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0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历年真题
2003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

2003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6. 名词解释题7. 简答题8. 论述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_____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A.1798B.1879C.1789D.1897正确答案:B解析: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
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正确答案:B解析:测验法是一种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而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正确答案:C解析: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_____关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成准比例正确答案:B解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例关系:感觉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正确答案:B解析:从暗处到亮处的适应叫明适应。
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_____、提取。
【】A.识记B.回忆C.保持D.再认正确答案:C解析:记忆包括编码、保持、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_____个组块。
【】A.7+2B.5+2C.8+2D.9+2正确答案:A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5个或是9个组块。
8.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7_真题-无答案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7(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 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起源于______。
A. 桑代克B. 巴甫洛夫C. 苏格拉底D. 亚里士多德2.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______。
A. 感觉登记B. 注意C. 组块D. 复述3. 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______。
A. 2秒~1分钟B. 0.25~2秒C. 5秒~2分钟D. 0.2~0.5秒4.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______。
A. 在学习结束时立刻复习B. 一周之后复习C. 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 当天复习5. 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______。
A. 痕迹衰退说B. 干扰说C. 同化说D. 动机说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 艾宾浩斯B. 巴甫洛夫C. 冯特D. 弗洛伊德7. 在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组织为“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这样便于记忆。
这一事例中,运用了______。
A. 视觉编码B. 语音听觉编码C. 语义编码D. 语言中介编码8. “舌尖现象”可以用来证明______。
A. 知识同化说B. 提取失败说C. 经验干扰说D. 痕迹衰退说9. 一般而言,考试之前的学习效率比平时高,这说明______。
A. 材料的性质影响识记的效果B. 埘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影响识记效果C. 识记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影响识记的效果D. 对材料的组织影响识记效果10. 在参观了服装博览会后,能够记住一件件新的服装样式和颜色,这属于______。
A. 形象记忆B. 情景记忆C. 情绪记忆D. 运动记忆二、填空题1. ______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2.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______和______的过程。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8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8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7. 简答题8. 论述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
A.1903B.1904C.1905D.1906E.1907正确答案:A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答案选A。
2.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愿意学,这符合桑代克提出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强化律E.反馈律正确答案:C解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
相反,如果这个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因此,答案选C。
3.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这种学习的方式,奥苏贝尔称之为()。
A.同化学习B.顺应学习C.上位学习D.下位学习E.组合学习正确答案:E解析: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义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比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等。
在这种学习中,实际卜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的可以利用的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
因此,答案选E。
4.小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为95,而与小明同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0,那么小明的离差智商是()。
A.85B.95C.105D.115E.125正确答案:D解析: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在采用标准分数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时,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那么个人测验上的原始分数转化为IQ的公式为: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26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26(总分:9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7.50)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______理论家提出的。
____A.建构主义√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精神分析解析:2.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____ 。
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解析: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____ 。
A.有影响√B.没有影响C.几乎没有影响D.有实质性影响解析:有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有影响,不同的座位对于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同。
4.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 ____ 。
A.原发性B.习得性C.后继性D.指向性√解析: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5.____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解析: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强调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6.课堂气氛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____ 。
A.连锁性感染√B.互相监督C.互相帮助D.遵守纪律解析:课堂气氛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它会使许多学生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促使他们按照课堂气氛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学生问发生连锁性感染。
7.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____ 。
A.关系密切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解析:教师批评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不好。
8.____ 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A.世界观√B.个性倾向性C.性格D.理想解析: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故选A。
2002-2010年浙江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试题课程代码:3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真题以及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各种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论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2.感觉记忆保留信息的时间一般是()A.10—20秒B.1—2秒C.1分钟以内D.1分钟以上3.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系列位置效应D.迁移4.提出知识应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人是()A.加涅B.艾宾浩斯C.安德森D.梅耶5.当没有经验的人面临新问题是,往往会选择一个途径,试探着看看有没有用。
这种方法称之为()A.试误法B.类推法C.爬山法D.简化6.()是指使用人们普遍习惯的现成方法来解决问题。
A.常规性问题解决B.发散性问题解决C.创造性问题解决D.迁移性问题解决7.()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组织策略8.提出元认知概念的是()。
A.费拉维尔B.维纳C.奥苏泊尔D.斯金纳9.提出在归因过程中要遵循共变原则的是()A.凯利B.海德C.维纳D.罗特10.认为打碎一盘玻璃杯的孩子比打碎一只玻璃杯的孩子更坏,因为他打碎了更多的玻璃杯,这样的儿童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公正阶段1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所说的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指的是()A.运用B.分析C.综合D.领会12.()是指容易地将一个知识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A.场独立性B.场依存性C.沉思型D.冲动型13.对初中学生,家庭作业量最佳为()A.40、50分钟B.1—2小时C.2—3小时D.3小时以上14.()将学习内容分为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次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A.发现学习B.掌握学习C.程序教学D.合作学习15.下列不属于程序教学的编程原理的是()A.小步子原则B.及时强化原则C.低错误率原则D.发展原则16.根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是()A.常模参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17.()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与其他通常的回答情况没有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百分制”,并与标准参照评价相对。
2024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版

2024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根据()进行分类的。
A. 课程内容B. 课程任务C. 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D. 课程功能2.(填空题)(每题 1.00 分) 陆钦斯的()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是否自觉地关注()。
A. 生存B. 情境C. 教材D. 学生4.(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不包括量表的()。
A. 难度B. 效度C. 信度D. 标准化5.(填空题)(每题 1.00 分) 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6.(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
A. 教育目的B. 教学目标C. 培养目标D. 课程目标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A. 严格的等级性B. 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 教育目标明确D. 鲜明阶级性8.(填空题)(每题 1.00 分)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填空题)(每题 1.00 分)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
10.(填空题)(每题 1.00 分) 道德教育中的认知模式认为,人的道德()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地发展。
1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 能力B. 努力C. 任务D. 运气1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7. 简答题8. 论述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正确答案:A解析: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在( )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状态C.自动化的意识状态D.睡眠状态正确答案:A解析: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3.在( )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B.白日梦C.自动化的D.睡眠正确答案:A解析: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4.梦属于( )。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正确答案:B解析:梦属于想象范畴,是在睡眠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无意想象,其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属性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 2002—2010 年 历年真题
3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 早慧” , “有人“大器晚成” 。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 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 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 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浙江省 2002 年 10 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 2002—2010 年 历年真题 3
教师资格考试 2002—2010 年 历年真题
4
32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 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 )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 A.冯特 B.詹姆斯 C.华生 D.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 B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 B )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 B.自动化的 C.白日梦状态 D.不自觉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 C )失眠。 A.假性 B.情景性 C.失律性 D.功能性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C )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 B )秒钟。 A.5 B.20—30 C.60 D.120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D)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2.某学生智商为 100 表示( B )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C ) A.动机 B.诱因 C.需要 D.目标 1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 A )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 D )特征。 A.理智 B.情绪 C.意志 D.态度 17.美感属于( B )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都不是 18.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 D )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 B )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 B )岁。 A.6—12 B.12—18 C.6—18 D.10—20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教师资格考试 2002—2010 年 历 年 历年真题
2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 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注意的功能有( )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心理--2.意识 3.社会知觉 4.思维 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浙江省 2002 年 4 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32 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 11.B 12.B 13.B 14.B 15.A 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 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 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 2002—2010 年 历年真题
1
浙江省 2002 年 4 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32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 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 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 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 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 ××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 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