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

对照组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

结果:实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相关穴位进行贴敷和按压,起到调理气血、健胃和脾、缓解不适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妇科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胃肠功能紊乱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因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和手术创伤的刺激,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道蠕动减慢或消失、肠鸣音恢复较慢等表现,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进食,严重者还可引起肠麻痹、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时间,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针对妇科术后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药物治疗程序比较繁琐,容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中医理论认为[1]:麻醉与手术创伤可损伤脏腑气血阴阳,影响脏腑气机运行传导,导致气机运化失常,气血淤滞,进而影响胃肠道功能。

穴位贴敷是祖国医学治疗方式之一,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通过刺激人体相关穴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2]。

本文将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一、中药贴敷的作用原理中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敷中药,以促进穴位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起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行气化痰、祛湿热等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穴位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适当的中药,可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促进腹腔镜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腹腔镜手术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胃肠分泌减少,以及肠道功能受损等。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温经散寒、理气化湿的作用,促进腹腔镜术后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2. 缓解腹腔镜术后胀气和腹痛的症状腹腔镜手术可能会引起患者腹部胀气和腹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理气行气、舒经活络的作用,缓解腹腔镜术后胀气和腹痛的症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4. 提高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免疫力腹腔镜手术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提高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某医院于2021年开展了一项关于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该研究选择了30例腹腔镜手术后胃肠功能受损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措施。

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胀气、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镜检查显示胃肠粘膜恢复良好。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无显著改善。

四、结论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祛湿化痰的作用,促进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缓解胀气、腹痛等症状,提高免疫力,有助于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康复。

中药穴位贴敷干预胃肠道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干预胃肠道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醉镇 痛 2 d,术 后 6 h给予 肠 内营养 支持 。 护理方 法 :2组 患 者在 观 察 期 均 进行 早 期 床
上翻 身和及 早下 床活 动 ,术 后 6 h行 肠 内营养 ,同 时注 意 滴 注 的速 度 、浓度 、温度 等 ,出现 腹 痛腹 胀 等 症状 可予 以腹 部按 摩等 对症 护理 。观察 组在 上 述 护理 基础 上 ,行 肠 内 营养 支 持 的 同 时予 以 中药 穴 位 贴 敷 ,具 体 操 作 方 法 为 取 中药 丁香 、肉桂 等 量 ,中药粉碎机研 磨成细末备用 ,以 75%酒 精清 洁 脐部 (神 阙穴 ),取 备 用 药 末 20 g左 右 ,用 醋 调 配 成药 糊 ,平 摊 于 脐部 ,以塑 料 薄膜 覆 盖 ,再 用 麝 香壮 骨 膏约 5 CIT!.×5 Cm 封 贴 固定 。每 次 贴敷 时 间为 4~6 h,1次 /d,连续 5 d。贴 敷治 疗 时 ,应 注 意 观察局 部皮 肤变 化 ,指导患 者如 有局 部搔 痒 、红 肿 、疼痛 或感 觉麻木 时 ,应及 时通 知 医护人员 。
1 资料与方法
选 择本 院 2011年 1月一2012年 l2月 收 治 的 胃肠 道肿 瘤患 者 98例 ,遵 照知情 同意原则 将其 随机分 为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观 察 组 48例 中 ,男 2 7例 ,女 21例 ;年 龄 5 3~78岁 ,平 均 (57.3± 2.2)岁 ;胃癌 30例 ,结 肠 癌 18例 。对 照组 50例 中 ,男 32例 ,女 18例 ;年 龄54-79岁 ,平 均 (59.2± 3.3)岁 ;胃癌 30例 ,结肠 癌 20例 。2组 患者 手术 前体检 均未 发 现 严 重 的 重要 脏 器 疾 病 和 恶 病 质 , 均选 择全 麻方 式下 常规 根治 性或 姑 息性切 除 病变 部位 ,并 一期 吻 合 完 成 消化 道 重 建 。术 后 给 29

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1 资料 与 方法
1 . 1 一 般 资料
1 . 3 观察 指标

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 和方 法后 的 胃肠功 能恢 复时 间 。
1 . 4 统计 学方 法 所有 数据 均采 用 S P S S 1 1 . 5软件包 进行 处理 , 计
量 资 料 采 用t 检验 , 计 数 资料 采 用 x 检验 , 且 以 P< 0 . 0 5为 有统 计学 意义 。
方 法进 行护理 , 穴位贴敷 中医护理组采用穴位贴敷 中医护理措施 。 比较两组 实施 不 同临床护理措施 后 的胃肠 功能恢 复时间。结果 : 穴位贴敷 中医护理患者的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明显优 于常规护理组 , 两组 比较 , P< 0 . 0 5, 差异有统 计学 意义。结论 : 对实施人工全髋关 节置换术患者采 用穴位贴 敷 中医护理 措施效果 显著 , 可 以有效促 进患者 胃肠功 能的
改善 , 是 临床促进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胃肠功 能改善 的可靠 护理措施。 关键词 穴位贴敷 ; 中医护理 ; 人工全髋关 节置换术 ; 胃肠功 能恢 复 ; 效果观察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4 8 文献标识码 : B
回顾 以往临 床上关 于人 工 全髋关 节 置换 术患 者
实 践意 义 , 可 以有 效 改 善 人 工 全 髋关 节 置 换 术 患 者 的 胃肠 功 能 。鉴 于 此 , 为 了进 一 步研 究 和 比较 临床
大小合 适 的麝 香 伤湿 膏敷 盖 在 上 面 , 热 敷 。取 降逆
散6 g 细末 以生姜 汁 调成 糊 状 , 分 敷 于 双侧 涌 泉 穴 ,

往年龄 较 大 , 同时伴 有 慢 性疾 病 的 比例 大 大高 于 正 常人群 , 这 就在一 定 程 度 上 导致 了其 临 床 实施 手 术 后 的康 复 过程相 对较 长 。从 目前 的临床实 践研究 和

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从本院选取74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并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则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对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肠蠕动恢复和腹胀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和发生腹胀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明显有所减少,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情况。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腹部手术,很容易导致患者腹膜以及肠管浆膜面大面积出现受损现象,在患者腹腔中会沉积许多纤维蛋白,另外由于患者肠管长时间暴露在外面,极易使其腹腔内出现积液或者积血现象,从而导致其出现发炎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因此患者胃肠功能常常会出现紊乱现象,例如腹胀以及呕吐和排便障碍等[1]。

本文旨在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中选取74例患者进行研究,并平均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8周岁以及28周岁,平均(52.21±2.26)周岁;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19,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7周岁以及29周岁,平均年龄(53.25±2.54)周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在家属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相关文件。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者;心肺功能障碍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探讨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探讨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探讨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杜少雄杨东明陈锭光(惠州市中医医院惠州516001)摘要:目的:研究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四香散穴位贴敷治疗方法。

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21.42±15.63)h、肛门排便时间(21.03±17.25)h、饮食恢复时间(28.49±13.94)h、肠鸣音恢复时间(20.08±11.64)h,分别短于对照组的(37.35±17.92)h、(49.57±19.38)h、(42.68±15.96)h、(37.41±13.34)h,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腹部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护理中,可以采用四香散穴位贴敷的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于术后康复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四香散穴位贴敷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0)02-0139-02腹部手术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由于手术位置等因素,在术中可能对胃肠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影响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1]。

在腹部手术后,应当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让患者能够正常进食和消化吸收,为机体恢复提供充足的营养,以改善预后。

四香散穴位贴敷是一种基于中医理念的方法,利用中医手段调节脏腑,进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本文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患者,研究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一、中药穴位贴的作用1.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在腹腔镜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中药穴位贴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调和脏腑的作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中药通过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渗透到穴位周围的经络和脏腑,调节气血运行,加速机体的代谢和修复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2. 缓解术后疼痛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术后疼痛的情况,中药穴位贴可以通过激活穴位周围的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

3.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术前术后都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中药穴位贴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镇定神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手术和康复更加积极乐观。

二、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1. 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胃肠功能的恢复与患者出院时间和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胃肠功能不能迅速恢复,就容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2. 护理满意度术后的护理满意度关系着患者对医院和护理质量的评价。

一个良好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

而腹腔镜术后的护理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对护理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

2. 提高护理满意度中药穴位贴的使用可以减少术后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更加积极面对康复,从而减少护理中的不适和不满,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通过中药穴位贴的使用,可以改善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药穴位贴的使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护理的满意度。

早期穴位贴敷对胆囊开腹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早期穴位贴敷对胆囊开腹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表1 两组开腹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 f , z , ±s , h )
注: 与对 照组 比较 , a p<0 . 0 5
表 2 两组开腹术后肛 门排气时 间比较 ( , ± , h )
组各 5 0 例 。 观察 组 男 2 6 例, 女2 4例 ; 平 均年 龄
( 5 2±8 ) 岁 。对 照 组 男 3 O例 , 女2 0 例 ; 平 均 年 龄 ( 5 2±7 ) 岁 。2 组 患 者性 别 、 年 龄 比较无 差 异 。 1 . 2 治 疗方 法 1 . 2 . 1 对 照组 术 后 予禁 食 , 给予 补 液 、 抗生素 、 营 养支持及常规护理 。术后 6 h 生命体征平稳后 , 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6 9 4 8 . 2 0 1 3 . 0 6 . 0 3 5
腹 部 手术 后 促 进 肠 道 功能 尽 早 恢 复 , 有 助 于患 者 早 日进 食 , 改 善机体 营养 , 减少并 发症 的发生 。 2 0 1 0 年6 月一 2 O 1 2 年1 月, 我们对 5 0 例 胆 囊 开腹 手 术 患 者采 用早 期 穴位 贴敷 , 取 得 良好 的效果 。 1 资 料 与方 法 1 . 1 临 床 资料 全 组共 1 0 0 例, 分 为观 察 组 和 对 照
观察 组术后肠蠕 动恢 复和排气 时间短 于对照
组, 分别 见 表 l 、 表2 。
3 讨论
胆囊 开腹 手术 后 , 由于各种 原 因 , 可导致 患 者不 同程 度 的肠麻 痹 , 使 胃肠 道功 能 受到 抑制 , 一般 经过 肠 蠕动 消失 期 ( 4 ~ 8 h ) 、 不规则 性肠 蠕动期 ( 1 2 ~ 4 8 h ) 及 肠 蠕动 恢 复期 ( 4 8 h 以后 ) 。肠道 功 能抑制 时 间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1-10T14:50:30.5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钱雪芳
[导读] 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

(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江苏苏州 215101)
【摘要】目的:探讨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疗效为95.0%,对照组仅70.0%;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70-02 剖宫产是目前在难产时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愿要求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剖宫产术中开放腹腔、麻醉药物抑制、手术刺激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导致其术后胃肠功能不全;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腹胀、腹痛、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术后恢复。

有学者指出,穴位贴敷治疗方式可以明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增强抵抗力[1]。

基于此,本文回顾性选取本院特定时段内的4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措施,现做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年龄23~36岁,平均(32.15±2.48)岁;观察组(n=20):年龄24~36岁,平均(32.55±1.36)岁;对比分析4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统计学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6h去枕平卧,缩宫剂、抗生素常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6h后可进食流食,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量床上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穴位贴敷:方剂组成:槟榔1g、沉香0.5g、乌药1g、党参1g;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细筛过筛,拌适量白醋,使用医用胶布制成10g的贴剂,贴于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贴敷前揉搓足三里穴至微热,每日更换至肛门排气恢复[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治疗后临床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正常、排气时间、正常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改善情况。

1.3.2对比治疗疗效术后24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每分钟≥4次,无腹胀感腹痛现象、肛门首次排气为显效;术后48h内肠鸣音每分钟<3次,无腹胀感腹痛,肛门排气为有效;经治疗后未听到肠鸣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剧现象为无效;临床将总有效率定义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一律纳入SPSS23.0软件做计算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分别用χ2、t检验,若对比比值P<0.05,则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成立。

2.结果
2.1 对比疗效
观察组95.0%,对照组70.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3.讨论
麻醉抑制、手术创伤等因素均会导致剖宫产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减弱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长,但在此期间内肛门长时间未排气,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肠麻痹、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机能恢复,还会对进食方面造成影响。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祖国医学“腹痛、痞满、肠痹”范畴,我国传统医学这认为该症状会导致患者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造成升降功能紊乱,所以临床治疗时理气通腑、活血化瘀为治疗根本,其中穴位敷贴则属于一种中医学外治措施。

足三里是众所周知的治疗胃肠疾的主要腧穴,该穴具有和胃消滞、理脾胃调气、扶正培元、调经活血等功能。

本文中治疗方剂主要有槟榔、沉香、乌药以及党参;其中槟榔是较为重要的一味中药材,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是人体必需的,槟榔具有行水化湿、降气行滞之功效;沉香具有纳气平喘、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和肾虚气逆所引起的喘急。

乌药味属辛、温。

归肺、肾、脾、膀胱经,主要起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功效,临床多用于气逆喘急、胸腹胀痛、寒凝气滞、经寒腹痛等疾病的治疗;党参属于中国常用传统补益药,具有健脾益肺、补中益气之功效;不仅如此,党参还可以增强免疫力、降压、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作用。

上述诸药联用,共奏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之效[3]。

综上所述,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疗效显著,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月花,李淑英,郝彦霞,等.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807-809.
[2]周艳萍,凌惠琴,范小燕.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作用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7.11(a01):537-537.
[3]陆世娟,宁良群,黄秀美.中药穴位贴敷配合TDP灯照射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3):8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