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中日饮食文化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的差异论文

中日饮食文化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的差异论文中日饮食文化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的差异论文一、食材的获取与处理早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受限,在食材选择上多是就近原则。
中国土地肥沃,即使是就地取材,供选择的种类也很多。
铁器牛耕运用的时代早,有长期累积的耕作经验。
耕作业发达使“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肉类以猪、牛、羊肉为主。
古代道家讲求“天人合一”,便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人类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自古以来,正是因为人的劳动才给自身带来丰衣足食,所以经人辛苦种植出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这一思想,在以土地为生的中国人脑海中保留下来。
而日本一方则大相径庭。
他们以水稻为主食,但供种植的平坦地形并不多。
四面环海,使他们把海洋当做获取食材的地方。
且早期缺乏养殖经验,必须依靠自然。
而慢慢得,日本人似乎喜欢上了这种野外的风味,在饮食中开始追求“生鲜美”。
如生鱼片、生鱼寿司等生食,在日本颇受欢迎。
日本是“食鱼大国”,据有关调查,日本每人每年平均会吃掉70公斤生鲜鱼类。
我从诸多日本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演员在食用生鲜食物之后,会赞叹道“生食美味,生为日本人真好”之类台词。
日语中有表示海产一词海幸(うみさち)。
单从“幸”字,就足以体现出日本人认为被自然赐予食物的他们是幸福的,自然心怀尊重与感激。
另外在食材处理方面。
中国讲究炒、炸、烤等手法,而在日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
因为日本料理中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有的只是用水煮一下就算完成了。
「和食」は、新鮮な食材を使う、栄養のバランスが良い。
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正月などの年中行事と関わっいる、などが特色だ[1]。
其中“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意思是让食材的自然感继续保留。
中国菜是使用最合适方法处理食材,让美妙的味道更好为人享受。
而日本人认为只有少加工,才能吃出食物最根本,最自然的味道。
二、调味料种类与运用调味料在中国菜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樣的。
中国的调味料不仅种类五花八门,甚至同一种调味料,譬如酱油,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生抽”、“老抽”等不同的产品。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人与自然的独特领悟。
我喜欢中国的美食,也对日本的饮食充满了好奇,那就让我们开启日本饮食文化之旅吧!一、日本饮食的特点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认为一道菜必能满足食客的欲望,其中尤以“味”最为重要。
这也可以解释中国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制作方式以及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佐料了。
而日本饮食文化讲究“精、淡、少”。
所谓“精”,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
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的,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
做出来的菜基本上都是一个样。
如果不考虑味道的话,日本料理确实很好看。
日本料理的“少”。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
要好吃,还要吃饱。
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
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
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
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六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
在日本花四百日元买的便当,里面就是三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
蔬菜价格很贵,所以日本料理里的蔬菜很少,往往一样菜就是一小口就结束了。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清淡有关。
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都用油炒,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
可是油吃多了会有各种疾病产生。
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
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清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日本料理要好一些。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
毕业论文-浅析中日特色饮食

×××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浅析中日特色饮食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二O 年六月目录摘要 (3)前言 (4)1 日本寿司的简介 (5)1.1 寿司的起源与发展 (5)1.2 寿司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6)2 中日特色饮食 (6)2.1 中日特色饮食之食材 (7)2.2 中日特色饮食之烹饪技法 (8)2.3 中日特色饮食之食器 (8)3 结论 (9)4 参考文献 (10)朴素,自然的味道与洗炼的文化的结合——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
其中著名的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和本膳料理,它们大都受茶道,佛道的影响,是清淡类和素食的典型代表,此外,日本除有刺身、寿司等常见食物外还有特色火锅、锄烧、铁板烧、天妇罗虾等特色菜,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表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在里则如浩瀚大海般博大深邃。
形成著名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其中万般滋味,千秋典故,身为中国人,也只能感受其博大,难言其精妙。
“进入21世纪,各国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积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也是优势,中、日饮食文化各有所长各具千秋,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繁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日本寿司中国饮食烹饪在人们印象中,寿司与生鱼片一样,是代表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符号。
但事实上,寿司并不是日本民族的专利,而是源自中国的一种古老食品。
在日语中,“寿司”只是音读,意思是醋饭(sumeshi),而相应的汉字,除了“寿司”,还有“鮨”(yì)或“鮓”(zhǎ)的写法。
经考证,这两个源自中国典籍的汉字,隋唐时代随留学僧东传日本。
按照字面意思:“鮨”,原是一种腌制的鱼肉,在冷藏技术尚未发明的古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通过用盐腌制鱼类食品防止腐坏、变味。
此种保存食物的智慧,最早见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辞书《尔雅》中。
中日饮食比较中文

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饮食文化,还特意举办很多不同的比赛,在菜色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还有专属的菜系名称,如粤菜、川菜、上海菜系等八大菜系。还有“食在广州,味在四川”等俗语。
中日在烹调菜肴时所用的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已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是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处于亚洲的人们,或者比较关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是属于中方的,而何种属于日方。而且能随口就说出日本的一些传统食物,比如寿司、拉面等。
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民族风貌与世态人情。翻一翻《礼记》的《内则》与《曲礼》篇,便可以清楚地知道, 远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举凡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都已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这些礼仪伴随着农耕文化的成熟而日臻完善,成为中国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吃的学问。自古以来,中国的美食家层出不穷,有名人,也有平民百姓。如苏轼的“东坡肉”,麻婆发明了“麻婆豆腐”,各个朝代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名吃.日本至平安时代,崇中媚华,只要是唐朝的东西,大都会赢得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贵族阶层的崇尚和效仿。可以说,中国的食文明对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着卤水点豆腐般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得来不易的人家的好东西,一旦到手便绝对不肯轻易放弃。明治时代开始,随着西餐的引进,不但使日本料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在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干杯时的心态,是无意为之而不得已为之;所以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对酒后的失态,日本人仍不会真正地感到脸红;对酒精作用下的言行,也并不抱着应有的责任感。因为日本的文化中,现在和将来都大约都不会产生这样的约束内容。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対比(1)

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対比中日饮食文化对比****:**学号:************年级专业及班级:2009级日语班指导老师及职称:吴晓莉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12 年10月目次要旨 (3)キーワード (3)第一章はじめに (4)第二章日本と中国の飲食特徴の対比 (5)2.1中日両国における食材の対比2.1.1 日本料理の食材2.1.2中華料理の食材2.1.3まとめ2.2中日両国における料理の種類の対比2.2.1日本料理の種類2.2.2中華料理の種類2.2.3まとめおわりに (9)参考文献 (10)謝辞 (10)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対比作者:梁珊指導老師:吴晓莉(湖南農業大学外国語学院,長沙410128)要旨きた。
日本は海に囲まれて島からなる島国だ。
こんな地理環境は日本民族の海にしたしみ、自然を愛する食文化を育んだ。
最初に生ものを直接に食べることから、あとの精巧な形式を求める懐石料理まで、和食は自国の民族文化と外来文化が相まって、さらに新しい形式を呈している。
まとめて言えば、日本食文化の多様な特徴は日本民族の特有的な文化を世界の人々に示しているといえる。
最近の国連のリサーチによると、今でも世界の国民で一番長寿なのは日本人だという統計が出ている。
それは、日本の独特的な食文化が国民の健康と長寿を支えているからである。
現在、日本食が健康によい食品としてアメリカ合衆国やヨーロッパなどで好まれ広まった。
このように、和食はからだに優しくておいしい健康食として、今後も益々注目が期待されている。
一方、国内においては、日本型食生活の崩壊が顕著になりつつあり、食事を原因とする生活習慣病などの蔓延が大きな社会問題となっている。
日本国内では伝統的な日本食を重視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キーワード:島国、和食、魚、野菜、健康食中日饮食文化对比学生:梁珊指导老师:吴晓莉(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28)要旨本论文总结与分析了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和其中的独特的日本的健康饮食。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2班孙小雪学号:201114530202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作文

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作文
说到日本的饮食文化,那可真是讲究得很!日本人超级尊重自然和季节,吃东西都得看时节。
春天的竹笋嫩得能掐出水来,夏天的冷面凉得透心,秋天的红叶寿司,看着就美,冬天的火锅更是暖心暖胃。
他们对食材的珍视程度,简直让人佩服。
再来看看咱中国的餐桌文化,那可真叫一个热闹!吃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大家围坐一桌,敬酒、夹菜,聊天笑声不断,气氛特别融洽。
相比日本那种一板一眼的餐桌礼仪,我们这儿可是随和多了。
口味方面,中日两国也是大不相同。
日本料理嘛,就是清淡、原汁原味,简单中透着精致。
而咱们中国菜,那就复杂多了,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各种烹饪手法、调料,都是为了把食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2班孙小雪学号:201114530202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国饮食八大菜系▶鲁菜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
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
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川菜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
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
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
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粤菜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火局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闽菜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
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
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
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
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
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
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
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
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
▶湘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
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的著名菜肴了。
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日本饮食文化日本饮食发展历史1、古代(奈良时代以前):由於贝冢、绳文、弥生式土器上的发现,了解古代的日本人从二千年前以前,所具有的饮食文化为,生食及同样食材以器具来烧、烤、煮的烹调方式;而食材以谷类为主,鱼贝类、海藻类、蔬菜、鸟兽肉类等。
而其中种类繁多,有些鸟兽肉类却由於佛教的东传以后,基於原则及其方针而变成为不食用;先前的蔬菜及海产类等食材,从古代经平安时代至今,使用上无很大的变化。
2、平安时代:这个时代里,与(中国)的交流频繁,所产生的结果是古代的食物烹调法中,有了各式各样新的技法加入,而且在飨应膳(重视服务心态的餐形)及年中行事(重要节日及风俗习惯)上所须用到的基本餐形及食物也都得到确定,而成为日本料理的基础。
此时代中,使用面粉制作馒头及煎饼此类的中国式点心;运用芝麻来榨油,并且用於油炸食物及其他食品的加工上;另外,渍物(腌渍类食物)及蒲鉾(日本鱼浆类食品)等类食品,也在此时代里建立了制作的基础。
3、镰仓时代:这个时代里,因为平安时代的公家为武士所取代,而料理的基本以「质实刚健」的精神原则,料理内容也变成质实而朴素。
同时也兴起了战时食及三食(三餐)主义。
另外伴随著佛教而引进的「普茶料理」及「精进料理」(素食)也在此时兴起。
此时代由於佛教盛行,产生出放生与不杀生的思想,所使用的食材也多为蔬菜、海草、植物性的加工乾燥食品等物品。
另一个在江户时代时,由中国传入的中国风味精进料理称为普茶料理。
另外,相对的在长崎达到自成一格的中国风味料理称为「卓袱料理」。
4、室町时代:此时代幕府的地点为京都室町,公家形式又再次复活,料理不论在调理上或材料的运用上都更加有技巧性的进步,在注重武士礼法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的形式与流派。
另外在这时代里,「本膳料理」被确定为正式的飨应料理(招待料理)。
而本膳料理的样式及作法,也成为怀石、会席料理的基本模式。
5、安土、桃山时代:这个时代里,在武士的时代中,同时具备豪华与朴实的茶道文化。
随著茶道完成的同时,「怀石」也随著确立,同时也引进了「南蛮料理」,日本料理也因此而进步发展。
「怀石」事实上是喝茶之时,在茶席上所食用的料理。
「怀石」的意义是,禅的修行者在冬天进行修行,然而其必需忍受冬天之寒冷,空腹之饥饿痛苦,因而将温石放入怀中,而称做「怀石」或「药石」。
禅家则另称为宵夜的用语。
「怀石料理」与「会席料理」在实质上有著很大的差距。
前者是为了品尝「茶」而做出的简单料理;后者则是为品尝酒而做出的料理。
6、江户时代:这个时代是武士掌权的时代,料理的发展受到(町人文化)社会上士农工商的文化及习性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