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在哪里?

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在哪里?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交流的加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研究两国的文化差异。
在众多领域中,食品文化作为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备受关注。
那么,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究竟在哪里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餐桌礼仪中国和日本在餐桌礼仪上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视餐桌礼仪为敬重生命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往往会要求进行正式而精细的礼仪。
例如,餐桌上的主位一般是长者或宾客的位置,就餐时要把筷子摆放在菜筐或筷子架上,勿直接插在饭中,以及吃饭时要注意不要发出嘈杂的声音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非常注意,但通常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例如,就餐前要先用毛巾擦手,要将筷子摆在特定的位置上,餐具的摆放也有一定顺序等。
二、食材选择由于文化和气候环境的不同,中国和日本的食材选择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常用的食材十分丰富,从肉类到蔬菜,从水产到干货,几乎可谓应有尽有。
在菜肴的制作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的协调,追求的是“鲜活、浓香、入味”的口感,而且烹饪技法也极为丰富。
而在日本,由于国土非常狭窄,许多出名的食材却因产地不同味道也有所不同。
日本餐以新鲜、简单、原汁原味的风味为主,以保留流水般鲜美的食材为特色。
三、文化价值观饮食文化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家庭和团体的凝聚力,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
在宴席上,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借助美味佳肴促进感情的交流。
而在日本,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了日本人追求平衡、和谐的心态和审美。
日本人强调视觉、嗅觉、味觉的一体化,非常注重食物的材料、颜色、形态以及装饰,以此来提高就餐的审美感受和价值。
以上是关于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方面的主要差异。
随着两国间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这些差异也会逐渐缩小,人们也将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何不同?美食是连接人与文化、历史的重要纽带。
日本和中国历经千年文化变迁,其饮食文化在地理环境、民间传统、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深受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本文将从口味、文化渊源、餐饮方式三方面深入分析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何不同。
一、口味1. 日本食品偏淡,追求原味日本人对食物的味道有极高的敏感度和审美标准,常常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健康与美味的完美结合。
因此,日式饮食中很少使用深油炸、重口味、重调味等方式处理菜肴。
比如,寿司、刺身等日本食品多以生食、微加工的方式呈现,又以清汤、味噌等清淡汤料为主。
2. 中国食品偏重咸甜酸辣中国美食以味道浓重、滋味多变为特点。
中国餐饮注重口感和滋味变化,重视烹饪技法和花样多样。
中国饮食中的咸、甜、酸、辣等品味都是配料的必备元素,调味过于重口味的人也不在少数。
同时,中国人也注重调味品的使用,如酱油、醋、料酒、胡椒粉等等。
二、文化渊源1. 日本美食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美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然地接受和融合了大量中华文化的元素。
从日本的饮食习惯到食品品种,都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创新。
如蛋糕、油条等在日本称为“中华点心”,超级市场的食品区也被称为“中国区”,足见中华文化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影响。
2. 中国美食文化综合性强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历史文化多样性,中国美食文化也呈现出了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色。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美食的调味、食材、烹饪方式各有千秋,不同地域的饮食传统和风味料理都具有代表性。
三、餐饮方式1. 日本美食注重“一口一口”的品味日本人在进餐方式中忌讳开怀大吃、太过狼吞虎咽,他们会细嚼慢咽,重视一口食物的口感、味道,以便全面地感受其香气和口感的变化。
而且,在日本地道的高级料理店内享用美食时,还可以欣赏器皿、花艺、烛光等营造的雅致氛围。
2. 中国美食注重“八大碗”的菜肴组合中国餐饮文化在用餐方式上强调亲情、友情和人情的交融,讲究“八大碗”的形式,即要有汤、要有面、要有冷盘等等,多道菜肴配以不同口味和颜色的菜,构成一个精美的整体。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手段,更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地理、社会、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特征的镜子。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来揭示日本文化的特征,并期望能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两国在食材选择、烹饪技法、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异同。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如和食的精致与均衡、茶道的精神内涵、酒文化的社交功能等,并试图解析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致、内敛和重视和谐等特质。
文章还将关注中日饮食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未来,分析两国在饮食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并展望中日饮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对中日饮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增进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也期待通过揭示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深受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日本人的饮食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业为主,食物种类相对单一。
随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大米成为了日本人的主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米饭文化。
这一时期,日本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陶瓷器的传入和使用,使得日本饮食更加注重餐具的选择和餐桌的礼仪。
到了奈良时代,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素食文化开始在日本流行,同时,茶道文化也逐渐兴起。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体现,它强调礼仪、和谐和内心的平静。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礼节、信仰、饮食、节日习俗等。
本文将比较和分析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礼节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尊敬和谦逊的态度被看作是社交交往的基础,而在日本文化中,重视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尤为重要。
中国人经常会主动给长辈行礼,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向对方表达谢意和敬意。
在交流中,中国人认为直接表达意见是一种坦率和正直的表现,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的方式。
信仰方面,中国主要信仰是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综合,这三个传统宗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日本主要信仰则是神道教,主张神灵的存在和个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其他宗教,日本神道教更注重实践和仪式。
在饮食方面,中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更加注重调味和口感的丰富多样,讲究技法和烹饪艺术。
而日本饮食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健康,追求自然和清淡口感。
日本人更注重用筷子来食用,而中国人则使用筷子和勺子。
节日习俗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风俗传统。
而日本则有年末年初的休假,以及樱花季节的赏花活动等独特的节日活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礼节和社交习惯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注重面子和礼貌,尊重长辈和上级,常常通过温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见。
相比之下,日本的社会文化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自我约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日本人讲究谦虚、谨慎和点到即止的语言风格。
饮食文化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重视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食,经常以大量共享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日本人更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他们会品味每一道菜,注重细致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原汁原味。
日本饮食还讲究一定的规则和仪式感,如使用特定的筷子和日式刀叉,以及特定的餐具和摆盘方式。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普遍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稳定。
而日本人更注重个人的责任和自我约束,强调团队协作和公共秩序。
日本文化中强调的“谦虚”、“忍耐”、“奉献”等价值观也与中国的价值观有所区别。
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差异。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神道教,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达到解脱和涅磐,神道教则与日本本土信仰和精神息息相关。
中日文化在礼节和社交习惯、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2020/6/13
24
2020/6/13
红 煨 鱼 翅
25
冰糖湘莲
2020/6/13
26
6.四川菜系
• 流派: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 • 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 • 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
干烧鱼翅
2020/6/13
27
2020/6/13
宫 爆 鸡 丁
28
一品熊掌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 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 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 释。 而有的中国菜肴为了翻译起来简练,干脆采用音 译
2020/6/13
4
中国的菜系
• 菜系的划分 • 菜系的形成 • 八大菜系
2020/6/13
5
菜系的两种划分
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往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和新鲜的海鲜握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握寿司的原型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异
2020/6/13
1
2020/6/13
民 以 食 为 天
2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 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 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2020/6/13
29
7.福建菜系
• 流派: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 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
• 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 香、色美味鲜。
• 名菜:雪花鸡、金寿福、烧片糟鸡、桔 汁加吉鱼、太极明虾
2020/6/13
30
2020/6/13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作者:马超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中日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典型的体现在中日饮食的各个方面,从中日饮食的各个角度上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我们比较全面的认识与分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性的基础。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任何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都会形成属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的饮食文化。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无论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方面,还是在中国传统饮食发展过程之中的各个方面来说,都与日本饮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分析这种差异性所产生的原因,才能够为我们更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中日饮食文化提供更好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性;原因;分析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具有某种地区性。
而这种地区性给源于饮食文化的独特的个性。
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显然要受到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这个地区或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交互影响之下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在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典型地体现出来,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典型的饮食文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认识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途径,只有理解好这个前提,才能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中日饮食文化提供视角和方法。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也就典型地体现在二者在发展及形成的过程之中。
中日饮食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必须从以上方面来分析,才能够更加全面也更加的能够为我们认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提供裨益。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总体差异性分析(一)二者在传承性上具有差异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样态,中日饮食文化也就表现了一种文化发展的样态。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日饮食文化在传承性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的过程之中,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内涵,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较短,很多时候不具有典型的历史特征,在传承性上不具有悠久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从现在来看,它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其文化内核主要在其传承的过程之中没有改变。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而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因为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导致了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进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汤勺进行用餐,中国菜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菜肴和汤羹,而日本则以寿司、刺身和拉面等为主食。
在生活习惯方面,中国人注重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在节假日和重要节日时,家庭成员通常会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而日本人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重视个人的隐私和时间。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可以接受一定的迟到和拖延,而日本人非常重视时间观念,非常守时。
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
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人在与人交流时通常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会用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日本人则讲究含蓄和委婉,在交流中常常通过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在面对问题或矛盾时,中国人通常会比较直接地表达不满或者抗议,而日本人通常会采取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直接冲突。
中日两国在礼节和尊重方面也有不同。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在见面时打招呼,并会握手、拥抱或者轻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尊重,而在日本,通常会用鞠躬的方式来表示尊重和礼仪。
这些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误解和不适。
在沟通方式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语言比较丰富和直接,很少掺杂含蓄和婉转的表达方式。
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喜欢使用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在谈话时的交流方式也有差异,中国人在交谈时会比较活泼和热情,倾向于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丰富表达情感,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文雅和克制,在交谈时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表情,保持冷静和稳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
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
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
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
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亦乐乎”
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
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
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
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
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
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
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
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
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 奇、鲜”,为营养型
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
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
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
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
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
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
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
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
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
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
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
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
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饭通常也只吃一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便当” 。
纵观上述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究其原因,与两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自古有“礼
仪之邦”的美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
要方面,形成了 温、良、恭、俭、让的民族风貌与世态人情。翻一翻《礼记》的《内则》
与《曲礼》篇,便可以清楚地知道, 远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举凡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
和禁忌等,都已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这些礼仪伴 随着农耕文化的成熟而日臻完善,
成为中国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吃的学问。自古以来,中国的美食家
层出不穷,有名人,也有平民百姓。如苏轼的“东坡肉”,麻婆发明了“麻婆豆腐”,各个朝
代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名吃。
日本至平安时代,崇中媚华,只要是唐朝的东西,大都会赢得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贵族
阶层的崇尚和效仿。可以说,中国的食文明对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着卤水点豆腐般的
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得来不易的人家的好东西,一旦到手便绝对不肯轻易放弃。
明治时代开始,随着西餐的引进,不但使日本料理的面目大为改观;而且,食文化领域里的
西方文明,也开始在日本列岛 上生根、开花、结果。这使得日本饮食文化的整体素质,既
具有东方之美,又饱饮了足够的人类现代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文
化品位。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统治者的目光主
要瞄准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上,很少顾及吃了。因此,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节约”、不奢
侈的习惯,以至有了闻名世界的“美名”——“小气”。
近百年来,内忧外患的国情,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由长期领先变为明显滞后。中国的饭
菜虽然还是那么令人叫绝,但整体素养却令人不敢恭维了。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遗产和习性,
在我们邻居日本那里保存得完好无损并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日本,你可以随处享受到日本普
通家庭的饮食礼仪的快慰。家庭主妇做好饭菜之后,喊家人将餐桌团团围住,全家人对 饭
菜鞠躬道:“我领受了”,并拿起筷子开始用餐。日本人以为,人类所食的一切无不是神赐予
的,享用时务必首先对神的厚爱致意。夹到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得干干净净,一粥一饭当思来
之不易。对饭菜的口味,不可以随便挑剔;一般要多少说上两句恭维之辞 ,以体谅劳作者
的辛苦。用餐既毕,筷子要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侧, 并再次向桌面鞠躬道“谢谢招
待”才行。日本人在家庭是这般,在公众场合更是如法炮制;无人例外,整齐划一,温文尔
雅,文质彬彬。
日本的饮食文化源于中国,两国饮食习惯孰是孰非,我不敢枉加评判。但是,我国当今
社会许多中老年人所患的心脑血管病与摄入的脂肪和胆固醇过高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日本
是世界上有名的长寿国家, 现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高于中国人。有专家认为,这很大 程度
上得益于日本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崇尚绿色食品, 讲究营养,不暴饮暴食。
日本人的饮食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正好和日本人的个头所需要的相符合;
2.从蛋白质、脂肪和炭水化合物中摄取的热量保持着一种理想的平衡;
3.从大豆等植物和鱼类中吸收的蛋白质比较高;
4.水产品食用较多,水产品里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从而降低了血液中的胆固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吃的观念在逐步改变。比如说
过年请客,过去都在家里操办,如今大家图个省事喜欢去餐馆了,但是大吃大喝、不讲营养
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既花费金钱,又浪费时间,更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日本人的
饭菜习惯以大米为主,配以蔬菜、鱼类、肉制品和牛奶等,形成一种较好的平衡。因此,有
人把日本人的饮食称为“日本式饮食生活”,认为应该加以推广。看来,日本人的饮食无论
从文明程度来说,还是从身体健康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012 经管系金融(一)班
陈卓
1207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