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合集下载

北川概况

北川概况

北川概况2009年2月6日,民政部以民函[2009]41号文批复,同意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并建立永昌镇,意欲永远繁荣昌盛。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永昌镇。

此次调整后,北川羌族自治县面积增加215平方千米、人口增加7.8万余人。

人口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前共有44343户、161107人,其中男84333人,女76774人;非农业人口18500人,占总人口的 11.5%。

羌、藏、回、苗、壮、土家、满、黎、维吾尔、基诺、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共有人口81370人,占总人口的50.5%,其中羌族人口7724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9%;一. 自然地理1.地形: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的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

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宝河、平通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插旗山,又名“桐子梁”,原属“李子沟”村,农业学大寨时期,从此划归独立村,由当时的“二道公社”管辖。

插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据说当年张飞曾经率部由此到巴中,遭到惨败(在插旗山,有一个名叫“关山岭”的地方),后来为了纪念在此遇难的弟兄,曾经多次来到此地,在离开之后,特命人在此树立一面彩旗,以慰弟兄在天之灵,故而得名“插旗山”。

1933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数十次激战(战场主要是现在的插旗山和东求寺),最后才得立足。

此段历史早已记入仪陇史册。

它是插旗山人民的骄傲,也是朱德总司令故里另一片风景。

2.水力资源:县境年均降水量28.76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2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6亿立方米,容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流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96亿立方米。

羌族的礼仪知识

羌族的礼仪知识

羌族的礼仪知识羌族的礼仪知识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

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

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红”,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礼俗。

羌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各种典礼中,都喜用红色,以示喜庆和吉祥,由此衍生了挂红的习俗。

挂羌红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亦是最具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

凡应邀做客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归来的英雄、管辖一方的头领以及人民敬信的神祇都要挂羌红。

给老人生日祝寿时,贺者也要给寿星挂羌红。

羌红为6尺(有的为9尺)长、1尺宽的红布或红绸条。

挂法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一小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

给神祇不是挂红而是献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

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对方的尊敬、热爱和欢迎。

2、婚礼羌语称为“舌得布”。

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婚姻被视为十分重要。

其婚俗从说媒到结婚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结婚是特别喜庆的大事,处处呈现出热烈、欢快、吉祥的气氛,都与红色有极大的关联。

现从涉及色彩的角度作些介绍:媒人通称为“红爷”。

有的地方,红爷到女家提亲时,要拿一对三角形的小白旗,如果女家答应这门亲事,就收下小白旗。

报期,即通报拟定的婚期。

红爷和男家人到女家报期时,礼品中黑、白帕子,绣花围腰必须要有。

婚礼前,男女两家都要在神龛上挂神衣,即挂用木刻板印刷的红、蓝两色纸莲花等图案,意为办喜事了,为家神换新衣,以祈纳结纳禄(吉祥如意)。

婚礼前一晚,吃过晚饭后男方家举行挂红仪式,称“开挂”,即给新郎挂羌红,由老少母舅先挂,然后老少姑孃、家门亲戚依次再挂。

挂羌红时要吹奏唢呐(吹喇叭),有的还要吹奏羌笛。

新娘离家前夜,要举行“花夜”,女家摆干盘子,寨子中的姑娘们(姊妹会成员)到新娘家给新娘送上自己挑绣的围腰,或衣裳,或衣料等,亲戚族房也要送礼。

姑娘和妇女们喝酒、吃干盘、唱《花尔纳吉》,并给新娘梳头结发戴银簪子。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羌族流传已久的特别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喜欢!羌族人的饮食风俗羌族玉食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及荞麦。

副食是蔬菜、豆类及肉食等。

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

常见的吃法是玉米继内加菜。

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回家吃晚餐。

羌族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而是吃"猪膘"。

"猪膘"是羌族人的传统风味食品,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屋梁上,用文火熏干制成。

存放时间越长,味道更佳。

吃时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加入花椒、辣椒等佐料。

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

以上三种都能补肾。

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

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饮酒时向坛中注少量开水,用细竹管吸饮,全家人轮流吸,吸完再加水至味淡再将酒渣食尽。

俗称"连渣带酒水,一醉二饱"。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兰花烟是羌族人自制的一种土草烟,其叶形如兰草,故俗称"兰花烟"。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的习俗习气羌族是外国西部的一个十分今嫩的平易近族,如今外国民间仍定的羌族次要聚居正在四川等天,人心约莫有三十万摆布余人。

每一个平易近族皆有每一个平易近族的民风文明,因而羌族也有本人的习俗习气。

衣饰昨天的羌族人,年夜多借衣着传统的平易近族服拆。

羌族人平易近的衣饰朴艳、雅观而具特征。

今代羌族多着皮造、毛造衣拆。

亮代以去纺织业兴旺起去,则较多以夏布衣服代替皮、毛拆。

束缚后至古,衣饰的里料愈加多样化。

女子怒包青色头帕,冬日有的借怒带狐皮帽,脱麻、棉、绸、毛里料的少衫,有的少衫饰有花边。

中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造皮褂,能够御寒、遮雨、垫立,且适于逸动。

女子手裹毛造或麻、棉造的绑腿,有的饰有斑纹,能保暖、滤火、护腿,手脱皮鞋、如此鞋、绣花编耳子鞋战胶、布、草等鞋。

束毛、麻、棉造腰带,系吊刀、水镰战皮、绣花绸、绵裹兜子,用以拆人民币、枪弹、炸药及烟等物。

夫父衣饰娇艳多彩。

头饰果区域差别分三类。

一类续年夜大都包青色头帕,绣以斑纹,再覆绣花头巾,辉煌光耀多彩。

乌虎地域夫父则包皂色头帕,留念传说外的英豪格鲁从波,认为孝。

东南部囊括赤布苏、理县等天夫父头顶瓦状绣花乌头帕。

羌族夫父都着绣花少衫,系玄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

怒摘银牌、发花、耳饰、耳坠、脚镯子、戒指等金、银尾饰战称为“色吴”的卵形项链。

每一遇节日丧事,羌父衰拆素丽,雍容华贱。

修建羌族正常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修正在半山腰、平地上,形如乡堡,故名羌寨。

古代羌族的住房圆形仄顶,墙壁以片石砌成。

羌族修建脚艺崇高高贵,砌墙时没有画图、没有吊线,疑脚而成。

壁里仄零,棱角清楚,构造匀称。

近看似碉堡,故雅称碉楼。

屋有坐柱、年夜梁,椽子上添油竹或树枝,上糊土壤盖顶,脆固耐用。

正常为两层或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外层为客人野住宿、起居,基层养畜,房顶否穿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心很小,光线差,烟尘不容易集没但利于御寒防窃,现年夜多未改成年夜窗户。

云朵上的民族-羌族

云朵上的民族-羌族
*
三月三: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十一月一: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山王会:“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祭天会:传统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人们十分怀念她,便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到海子边唱歌蹯,渐渐形成了领歌节。早晨,妇女们在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大姐的率领下,带着祭品和食品,来到寨子附近的海子边,向沙朗敬献供品,祈求庇护。然后,围成一圈,手牵手跳起沙朗舞。黄昏时,妇女们踏上归程。到家后,男人们忙着向她们讨教唱歌跳舞的技艺。
*
羌族节日之其他节日
*
羌族的禁忌
羌族有许多禁忌,例如:
*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 从正式订婚到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首先要办开口酒席。男方请介绍人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如女方家同意,由其家长开口,定某日办开口酒席。届时,由男方在女方家办席,未婚婿拜见岳父母。 其次办斟订酒。开口酒过后一段时间,男方又到女方家办一次席,并送去部分礼。 再次办大订酒。男方在女方家宴请女方所有家族和该寨每户一人,交清聘礼,商订和宣布婚期。 最后是择吉日成婚。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由女方家办女花夜,进行送亲和庆贺,此日,男方要派出迎亲队伍若干到女方家参加庆祝活动。第二天由迎亲队伍率领,女方亲朋、邻里送亲到男方家,男方要大宴宾客做正席,是夜饮咂酒、跳沙朗舞、唱酒歌,通宵达旦。第三天做谢客酒,送新娘回娘家,叫回门。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 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 1 次或2—3 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 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 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 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风情

羌族风情

羌族风情一、羌族概况:说到羌族大家一定不陌生。

他们自称尔玛、尔麦,居住的地方称为邛笼,全世界共有19.83万羌族人,全部聚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山山脉的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龙门山那边的北川县等地。

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并创造了灿烂的牧业文化及独特的邛笼文明。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是靠口传至今。

据羌族口传史诗《羌戈大战》中说,在很久以前,突然魔兵从北而来,有可能是秦皇统一六国时的秦军,也可能是元朝的军队,羌人在首领阿巴白构率领下从黄河上游一带迁到了四川岷山及龙门山一带。

与这里的戈基人展开大战,羌人屡战不胜。

后来阿巴白构在梦中得到天神阿罗巴木比塔的指引,在每个人的颈上系羊毛线为标志,用坚硬的白石与木棍作武器,才战胜了用麻杆和雪团作武器的“戈基人”,从而定居了下来。

阿巴白构居住在古日补坝也就是今天茂县境内,后来人口增长,阿巴白构的9个儿子分别住在北至松潘,南至都江堰的岷江上游一带。

第九子乐国住在巨达地方,即今天北川县境内。

羌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如羌语“阿爸尔嘿比”原意是“羌人的祖先”,新意为“天神”,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天地之间万物的一切神灵很多,羌族均以崇拜。

如白石神、羊神、牛神、山神、火神、水神等等。

因这种石头帮助羌族打败戈基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再加上古代没有火的时候,“阿爸尔嘿比”托梦给羌人,用两块白云石敲击取火,为羌族带来了火种,所以白云石成为羌民族最高保护神。

羌语称白云石为“哦许”。

放在门窗、塔上和地里,被视为天神的象征,能避邪也能保佑家宅平安。

刚初生的婴儿床上放或佩戴白云石,能保佑它健康成长。

大年初一,拿白云石进屋,象征进宝。

过人户串亲戚,送一块白云石,并喊“财来了”象征送财宝。

打猎放羊佩戴或祈祷白云石,都会得到白石神的保佑,从而吉祥顺利。

除此以外,在山上和寨子的附近,有一种方形的小石塔,约1.5米左右。

北川县羌族文化

北川县羌族文化

北川县羌族文化一:羌族简介北川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大禹故里、古老的羌族文化都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散发着迷人气息。

北川——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拥有全国羌族人口的近1/3,羌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在这片浩瀚的土地上得以较为集中地保存。

疏九河,划九州,建立中华第一个国家社会的伟人——治水英雄大禹便生于北川,自古至今,人称“禹里”。

众多的大禹传说、神奇的碉楼、辉煌的史诗、缤纷的民俗、迷人的羌绣、悠扬的羌笛和口弦、令人目不暇接的羌舞——沙朗,犹如阳光和水,是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须臾不离的滋养。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悠久的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印记。

羌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乡镇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大禹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底蕴浑厚。

北川县境内遗存许多的羌族村寨、古碉楼、羌绣、羌族史诗、羌族民俗、羌族服饰文化、羌笛、羌戏、羌舞、羌族民歌与音乐等非常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二:民间机构①:北川羌族自治县羌魂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心志愿者②:羌族民俗博物馆(新北川)③:羌族民俗文化馆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三:羌族民族文化羌族特色大纲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漩坪腰梆、羌族丧舞、羌族口弦(青片乡尚武村的王泽兰、何秀芬、周顺兰三人)、北川羌笛、羊皮端公舞、许家湾十二花灯、羌戏、羌族的人生礼仪、羌历年、祭山会、领歌节、羌族“释比”的宗教经典、羌族“释比”的图经、羌族挑绣艺术、羌碉的修建技术、羌族“千年木锁”的制作。

①:小寨子沟与新建的吉娜羌寨:小寨子沟位于四川西北部,距北川县城93公里,距绵阳150余公里,是北川主要的羌族聚居点,地震后小寨子沟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吉娜羌寨为新建羌族聚居点的代表,基本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在建筑形式上也仅仅是在外表上加入了羌族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族文化的影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羌族舞蹈:著名舞蹈老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王官全羌舞突出了羌族特色,讲究羌族原生态形象,强调了羌舞甩肩、转髋、顶胯等动作特点,易学、易跳、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

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

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

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

现在的羌族地区,
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

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

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

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

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

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

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民俗:搜山求雨羌族信仰习俗。

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

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

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羌族信仰习俗。

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

神林禁止砍伐,
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羌族信仰习俗。

又叫大葬舞。

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

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羌族信仰习俗。

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羌首长信仰习俗。

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

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

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

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

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

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羌族信仰习俗。

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

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

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羌族信仰习俗。

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
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