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扎特歌剧《查蒂》的另类排演看美国左疯美学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研究——以莫扎特歌剧为例

西方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研究——以莫扎特歌剧为例

西方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研究——以莫扎特歌剧为例西方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研究——以莫扎特歌剧为例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摘要随着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更为个性化。

艺术作品鉴赏在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凭借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力愈发被认可。

在众多艺术作品中,以西方音乐为典型代表的鉴赏形式,逐渐受到关注。

人们通过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对西方音乐典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品鉴、对西方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影响效果的观察等方面,逐渐进入了多变神奇的西方音乐艺术鉴赏领域,在享受艺术家们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忘我状态的同时,不断体会到艺术作品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

对于当下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的现代社会而言,西方音乐作品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更能从情感层面带给人们心灵慰藉,这也是艺术审美功能的核心表现。

本文以莫扎特歌剧中的若干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不同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方面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效果的阐述,强调西方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功能方面的卓越优势,并对莫扎特歌剧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审美功能进行分层阐述结合对具体作品内涵的理解,诠释作品在审美功能方面的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突出西方音乐作品的艺术审美教育意义。

关键词:西方音乐;歌剧;莫扎特;艺术鉴赏;审美功能目录1、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表现形式分析 (4)1.1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之悦耳动听 (4)1.2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之探索性 (4)1.3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之人性理解 (5)2、莫扎特歌剧的艺术审美价值 (6)2.1实现了音乐与戏剧的和谐统一,艺术整体性得以彰显 (6)2.2民族化审美情调,带给观众文化享受 (6)结论 (7)参考文献 (8)1、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表现形式分析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艺术成就都发挥于歌剧创作领域,包含《后宫诱逃》、《狄托的仁慈》、《魔笛》、《女人心》等知名作品在内,在其所处时代给人们带来了高水平的精神生活享受盛宴。

长长短短的那些事

长长短短的那些事

长长短短的那些事作者:司马勤来源:《歌剧》2019年第06期我说过很多次,歌剧往往都太长。

其实,我还记得自己曾经这样写道:“自从歌剧这门艺术创立以来,从来没有一套歌剧是需要拖得更长的。

”今天,这句话被推翻了。

我不是指乐评人马克斯威德( Mark Swed)在《洛杉矶时报》发表过的评论。

他认为瑞奇伊恩·戈登( Rickylan Gordon) 2007年创作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的时长“太短”了,尽管这部歌剧演出的时长已长达四个小时。

(我也应该维护斯威德一把:他当时也承认,自己的这个立场属于少数。

)我其实指的是《纽约时报》文化版的一个标题。

几周前,《纽约时报》首席乐评人安东尼·托马西尼( Anthony Tommasini)就黄若的歌剧《束缚》(Bounci)发表了评论文章,用上的标题是“一部太短的新歌剧的罕见问题”。

黄若的这部45分钟时长的室内歌剧,情节围绕居住在休斯敦的一名越南裔高中生的经历展开:她被迫要选择是去学校上课参加考试还是放弃学业去做兼职工作(她需要赚取工资来养活一家人)。

因为她迫于生计选择了打工,最终触犯了得克萨斯州的旷课法令。

这个女孩——尽管在学校是个优异生——却被关进监牢,无法工作(赚钱)或回校上课。

《束缚》是休斯敦大歌剧院的委约作品,规模与时长都是按照原本委约的条款而创作的:有限的演出时长、只需要寥寥几件乐器与几名演员、主题是聚焦于休斯敦的亚裔族群。

休斯敦现在有10万名越南裔居民,包括与黄若合作担任本剧编剧的诗人朱宝龙,他出生于越南、现居休斯敦(《束缚》是他的首部舞台作品)。

歌剧的情节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歌剧院更特别取得允许,将其呈现于舞台上。

这部作品在休斯敦演出时,我确信它能够“直击”其目标受众。

对于当年该事件的报纸头条新闻报道,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就算他们记不起具体的细节,最起码休斯敦的越南裔社群都略有所知。

移民家庭中儿童所面对的难题——他们更容易融入新的社会与文化,进而与无法适应美国生活的父母角色对换,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负担起家庭的重任——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

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

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非常钟情于歌剧的创作,是歌剧艺术的开拓者。

他的歌剧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其音乐优美、轻快,独具音乐魅力和个人特色。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散发着瑰丽的艺术风采,具有显著的戏剧性、民族性、人文性等特征。

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以至于其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如歌剧《魔笛》就是其歌剧作品中最富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魔笛》音乐赏析《魔笛》是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杰出代表,这部歌剧作品根据德国作家维兰德的童话叙事诗创作而成,主题鲜明、风格独特、音乐语言生动感人。

作品中,维也纳民谣曲调与巴洛克风格相互融合,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同时,作品中不但有极具神秘色彩的宗教旋律,还有明朗欢快的世俗音乐,宗教旋律与世俗音乐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音乐特色,也体现出了莫扎特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

(一)音乐的叙事性莫扎特以叙事性的咏叹调作为歌剧《魔笛》音乐以及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赋予歌剧音乐鲜明的叙事功能。

莫扎特先以奏鸣曲式为歌剧《魔笛》的序曲,通过引子和和弦使剧中人物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然后以小提琴演奏的形式使剧中的第一个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调性上的变化等推动音乐旋律不断前进,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音乐也显得更加的舒展、开阔和高昂。

而随着音乐的发展,其到再现部时,调性在不断地变化,旋律也逐渐温柔婉约,并突显出了明朗欢快的气氛。

歌剧音乐并不具备叙事的语义功能,也不能展示出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等相关因素,但是其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承载了叙事的功能。

光荣绽放十大外国歌剧选段曲目

光荣绽放十大外国歌剧选段曲目

光荣绽放十大外国歌剧选段曲目光荣绽放,是一部集结了世界各国优秀歌剧选段的巨作,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深刻动人的情节和精彩绝伦的演唱而深受观众喜爱。

在这部精心编排的歌剧中,涵盖了许多经典曲目,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十大外国歌剧选段,带领大家进入一个世界音乐的狂欢。

1.《托斯卡》中的《生活就是这样》:这是普契尼的经典之作,以其豪情万丈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世界。

2.《魔笛》中的《大颂歌》:莫扎特的这部歌剧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之一,其中这首《大颂歌》更是以其宏大的合唱和气势磅礴的声音,令人陶醉其中。

3.《茶花女》中的《舞曲》:韦尔第的这部作品中,这首轻快欢快的舞曲,将观众带入一个活力四溢的舞台,让人忍不住随着旋律摇摆起来。

4.《吉尔伽美什》中的《沉艳的歌女》:这部歌剧以其浓郁的东方风格和紧张刺激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而这首《沉艳的歌女》更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世界。

5.《弄臣》中的《葬礼进行曲》:这是贝多芬的经典之作,以其庄严凝重的曲调和悲壮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6.《图兰朵》中的《花旗参与舞曲》:此曲以其欢快明亮的旋律和夸张夺目的表演尽显舞台魅力,令观众沉醉于其中。

7.《卡门》中的《迷情之舞》:这部歌剧以其热情奔放和活力四溢的旋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康庄大道上。

8.《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婚礼进行曲》:这部歌剧以其轻快欢快的音乐和温馨感人的情节,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而这首《婚礼进行曲》更是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幸福时刻。

9.《唐璜》中的《永远爱》:这是威尔第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歌词,让观众陶醉其中。

10.《阿依达米拉》中的《北风之歌》:这部歌剧以其浪漫唯美的旋律和深情十足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温暖的世界。

光荣绽放十大外国歌剧选段,每一首曲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们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有所悟,引导着大家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

通过这些歌剧选段,我们可以不仅了解了世界各国的音乐风格,还能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浅谈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创新

浅谈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创新

男 女声 部 中不 同 的声 部组 合 .清 晰 的 为 观众 展现 了 剧 中各 个 角色 之间 的
不 同 关 系 这 种 组 合 划 分 的 根 据 已 不 像 正 歌 剧 那 样 是 以 角 色 的 社 会 地 位 而 定 的 而 是 以 他 们 内 心 感 情 和 他 们 对
1 8 1 9 6 6
I 国
蕾珂≮ Y Lo 'VRO H O G21年2 声 E Lw R E FTESN 01 期 I
ii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茅
展 开 戏 剧 情 节 井 以 他 们 作 为 音 乐 戏 剧
乐 随 着歌 剧 剧情 的 发展 这 些音 乐
还 是 保 持 着 他 们 的 原 来 面 貌 费 加 罗
如作 于1 8 7 5~1 6 间 的四幕 歌剧《费加 罗的婚 礼》 8 年 7
描 写 了 作 为 平 民 的 费 加 罗 为 了 自 己 的 未 婚 妻 苏 姗 娜 与 贵 族
鲁克 的歌 剧重 唱有 了 更进
步 的创 新, 奠扎特 运 用重 唱来
乐文 化相 结合 的研 究【 ] 桂林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12 9
地方 音 乐新 课程 的实 践【 民 族教 育研 究 J] 总 第 9I 1 4 1 期 8 2 2
3 熊晓辉 第2 卷 0
湘 西 民 族 音 乐 艺 术 资 源 台 理 开 发 利 用 与 地 2 09 第 2期 0 年
方音 乐新课 程的 实践 [] 民族 教育研 究 J 总 第 91 1 4 1 8 期 2 2
定程 度 上肯 定 了唐 璜 那种 对 封建 礼
成 的 .它 从 二重 唱 开始 随 着剧 中 人
物 出 场 的 增 多 由 四 重 唱 一 直 发 展 为 七 重 唱 形 成 了 一 个 非 常 富 于 戏 剧 性 的高潮。 3 肖 像 式 的 人 物 音 乐 刻 画

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

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

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18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展示了他的天才和才华。

以下是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1. 旋律优美与流畅:莫扎特的作品以其美妙的旋律而闻名。

他能够轻松地创作出优美、流畅且富有感情的旋律,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2. 复调和对位技巧: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经常包含复杂的复调和对位部分。

他巧妙地运用对位技巧,使不同乐器的声部相互配合,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丰富度。

3. 和声丰富多变: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和弦进行,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和声效果。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4. 动态变化:莫扎特的作品经常展示出丰富的动态变化。

他善于运用音乐动态,通过对音量和强度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表达。

5. 生动而具体的表达:莫扎特的音乐是充满生动和具体意象的。

他通过音乐来描绘和表达各种情绪和场景,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6. 多样化的作品类型:莫扎特的作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等。

他的音乐才华覆盖了多种风格和形式,展示了他的多面才能。

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深入分析:莫扎特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他的优美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复调技巧,以及富有表达力的音乐语言,都是他作品的鲜明特征。

莫扎特作为古典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古典音乐的清晰度和结构性。

他的音乐结构简洁明了,展示了严谨的组织和艺术构思。

他精确的音乐结构和对音乐形式的把握,使他的作品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他能够通过音乐来传达人类各种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人们在听音乐时产生共情和共鸣。

他的音乐既能够表达高亢激昂的情绪,也能够表达柔和细腻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在情感上具有极大的广度和深度。

莫扎特的作品在技巧和创新性上也领先于他的时代。

古典歌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景观

古典歌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景观

古典歌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景观——歌剧艺术三想之一李劼2012-12-10 9:23:28 来源:爱思想网一、从巴洛克时代到莫扎特似乎是一种历史性的对称,在古希腊戏剧辉煌过后一千多年,在意大利,古罗马的旧地,开始绽放出古典声乐艺术之花。

十五世纪初叶,当佛罗伦萨人克洛蒂奥.蒙台尔弟(Claudio Monteverdi)写出历史上第一部像模像样的歌剧《俄非欧》(Orfeo)时,没有人意识到,这将开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时代。

一六三七年,历史上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在威尼斯开幕时,歌剧才刚刚从贵族的府邸走出来。

早先的歌剧,全然是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并且大都取自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以此表示对古希腊戏剧和古罗马时代的心驰神往。

至于一六00年在佛罗伦萨上演的胚胎式歌剧《尤里迪茜》,更是直接模仿古希腊的悲剧音乐。

《尤里迪茜》和《俄非欧》的共同点在于,都从同一个古希腊神话中演化出来,都在贵族府邸上演,并且都被诉诸华丽壮观的巴洛克风格,作为豪华奢侈的贵族娱乐。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通常由出身贫寒的阉人演唱。

在形式上,起先以宣叙调为主,及至巴洛克晚期开始出现咏叹调。

歌剧演员由此得以在舞台上一展声乐技巧。

声乐,自此开始变成一门崭新的艺术,并且自然而然地喧宾夺主,致使歌剧的剧情,日渐退居其次。

不过,这一时期最具经典意味的歌剧作曲家,却不是意大利人,而是德国音乐家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

亨德尔一生当中创作了几十部歌剧,风靡亨德尔所居住的英国数十年,期间的名作《奥兰多》(Orlando),直接影响到莫扎特的创作;而后期作品《狄奥多拉》(Theodora)里殉难的那位基督徒女主角,庶几可以看作是贝利尼《诺尔玛》(Nonmar)里的女英雄、威尔弟《阿依达》(Aida)里的女公主的先驱形象。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更是一部传世杰作,数百年来,经久不衰。

倘若要指出亨德尔与同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的异同,那么除了在歌剧艺术所抵达的成就上远胜于彼,尚有文化渊源上的区别。

莫扎特的歌剧风格如何影响他的器乐风格

莫扎特的歌剧风格如何影响他的器乐风格

莫扎特的歌剧风格如何影响他的器乐风格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 (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 (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并且,莫扎特是欧洲当时唯一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

莫扎特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还从题材,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

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一、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媚外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莫扎特歌剧《查蒂》的另类排演看美国左疯美学--------------------------------------------------------------------------------作者:李劼彼特塞勒斯的自作聪明位于纽约六十街哥伦布圆形广场的时代华纳大厦玫瑰演出厅,八月份上演了一出莫扎特的早期歌剧,《查蒂》(“Zaide”),作为对莫扎特二百五十周年冥诞的纪念。

此剧系莫扎特未完成的佚作,不仅在莫扎特生前没有公演,即便在其身后,也直到他谢世二百多年之后的二OO六年,才公之于众。

今年的早些时候,《查蒂》出现在维也纳和伦敦的歌剧舞台上。

在纽约的这次演出,乃是《查蒂》在北美的初演。

也许因为如此,偌大的演出厅里,座无虚席。

为了向这位三十五岁辞世的音乐天才表示敬意,今年全世界都在演出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因此,将一部莫扎特未完成的歌剧搬上舞台,显得更加令人瞩目。

《查蒂》所讲述的,是一对相恋的奴隶在土耳其后宫被抓获的故事。

那位女奴因为爱上一位男奴,触犯了她所录属的主人。

整个故事框架与后来普契尼的《托斯卡》,不无相类。

甚至连女主角的咏叹,也唱得如同托斯卡那么凄美。

要不是指挥彼特塞勒斯(Peter Sellars)的别出心裁,这部歌剧的演出,本来不会引出什么争议。

基以一种社会主义式的美学观念,彼特塞勒斯在舞台上将《查蒂》做成了现代雇主和现代劳工的冲突。

彼特塞勒斯不仅特意将原来的王公贵族交付非裔歌唱家扮演,将奴隶形象诉诸非裔、西裔和亚裔演员,而且还特意将后宫改成了现代工业厂房那样的建筑和写字楼式的布置,看上去既像监狱,更像鸟笼。

从现代艺术的角度说,将舞台空间作如此切割,可以产生一种莫名的压抑,使全剧的所有咏叹,都像是来自压抑已久的迸发。

为了强化这样的效果,彼特塞勒斯在指挥乐队的时候,又时不时地运用长长的停顿,将整个乐曲作了一块块的间离。

彼特塞勒斯力图籍此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将空间和时间同时切开,将莫扎特的《查蒂》付诸社会主义加现代派的美学观念。

纽约的观众对如此玩弄莫扎特也许不会感到惊奇,因为他们经历过了安迪沃霍和约翰凯奇那样的胡天胡帝时代,早已见怪不怪。

只是在一些莫扎特的忠实听众当中,还是激起了一些非议。

有的认为太过分了(overstated),有的认为难以忍受(excruciating)。

来自中国的观众听了这些非议,也许会哑然失笑。

因为彼特塞勒斯的这种左派美学,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观众来说,不是觉得太过分,而是觉得还不够彻底。

彼特塞勒斯假如真具有如此调侃莫扎特调侃观众调侃听众的幽默,如果可以称得上是幽默的话,那么他应该把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旗手江青同志,从坟墓里请出来做他的艺术顾问。

且不说其它,至少《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那样的样板戏,是足以让醉心于左派美学的彼特塞勒斯好好学习。

而且都是同样的奴隶题材,同样是压迫和反抗的主题。

虽然莫扎特的音乐是样板戏无可企及的,但比起彼特塞勒斯在《查蒂》一剧上的构思,样板戏有足够的高度,傲视自作聪明的彼特塞勒斯。

一招常青指路,可以让彼特塞蒂琢磨好几年。

假如把希特勒在舞台上做成英雄形象,在美国是要触犯众怒的。

但假如有人在舞台上把毛泽东做成伟人,美国观众看了会觉得很开心,最多觉得很搞笑。

笔者在观看《查蒂》时,不小心把脚跟放在包厢的栏杆上,马上招来剧场工作人员十分严肃的劝告。

可是有人把莫扎特的《查蒂》做成了《白毛女》式的革命样板戏,全场观众却只知道使劲鼓掌。

台上做戏的胡作非为,与台下看戏的规规矩矩,形成一种不无滑稽的对比。

换句话说,所有聆听莫扎特歌剧的人们,没有一个顾及到莫扎特本人的感受。

莫扎特为何遗弃《查蒂》?把莫扎特遗弃的一部歌剧搬到舞台时,制作者们可能不一定想过,莫扎特为什么会遗弃《查蒂》?当年,二十三岁的莫扎特写下他第一部歌剧《查蒂》时,正值其风华正茂的创作黄金时代。

这部没有写完的歌剧,旋律是相当优美的。

所有的咏叹和重唱,全都写得才华横溢,激情澎湃。

女高音的抒情段落,犹如普契尼《蝴蝶夫人》那般清新;其凄美的悲叹,又像《托斯卡》中的倾诉。

且不说男高音的咏叹如何的悲怆,即便是一位男仆唱出的低音,都在苍凉之中透出一种慈悲。

但恰恰是这样一部剧作,莫扎特还没有写完就放弃了。

因为莫扎特不是贝多芬。

从戏剧角度说,莫扎特更不是埃斯库罗斯。

甚至连欧里庇德斯那样的悲悯,莫扎特都避之犹恐不及。

无论从莫扎特的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天真无邪是其主导。

莫扎特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是个一个快乐的大孩子。

他不想长大,也拒绝长大。

也许刚刚开始写作《查蒂》的时候,莫扎特是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态进入土耳其后宫的。

可是写着写着,莫扎特觉得不对劲了。

因为这部歌剧不知不觉地在走向悲剧。

而悲剧,意味着长大。

孩童与悲剧是不相谐的。

悲剧是成人的标志。

莫扎特本能地感觉到,孩子是他的本色。

他不能悲剧,不能长大。

一悲剧一长大,莫扎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悲剧,长大,对于莫扎特来说,全都跟死亡相关联。

而事实上,当莫扎特十分投入地写作他的《安魂曲》时,还没写完,死神就降临了,或者说,上帝就把他召回去了。

莫扎特的拒绝悲剧和拒绝长大,其实是本能地拒绝死亡,拒绝死神的降临,拒绝被上帝召回。

莫扎特的作品总是充满阳光,不要说贝多芬式的乌云密布,就连肖邦在《夜曲》中时不时地透露出来的忧心忡忡都没有。

莫扎特把未完成的《查蒂》扔到一边之后,随之写出来的歌剧,一部比一部快乐,一部比一部充满喜剧气息。

《费加罗的婚礼》是欢快的,《唐璜》是轻松的,更不用说充满孩子气的《魔笛》。

要不是一不小心掉进了《安魂曲》里,莫扎特还可以写出许多开开心心的作品来。

孩子气是莫扎特的天性。

莫扎特的音乐,是名副其实的天籁。

与莫扎特的音乐相对称的,与其说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不如说是大自然的芬芳美丽。

除了安魂曲之外,莫扎特的音乐都跟阳光有关。

即便是相当梦幻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都是一种在夕照之下的徜徉。

至于莫扎特那首类似于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也是在一缕缕残阳下的密林深处,渐行渐远,越走越深。

莫扎特的孩子气与阳光紧密相联。

他那曲以朱必特命名的第四十一交响曲,为什么没有丝毫的帝王气象,反而充满嬉戏的轻快,也可以由此获得解答。

相比之下,无论是贝多芬以皇帝命名的《第五钢琴奏响曲》,还是约翰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不是充满帝王气派,就是洋溢着皇宫气息。

然而,在莫扎特的音乐里,即便是帝王,也是个孩子。

莫扎特不能写作悲剧,一如他的音乐不能走进黑夜。

莫扎特的放弃《查蒂》,是为了拒绝悲剧。

而他最后的写作《安魂曲》,则是他不小心掉进了黑夜里。

黑夜一降临,莫扎特就被死神带走了。

死后的莫扎特,不会想到世人会在他的冥诞二百五十周年之际,将他遗弃的《查蒂》煞有介事地搬上歌剧舞台。

他更不会想到,有人竟然把他的《查蒂》做成一部美国《白毛女》。

很难想像莫扎特会接受世人对他的如此纪念。

普罗化的结果是降低莫扎特音乐的纯粹度玫瑰厅里的《查蒂》演出结束之后,指挥彼特塞勒斯得意洋洋地走上台去,接受观众的掌声和欢呼。

他的表情会让人想起当年约翰凯奇在表演过他的四分二十三秒钢琴演奏之后,期待着观众或者认同或者不认同种种惊奇反应的媚俗。

在面对非议时,彼特塞勒斯斯争辩说,他的演出版本是真正体现了莫扎特精神的(Sellars argues that his vision is true to Mozart's spirit)。

这是当然的。

假如江青从坟墓里出来,也不会承认她的革命样板戏不是革命文艺。

当彼特塞勒斯声称,他的尝试不过是将莫扎特放进了纽约皇后区("What you see onstage comes from my experiences in Los Angeles and what's going on in Queens at this moment," Sellars says),他已经承认了自己将莫扎特如何普罗化的努力。

他不会懂得,对皇帝都没有感觉的莫扎特,对普罗阶级也同样的没有感觉。

彼特塞勒斯更不明白的是,把牢笼般的建筑物搬到莫扎特歌剧的舞台上,并且将整个舞台空间全部塞满,等于在精神上绑架了在本性上属于大自然的莫扎特。

这种自以为是用社会主义美学挑战资本主义美学、用现代派手段挑战古典音乐的胡作非为,仅仅在创作自由的意义上成立。

当年由金斯堡、凯路亚克以及稍后的安迪沃霍、约翰凯奇奠定的纽约艺术氛围,长年制造着充满社会主义色彩和所谓现代派格调的艺术垃圾。

这些垃圾也许具有艺术史的意味,但就艺术本身而言,只能是过眼烟云。

换句话说,彼特塞勒斯的这种尝试,只能是一次性的,绝对不可能重复。

彼特塞勒斯的聪明与莫扎特的音乐、包括被他遗弃的《查蒂》在内、的永恒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谓的现代派艺术思潮,在历史上和社会主义思潮具有共生性。

但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思潮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乌托邦,而现代派思潮中则充斥着充满商业企图的哗众取宠,投机取巧。

彼特塞勒斯走上舞台接受掌声时的那种媚俗表情,跟莫扎特的音乐毫不相干。

彼特塞勒斯制作《查蒂》时的机会主义方式,无论是音乐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离莫扎特很远很远。

彼特塞勒斯的投机和莫扎特的天真无邪,南辕北辙。

把莫扎特普罗化的结果,只能是降低莫扎特音乐应有的纯粹度。

由于哗众取宠的舞台布置和指挥方式,彼特塞勒斯所指挥的《查蒂》一剧,对于演员的要求很低。

只要具备一般的专业水平,谁都可以胜任。

从鸟笼子里唱出来的声音,就算平平,也已清丽。

只有与大自然相对,声乐素质和歌唱水平的高下,才会显得分明。

那位韩裔女高音的音色尚可,音量却不足以像卡拉斯或者萨瑟兰那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裔男高音的嗓音是甜美的,可是也许演唱流行歌曲更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位非裔歌唱演员,高音者中气十足,低音者气象雄浑,只是在重唱的配合中难以天然浑成。

莫扎特音乐的天籁性在于,即便在其歌剧舞台上,也不能有丝毫的表演意味。

由于彼特塞勒斯在《查蒂》一剧的舞台设计上过于造作,迫使演员不得不以表演作为其发挥的基点。

彼特塞勒斯在追求皇后区少数族裔的普罗效果时,可能没有想过那样的刻意,会给演员的演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正如保守会导致专制,激进会走向疯狂。

从纽约的六、七十年代开启的美国左派美学,始终在一种疯狂的情绪中打转。

对于美国文化来说,这种左疯美学也可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平衡因素。

只是我等来自专制国家的文化流亡者,很难认同这种普罗兮兮的疯狂。

假如有一条共同的审美地平线,假如无论是在美国旅居的流亡者、还是美国左派艺术家都可以站在同一地平线上,那么应该达到的共识是,不必把莫扎特普罗化,一如不能把马克吐温贵族化一样。

莫扎特的孩子气和马克吐温笔下的孩子,是有所区别的。

莫扎特属于大自然,马克吐温的孩子们则属于人世间。

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质地,但任何将这两种质地推向相反的极端的努力,都是对创作者的不敬,甚至是亵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