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合集下载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4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4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文学概论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 分,共1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 .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 ) 最为相似。

A.意志论B .信息论C.摹仿论D .反映论2.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

A.信息论 B .文化论C.意志论D .反映论3.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 、阅读期待、开放。

A.象征B .蕴藉C.假设D .模仿4.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 文本。

A.象征型B .表现型C.再现型D .创意型5.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

A.意识性B .表象性C .表情性D .语境依托性6.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 ) 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A.细节B .语言C.人物D .情节7.唐代出现了( ) ,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 .传奇B .话本C .志人志怪小说D .章回体小说8.小说中的时间是( ) ,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

A.心理时间 B .主观时间C .客观时间D .叙述时间9.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 与机构制作特点。

A.个人创造 B .商业运作C .集体行为D .历史演绎10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 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第一篇:文学概论形考作业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 1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 40 分)1.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

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答: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它的作家、阅读它的读者以及作家和读者生活于其中并成为文学作品所反映所表现的大千世界。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简述文学的社会功能。

答: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

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

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

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

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

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

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作出来,其美学价值便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不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的。

文学概论章节试题答案

文学概论章节试题答案

文学概论章节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A. 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B. 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C. 人类语言的创造性运用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A. 亚里士多德B. 弗洛伊德C. 马克思D. 莎士比亚答案:C3. “文学四要素”包括以下哪些?A. 作者、作品、读者、社会B. 情节、人物、环境、主题C. 语言、风格、结构、意象D. 叙述、描写、对话、抒情答案:B4. 以下哪部作品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红楼梦》B. 《哈姆雷特》C. 《百年孤独》D. 《等待戈多》答案:A5. “文学批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指导读者如何欣赏文学作品B. 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C. 评价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D. 以上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和审美性。

形象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情感性是指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传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思想性是指文学作品蕴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

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2. 论述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认知功能,文学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其次是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迪和道德教化。

再次是审美功能,文学作品提供审美体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最后是娱乐功能,文学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放松。

3. 请解释“文学流派”这一概念,并举例说明。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共同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作家群体。

例如,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注重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和社会问题的批判,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4)盗传必究一、简答题1.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1)涉义性;(3分)(2)物质性;(5分)(3)中介性;(5分)(4)语境依托性。

(5分)2.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答:(1)阅读期待;(3分)(2)语言阅读;(5分)(3)形象感受;(5分)(4)意蕴体味。

(5分)3.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并简要分析阐释其中之一特征。

答:①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

(5分)②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5分)象征性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象征,文本,特征象征性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4.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谈点感受。

答:①发生阶段;(3分)②发展阶段;(3分)③高潮阶段;(3分)④后效阶段。

(3分)文学阅读讲究的是兴趣爱好,有些时候那些语言能使心灵脆弱的弦产生微微波动,那些故事情节能使我们对生活产生希望,这便是阅读的乐趣。

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享受过程的,如果书和我趣味相投,我的阅读过程会是相当愉快,而不感兴趣的书我看过了开头就可以提前结束,所以一般来说我的阅读生涯还没有不快乐的时候。

书里其实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

但是书读得多了,确实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及修养。

5.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1)涉义性;(3分)(2)物质性;(3分)(3)中介性;(3分)(4)语境依托性。

(3分)6.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

答:①发生阶段;(3分)②发展阶段;(3分)③高潮阶段;(3分).④后效阶段。

(3分)7.简单说明文学的特征,并就某一特征稍加阐释。

答:(1)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3分)(2)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3分)(3)文学要表情达意。

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

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

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一座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

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

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隐忍如山》一文。

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

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

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味,重要的一点即是语言学习、积累的不够。

学英语尚且知道要多背单词,母语的写作岂能不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贮存。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6月7日,涵盖国开平台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网核“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总成绩=50%形成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构成:章节测评(每章5分,9章共45分)、研究活动(分布在第二章和第八章,分别为25分和30分,共55分)。

终结性考核构成:客观题(40分)、作品分析题(60分)。

考试截止时间为2017年6月25日,请大家注意截止时间,抓紧时间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第一章:文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1.在魏晋时期,南朝XXX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事件。

2.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文化论、信息论和反映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4.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5.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文学即文章、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文学即博学和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2.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3.美国学者XXX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语言、艺术家和观众。

以上为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的第一章内容。

E.传播4.文学表现论和文学摹仿论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而后者则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

电大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任务精选章试题和答案

电大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任务精选章试题和答案

2019年电大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任务1-9章试题和答案“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一章)(本次测评覆盖第一章的内容,请在学完第一章后完成本次测评,要求第2周以前完成。

本次测评包括:单项选择题5道,每小题0.2分,共计1分;多项选择题4道,每小题1分,共计4分;满分为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1.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文学B.诗学C.佛学D.神学2.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A.文化论B.信息论C.意志论D.反映论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A.文章和博学B.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C.一切语言性符号D.语言性艺术4.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康德D.德谟克利特5.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A.表现论B.信息论C.意志论D.反映论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D.文学即博学2. 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3.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

A.作品B.艺术家C.语言D.情感E.符号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B.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C.强调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再现D.主张文学是为愉悦服务的E.主张文学是为教育而从事的摹仿“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二章)(本次测评覆盖第二章的内容,请在学完第二章后完成本次测评,要求第4周以前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

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

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

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

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隐忍如山》一文。

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

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

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味,重要的一点即是语言学习、积累的不够。

学英语尚且知道要多背单词,母语的写作岂能不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贮存。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则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比喻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简单为生动,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格也是一种使文章妙趣横生,文采斐然的好方法。

如写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老舍)。

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文化的性格》中的一个语段: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

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求之于乐器,若江南文化是幽咽欲泣的二胡,西北文化则是悠扬嘹亮的唢呐。

文化多属精神层面的东西,性格更是抽象、无形的。

而本文作者却将我国的两种文化――江南的和西北的――叙写得十分生动具体,形象可感。

这就得益于文中比喻的巧妙运用。

①连续用了十几个比喻,即博喻,很详尽很充分地说明了两种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差异;②在喻体的选择上紧扣“文化”的特征,新鲜得体不落俗套。

再辅以对比、对仗、排比、引用等的手法,文章风姿绰约,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怪不得阅卷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他满分。

当然,语言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不能“文不逮意”,更不能因辞害意。

理想的状态是文质兼美,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

下面的例子选自山东聊城第一中学李怡萱同学的作文《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理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有它的芬芳,雪有它的高洁。

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

世间万物各有风骚,而我,而你,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优美的语言显示了作者的才气,也更好地表达了主题。

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世间万物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人要学会享受幸福,自己欣赏自己。

对仗工整略有变化的句式短小、精悍,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事例众多而用词准确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精准,行文流畅,读到这样的文章,谁不为之称美称奇。

衣服固然是保暖的,但谁不想美丽、得体,陈旧、破损只是主人的无奈。

“人靠衣衫马靠鞍”,作文靠语言。

语言不到家,其它都白搭;语言到家,锦上添花。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明确此类文本的概念。

它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于文学类文本,它注重逻辑思维,追求条理性,让读者从中感受逻辑和推理的力量,获得某种知识。

而悼词首先属于实用类文本,其次也兼有一般文学类文本的特征,如何兼顾两者,我认为突破口在于欣赏这篇悼词的理性和激情之美。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以它客观、严谨、责任的理性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奠定了文本自身特殊的历史地位:它像一座矗立的丰碑,永远闪耀着马克思丰功伟绩的光辉;它犹如擎天的火炬,照亮了全世界无产者前进的道路;它又像一曲低沉的哀乐,回荡在作者心田的上空,挥之不去……品读这篇经典悼词,鉴赏其中恩格斯情理交融的艺术表达,颇有几份味道。

结构严谨巧设篇:全文起承转合,层层相因,自成一体,充满了鲜明逻辑的理性,也洋溢着作者内在真挚的情感。

正如汪曾祺曾强调,文章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这种结构处理,从而使得情、理两者相得益彰。

文章第2段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段话紧承文章开头关于马克思逝世情况的叙述,展开精辟简练的议论,并自然引出下文,成为全文论述的重点和总纲,文脉清晰,结构严密。

而其中连用两个“对于”的介词结构,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巨大,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巨大影响和伟大贡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其逝世的无比惋惜的心情,比如“空白”两字,说出了正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亟待马克思指导之时,而他的溘然长逝,给全世界无产者留下心理上的茫然,心灵上的创痛,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那么,这段中心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作为科学家理论方面的贡献,它包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其他研究的领域独到深广的发现。

而作为革命家实践方面的贡献,即第7节的舆论宣传,创办国际工人协会。

这样观点和论据形成严密的论证关系。

为何先说理论贡献再言革命功绩?因为“这(理论贡献)在他的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理论研究是为了科学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他也曾说“认识一个世界是为了改造一个世界”,何况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有着内在事理联系,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作者评价时注意了这些内在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对作为百科全书般的思想家的马克思的高度肯定与敬仰,也隐含了对以往那些脱离革命实践而作空想的社会思想家的批评。

面对马克思取得的以上功绩,一方面,敌人争先恐后地驱逐,诽谤,诅咒他。

而革命战友无不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因此作者高瞻远瞩,他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的人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巨人岁月篇章的瞳孔,“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卑劣行径的强烈愤慨,对革命战友无比的敬仰、赞美和深切的怀恋!直到今天,来马克思墓前瞻仰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中国人最多,这便是有力的证明!三称挚友耐寻味:全文恩格斯先后用了“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称呼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对马克思评价角度的变化,也包含了作者慎重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

在文章开头部分指称马克思时,分别用“他”“这个人”“这位巨人”来代替,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呼作为对马克思的核心评价的内涵得以反复揭示和再三强调,而且这样的表达,显示了悼词平静的叙述口吻,语言含蓄、隽永而深赡,作为最亲密的战友,以此方式寄托哀思,更显悲痛。

而文章后面部分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样的句子,其用意表明马克思之所以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双重巨人。

这里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在“思想家”统属下并列的两个种概念。

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可以认定为承上之句,但此段更重要的作用是来赞扬马克思重视实践、矢志革命的精神境界,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第7段就是从斗争精神、风格和成就的角度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称颂其革命家的本色。

在恩格斯眼中,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臻于至境,必定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

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炉火纯青,同时也必定又是一个科学家,正因如此,恩格斯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而就是这样一位巨人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客观的称颂与无限的敬仰之情又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绵绵不尽的哀思!总之,作者对马克思称呼的微妙变化,本身渗透了以上理性的思索。

而理性的审慎,又以情感作为内驱力!大悲无泪有何因:慎重追远,表达哀思是悼词灵魂所在,本文看似语气平静、低沉,但平静的文面下,必有涌动奔突的情感漩涡,作者悲痛万分,一句话,大悲无泪!譬如第1段:1.出现频率最高的数词:交代一个人逝世的时间竟具体到了几月几日几时几分的程度,用意无不是为了警示世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同寻常,损失巨大,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远难忘的时刻,没有这一特定时刻也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

2.反复出现的词语:如“思想”,思想家逝世了,停止思想了,说明逝者生前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停地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由衷敬仰。

还有“睡着了”,修辞上采用讳饰,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希望他还会醒来,但事实已不可能,所以作者加了破折号说“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残酷事实的沉重的矛盾的心态。

3.关键性副词:“还不到”“便”这些副词,说明马克思走得太快了,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他人,作者多想再和他见最后一面、说最后一句话,但这已经成了永久的遗憾和无尽懊悔。

作者为何要这样含蓄表达?不难理解,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也莫过于恩格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