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人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欲人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指自己不愿意或是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庄子则说:“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即使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偏执地认为,那些自己喜欢或是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就一定会对他人有用或被他人喜欢,于是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强加于别人。
其结果就是不但没有结果,而且可能还会让自己陷入自责与痛苦的境地。
这就是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己之所欲,亦勿强施于人!你是不是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自己经常锻炼就劝别人也去锻炼,读了一本让自己顿悟的好书就把它推荐给好友,做了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财务规划就介绍给亲人......其实几乎我们所有人都知道,长期坚持锻炼给身体带的好处,也知道长期阅读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益处,更知道一份长期良好的财务规划对自己家庭未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仅仅是“知道”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
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说,你怎么总是能够早起锻炼,而我自己每天早上都起不来;你天天坚持读书学习,而我却翻开书本就想打瞌睡;你每周定期写作分享,而我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你自己做的人生财务定投计划己初见成效,而我却还深陷在“月光”与卡奴的漩涡里......于是,我们可能就会瞬间“圣母心”大爆发,像一位天降的救世主一样伟大而热心,急切希望把那些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强加于别人。
同时,还天真幼稚地认为他们只要朝着自己“指点”的方向去做,就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结果被打脸也是必然的。
我自己就被自己曾经的不明智行为狠狠地抽打过,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那什么学习锻炼也好,思考写作也好,财务规划也罢,不要再强施于别人了。
第一个例子记得大概是在去年初,我刚读过了天南老师《一个投资家的20年》这本书和参加了老师的财商教育课程学习,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老的格言,体现了人们在行为和待人处世上的一种准则。
它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个原则反映了对待他人尊重、关怀和仁慈的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个格言的内涵非常深刻。
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以同理心来对待对方,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对我们进行某种行为,那么我们也应该避免去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
这种原则体现了公平、公正和友善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在家庭中,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关爱和尊重,他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例如,在教育中,父母应该以平等、公正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对其进行不公正的待遇或不恰当的惩罚。
在工作场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很重要。
人们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尊重,他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同事。
这包括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进行欺凌或歧视,以及给予他人应有的认可和赞赏。
遵循这个原则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此外,在社会交往中也应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友善对待和理解,也应该对他人表达同样的关心和尊重。
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避免言语和行为上的冒犯,是遵循这个原则的重要表现。
总结起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一种关于待人处世的准则,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尊重、关心和仁慈。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交往中,遵循这个原则都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环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格言,并努力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通过以身作则,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个人,也可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句世人皆知,浅显易懂的名言。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对于这句话我是百分百的同意,但是己之所欲就可以滥施于人了吗?当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别人的事情都要考虑别人的观点和感受。
有人说,普希金说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对自己有利即可。
我想,这种思想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对自己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司采纳了员工的意见,可以防止很多不必要的犯规;自己听到了朋友的劝说,可以太少跑不少想不到的弯路。
任何情况都就是如此,你考虑到了别人,别人也想起了你。
何必必须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呢?这样的人随后就可以就是众叛亲离,沽名钓誉!当初,楚王想攻打宋国,鲁班的云梯都给他造好了,可最后为什么没有打成?这要感谢两个人。
一是出使楚国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
楚王当初是用心考虑过墨子的话的,否则他也不会放弃这次攻宋的机会。
可见,楚王是一个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
假若楚王当时不管墨子,现将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双方损失惨重,对楚王也是不利的。
除了两个大家都熟识的人物――扁鹊和他的病人蔡桓公。
前者是因为高超的医术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个以他而去的成语“讳疾忌医”在民间流名百世。
蔡桓公为什么可以死去?原因就是他自己想著自己没有病,而不想医术高明的扁鹊去给她化疗,最后病入骨髓,一命呜呼了。
过分的独断主义带了乐如此严重的后果,以至于把命都丢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云:“己之所欲,刘本人,关于人,人亦思尔乎!”很惭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是上了大学才知道它出自《论语》。
大学之前的求学态度是不求甚解,不问出处。
这句“百姓日用而无人知晓”的句子,无人知晓其原文好像也无所谓,关键的就是必须介绍它的真正涵义。
我们似乎已经对这些老祖宗的智慧语录免疫系统,不遵循这些人生哲学去做人,反而倒行逆施。
勿施于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基本信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孔子创作年代:春秋时期学派:儒家同义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引证《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涵义这句话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引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原文出处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I SUðbtyd;WtIShIyɪir6n[释义]欲:欲望;意愿;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责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音]施;不能读作“si”。
[用法]多用于劝戒之语。
一般作主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英译]DOnotdotoOthersWhatyoudoIIotWanttobedonetoyoursel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
[出典] 《论语卫灵公》注:1、出处:(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3、译文:(1)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子曰: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而今愈益显出它的哲学智慧。
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间:2016-11-10 10:30:41 | 作者:金观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换位思维方式。
其意思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将心比心,自己不情愿的、不接受的事情,就不能推给他人,让他人去接受,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这就要求我们凡事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要学会多体谅他人,这是做人和处世的基本原则,作为青少年,我们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和谐相处
其实,人难免有自私思想,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
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不受欢迎。
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
人的一辈子都处于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如果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完全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就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
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理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梁亭的瓜田长势简直不能相比。
楚亭的人觉得没有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凉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扭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能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翻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
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瓜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赶到十分惭愧和佩服,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
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由此可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这样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甚至能够化敌为友。
世间万物是相通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受人钦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利益分割问题,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多替别人考虑,学会替别人着想,长期这样就会形成习惯,养成美德,受人尊重。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
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过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
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完全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思想,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
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
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效仿的。
所以,大禹治水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少犯错误
平常我们有一些人由于缺乏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常不公平待人。
其实,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他人,但你这样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
因为,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这种思想,经自我暗示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种潜意识将使你形成不平等待人的坏习惯,而最后的结果将使你错误不断、人格变坏、人际关系恶化、学习或事业的失败。
在社会上,特别是对于初涉世事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对社会的茫然,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
但有时以此为原则,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南辕北辙。
因为在每个人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
这时,你就可以采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问一下自己:我做这件事产生的后果自己觉得如何?假如自己能够接受,那么别人也大概能够容忍;如果自己都不能容忍,那么别人肯定也不愿接受。
如果能够这样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少犯错误。
美国的欧文梅说:“一个人若能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了解别人的心灵活动,就永远也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别人着想,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只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才同样会为你着想,才会乐于接受你。
这样,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摆在你成功路上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少,你的成功之路自然也会变得更加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