou .com;2.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上海200086;3.上海市水务局,上海200040)摘 要:为降低预氯化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带来的饮用水不安全性,探讨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消毒副产物中的卤乙酸的效果并进行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紫外光强为1048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为70mg/L ,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率为84158%,紫外光强为183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为141151mg/L,O 3累计投加量为5mg/L,UV /H 2O 2/O 3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为80137%,分析两种工艺的反应动力学规律,试验拟合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分别为:k =010002[H 2O 2]和k =010008[H 2O 2]015403.关键词:臭氧;光化学氧化;卤乙酸;动力学中图分类号:T U991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367-6234(2007)12-1974-05Effect and k i n eti cs of ha loaceti c ac i ds degrada ti on byadvanced ox i da ti on processesWU Hai 2hui 1,2,G AO Nai 2yun 1,WAN Rong 2fang 1,LE L in 2sheng 2,WU J in 2m ing3(1.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Polluti on Contr ol and Res ource Reuse,T 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E 2mail:whh -2003@ey ou .co m;2.ShanghaiWater works Shibei Co .LT D,Shanghai 200086,China;3.ShanghaiWater Authority,Shanghai 200040,China )Abstract:Concerning reducti on of the carcinogenic risk in drinking water,which co me fr om the disinfecti on by -p r oducts p r oduced in p re -oxidati on by chorine p r ocess,the effect and kinetics of degradated hal oacetic acids by advanced oxidati on p r 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 move efficiencies of UV /H 2O 2could be up t o 84158%f or dichl or oacetic acid under the conditi on of UV light intensity as 1048μW /c m 2,dosage of H 2O 2as 70mg/L;in the conditi on of 183μW /c m 2UV light intensity,dosage of H 2O 2as 141151mg/L,and cu mulative dosage of O 3as 5mg/L,the re move efficiencies of UV /H 2O 2/O 3could achieve 80137%f or dichl or oacetic acid .Reacti on kinetics of the t w o p r ocesses were analyzed,and the fitted equati on model bet w een reacti on rate constant and dosage of H 2O 2was:k =010002[H 2O 2]and k =010008[H 2O 2]015403res pectively .Key words:O 3;phot oche m istry oxidati on;HAA s;kinetics收稿日期:2005-08-22.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2002AA601130);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资助项目(2003BA808A17).作者简介:伍海辉(1978—),男,博士;高乃云(1949—),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氯是饮用水处理中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和氧化剂之一.在原水预氯化或后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 M )反应生成三卤甲烷(T H M s )和卤乙酸(HAA s )等具有至癌风险的副产物,增加饮用水的不安全性[1].根据美国水厂协会(A WWA )研究基金会关于消毒副产物致癌风险报告数据显示[2],卤乙酸的致癌风险远高于三卤甲烷,所以近几年来,对卤乙酸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在以往的卤乙酸的研究中,多侧重于饮用水中卤乙酸的调查、常规工艺的去除及卤乙酸生成与有机物的相关特性研究,而对既已形成的卤乙酸去除研究相对很少,鉴于此,采用紫外、臭氧、双氧水及其组合工艺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考察其效果并对其降解动力学进行分析.1 卤乙酸的分析方法卤乙酸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美国EP A的卤乙酸的测定方法[3]:微量萃取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建立起来.取水样20mL,加入45mL的安培瓶中,然后依次加入115mL浓硫酸,12g无水硫酸钠,3mL 甲基叔丁基醚,30μL甲醇配置的300μg/L的内标物,然后迅速摇匀3m in,静止2m in,取上清液1mL至15mL小瓶中,加入2mL新配置好的10%硫酸酸化的甲醇,放置在50℃的水浴锅中脂化1h,取出冷却后加入5mL的10%硫酸钠溶液和1mL的甲基叔丁基醚,振摇2m in,静止2m in,取上清液进样,进样量1μL,卤乙酸气相色谱如图1所示.图1 卤乙酸气相色谱图 采用间歇流完全混合式反应器,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圆筒形反应器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反应器内配置5根装有石英套管紫外灯管,不同灯管开启时光强如表1所示.运行时采用水循环泵混合, UV/H2O2工艺反应器体积25L,UV/H2O2/O3反应器体积扩大为140L,通过水射器混合投加臭氧.图2 工艺流程图2 试验结果与讨论211 单独UV、H2O2、O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与三氯乙酸的效果分析用分析纯三氯乙酸(T CAA)和二氯乙酸(DC AA)配置试验用水,质量浓度分别约为700μg/L.3种单独工艺采用的工况如下:UV工艺,光强183μW/c m2;H2O2工艺:H2O2投加量为140mg/L,O3工艺:2h累计投加臭氧5mg/L.反应120m in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表1 开启不同数量灯管时的光强灯管开启数量/根光强/(μW・c m-2)118324113640484351048表2 不同工艺对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去除率 %工艺处理单元二氯乙酸三氯乙酸UV2116616127O3711710175H2O241609196 从表2中可知,臭氧和双氧水作为较强的氧化剂,其对三氯乙酸和二氯乙酸的去除率约为10%,UV对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去除略有上升,分别为21166%和16127%.这是因为卤乙酸分子中含有氯原子,使得碳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化合物易接受电子,增加了其被氧化的难度,而采用紫外光辐照,卤乙酸上的碳氧双键产生能量跃迁,处于不稳定状态,易转变成其他物质[4],从而达到去除卤乙酸的目的.212 UV/H2O2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效果分析21211 不同H2O2的投加量时UV/H2O2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的影响用分析纯的二氯乙酸配置试验用水,质量浓度分为1000μg/L左右,控制工艺条件如下:UV 光强为1048μW/c m2,双氧水投加量J分别为10mg/L,30mg/L,40mg/L,50mg/L,60mg/L, 70mg/L,结果见图3、4.图3 DCAA的去除率随H2O2投加量的变化 从图3中可知,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加,・5791・第12期伍海辉,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上升,但H 2O 2投加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大于40mg/L 时,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上升缓慢,试验结果表明,H 2O 2投加量为70mg/L,紫外光强度为1048μW /c m 2,反应3h 时,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可达到84158%.图4为在不同H 2O 2投加量的条件下DCAA 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从图4中可知,在120m in 内,DCAA 去除率上升较快,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去除率上升趋去平缓.H 2O 2在UV 光的照射下产生・OH,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2180V ),高于O 3(2107V )和H 2O 2(117V ),因而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5],同时,・OH 与DCAA 炭原子上的氢发生脱氢反应,所以,其对DCAA 的去除率大于单独O 3和H 2O 2工艺.图4 H 2O 2不同投加量时DCAA 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212.2 不同H 2O 2的投加量时UV /H 2O 2工艺对三氯乙酸去除效果的影响用分析纯的三氯乙酸配置试验用水,质量浓度分为1000μg/L 左右,控制工艺条件如下:UV光强为1048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J 分别为10mg/L,30mg/L,40mg/L,50mg/L,60mg/L,70mg/L,结果见图5、6.图5 TCAA 的去除率随H 2O 2投加量的变化 从图5中可知,随着H 2O 2投加剂量的增加,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缓慢上升,同时从图6中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UV /H 2O 2工艺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呈直线逐渐上升趋势.当H 2O 2投加量在70mg/L,紫外光强为1048μW /c m 2,反应3h 后,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仅为42127%.与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率相比,对三氯乙酸总的去除率并不高,根据理论分析可以初步认为,UV /H 2O 2对三氯乙酸的降解主要是通过紫外光源对其辐照使得三氯乙酸的碳氧双键断开而得到去除[6],同时,H 2O 2在水解条件下离解出H +,发生质子化反应,有利于三氯乙酸的碳氧双键断开,从而使得H 2O 2投加量增加,对三氯乙酸去除率又有一定的增加,但由于三氯乙酸的第一个碳原子上均为有3个氯取代基,阻碍了UV /H 2O 2系统产生的・OH 的脱氢反应,所以,该工艺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较低.图6 H 2O 2不同投加量时TCAA 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21213 不同光强条件下组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的影响配置二氯乙酸质量浓度150μg/L 的试验用水,控制H 2O 2投加量50mg/L 不变,改变紫外光源强度,结果见图7.图7 不同光强时对二氯乙酸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7可知,随着紫外光强度的增加,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增加,但当光强超过640μW /c m 2时,去除效果增加不明显,在紫外光强1048μW /c m 2,H 2O 2投加量50mg/L,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为70129%,二氯乙酸质量浓度降到46160μg/L,主要是因为随着UV 光强的增加,UV /H 2O 2产生更多的・OH,使得脱氢反应加剧,从而提高UV /H 2O 2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6791・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21214 UV /H 2O 2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动力学分析由于卤乙酸是弱酸性难降解类物质,总体上降解速度较慢[7].从图4中可知,在120m in 内,二氯乙酸的降解速度较快,在H 2O 2投加量50mg/L,紫外光强1048μW /c m 2时,120m in 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到71%,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对二氯乙酸去除率趋于平衡.总体上体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按照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公式ln (C 0/C )=Kt,将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如图8和表3所示.图8 ln (C 0/C )与时间t 的关系表3 不同H 2O 2投加量时去除二氯乙酸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系数序号J /(mg ・L -1)线性方程k R2110ln (C A 0/C A )=010016t 010016019895230ln (C A 0/C A )=010046t 010046019836340ln (C A 0/C A )=010074t 010074019896450ln (C A 0/C A )=010093t 010093019692560ln (C A 0/C A )=010104t 010104019882670ln (C A 0/C A )=010115t010115019874 在一定紫外光强的条件下,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速率可以认为是双氧水投加量的函数,将不同H 2O 2的投加量与反应速率k 值进行拟合,见图9.图9 UV /H 2O 2工艺去除DC AA 的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模型曲线 从图9中可知,UV /H 2O 2联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的反应速率与双氧水的投加量呈线性关系,所拟合的线性方程为y =010002x,即当紫外光强为1048μW /c m 2,UV /H 2O 2工艺降解二氯乙酸反应速率常数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为k =010002[H 2O 2].213 UV /H 2O 2/O 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采用UV /H 2O 2系统产生的・OH 能够去除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为进一步考察UV /H 2O 2/O 3对HHA s 的去除特征,采用UV /H 2O 2/O 3工艺处理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质量浓度分别为600μg/L 左右的水,臭氧2h 内累计加入5mg/L,光强为183μW /c m 2,改变H 2O 2投加量J,结果如图10所示.图10 H 2O 2不同投加量时二氯乙酸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10中可知,随着H 2O 2投加量的增加,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增加,当H 2O 2投加量达到141151mg/L 时,反应120m in,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到80137%,UV /H 2O 2/O 3工艺主要是通过UV /O 3激发・OH,然后通过H 2O 2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去除有毒有害物质;从机理上分析,・OH 夺去α碳原子上氢,发生脱氢反应[6],使得二氯酸得到较好的去除,与UV /H 2O 2工艺相比,UV /H 2O 2/O 3产生的・OH 更多,所以,在紫外光强较低和二氯乙酸质量浓度较低的条件下,去除率仍然在80%以上.然而,如图11所示,由于氯作为得电子基团取代乙酸炭原子上的氢,使得三氯乙酸难于被脱氢氧化,同时,三氯乙酸又因为水中O 3的强氧化作用和UV 的辐照作用得到一定去除,在工艺处理过程中,由于紫外光强度较低,UV /H 2O 2/O 3工艺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仅稳定在15%左右,不随双氧水投加量增加而改变.按照一级动力学方式拟合UV /H 2O 2/O 3工艺在双氧水不同投加量条件下处理二氯乙酸的动力学方程,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知,在紫外光强183μW /c m 2,累计投加臭氧质量浓度5mg/L 时,UV /H 2O 2/O 3工・7791・第12期伍海辉,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艺降解二氯乙酸反应速率k 值随着双氧水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表4中的数据进一步拟合k 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见图12.图11 三氯乙酸分子式表4 不同H 2O 2投加量时去除二氯乙酸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系数序号J /(mg ・L-1)线性方程k R213154ln (C A 0/C A )=010018t 010018019836211179ln (C A 0/C A )=010025t 010025019421323159ln (C A 0/C A )=010040t 010040019774447117ln (C A 0/C A )=010074t 010074019912594134ln (C A 0/C A )=01094t 010*********141151ln (C A 0/C A )=010116t010116019868图12 UV /H 2O 2/O 3组合工艺去除DC AA 的反应速率k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模型曲线 从图12中可知,UV /H 2O 2/O 3联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的反应速率与双氧水的投加量呈幂函数的关系,所拟合的方程为y =010008x 015403,即当紫外光强为183μW /c m 2,双氧水累计投加量5mg/L,UV /H 2O 2/O 3工艺降解二氯乙酸的反应速率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为k =010008・[H 2O 2]015403.3 结 论1)采用UV /H 2O 2工艺降解卤乙酸时,在紫外光强1048μW /c m 2时,双氧水投加量70mg/L,反应3h,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84158%,对三氯乙酸去除率为42127%;UV /H 2O 2工艺对三氯乙酸随双氧水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增加不明显.2)与UV /H 2O 2工艺相比,采用UV /H 2O 2/O 3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明显提高,在紫外光强为183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141151mg/L 时,反应2h,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到80137%,但UV /H 2O 2/O 3工艺对三氯乙酸去除效果不明显,仅在15%的去除率处维持平衡.3)UV /H 2O 2工艺与UV /H 2O 2/O 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紫外光强度为1048μW /c m 2条件下,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符合以下动力学方程:k =010002・[H 2O 2];UV /H 2O 2/O 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在紫外光强度为183μW /c m 2,O 3累计投加量5mg/L 的条件下,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符合以下动力学方程:k =010008[H 2O 2]015403.参考文献:[1]张晓健,李爽.消毒副产物总致癌风险的首要指标参数———卤乙酸[J ].给水排水,2000,26(8):1-6.[2]李建渠,李灵芝.饮用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影响因素的研究[J ].重庆环境科学,1998,20(3):55-57.[3]AWWA.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 m inati on of W aterand W aste water 19th Editi on[M ].1995.[4]L I F ONG O L L,BOWDE N D J,BR I M BLECOMBE P .Phot odegradati on of hal oacetic acids in water[J ].Che 2mos pher,2004,55:467-476.[5]李绍峰,王丽,黄君礼.UV /H 2O 2技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2):1686-1689.[6]MCRAE B M ,LAP ARA T M ,HOZ ALSKI R M.B i o 2degradati on of hal oacetic acids by bacterial enrich ment cultures[J ].Che mos phere,2004,55:915-925.[7]CHANG E E,L I N Y P,CH I A NG P C .Effect of br o 2m ide on the for mati on of THM s and HAA s[J ].Che mo 2s phere,2001,43:1029-1034.(编辑 刘 彤)・8791・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

专题二:管理研究设计

专题二:管理研究设计

自己是否为该主题提供了更新颖的视角?
自己的研究主题是否与提供给你的研究想法清晰相
关? 研究主题的发现是否具有对称性? 研究主题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研究者提出科学问题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 包括: 1. 好奇 2. 创新 3. 积累 4. 敏感 5. 批判和怀疑精神 6. 吃苦 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位和变量筛选”的过程。
(三)确定研究主题 进一步明确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从而寻找出研究主题。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好的研究主题的特征
(1)能力:是否可行 自己是否真正对研究主题感兴趣?
自己是否具备或是否能在研究期间提高你能以驾驭研究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4)德尔菲法
①向团队中的每个人介绍研究想法;
②在介绍结束后,鼓励团队中的每个人进行更恰当




的阐述和寻求更多恰当的信息; ③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研究想法的提出者, 在这个已描述的想法的基础上独立提出三个具体的 研究想法; ④以未编辑和未归集的方式收集研究想法,并将它 们发给团队中的每个人; ⑤将上述2-4部的过程进行第二次循环; ⑥直到获得一致的意见,后续的循环才停止。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二)确定研究的侧重点
设计研究初期要不断地“聚焦”,缩小研究范围。如何





“聚焦”?一般利用划分类别、特性、研究内容等,进行 研究重点的确定。 管理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 人的行为、个人需求、个人绩效和激励的关联;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关系、谈 判对手关系; 企业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和交易行为的研究; 社会产品研发、生产、分配的过程或传播过程,以及此过 程的管理机制等。

报告人简介

报告人简介

报告人简介
吕铭方自2002年1月起任英国物理学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及编辑总监,IOP Fellow (FInstP)。

从2007年1月起,并任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中国区总编。

主要负责IOP与中国物理学和科技界的合作与交流,IOP与中国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联络工作以及中国作者向IOP投稿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及其编审工作,帮助中国物理学期刊通过与IOP合作走向国际,以及促进IOP期刊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等。

此前,吕铭方于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9年-2001年分别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和瑞典Kiruna空间物理研究院做博士后。

其研究领域包括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应用,以及空间物理研究和欧洲空间局(ESA)“火星快车”飞船项目中性原子探测器研究等。

1998年9月任日本大学原子能研究所等离子体实验室客员教授。

此外,其访问和合作研究单位还包括美国、加拿大、波兰、捷克、德国等的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

2002年之前发表主要研究论文30余篇,包括J Phys D, Phys Rev E, 等。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建平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建平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建平教授张建平教授1.学历和学位1981.9–1985.7山东大学光学系,理学学士。

1987.9–1990.9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系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工学硕士。

1990.10–1992.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

2.科研经历1985.8–1987.8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航天部701所),助理工程师。

1992.12–1995.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95.4–2001.3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博士后。

2001.4–2006.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04–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凝聚态科技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6.03–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3.主要学术兼职2001.12–2005.12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06–2008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基地分子科学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06–2008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10–现在《物理化学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4.10–现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6.03–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6.11–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理工分会副主席。

教授课程(1)《仪器分析实验》,本科生课程;(2)《光化学与光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3)《化学综合》,博士研究生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等复杂体系分子动态结构研究。

研究兴趣包括(1)生物和化学体系中的电荷转移和能量传递动力学;(2)天然抗氧化剂自由基反应机理;(3)激光光谱学新方法。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1)《太阳能制氢的化学和生物转化新途径探索研究》;科技部“973”项目(2)《清开灵组分配伍抗脑缺血多层次药理机理及复杂网络系统评价》;科技部支撑项目(3)《类胡萝卜素和多酚类抗氧化剂的结构活性关系和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4)《光合作用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超快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5)《光合作用体系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的光谱学和分子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科研成果建立了国际一流时间分辨光谱大型技术平台;发现细胞色素Cytb6f中超快传能过程、核心复合物LH1-RC结构变化对传能的影响;揭示了类胡萝卜素、异黄酮自由基反应机理,发现二者在脂/水界面的协同抗氧化剂效应;揭示了铕配合物单重态光敏化机制,并发现双光子敏化特性;在发光纳米结构和高分子、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获重要成果。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安池副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安池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安池副教授于安池副教授于安池副教授专业:物理化学电子邮件:a.yu@电话:62514601教育背景:山东大学理学学士(1994年)北京大学理学博士(1999年)工作经历:美国Colorado大学Boulder分校化学与生物学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2年10月)美国Northeastern大学物理系博士后(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5年11月迄今)教授课程: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I》、研究生《分子光谱》研究兴趣:主要是利用超快激光光谱技术来探讨复杂生物反应或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本质。

目前包括以下方面:(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体系的超快过程研究;(2)模拟生物体系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研究;(3)有机功能分子的激发态性质及其溶剂化过程研究等。

代表性论文:1.ShuweiYuan,YingZhang,RongLuandAnchiYu*,“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betweencouma rindyesandN,N-dimethylanilineinimidazoliumbasedroomtemperatureionicliquids:Effectofthecatio n'salkylchainlengthonthebimolecular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process”,J.Photochem.Photobiol .A:Chem.,2013,DOI:http://10.1016/j.jphotochem.2013.03.013.2.ZHONGRangBo,LURong&YUA nChi*,“Rebind ingkineticsofdissociatedaminoacidligandandcarbonmonoxidetoferrousmicroperoxid ase-11inaqueoussolution”,Sci.ChinaChem.,2013,56,230-237.3.RongLu,RuixueZhu,RangboZhong andAnchiYu*,"Locationsofmethanolinmethanol-containingAOTreversemicellesrevealedbyphotop hysicsofIR125",J.Photochem.Photobiol.A:Chem.,2013,252,116-123.4.RongLu,WeiWang,ShuweiY uan,andAnchiYu*,“AnionEffectontheFemtosecondOHD-RIKESandRamanSpectroscopyofImidazo liumBasedRoomTemperatureIonicLiquids”,Chem.Lett.,2013,42,63-65.5.RongLu,WeiWang,Qinfa ngSun,Anc hiYu*,“Spectroscopicinvestigationonintermolecularandintramolecularmotionsofconcen tratedaqueousKSCNsolution”,Chem.Phys.,2012,407,46-52.6.DapengZhang,HujunShen,GuohuiLi, BailinZhao,AnchiYu,QiangZhao,andHailinWang*,"SpecificandSensitiveFluorescenceAnisotropyS ensingofGuanine-QuadruplexStructuresviaa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Mechanism",Anal.Che m.,2012,84,8088-8094.7.QinfangSun,RongLu,andAnchiY u*,“Fluorescencequenchingoftwoconjug atedpolyelectrolytesbynaturalaminoacidsandhemeproteins”,Chem.Lett.,2012,41,148-150.8.Qinfan gSun,RongLu,andAnchiYu*,“StructuralHeterogeneityintheCollisionComplexbetweenOrganicDyes andTryptophaninAqueousSolution”,J.Phys.Chem.B,2012,116,660-666.9.RuixueZhu,RongLu,and AnchiYu*,“PhotophysicsandlocationsofIR125andC152inAOTreversemicelles”,Phys.Ch em.Chem. Phys.,2011,13,20844-20854.10.LURong,WANGWei&YUAnChi*,“Cationandanionsubstitutioneff ectsontheultrafastdynamicsofinterionicinteractioninimidazoliumbasedionicliquids”,Sci.ChinaChe m.,2011,54,1491-1497.11.XunLi,RuixueZhu,AnchiYu*,andXinShengZhao*,“Ultra fastPhotoinduc edElectronTransferbetweenTetramethylrhodamineandGuanosineinAqueousSolution”,J.Phys.Chem .B,2011,115,6265-6271.12.RuixueZhu,XunLi,XinShengZhao*,andAnchiY u*,“PhotophysicalPrope rtiesofAtto655DyeinthePresenceofGuanosineandTryptophaninAqueousSoluti on”,J.Phys.Chem.B,2 011,115,5001-5007.13.ZHURuixue,LURong,YUAnchi*,“AggregationBehaviorsofTricarbocyanin eDyeinwaterandinAOTReverseMicelles”,Chin.J.Chem.,2011,29,405-410.14.W ANGWei,LURong, YUAn-Chi*,“Lowfrequencyspectrumofionicliquid[bmim][PF6]studiedbyfemtos econdopticallyhet erodyne-detectedopticalKerreffectspectroscopyandlowfrequencyRamanspectroscopy”(inChinese),ActaPhys.–Chim.Sin.,2010,26,964-970.15.LITao,LURong,YUAn-Chi*,“Recombinationprocessbe tweenmyoglobinandNOstudiedbytime-resolvedRamanspectroscopy”(inCh inese),ActaPhys.–Chim. Sin.,2010,26,18-22.。

浅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摘要从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出发,提炼课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 //LIU Yu,LYU Quanzhen,ZHONG Hua,WANG Yan,JIANG Yuanying,YAN L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the basic ideas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give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so that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and master scientific methodology while master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It is hoped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ist;materialist dialectics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全方位结合,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客观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更好地成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吕荣博士
吕荣博士教育背景: 1992.9--1996.7河南师范大学学士1996.9--1999.7吉林大学硕士1999.9--2003.7中科院化学所博士2004.3--2006.3日本国家物质材料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兴趣: 1.化学和材料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现象 2.超快激光光谱和动力学 3.固体材料中的电子,声子的超快研究 4.有序功能材料中的相干振动的研究 5.界面和表面的非线性光学研究代表性论文: 1.RongLu,WeiGan,Bao-huaWu,HuaChen,andHong-feiWang* “VibrationalPolarizationSpectroscopyofCHStretchingModesofMethyleneGroupattheVa pour/LiquidInterfaceswithSumFrequencyGeneration”J.Phys.Chem.B108,7297-7306,2004 2.RongLu,WeiGan,Bao-huaWu,ZhenZhang,YuanGuo,andHong-feiWang*
“C-HStretchingVibrationsofMethyl,MethyleneandMethineGroupsattheVapor/Alcohol(n =1~8)Interfaces”J.Phys.Chem.B109,2914118,2005 3.HuaChen,WeiGan,RongLu,YuanGuo,andHong-feiWang*,“DeterminationofStructureandEnergeticsforGibbsSurfaceAdsorptionLayersofBinaryL iquidMixture1.Methanol+Water”J.Phys.Chem.B109,8053-8063,2005 4.Hong-FeiWang*,WeiGan,RongLu,andYiRao,Bao-HuaWu, “QuantitativespectralandorientationalanalysisinsurfaceSumFrequencyGenerationVi brationalSpectroscopy(SFG-VS)”Internationalreviewofphysicalchemistry24,191-256,2005
5.LuRongGanWeiWangHongfei*“Onenovelmethodofaccuratedeterminationofinterfacialgrouporientationalangle.”Chin.Sci.Bull.48,8,2003
6.RongLu,K.Ishioka,O.V.Misochko,M.Hase,M.Kitajima*“Amplitudebeatingofcoherentphononingraphiteunderhighintensityphoto-excitation”SurfaceScience593,116-121,2005
7.RongLu,M.Hase*,M.Kitajima,Sh.Nakashima,andSh.Sugai
“Femtosecondpump-probestudyofcoherentsoftphononinPb1-xGexTeferroelectrics”J.Luminescence119,378-382,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