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_万依依

合集下载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设 备 上浪 涌 过压 幅 值 ( 电压 保护 ) 过 。这 三
目前 , 虽然 防雷经验和技术越 来越 成 熟 、 善, 还是不 能完 全控制和 杜绝 强 完 但
雷 电对 工 程 设 施 的 破 坏 。 首 先 , 技 术 上 从 进 一 步 优 化 、 善 防 雷 系 统 。 次 , 好 职 完 其 做 工 防 雷 知 识及 设备 运 用 的培 训 , 强 自动 加 化 设 备 的 防 雷 安全 。最 后 , 管 理 上 下 功 从 夫 , 强 雷 电 发 生 时 , 量 切 断 暂 时 不 用 在 尽 的供 电 设备 电源 和 通 讯 端 口 , 免 引 入 雷 避 电 。在 强 雷 电过 后 , 及 时检 查 、 复 、 要 恢 更 换 防 雷 设 备 。对 防 雷 系 统 应 设 有 专 人 管 理, 以确 保 系 统 运 行 正 常 。
来重大损失 。羌族聚居地 博物馆倒塌、 大
量 文物 被 毁 , 楼 、 脚楼 倾 覆 ,释 比 ” 碉 吊 “ 身 亡 或 失 踪 , 村 落 遍 布 瓦砾 , 国 乃 至 世 古 中 界 唯 一 的羌 族 自治县 北 川 更 是 满 目疮 痰 . I 传 统 民居 建 筑普 遍 倒 塌 。 北 川 县 刚 出 台 的 灾 后 重 建 规 划 把 传 承 和 开 发羌 文化 列 为 重 点 , 发 展 ( 发) 把 开
生活 , 发展北川经济, 就成为 灾后 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北川县 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 开发 羌文化列为重点, 把发展 ( 开发 ) 乡村旅
游 作 为展 现 羌族 文 化 的 重要 手 段 本 文 对 民居 酒 店 和 乡村 旅 游做 一 简要 阐 述 , 时分 析 了把 羌族 民居 这 一 羌族 文 化 重要 载 体 开 发 成 同

川西羌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设计应用

川西羌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设计应用

川西羌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设计应用作者:王名舸张歆悦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4期摘要:指出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的羌族民居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习惯,同样在舒适度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

以水磨镇“水磨坊”项目为例。

从用地环境、人口变化、产业变化、功能变化4个方面,对川西羌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融入传统羌族民居的思考。

关键词:川西羌族民居;空间形态;汶川“水磨坊”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4-0228-031川西羌族传统民居环境特征1.1自然环境特征1.1.1地质环境自然灾害在川西高原是时常存在的,高烈度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威胁着羌族民居的安全性,也考验着羌族工匠的智慧。

为了应对常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在平面布局方面,相对简洁的对称式平面是羌族民居较多的选择;在外观形态方面,多是呈现上大下小稳定的梯形,加上木头外挑的小阁楼,丰富建筑立面。

1.1.2地理环境川西境内峰峦叠嶂,河川纵横,羌区属于四川盆地外围山体向西部高山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不同寨落分布在高山、半山和河谷地区,落差极大。

由于特殊地形的影响,建筑修建于高差极大的山体上,在空间布局上,羌族民居都是相对独立分散的存在,为了满足日常活动空间的需要,就出现了退台式的布局形式,将居民的活动区域从地面抬升至二三层平面上,由于山地交通的不便,以及川西羌族聚集区的山体属于岩石山体,建筑外表面基本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岩石砌筑而成。

1.1.3气候环境川西羌族聚居区位处于高海拔地区,山地气候特征明显,早中晚温差较大,冬季气温寒冷,寒冷的西北风影响建筑的保暖,由于山地的地形原因,容易产生极端的风场,风可能来自不同时间、不同方向,以不同速度吹向建筑,建筑的防风措施也需要做到位。

所以羌族民居尽量减少开窗面积,但在南向建筑面设置了较大窗洞,使用可根据气候调节的木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室内采光、保温隔热的效果。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策略研究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策略研究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策略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及价值•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策略理论•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实践探索•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策略影响因素及分析•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策略实施保障措施•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国家文化自信和繁荣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价值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弘扬羌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历史、艺术、人文等多个角度,对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探索在现代社会中重构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策略与方法。

研究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羌族民居建筑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从多维度视角研究羌族民居建筑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丰富了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内容。

同时,本文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探索重构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策略与方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不足本文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未能对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对于一些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此外,对于现代社会中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的策略与方法的探讨也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创新点研究创新点与不足VS02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及价值精神文化羌族民居建筑文化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羌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物质文化羌族民居建筑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包括房屋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体现了羌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能力。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内涵民族性羌族民居建筑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信仰表达。

羌寨建筑色彩特色浅析

羌寨建筑色彩特色浅析

羌寨建筑色彩特色浅析摘要:5.12汶川地震后的三年灾后重建工作中,羌寨建筑的修复及重建也在积极的进行,怎样对羌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以及对羌寨的文化重构,是个很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存的羌寨的建筑色彩调研,分析并总结原有羌族聚居地的建筑色彩特点及其成因,再通过对重建羌寨进行色彩调研,对新旧建筑的地域色彩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希望在将来建设羌寨特色建筑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羌寨;色彩;建筑色彩;特色Analysis of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Qiang- Before and after the 5.12 earthquake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 QiangLan hai ruiWu weiAbstract: three years afte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work, Qiang building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is also actively carried out, how the prote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heritage, as well as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is a very thought-provoking and explore the issue. Based on the existing building color Qiang research,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building settlements Qia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lor, and then re-Qiang by the color of the research, the color of old and new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ea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hope in the future wh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Qiang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Keywords: Qiang; color; architectural color; features一、背景与命题“5.12”汶川地震,夺去了众多的生命和不少灾区同胞的家园。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作者:郭依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融入了许多“典型”的羌族式景观,如对禹的崇拜及羌族民族服装的展示,他们经过被选择和建构在北川新县城中作为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向外界展示,这种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这个不断构建其形态的过程则不断的为其意义呈现提供动态说明。

关键词:北川羌族;景观展示;建构传统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2008年的地震之后,北川被异地重建于距离原址20余公里处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

新的北川县城在建造中突出了很多景观,如“巴拿恰”商业街、羌居式的建筑、禹王桥等。

有人说新的北川是“羌味十足,一羌到底”,认为北川俨然已成为一个代表羌族文化、展示羌族传统的场域。

一切都像人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征和悠远流传的传统的民族——羌族。

而在现在北川新县城中所突出的景观中,有一些是从别处将文化符号移植过来或是吸收各种元素整合而成的新的景观。

在本文意在探讨北川新县城中是为何选择以及如何建构景观以突出其羌族特色的。

一.大禹崇拜的景观展示在新建的北川县城内有着禹王桥和禹王广场等标志性的建筑,他们都将大禹作为符号来加强“禹是羌人的始祖,大禹精神是羌族的精神”这样的观念,同时以此来证明北川县与大禹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地方,是大禹出身地的正宗。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新的北川县城是异地重建于板凳桥,这个地方原来是否与大禹有关尚不可考,而据现有资料表明,真正与大禹的传说相关的另有其地。

在北川自治县虾辖有一个叫做禹里的地方,这里是原来的北川县城所在之处,在这里原修有大禹纪念馆和塑像,据当地人讲述,此乃大禹出生的地方,有关此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孟子》中的“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这就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官方的文本资料。

北川境内也确有石纽山,说北川是大禹的降生之地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北川羌人自称是禹的后代,但对于大禹的祭祀,他们却并不是最先便有体现的。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作者:王莹邹洪伟谭颖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聚居地遭受到沉重打击。

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居民正常生活,发展北川经济,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把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展现羌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民居酒店和乡村旅游做一简要阐述,同时分析了把羌族民居这一羌族文化重要载体开发成民居酒店的可行性。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羌族文化;民居酒店;可行性“5•12”汶川大地震给震区旅游业带来重大损失。

羌族聚居地博物馆倒塌、大量文物被毁,碉楼、吊脚楼倾覆,“释比”身亡或失踪,古村落遍布瓦砾,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更是满目疮痰.传统民居建筑普遍倒塌。

北川县刚出台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把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展现羌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而羌族民居,作为重要的羌族文化代表之一,其合理的开发与使用也成为人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和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理解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及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众多的城市居民往往选择以乡村农户为主体投资经营的乡村民居酒店作为休整之所。

民居酒店是指居民将自己家庭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一种旅馆经营方式。

民居酒店的开设,不仅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当地住宿接待设施的压力,为开办酒店的居民提供了一条经济来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调和了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灾后北川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与国外或者是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北川的乡村旅游乃至民居酒店仍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尤其一些特色古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失较大,不少旅游资源被破坏。

灾后北川房屋建设情况调查

灾后北川房屋建设情况调查

灾后北川房屋建设情况调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国人皆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所到之处房屋基本尽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而各个受灾区都必须面临重建的仸务,家园的恢复迫在眉睫。

不过,急功近利的工程大家也是不允许的。

毕竟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不能再因为重建的豆腐渣而使受到二次伤害。

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居住着中国绝大部分的羌族人民。

或许,地震前只是属于绵阳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至少川外很少有人会听到北川然后马上反应出来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甚至不少川内的人也只是在听到羌族自治县的时候会顺口说出,其他,并没有多少了解。

当然,这是地震之前的事。

5.12地震,使得这个原本平静的羌族聚居地成为了全国皆知的地方,不过,这个也并不值得高兴欢呼,毕竟,这个出名的代价实在太高了,纵然我们并不能控制。

地震造成北川老县城基本上完全损毁,道路交通全部中断,房屋建筑系数倒塌,还有山体垮塌,泥石流等此生灾害。

可以说,在地理课本中介绍的地质灾害什么的在5.12地震中的北川都像是约好的一样出来赶了场集,一场浩劫生命财产的集。

地震灾害的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后,县城一片废墟不再适宜无关人员进出,加上余震不断,北川县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险情,人员频繁进出可能发生新的伤亡事件,并且经专家初步鉴定,北川县城基本不具备恢复重建的条件。

于是有专家提出了在县城旧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为确保地震灾后的县城原貌不被破坏,亦需要对县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而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于是,一个崭新的北川于地震过后重生,幸运活下来的人带着对不幸逝去的人的思念坚强地建设新北川,只为,一个震后简单的如以往的平静的生活。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与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摘要】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羌族民居文化传承,及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风貌,到建筑组群布局。

作为唯一羌族聚居地,北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破环严重,如何保护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传承建筑文化,使得羌族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本文进行了探索式的阐释。

【关键字】羌族民居,文化,风貌,北川,布局1 羌族民居分布1.1 羌族民居概况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汉羌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部分居住在汉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目前现存的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在“5.12”大地震中,羌族传统民居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本次地震释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传统民居不能承受经如此大的冲击破坏。

羌族传统民居地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穿越该地区,很多珍贵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2.1 羌族聚落历史文化羌人在石器时代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

秦汉时期的政治迁徙,导致部分羌人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

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原始羌民族传统。

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风貌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建造石砌房屋,特别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这种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由于缺乏规范的集权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着原始、纯正的古朴面貌和随意性,成为研究汉族、藏族和其他众多与其有关的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的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到民居建筑的色彩规划师力图通过色彩来呈现羌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仅从这些民居建筑的色彩来看,缺乏“2个统一”,即缺乏民居建筑的色彩与文脉统一和民居建筑的性质与色彩功能的统一,没有充分地反映出羌族的文化特色。

本文力图用羌族的代表色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上进行应用以体现民族文化,达到“2个统一”;从而增加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的识别功能与美感功能,传承和弘扬羌族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设提供色彩规划的理论参考。

羌族代表色的本源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代表颜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因此羌族的代表颜色和自然现象、生存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渊源等方面不无关联。

1.羌族代表色之一 —— 白色
源于羌族对白石崇拜的信仰习俗,从而也就崇尚白色。

对白石的崇拜主要来源于《羌戈大战》中描述:在西北的大草原上羌族的祖先原本在哪里生活,后来被异族入侵后被迫西迁;当打败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天神“木姐珠”从天空扔出三块白石,它突然变成了岷山上的三座雪山阻挡了追兵;羌人来到四川松潘境内为了报答天神的恩惠,在房顶正中供上白石。

后来羌人在四川松潘境内遭到 “戈基人”的侵犯,在战斗中多次失败后求助于天神,神又授予白石,使他们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

由此他们建立了对白族的崇拜,这就是羌族崇尚白色根本原因。

2.羌族代表色之二 —— 红色
羌族的代表色——红色是缘于崇尚火神与信仰。

根据《燃比娃取火》中记载:天神中有一个管火的神叫蒙格西,他偷偷来到人间上看中了羌族女首领——美丽的阿乌巴吉;在这个时候又看见恶神“嚇都”下的魔咒迫使羌族人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就从怀里拿出一个红色的果子给阿乌巴吉吃,阿乌巴吉吃完后感到腹中饱满、心旷神怡。

分别时蒙格西对她说:“姑娘啊!我是火神蒙格西,等孩子出生长大后叫他来找我,把火拿回人间,人间太冷了!” 阿乌巴吉生了一个浑身长着长毛还有尾巴的男孩,像猴子的长相,取名为燃比娃。

燃比娃长大后非常聪明和勇敢,此时阿乌巴吉想起了蒙格西的话,就让燃比娃到天上找寻父亲求火。

燃比娃听从母亲的吩咐,翻山越岭朝着太阳的方向走去,在喜鹊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火神阿爸。

火神用油竹做成火把的形式点燃后交给了儿子,却被恶神“嚇都”发现,“嚇都”就掀狂风、施魔法,火烧光了燃比娃全身的长毛,此次取火失败。

第二次上天取火时火神把火炭装在瓦盆里,“嚇都”又施法下了倾盆大雨火
种被扑灭。

第三次取火,火神把火藏在白石里对燃比娃说:“我把火藏在石头里面了,你回去用两块白石相互碰击就会有神火出现,再用干草和树枝点就会燃起熊熊大火”。

燃比娃历尽艰辛万苦最终把火种带回了人间。

羌族人通过对火的崇尚,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如在羌族的服饰中为崇尚火神与信仰常采用红色和火纹进行表现,以此来传承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

3.羌族代表色之四 —— 黑色
在《氐羌源流史》里描写道:“允姓之戎即黑姓的羌戎,衣服尚黑,以后的析支、塞种也都以黑为贵” ,“青衣羌又省称青羌或青氐,诸葛亮《出师表》有賨叟、青羌,不是他们自呼如此,只是汉人
因其用牦牛毛绩织的本色褐布为衣,而呼作青衣”。

由此可见羌族崇尚黑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羌族以黑为贵和喜用黑色的悠久历史。

4.羌族代表色之三 —— 蓝色
羌族崇尚蓝色是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古时的羌族人数不多,以牧羊为生,生活在高山之巅,与蓝天为伴,与白云共舞。

因此羌族先民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给蓝色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总之,通过对羌族历史的溯源,可以看出羌族有“白、红、兰、黑”四种代表色。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色彩的现状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几乎全部是地震后重建或修复的,建筑的色彩基本上都是同类色,色调基本为黄色调与灰色调,虽然色彩调和,但色彩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并且中明度与中纯度的黄色调与灰色调的使用,给人心理造成较为压抑的情绪;同时其民居建筑的色彩也缺乏民居建筑色彩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民居建筑的性质与色彩功能的统一,没有较好地反映出羌族的文化,地域特色也凸显不够。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色彩的规划
1.色彩的定位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色彩的定位首先应从尊重当地民族的对色彩喜好、心理和文化的特点为规划的切入点,再对民居建筑色彩进行定位,以指导民居建筑的色彩规划。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色彩的定位为:民居建筑的色彩要与文脉统一,民居建筑的性质要与色彩的功能统一。

在民居建筑色彩与文脉的统一方面,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用羌族的代表色把文脉体现出来,并将其应用于民居建筑上,使之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地方情调,从而使民居建筑的色彩与文脉统一。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文/万依依
201
大地艺术介入生态环境改造方法探索
文/杨 诚
本文归纳了大地艺术相关理论经验,对基于大地艺术的生态景观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了以大地艺术为手段的废弃垃圾场修复再生的实现途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

废弃垃圾场,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产物,严重威等)作为创作元素,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大地艺术萌芽于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