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上语文《大自然的语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鄂教版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 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本文说明方法
读第2段,看看该段举了几个例子?是为了 说明什么道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杏花—传语—耕地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簌簌 sù
销声匿迹 nì 呈现 chénɡ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 zài 谚语 yàn 酝酿 Yùn niàn ɡ 纬度 wěi 草长莺飞 zhǎn ɡ yīn ɡ
连翘 qiáo 结束 shù
2、给加点字注音。
记载 (zăi) 风雪载途 (zài)
连翘 (qiáo) 翘尾巴 (qiào)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 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 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 落的情景。
•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 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 天使。
•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 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 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 灾,寒气逼人。
第一、二段改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 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 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 安排农事。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 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激 发阅读兴趣。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写的是什么内容?
写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物候。
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探讨作者对大自然的描述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学生进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观察法: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科学知识资料:关于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科学知识。
笔记本和笔:学生做笔记。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
5.2 时间安排导入和阅读课文:40分钟。
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40分钟。
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40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活动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篇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案主题《大自然的语言》。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和思考能力,理解大自然语言的深层含义。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用于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
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你们认为大自然中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
1.5.2 主体教学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如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生长周期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这些语言的特点和意义。
提问:“这些大自然语言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5.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大自然中的语言。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二章:声音的语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声音语言。
难点: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辨识和理解能力。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倾听大自然中的声音。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声音材料,如动物的叫声、风的呼啸声等。
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你们能听出这些声音来自哪里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5.2 主体教学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鸣叫、兽的咆哮等。
引导学生倾听和辨识这些声音的特点和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入一:视频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引入二:电脑多媒体(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
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
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自然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倾听大自然声音的习惯,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大自然声音的形成原因及传递信息的原理。
(2)如何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疑问。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大自然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背后有哪些意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大自然声音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声音,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大自然的声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大自然的声音,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度。
2. 互动教学:(1)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大自然声音的疑问。
(2)学生之间互动,分享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和体验。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认知。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语言的习惯。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进步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掌握。
2. 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是否有自己的语言?如果有,它是什么样子?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2)讲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
4. 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进行口头表达。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探究。
7. 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