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1.封建四大概念:文章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四大概念,即君主、臣民、国家和上下之分。
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2.君臣关系:文章中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要以身作则,扮演榜样的角色,体察民情,以求听到真实的声音。
君主应亲近臣民,虚心聆听意见,同时亦要广纳贤才,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3.君臣相得:文章中提到君主与臣民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君主应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事从国家整体出发,而臣民则应尽己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君民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4.社会秩序:文章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君主应以身作则,倡导正义和道德,依法治国,严惩违法之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仁政和德行:文章提到君主应施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君主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
君主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使臣民效仿。
6.贤能和能力:文章中强调了君主需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贤能之士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亲近关系来选拔官员。
7.和平与战争: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平衡内外事务。
君主应尽力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稳定,以造福于臣民。
同时,君主也需要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树立威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提到君主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是指君主需要悟性化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治国是指君主要善于管理国家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策;平天下是指君主需要保持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和谐。
9.监督和反腐: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君主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同时也应鼓励百姓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10.经济发展: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君主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倡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一、通假字1.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5.木直中绳,輮认为轮(“”通“”,)6.虽有槁暴(“”通“”)7.君子生非异也(“”通“”,)二、古今异义1.七十者能够食肉矣古义:..今义:表示可能、能够、赞同、认同之意。
2.但是不王者古义:..今义:转折连词。
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养护身体4.木直中绳,輮认为轮古义:..今义:认为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识广博精湛6.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多比喻歹人的党羽,多含贬义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古义:..今义:①交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三、一词多义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1. 数范增数量项王(《鸿门宴》)(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蚓无帮凶之利(《劝学》)()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记》)()嫉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不可以称前时之闻(《伤仲永》)()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传记》)()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传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吾尝整天而思矣(《劝学》)()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但是不王.者③树之以桑.④五十者能够衣.帛也⑤王无罪岁.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形容词专心一也.五、判断以下文言句式的种类并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学习必须内容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供正在学习高中必修三的同学们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王】然而不王者:读wàng,名作,动称王;梁惠王曰:读wáng,名词,君王;【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以】请以战喻:介词,用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词语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义:兵器古义:战士,士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主题与结构1.主题:2.结构:本文由开头引出和结尾回环构成,中间通过寡人的例子展示了庄子的治国观点。
二、寡人的治国原则1.寡人注重自己的修养:寡人深知政治治理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品德作为基础,因此他先从自己做起,修养自身,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2.以道德为本:寡人认为,政治治理应以道德为基准,使国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尊重民众的需求:4.知行合一:寡人强调自身的行动要与理论相一致,即知行合一、他要求自己不仅能够说得上一套道理,更要真正做到这些道理。
5.灵活应变:寡人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根据时势和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他经常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举措,以适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
三、庄子的政治理念1.道家思想:2.无为而治:庄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即不过分干预和控制,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活力,以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由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繁荣。
3.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的心灵自由和追求,他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个体特长,并实现个体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四、文言文知识点1.古文表达手法:2.用词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涵盖了礼制、儒家、道家等各个方面的术语,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修辞技巧。
3.句式结构: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其中包含着递进、转折、并列等句子成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修辞效果。
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对治国之道的探索。
庄子以寡人的治国原则和方式,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智慧。
同时,文章展示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梳理课文基础知识一、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â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 衣帛yì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饿莩piǎo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只是不过。
)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不要)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1.文言文的古体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体词汇,如“寡人”、“于”等。
句式也采用了古代的堆砌句和倒装句结构,如“之……也”、“之于……也”。
2.反问句和排比句:文章中使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强烈的语气
和修辞效果,如“寡人之本有明德应天周易,以位号千乘”;“父乃列庶
人之位馀以待寡人奉社稷乎?”等。
4.文章中的思想内容:文章通过国王的思考,探讨了一个君主或者领
导者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明德应天、以位号万乘,
要关心百姓的福祉,规划国家的发展,并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文
章也谈到了君主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并注重自身修养和才能培养。
5.文化背景:文章出自《战国策》,这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外交及军事事件的重要史书。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的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统治地位。
文章中所表达的君主对于国
家的责任和使命,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吻合。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通过国王的思考,阐述了君主对国家
的责任和使命的文言文章。
通过运用古体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文
章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对国家的
关切和责任意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1.文章结构
2.君主的责任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君主应该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成全国家。
这里的“寡人”指的是君主,他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直、廉洁和勤政。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章第二节讲述了君主应该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
君主首先应该修身养德,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君主要顾及家庭和亲属,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君主通过治理国家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4.礼贤下士宽待百姓
文章第三节强调了君主需要重视礼贤下士,赏识并用人。
君主需要根据人的能力和才能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
此外,君主还应该宽待百姓,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
5.规矩法度兴邦开化
文章第四节探讨了规矩法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国家有序运转。
文章中提到了严惩犯罪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于善行的赏识和鼓励。
6.天下敬之国有片言
文章最后一节讲述了君主应该言行一致,以便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君主要言出必行,同时也要谨言慎行,以免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7.文言文的特点
总之,乾隆皇帝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启示性和倡导性的文章。
文章旨在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同时也着重强调了礼贤下士、宽待百姓和制定法律规章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君主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三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一、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
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孟子》语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什么东西都这样,人心更需要这样。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和天下的人一起快乐、一起忧愁,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这是从来不会出现的情况。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二、文章分析及重点默写(),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第二段:(),(),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基础积累(一)字音:曳(yè)兵胜(shēnɡ)食数罟(cùɡǔ)洿(wū)池丧(sānɡ)死鸡豚(tún)狗彘(zhì) 畜(xù)庠(xiánɡ)序然而不王(wànɡ)者饿莩(piǎo)孝悌(tì)四、文言实词系列(一)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木受绳则直与“弯”相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正确的、正直的与单于相直面对、遇到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后写作“值”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仅,只是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副词,径直、一直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仓廪也副词,竟然句式:“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二)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
一说,非活用,用本意)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三)、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3、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4、、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四)一词多义凶数胜斤申检发斯食夺1.数数,读音一:shù:(1)名词①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希望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②算术: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第三叫作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和技能)。
③法则,规律,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在和秦的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估量。
④技艺、方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学弈》)——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很小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也还是学不会。
(2)数词,表示约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读音二:shǔ:动词:①点数,计算: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刘表训练水军,大小战船多得竟然用千来计算。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指南录〉后序》)——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读音三:shùo:副词,屡次: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
读音四: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也就吃不完了。
2.发fā(1)<动词>把箭射出去;发射。
《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
”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2)<动词>出发。
《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3)<动词>派遣;派出。
《赤壁之战》:“孤当续~人众,多载资粮。
”(4)<动词>征发;征调。
《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民凿十二渠。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5)<动词>兴起;发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于畎亩之中。
”(6)<动词>生长;长出。
王维《相思》:“春来~几。
”(7)<动词>发布;颁布。
《殽之战》:“遂~命,遽兴姜戎。
”(8)<动词>发送。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书至赵王。
”(9)<动词>发作;抒发。
《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其志士之悲哉。
”(10)<动词>拨动;发起;起事。
《张衡传》:“虽一龙~机,而七首不动。
”《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
”⑾<动词>开启;打开。
《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
”《荆轲刺秦王》:“~图,图穷匕首见。
”⑿<动词>启发;阐明。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
”⒀<动词>表现;显露;泄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于声。
”⒁<动词>开发;发掘。
《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穴,靡记不施。
”⒂<动词>分发。
《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房出了差来到严家。
”⒃<动词>开放。
《醉翁亭记》:“野芳~而幽香。
”3.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五)文言虚词1.于于【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语气舒展。
【假借义】1.用作介词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无敌于天下——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一年之际在于春【成语例释】安于一隅:隅,角落。
安心在某一个角落。
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经典文言】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
(《荀子·天论》)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向”。
【经典文言】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③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④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经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