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
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学原理专业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原则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力,能够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示例。
一、专业培养目标1.掌握教育学原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深入研究教育学原理相关的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
2.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教育学原理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并能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3.具有教育学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4.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能力,能够参与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工作,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5.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专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培养周期和总学分要求三、培养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导论、教育学原理研究方法等。
2.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哲学等。
3.选修课程:包括教育政策与管理、跨文化教育、教育评价等。
四、实践环节1.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和教育实验等。
2.实践报告:研究生需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并撰写实践报告,反映实践位置的调查和研究情况。
五、研究和论文要求1.研究课题选择:研究生可以选择教育学原理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论文撰写:研究生需要按照学院和教研室的要求撰写论文,并通过学术评议。
3.学术交流:研究生需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六、评价与考核七、硕士学位授予条件1.顺利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相应考核。
2.成绩合格,能够独立进行教育学原理相关科研工作。
3.成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以上是关于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一个示例,具体的培养方案可以根据学校和专业的要求进行具体调整。
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的国家重点大学,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卓越的声誉。
攻读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旨在确保研究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一、入学要求1.学历要求: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备本科学历,获得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
2.学术要求: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能够适应所选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要求。
3.英语要求: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应通过华东理工大学指定的英语能力测试。
二、学制和课程要求1.学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前两年为学习阶段,第三年为研究和论文撰写阶段。
2.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的高水平科研人才。
研究生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并通过学位评定程序,获得硕士学位。
3.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旨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具体课程安排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而定,一般包括学科前沿讲座、研究方法与实践、学术讨论等。
三、导师选择和指导1.导师选择:入学后,研究生需要选择指导教师进行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指导和实践指导。
2.研究生导师应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同时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充分的责任心和热情。
3.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定研究生的学习计划,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提供学术指导和帮助。
四、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1.科研训练:研究生期间将参与科研项目,并通过参与实验、研究、调研等方式培养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2.学术活动:华东理工大学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五、学位申请和论文撰写1.学位申请:研究生完成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后,可以申请参加学位评定。
申请学位评定需要满足学校规定的学业要求和学术要求。
外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外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科技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开展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知识与能力培养:1.具备系统的外科学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实验室技术和科研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
3.熟悉国内外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技文献检索和阅读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和问题解决。
4.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外科学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
(二)创新能力培养: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开展独立和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参与科研项目。
3.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培训,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素质。
(三)科研能力培养:1.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素养,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撰写研究报告。
2.培养科学伦理意识和科学道德观念,能够遵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
3.通过科研项目和论文的训练,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培养内容:(一)课程学习:1.基础课程:外科学基础、外科学理论、外科学实践、外科学专题研究等。
2.专业课程:外科学研究方法、外科学前沿、外科学分支专题等。
3.综合课程:科研论文写作、外科学临床实践等。
(二)实践教学:1.临床实习:通过参与临床工作,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诊治技巧。
2.实验技术培训:进行相关实验室技术和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科研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
(三)学术研究:1.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
2.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和报告能力。
大学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

大学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为了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提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培养目标培养硕士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做到: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科研作风和学术道德,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和学习年限按照《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硕士留学生的学制和学习年限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三、培养方案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制定本学科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具体体现硕士生业务上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同时应对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研究方向应考虑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把握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充分注意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
培养方案应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四、培养计划1.硕士生在入学后的2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带头人、学院主管领导审定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语必修学位课程原则上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
学生按研究生院排定的时间、教室上课。
为使硕士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一般以不超过16学分为宜。
3.硕士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硕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受理硕士生毕业和授予学位申请的依据。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前言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提供研究生在工程领域深造的机会,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一、入学条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获得相应学士学位 - 具备相关工程背景知识 - 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 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二、学习周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通常有不同的学习周期,一般包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学习模式,学制为2-3年不等。
三、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学生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包括:- 专业课程:如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 - 学科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等 - 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课程2. 实践环节除了课程学习,研究生还需要参与实践环节,包括: - 实习:在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 - 项目: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升实践能力3. 毕业要求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学习要求才能顺利毕业,包括: - 修满规定学分 - 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 达到语言要求四、职业发展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种工程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包括: - 工程设计师 - 工程项目经理 - 工程研究员五、总结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研究生可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希望本文档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感兴趣的同学有所帮助。
以上是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概况。
注: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培养方案以学校规定为准。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咨询。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1981—1982学年度第7次校务会议第一次通过,2010—2011学年度第15次校务会议修订)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各院系应依据此规定做好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根据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并参照学校有关要求制定。
一、培养目标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如下: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个别指导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指导教师一般应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
必要时,可聘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外专家共同指导。
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应由院系审核批准并备案。
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一般按两年安排,学习年限不超过三年。
三、培养方案与个人培养计划各院系应依据学校关于硕士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制订所在学科的硕士生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对所在学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及环节)学习与学分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要求及时间安排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家建设需要而确定。
根据本学科特点和硕士生培养目标,各院系可对所在学科硕士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培养方案是各院系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位授予工作以及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特色与创新
行业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
1.A 与行业领先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培 养方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国际化培养
1.B 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聘请海外专家
授课,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1.C 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设置前沿、 实用的课程,以培养行业急需人才。
04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 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
培养方式与特色
02
培养方式
01
实行学分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完成规定的学分,包括课程 学分、实践学分和科研学分。
02
重视实践环节
为确保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方案中包括多个实 践环节,如企业实习、项目实践等。
03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工 程管理人才。
业务要求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包括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相邻学 科的一般原理。
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独立完成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
开题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并需 经过导师和学术委员会的审核与评估。
论文撰写与质量控制
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应严谨,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 果与分析、结论等部分。
质量控制
论文撰写过程中需遵循学术规范,引用文献需注明出处,不 得抄袭他人成果,同时需接受学术委员会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
04 导师队伍与科研实践
硕士培养计划

硕士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培养硕士研究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硕士培养计划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保障四个方面来谈谈硕士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二、培养内容。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科学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
要求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式主要包括导师制度、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等。
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健全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培养保障。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的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科研项目和科研基金的支持等方面。
要求学校要加大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硕士培养计划,对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高校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硕士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
(2010年6月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年级开始执行)
一、适用学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经济学门类)
1. 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专业)
2. 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专业)
3. 经济史(二级学科、专业)
二、学习年限:2—3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4,西方经济学方向不少于30,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⒈公共必修学分课程(5学分)
课程名称课号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80510053 3学分考试秋
●《资本论》选读60510013 3学分考试秋
●自然辩证法(文科类)60610053 3学分考试春
以上三门只选其一
●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60640012 2 学分(考试秋春
2. 必修环节(2学分)
(1)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 1学分考查
学习年限为2年者在第二学期末完成,其余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学术活动69990031 1学分考查
3.学科专业要求学分课程(17学分以上)
(1)基础理论课(≥3学分,本科已修课程不能选)
1)运筹学(A) (60510024)4学分考试秋
2)高级应用数理统计(80512043)3学分考试春
3)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4学分考试秋
4)应用随机过程(70510273)3学分考试秋
5)基础泛函分析(60420144)4学分考试秋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9学分,不少于3门课程)
6)高级微观经济学70510113 3学分考试秋
7)高级宏观经济学70510283 3学分考试春
8)高等计量经济学70510123 3学分考试秋
9)数理经济学70510263 3学分考试春10)金融经济学70510143 3学分考试秋
11) 高级微观经济学I(90510053)3学分(考试)
12) 高级微观经济学Ⅱ(90510063)3学分(考试)
13) 高级宏观经济学I(90510153)3学分(考试)
14) 高级宏观经济学Ⅱa(90510402)2学分(考试)
15) 高级宏观经济学Ⅱb2学分(考试)
16)高级计量经济学I(90510133)3学分(考试)
17)高级计量经济学Ⅱ(90510043)3学分(考试)
18)应用宏观经济学I(90510372)2学分(考试)
19)应用宏观经济学II(90510382)2学分(考试)
20)应用时间序列基础(90510392)1学分(考试)
21)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80514543)3学分(考试)
(3)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
1) 理论经济学著作选读* 70612263 3学分考试秋
2) 理论经济学专题待申请3学分考试秋
3) 经济思想史专题* 70612253 3学分考试秋
4) 经济学方法论* 80611732 2学分考试春5)资本论研究* 70510483 3学分考试秋6)中级政治经济学* 70612203 3学分考试秋7)国际政治经济学* 80612162 2学分考试春8)制度经济学* 80612983 3学分考试春9)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80611693 3学分考试秋10 转型经济专题* 70612283 3学分考试
11)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3学分
12)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 70612273 3学分考试
13)经济史理论与方法* 70611292 3学分考试
14)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70612243 3学分考试
15)法和经济学* 80611822 3学分考试春16)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 80612932 2学分考试
17)中国经济史专题* 3学分考试
18)经济史研究基础与学科前沿* 80612962 3学分考试
19)日本近现代经济史* 80611702 2学分考试春20)高级微观经济学专题90510183 3学分考试春21)国际经济学高级专题80511253 3学分考试春22)博弈论90510253 3学分考试
23)产业组织理论80511673 3学分考试
24)货币经济学80512783 3学分考试
25)投入产出分析80510092 2学分考试春2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70510153 3学分考试秋27)发展经济学80510102 2学分考试春28)金融市场微观结构80511742 2学分考试春
29)证券投资学80510513 3学分考试春30)实证金融学80511762 2学分考试春31)西方经济学说史2学分考试春32)当代经济学流派2学分考试春33)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 2学分考试春34)治理理论专题* 待申请2学分考试
35)公共选择理论* 80510692 2学分考试
36)能源与环境经济学80514223 3学分考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未选课程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其它课程
●管理学门类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
●全校各系(院、所)开设的与本学科相关研究生课程
4.补修课程(本专业直读生不用补修,其他学生不少于4门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记非学位要求学分。
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课程名称课号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1)经济统计学40510052 2学分考试秋
2)计量经济学305100533学分考试秋
3)公共财政学305.0073 3学分考试秋
4)发展经济学805101022学分考试春
5)国际经济学40510763 2学分考试秋
6)货币银行学30510523 3学分考试秋
7)管理学基础30510112 2学分考试秋
8)商法8051.1602 2学分考试秋
9)金融法(含保险法)40510042 2学分考试春10)会计学原理30510593 3学分考试春11)公司财务(1)40510233 3学分考试秋12)金融市场学80510412 2学分考试秋13)国际贸易80510342 2学分考试春14)国际金融70510243 3学分考试春15)管理信息系统30510202 2学分考试秋16)金融数据库和统计分析软件包80512114 4学分考试
17)经济思想史*806103722学分考试秋18)中国近代经济史*706112522学分考试春
五、论文
从选题报告通过到申请论文答辩不少于1年。
六、备注
1.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计量经济学Ⅰ、高级微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计量经济学Ⅱ为博士生课程,建议经济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修。
但是如果选修某门课程,必须将Ⅰ和Ⅱ同时选入,否则内容不完整。
2. 带 * 号的课程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其余课程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