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笔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一、先秦两汉时期艺术批评的发展历程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萌芽与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评论和探讨上,以及对艺术家个人才华和成就的评价。
在先秦时期,诗人在作品中追求“言志”和“抒情”强调诗歌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诗经》中的诗歌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评价上。
如《诗大序》中对诗歌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的强调,体现了当时对诗歌艺术批评的要求。
艺术批评逐渐形成了体系,以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学批评应尊重作者个性和作品风格的观点。
汉代的绘画艺术批评则注重形神兼备,强调画家的技巧和表现力。
如《画品》中对绘画作品的风格、技法和意境的评述,展现了当时对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批评注重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强调个性与风格的统一,为后世艺术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先秦时期的艺术批评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最为活跃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价值上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艺术批评逐渐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艺术家们开始自觉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以促进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艺术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弘扬道德伦理。
道家则主张“自然”,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和超脱,反对艺术的功利性和教化功能。
墨家则注重艺术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责任,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揭示社会黑暗和弊端。
这些学派的艺术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也对后世的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和之美”就对后世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自然之道”则对后世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下)

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下)第一部分先秦两汉文学三、简答题答案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分)。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2分)。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2分)。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2分)。
结合作品来谈(2分)。
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分)。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2分)。
在艺术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2分)。
(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
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分)。
(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2分)。
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
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
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
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先秦文学常识(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上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上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一)先秦两汉文学(占 35%)中国文学的源头1.文学的起源的几种观点学界代表观点要紧有摹仿讲、游戏讲、巫术讲和劳动讲四种。
人类基于生存进展所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乃是文学艺术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
2.上古神话的种类、代表、特质和妨碍种类:①创世神话盘古开乾坤、烛龙②始祖神话女娲补天③洪水神话大禹治水④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⑤英雄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⑥发明制XXX话黄帝发明车、乐、铜器,仓颉造字特质:精神特质:①凸显人的作为、主观力量和主动精神②神话人物被给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的思维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3.书面作品的雏形代表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完整、纯粹的记事散文,描写刻画传神,富有诗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别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卦爻辞的地位与妨碍①客观地保存了上古阶段部分歌谣,或某些语言片断,成为中国文学史绚烂多彩的宝贵资料。
②寓意于象。
《诗经》的兴象,正是它的直截了当延伸:理论上,意象派、境地讲等,都与它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③从卜辞通向《诗经》、《尚书》、乃至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桥梁,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妨碍。
《诗经》4. 《诗经》名篇背诵:《关雎》、《蒹葭》、《采薇》(节选)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别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卷需背诵部分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存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存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存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 u ji u): 一种水鸟名,即王且乳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 d o优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 d o qi U):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 i 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寤寐(w U m/):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 o u z G 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 d 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周南.芣苜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采采芣苜,薄言有之。
采采芣苜,薄言掇之。
采采芣苜,薄言捋之。
采采芣苜,薄言裕之。
采采芣苜,薄言襁之。
①莒(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 采得。
④掇(duo):拾取。
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以《诗经》、《楚辞》、《离骚》、《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经典,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先秦时期,包括《风》、《雅》、《颂》等三个部分。
它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社会风气。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国风》,也有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民间风》。
其中,《离骚》是《楚辞》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通过《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沉沦和个人命运的悲愤之情。
《楚辞》以其独特的骚体诗风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独角鲸”。
三、《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先秦两汉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作者庄子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点。
《庄子》通过对寓言故事和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而成,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部分,其中《纪传体》以史家的立场,透过个人的经历与命运,展示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塑造了众多历史英雄的形象。
《史记》以其细致入微的记述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以上是关于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论述。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和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楚辞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及其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流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杂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文壮丽的图景。
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
中国古代神话传世很少,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
这些神话形象,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再次,楚辞的象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
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
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际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如张横的《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李贺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
蒲松龄一生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却往往表达出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
吸取了楚辞中的某些抒情技巧,又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
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典范,刘勰曾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许多许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凛凛岁云暮》和《明月何皎皎》都是典型的写境,抒情主人公一为思妇,一为游子。
思妇在岁暮给远方游子寄去衣被,自己也思绪如潮。
她在梦中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良人”,并且携手同东而归。
然而未及同床共枕,游子便疏忽离去。
思妇醒后回忆梦境,徒增悲伤,一洒相思之泪。
《明月何皎皎》则是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
这两首诗基本是写意之作,构成的意境却是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
2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纯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作艰难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的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歉,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
如《行行重行行》,从字而言,全诗没有难懂的字句,但是细加品味,它的情感却异常丰富,即可以理解为游子想念妻子,也可理解为思妇想念游子,而每个人读此诗时,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身的经历去感受,联想甚至补充这诗的情感内涵又是不同的。
另外,《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叠字巧妙连用,《客从远方来》诗中双关语的自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
起兴发端的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且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
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
《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都是采都是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只不过一是在他乡的游子,一是独守闺房的思妇。
《孟冬寒气至》和《客从无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汉书》与《史记》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又一部史传文学的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得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得人物传记,《汉书》得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事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才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世在天下未定的形式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世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士。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政选贤良文学,鉴于以往的教训,公孙弘根本没有信心,百般推托。
出人意外的是,对策之后公孙弘名列榜首,“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后来屡屡升迁,数年后便拜相封侯。
公孙弘后期的人生奇迹,和他先前的仕途受挫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非常鲜明。
《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各类士人宦海沉浮的情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
2.家族兴衰史的展示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
在汉初的功臣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使止于其身,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长生不衰。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韦贤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
班固也批判酷吏,《汉书》亦设《酷吏列传》。
可是,《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杜文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孙张贺,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赞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杜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
3.李陵。
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
《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多,但是《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过程。
先是路博得拒绝派兵接应陷入重围的李陵孤军,使李陵兵败,不得已投降;接着是西汉朝廷轻信传言,误认为李陵训练匈奴兵以拒汉军,一气之下将李陵的家口全部处死,从而使李陵断绝了返汉的念头.班固对李陵饱含同情,不吝笔墨详写李陵孤军深入,浴血奋战的场面,并对李陵派人刺杀充当匈奴兵教练的李绪一事欲与肯定。
《汉书》交代了造成李陵悲剧结局的客观条件,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动摇犹豫。
兵败被困时,他先是决心以死报国,口称:“兵败,死矣》”“吾不死,非壮士也。
”可是,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他却投降了匈奴。
他在匈奴地域会见汉朝使者时有心归汉,却又害怕再遭困辱,他下不了决心。
他受匈奴单于的指派去劝降苏武,遭到苏武拒绝后又自责自省,认为自己罪孽深重。
他先后两次为苏武置酒,一次是劝降,一次是饯行,李陵或是“泣下沾衿”或是“泣下数行“每次都是悲痛欲绝。
李陵有着太多的恩怨和遗憾,他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式所迫,又是性格因素所造成。
苏武的形象近乎完美无缺,然而,他却要遭受种种苦难和折磨,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人物。
和李陵相比,苏武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几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都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他不肯屈节辱命,引佩刀自决,他怒视义律的剑锋,面不改色;他能忍受寒冷和饥饿的严峻考验。
苏武对西汉的朝廷只有感恩之心,没有相怨之意。
李陵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弟弟苏嘉,苏贤因侍奉天子有失而相继自杀,苏妻改嫁,儿女生死不明,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后,苏武回答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
亡所恨”苏武的这番话表明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但从中也折射出他再家破人亡之际所保持的平静心态。
班固正是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再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4精密的笔法和《史记》疏密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①首先①②③,《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凶吉,分寸掌握的非常准确。
霍光和今日磾是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他们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书》霍光今日磾传》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
光每出殿门,连脚步尺寸都掌握的很准确,而今日磾不敢近所赐宫女,不肯送女进宫。
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
今日磾则不同,他不但尽量杜绝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汉武帝视今日磾之子如己出,然而,今日磾并不因此而放任自流,相反,倒是管教得更加严厉,甚至因为儿子和宫女相戏而杀死儿子,以绝后患,霍光死后才三年,霍氏便遭灭门之罪。
今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作为俘虏留在汉地,最终成为朝廷重臣,其子孙历经武宣盛世,一直到哀平之际,七世为内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对于霍金两个家族的不同结局,班固运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当然,霍氏的覆亡也是和强臣震主所致,对此,书中另有明确的交代。
②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
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
《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此事时明确告诉人们先拜相后封侯的做法是从公孙弘开始的③,篇末的轶闻逸事《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
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
《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的。
于定国传记的前面有关于其父治狱的记载,班固将其放在篇末,显然是精心安排,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