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初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存在,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阅读能力不高: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快速、准确地理解文本,也难以从中获取足够的信息。
2. 缺乏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只是简单地理解故事情节,而无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文学技巧等。
3. 缺乏兴趣: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于阅读并不感兴趣,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对策:1. 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快速获取文本的主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深度。
2.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讲解或指导,引导学生从中领会作者的用心、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朗诵、讲解、分析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踊跃参与。
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启发。
4.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开小组讨论、设计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5.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阅读推广活动,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
家庭则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6. 注重阅读实践:还要强调阅读实践的重要性。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导,更要在日常中多读、多想、多写,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摘要】阅读很重要,但真正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大量阅读却很不容易。
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他们去拓展语文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走极端,要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才能达到我们高中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结合文本拓展书就像船只,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它也可以带他们到达。
而鲁迅先生关于读书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阅读。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而语文老师都知道,大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很重要,但语文老师也知道,真正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大量阅读却很不容易。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日程安排比较紧,各科课业负担很重,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许多的学生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如果硬要学生完全在课外独立阅读,学生只会流于形式应付,甚至放弃阅读。
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他们去拓展语文阅读。
当然把阅读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处理是非常不现实的,于是我在教学中随时不忘授之以渔,再充分利用晚自习和早自习里的部分时间给学生指导阅读的点和面,让学生在课外能有目的的去阅读,并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 教材讲授不走极端有人曾将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的名言加以引申,提出“课文无非是一个引子”“一切为迁移而教”的新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由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教师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也为我们打开思维拓展的窗口提供了契机。
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初探

的 预设 之 外 ,滞 洪 区 、泄 洪 区 、分 洪 区 、行 洪 区 这
几 个 概 念 既 有 区 别 义 有 联 系 ,又 有 相 似 性 ,难 以 理 解 。 教 师 一 时 难 以 解 答 , 于 是 把 这 个 问 题 抛 给 学
生 。学 生 通 过讨 论 、查 阅 资料 ,最 后 得 以解 决 。 在 思 维 导 图 教 学 中 ,教 师 若 能 宽 容 地 、开 放 地 纳 入 始
料 未 及 的 “ 成 ” ,给 学 生 积 极 的 、正 面 的鼓 励 和 生
评 价 ,坦 诚公 平 地 和 学 生 进 行 心 与 心 交 流 、探 讨 ,
课 堂 定 会 出 现 更 多 的 精 彩 。但 对 消极 的 、偏 离 教 学
【] 亚杰. 育科学 与儿 童 心理学【 . 圳 :文化 教育 出 1皮 教 M】 深
教 法 新 揉
高 中语 文 指导参 与阅 读 教 学 , 去初 探
◇福建 晋江市首峰中学 王显文
【 摘 要】 导 参 与 阅 读 教 学 法体 现 了新 的教 学 理 念 ,展 示 了新 课 程 阅读 教 学 的特 点 , 突 出 了新 课 标 的 教 指
学要求。指 导参与 阅读教 学法的评价是 阅读教 学的 一个重要环 节 ,结合指 导参 与 阅读教 学 法来探 讨语 文阅 读 课 堂教 学 的评 价 ,有 利 于提 高教 师 的教 学 水 平 、推 动 学 生 的 个性 发 展 ,从 而 全 面提 高 阅读 教 学 的质 量 。 [ 关键词】 新课程 高 中语 文 指 导参与 阅读教 学法 评价
[】 金洲盐 成 教学f . 州 :福 建教育 出版社 .2 0 . 4郑 M] 福 03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初探

阅读教学
新 课 标 下 的高 中语 文 课 堂阅读 教 学初 探
0庄 旭 美
在 现 代 社 会 , 缺 乏 阅 读 能 力 的 人 被 视 为 “功 能 性 文 盲 ” ,可 见 阅读 作 为一 种 智 力技 能 ,其 价值 正 在 被 不 断认 识 和 推 广 。 自2 0 年 9 0 0 月起 在 全 国试 行 的 高 中 语 文新 教 材 就 把 “ 阅读 ”作 为 一 个独 立 的板 块单 列 出来 ,这 个 重 要 的 改革 举 措 意 味着 阅读 在 中 学语 文 教 学 中 的地位 和 作 用 得 到 进一 步 的 重视 。新课 标 全 面推 行 以来 , “ 阅读 ”的重 要 性 在 必修 课 和 选修 课 中 更是 得 到 了 充分 的体现 。但 是 , 当我 们 着 眼 于 学生 的课 内阅 读现 状 时 , 便不 能 不 觉得 阅 读教 学任 重 而 道远 ,深 感提高学生的课 内阅读效益势在必行。 曾经 有 一 位 阅读 学 家 把学 生 课 内、外 的 阅读 感受 形 象地 表述 为 “ 内 的海 明 威没 有 课 外 的海 明威精 彩 ” , 吕叔湘 先 课 生在 《 文教 学 中 两 个迫 切 的 问题 》一 文 中也 谈 到 : “ 语 少数 语 文水 平 较好 的学 生 ,你 要 问他经 验 ,异 口同声 说 得 益 于课 外看 书 。 ”学 生 没 能 充分 得 益 于课 内的 阅读 实践 ,这 实 在是 我 们 课 堂 阅读 教 学 的 一 种 极 大 浪 费 。 于 此 ,我 们 不 能 不 关 注:学生在课 内与课外的阅读实践有何区别?我们也不能不 反 思 :我 们 的 课 堂 阅读 教 学 究 竟 怎么 啦 ? 不可 否 认 的 一 点是 ,在全 面 实 施 新课 程 的 今 天 ,我 们 许 多 从应 试 教 育 实践 中 “ 爬 滚 打 ”过 来 的教师 ,仍 然 自觉或 摸 不 自觉 地 接 受各 种 教 参及 考 试 要 求 的 “ 范 ” , 因而 在 开展 规 课 堂教 学 时往 往 至 多 只 是 “ 着镣 铐 跳 舞 ”,那 么 学 生在 教 戴 师 的 “ 导 ” 下关 注 、 思考 、理解 文章 ,其 过程 和 结 论 更 多 诱 的 是带 着 共性 ,而 缺 乏个 性 。久而 久 之 ,学 生便 会 排 斥 老师 的课 堂教 学 ,认 为 老 师 是 “ 言 堂主 ” ,进 而 对 课 内阅 读产 一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 题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摘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本文试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问题实践现如今,在新课改步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已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愈发突出,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过多、过浅、过碎”的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效率,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
二、主问题对阅读教学的意义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
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概括。
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兴趣。
这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
一是能大量减少的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主问题下面要解决的小问题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是能一步步推动教学的进展。
二是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
由于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主问题必须涉及到其它相关的若干小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小问题是需要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的,这样每回答一个相关小问题就会对课文品读一遍,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差不多了。
三是主问题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感受文章的美点。
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发表时间:2011-04-19T10:48:37.000Z 来源:《教育大视野》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高连营[导读]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高连营(望都中学河北望都 072450)教学是一门课,也是一门艺术。
就语言课阅读教学而言,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
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模式,当好教学的向导和总设计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悟情入境,陶冶情操。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
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阅读教学自来倍受大家的关注,。
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
传统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阅读教学就了改革的重点,因此,我就新课标审视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人本身的一种需要。
著名作家余华曾感叹说:“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
”每个人都经历只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的丰富多彩与个人经历的有限这对矛盾也只能在人的头脑中在人的想像中得以解决。
而想像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阿根延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余的皆为人体的延伸,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人视力的延伸;电话则是语言的延续;犁耙和刀剑则是手臂的延长。
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记忆与想像的延伸。
”总而言之,阅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
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所处的阅读需要层次,并启蒙和引导他们向更高一层的阅读前行。
2.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说话的一种活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高中语文课程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重要阶段,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探,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文言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中,老师通常会采取讲解、诵读和分析结合的方式。
老师会对文言文的语法、词义、句式等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然后,老师会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帮助他们熟悉文言文的语音和语调。
老师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词义解释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及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这种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较多,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能力。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果难以保证;课堂氛围单一,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合作学习的机会较少等。
针对传统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老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通过演示文言文的古籍原本、历史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内涵,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老师可以结合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以上新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模式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增加课堂氛围的活跃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策略为了有效地实施新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策略。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入适当的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学生提问四步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考: 学 生 的 自主探 究活 动 逐 渐 成 为 一 种 潮 流 . 课 文 内 容 尚未充分阅读 . 便 分 成 一 个 个 小组 , 展开讨论 。 展 示 评
价。 再配 合 影 视观 摩 , 动 作 演示 等 , 一 节 课就 热热 闹 闹 地
暗、 凄清 , 还 有 几 分 恐怖 。 从 而 渲 染 了 夏 喻 就 义 时 沉 寂
程标 准 在 强调 突 出学 生 的积 极 主 动探 究 的 同时 .并 不
否认 知 识 传授 的应 有作 用 所 以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应 当处 理 好 学 生 自主探 究 与教 师 传 授 知 识 的 关 系 .学 生 通 过 自主 探 究 能 够 解 决 的 问题 . 教师 给 予 好评 : 当学 生 在 探 究 后 仍对 问题 存 在 疑 惑 时 . 教师 则大 胆 的讲 解 。因 为 实
咙中. 眼 前 展 开 一 片海 边 碧 绿 的沙 地 来 , 上 面 深 蓝 的 天 空 中挂 着 一轮 金黄 的圆 月。” 这 是“ 我” 对 故 乡未 来 美 好 生 活 的憧 憬 . 表现 出 “ 我” 改 造 旧社 会 、 创 造 新 生 活 的强 烈 愿 望 和 决心 。如 此 ,学 生 在 认 识 的基 础 上再 进 行 探 究: 小 说 景物 描 写 还 有 什 么 作 用 ?让学 生 在 掌 握 规律 的
前. 显 出一 条 大 道 . 直 到他家 中……” 写 出 了 华 老 栓 认 为儿 子 的有 药 可 洽 的 兴奋 . 充 满 希 望 的 心 境 。五 、 推 动 故 事 情 节 的发 展 。 为下 文 埋 下 伏 笔 。六 、 深 化 作 品 主题 。
学 习, 一边 实 践 , 一 边探 索 中逐 步 实 现 的 。 以往 的教 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初探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的提问有利于肩发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师牛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一、课堂巧妙提问,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
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①老师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②在知识内容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
③跟课文关系较密切相关的知识之处等等。
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之时。
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之时。
③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之时。
④在学生情绪高涨,却容易分神之时。
⑤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之时。
等等。
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
问题设计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要重述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0口头表述不宜旬子太长或转弯太多,这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
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
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因为提问结束马上要学生回答的话,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高中生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要在时间上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高中教材第六册中的《宝玉挨打》,授课时可以考虑使用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去阅读。
作为老师先出示问题: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贾环为什么要诬陷宝玉?王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贾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并在阅读中让学生讨论,在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
同时,也为教师很好的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方式是多样,提高思考能力
1.创造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
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提问:当路瓦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绕道式。
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
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
提问方法。
比如讲《祝福》一课时,在老师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的哪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可能说,“死了”,有的说“老了”,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可能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
”老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可能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
”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即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3.搭桥式。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
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项链》一课时,老师这样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就随机搭桥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学生很快答道:“是一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老师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虚
荣之风大盛。
”问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提出了两个较容易的问题。
4.复述式。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答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补充,而让学生在多次的复述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讲《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老师问:“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而其它六道工序则一笔带过?一些学生答偏了,这时老师就先让学生来详细复述景泰蓝制作的全部过程。
几个学生对制铜胎等工序复述很好,唯独“掐丝”“点蓝”两道工序说得丢三拉四的,然后问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学生答道:“这两道工序最精细、最复杂,也就最难为大家所掌握,所以作者不惜笔墨详细说明。
”上面,老师问的是其所以然,即其中的规律,而学生对其“然”,即蕴含着这种规律的现象都不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体味这种现象,一一复述课文,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