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翻译-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翻译-译文
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3)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 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一书的全文

《孟子》一书的全文

《孟子》一书的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节选翻译)

《孟子》(节选翻译)

王何必曰利翻译赏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庄暴见孟子》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
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庄暴见孟子》原
文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幺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 乐”思想的正确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下是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庄暴见孟子先秦: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对比揭示矛盾,阐发观点
古人对音乐的看法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
2.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 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3.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矣。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 于王,王语 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对也。” 接见被 告


回答 王以好乐语暴 有以:有什么可以用来
曰: “好乐何如? ”孟子曰: “王之 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
怎么样
(如果) 非常 该差不多了吧 好乐甚:甚好乐 其:表推测 庶几:差不多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 乎色曰:
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 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 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 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 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大概
生病
怎么
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 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
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王:名作动:称王
可得闻与
与,通“欤”。
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
通假字 与——欤 田——畋
常见词汇
无他 庶几(jī) 以 有
当然,孟子提倡的“与民同乐”,也仅仅 是要求统治者实行“让步政策”,但不管 怎样,客观上对劳动人民还是有益的,因 为仁政比暴政总要好得多。 文章先用“独乐乐”的比喻论证,最 后用“与民同乐”的结果论证,但主要是 中间的对比论证。理由是不仅文字的分量 最多,对中心的论证也最有力。
文章采用引喻写法究竟有什么好处?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 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 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 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 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 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 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则王矣。”
另一天
“寡人非能好先王 好乐
庄暴 这件事吗 了脸色 诸:合音词,之乎 乎:助词
之乐也,直好世俗 之乐耳。”曰: “王之
不 古代圣王(制作) 只 时下流行
之:取独
可 得
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 闻 与? ”

一样 与通欤
犹:像……一样
(这道理)可以让我听到吗
yuè 曰: “独 若与 乐
4.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 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 有德。德者得也。
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成语,并指出其出处; 1、辗转反侧 译:翻来覆去,睡卧不宁 《诗经。关雎》 2、门庭若市 译:门口和庭院里乐闹得象 集市一样。《邹忌讽齐王纳谏》 3、舍身取义 《鱼我所欲也》 4、与民同乐 见孟子》 译;与百姓一起快乐《庄暴 译:舍弃,放弃生命而求的道德
活用 鼓
虚词 其 以 诸 于
王语暴以好乐 名词作动词,告诉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 天下
多义词 〔今〕①现在 ②现代 ③假如 〔疾〕①憎恨。②急速。③痛。 〔举〕①全、都。例:举欣欣然有喜色。引申 为“尽”,例:杀人如不能举。②荐举、选举。 例: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犹〕①犹如。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②尚、还。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 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 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 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 《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 淫,放郑声”)。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 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是没有区别 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 道理。
《孟子》
制作:江西省安义中学 朱衍强 2007.01.02.
王语暴以好乐

庶几
shùjī
有诸
孰乐
zhū
lè yuè
独乐乐
yuè lè

i 臣请为王言乐 wè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cù’
è
羽旄
má o
则王矣
wà ng
庄暴见孟子《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 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 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 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直……耳〕只是……罢了。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何如〕……怎么样。例:好乐何如?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惭其好之不正 恼之话不投机
2 迎合齐王引起兴趣
好乐国庶几——缓和气氛 古乐与今乐——偷换概念 音乐与政治——借题发挥

3 引导齐王说出 不若与众乐乐
4 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暗示苛政暴敛的危害
王鼓乐 家破人亡 王田猎 百姓疾首蹙眉 妻离子散
怨 —— 失民心
描绘与民同乐的图景
王鼓乐 王田猎 百姓喜而相告 王无疾病 欣然喜色
孟子的民本思想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 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 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 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 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 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
4、为民父母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 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 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 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 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 母。(〈梁惠王上〉)
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
极——困顿。朱熹注为“穷”。“此 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 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 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此无他, 没有别的原因 不与民同乐也。 一同欢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
都兴高采烈
而相告: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 百
孟子喜欢用对比,以揭示矛 盾,阐发观点。参照下列资 料,找出本文中运用对比的 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①(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 之乐耳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
③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④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举欣欣然有喜色 而相告曰 ⑤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倒装句
暴见于王——暴于王见 王语暴以好乐——王以好乐语暴 他日,见于王——他日,于王见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王尝以好乐语庄子 见羽旄之美——见美羽旄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提出论题 话题确有难度 未有以

Hale Waihona Puke 反衬孟子高明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1 重新提出好乐话题
王变 乎色
lè 乐,与人 乐乐,孰
lè 乐? ”曰: “不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别人 乐yuè:名作动,欣赏音乐
yuèlè
哪一种更快乐 不如 乐lè:形容词,快乐
人(乐乐)。”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 众(乐乐)。”“臣请为王言乐。
请允许我给大王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 之音,举 疾首蹙 而相告 (假如) 奏乐全都头 痛皱眉头 互相议论曰: ‘吾王之好鼓乐, 夫何使我 至于此极也! 蹙:收紧 :鼻 梁 怎么 我们落到这样的地步啊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 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不能 流离 失散 打猎 田通畋:打猎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日: ‘吾王之 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 仪仗 羽旄:装饰 着羽毛的旗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