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机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气机的名词解释

气机的名词解释气机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用来形容人体内外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在中医理论中,气机是人体内外各种生理过程的总和,包括机体的生理运动、代谢变化、疾病发展等。
气机的原理和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气机的运动方式:气机的运动主要以气为动力。
气在人体内外通过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等传导,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气机的运动方式有升降出入、浮沉上下等不同形式,反映了人体各部位功能活动的变化。
2. 气机的节律规律:气机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
在一个完整的气机循环过程中,气通过人体的脉络、经络,流转于各组织器官之间,完成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活动。
这种循环过程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天、一周,也可以是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
3. 气机的调节机制:气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生调节和适应,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当人体面临外界环境的变化,气机会产生相应的调节反应,使机体适应环境要求。
这种调节机制可以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和药物来加以促进和维持。
4. 气机的功能作用:气机在人体内外发挥着多种功能作用。
它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调节、调温保暖、运动协调等过程。
同时,气机也是人体的生命能量来源,对维持健康和抵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气机的调理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来调节气机的运行,恢复和保持机体的健康平衡。
具体调理方法包括草药调理、针灸调理、食疗调理、气功调理等。
这些方法均以调节气机的运动和功能,改善气的流通和调和,达到治疗疾病或保健养生的目的。
总而言之,气机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人体内外生理活动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通过调节气机,可以促进和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气机是中医疗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综合辅导: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关键是‘精’与‘气’这两个字,精是精微的含义,包含于气,既气中的精微、精华之意。
而气就是指物质,是物质的最小、最精细的形式。
重点:精气的有形与无形——聚则有形,散则无形。
精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形与态是暂时的——气机学说。
天地的精气运动化生为人——精气的生命运动形式。
精气的阴阳学说——精气的运动形式趋向。
例题:精气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指
A、气的升降运动。
B、阴阳互根。
C、宏观的人体生命学说。
D、肾的功能。
E、精神活动。
分析:正确答案为C,属于精气的运动方式之一。
A为狭义概念,其他则背离命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肝的两个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即疏通。
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机,使之畅达的功能。
⽓机,即⽓的运动。
⼈体各组织器官的⽣理活动,依赖于⽓的运动。
⽽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周⾝各组织器官的⽣理活动就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可产⽣种种病变。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1)促进⾎液运⾏和津液代谢:⾎液的运⾏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的推动作⽤和⽓机的调畅。
⽽脏腑之⽓的⽣理活动,亦要依靠肝⽓的疏通,⽅能畅达⽽有序。
故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机调畅,便能够促进⾎液营运不休和津液正常代谢。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是具有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消化起着协助作⽤。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脾胃⽓机,使脾胃之⽓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
另⼀⽅⾯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积聚⽽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调畅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属于⼼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机的调畅。
⽽肝能疏通⽓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情开朗,既⽆亢奋,也⽆抑郁。
(4)通调排精与排卵:⼥性⽉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正常与否,以及男⼦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
肝⽓畅达,⾎脉流通,则⽉经通调,表现为周期、经量均正常。
男⼦精液的贮藏与施泄,以及⼥⼦的按时排卵,是肝肾闭藏与疏泄等作⽤相互协调的结果。
由于妇⼥⽉经及⽣育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古⼈有“⼥⼦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2.主藏⾎ 肝藏⾎,是指肝具有贮藏⾎液、调节⾎流量和防⽌出⾎的⽣理功能。
其藏⾎的⽣理意义,有涵养肝⽓、调节⾎量、濡养肝及筋⽬、为经⾎之源及防⽌出⾎等五⽅⾯。
肝脏是⼈体贮藏⾎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贮⾎的仓库⼀样。
在正常情况下,⼈体的⾎液是运⾏不息的,但肝内必须贮存⼀定量的⾎液,以应付⼈体在特殊情况下(如⼤量失⾎、剧烈运动以及紧张劳动时)的需要。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精、气、血、津液、神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
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而肾精除了先天来源外,亦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因而,此“精”主要指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又包括生成营气的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两部分。
“气”,即指自然界之清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液的生成过程,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其中的精微,转输至心肺,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如心之“化赤”,肺之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便形成血液。
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肾之精髓以及自然界之清气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心、肺、肾等脏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某一脏的功能低下,影响了生成血液的物质来源或气化过程,便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产生血虚等病理变化。
(三)血的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
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必须的养料。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达五体、五官九窍,不断地对它们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和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血的运行血液的运行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血脉系统。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它亦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所以有时亦称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血液流布于全身,是循环不息的。
在这个血液循环的系统中,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枢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自测试题和答案(14)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自测试题和答案(14)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自测试题和答案(14) 71、小儿慢脾风可见()。
A.横目斜视B.目睛微定C.昏睡露睛D.双睑下垂E.瞳人扩大72、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
A.舌尖B.舌中C.舌根D.舌边E.舌面 73、尿如指膏,排尿困难而痛者为()。
A.膏淋B.石淋C.血淋D.血尿E.远血 74、著痹可见()。
A.四肢关节疼痛B.四肢关节游走窜痛C.关节疼痛剧烈D.关节疼痛重着不移E.关节酸胀麻木 75、积是()。
A.心下按之硬而痛B.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D.肿块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按之硬,可移动聚散的 12 下页C.腹内有块,按 E.腹有结聚,第二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一) 1.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A.肝阳上亢 B.水痘 C.感冒 D.头痛 E.恶寒2. 下列属于证的的表述是 A.麻疹 B.水痘 C.头痛 D.风热感冒 E.恶寒3.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症的是 A.胸闷 B.恶寒 C.口苦 D.发热 E.消渴4.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B.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C.自然界是一个整体D.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E.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5. 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心 B.脑 C.经络 D.脏腑 E.五脏6. 整体观念的内容有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E.以上均是7. 构成世界的本源是 A.天气 B.精气 C.阳气 D.水精 E.地气8.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A.天气 B.地气 C.精气 D.阴阳 E.阳气9.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天气 B.清气 C.阳气 D.水精 E.精气10. 气的运动形式不包括 A.升 B.降 C.聚 D.散 E.化11.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B.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C.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D.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E.以上皆是12. 两汉时期“元气一元论”认为,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是 A.元气 B.精气 C.谷气 D.云气 E.精13. 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14. 属于阳的味是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15.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1.【答案】A 【解析】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讲义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讲义3病机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
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
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形成及表现:主要有如下五类:一是肝阳化风。
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肝风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 斜,重则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升,而见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二是热极生风。
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可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三是阴虚风动。
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
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则变生内风,即虚风内动。
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症。
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四是血虚生风。
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则虚风内动。
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是血燥生风。
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
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
(二)寒从中生概念:又称“内寒”。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讲义2病机三、精、气、血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概念: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亏耗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过劳伤肾,或由于脏腑精亏,日久累及于肾等所致。
表现:肾精不足,则可见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遗精早泄,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水谷之精不足,则可见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症。
2.精瘀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手淫,或日久不交,或惊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所致。
若肾气虚而推动无力,或肝气郁结而疏泄失职,亦可致精泄不畅而成瘀。
表现:主要为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并伴有精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以及腰痛、头晕等症。
(二)气的失常包括气虚、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1.气虚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等所致。
表现:全身性气虚,可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白,舌淡,脉虚等症。
偏于元气虚,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偏于宗气虚,则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
2.气滞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或外邪内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或因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等所致。
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见胀满、疼痛之症,甚则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
气滞亦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如肺气壅滞,可见胸闷,喘咳;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满,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纳呆,脘腹胀痛;胃肠气滞,则可见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而舒。
国医讲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

国医讲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
“气化”是《内经》所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作为词语,也是在《内经》之中首次运用。
自此以降,气化就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而广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气化、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状态,脏腑经络是其发生的场所,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脏腑阳气为其动力源泉。
气化、气机失调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
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
气化的内涵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要解读“气化”的涵义,务必在熟悉《内经》所论“气”的涵义之后,也要对其论述“化”的原文内涵有所认识。
如此才能够全面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论“气化”意义。
“化”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素问》524次,《灵枢》34次,“气化”仅仅出现了13次。
《内经》所论气化可以概之为:宏观维度的气化,是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新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运气理论所言的气化即是此意。
中观维度之气化,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变化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自然气化所表现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无不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对治疗措施产生的影响。
就微观意义而言,气化是在自然之气的参与下,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生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认知:①饮食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各种生理机能活动;②人体脏腑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汗、尿、粪渣等作用;③人体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演化作用;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的调整、防御、修复作用;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针刺的、艾灸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