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妇科腹部手术后中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妇科;腹部手术;中药;胃肠功能恢复腹部手术治疗后因麻醉作用、手术创伤影响、炎症作用等经常出现胃肠功能抑制情况,表现为腹胀、恶心、排气、排便不畅等,如未及时予以处理,易造成切口再次撕裂、肠粘连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同时影响生活质量[1]。
本研究在腹部手术后应用中药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共71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腹部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5例,年龄34~57岁、平均(41.3±1.2)岁,卵巢肿瘤6例、子宫肌瘤29例。
观察组36例,年龄35~58岁、平均(41.4±1.3)岁,卵巢肿瘤7例、子宫肌瘤29例。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以常规处理,包括监测病情变化,查看有无异常情概况,给予左氧氟沙星抗炎处理及头孢尼西补液处理等。
观察组术后结合中药辅助治疗。
药用全当归9g,煨木香6g,砂仁3g,广陈皮30g,栀子6g,党参6g,黄芪6g。
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共服5天。
3观察指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恢复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
检测术后1日及5日血浆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
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
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结果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见表1。
两组炎症相关指标比较见表2。
5讨论妇科腹部病症较为常见,且其中很多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治疗。
而外科手术属于侵入性治疗方式,加之麻醉、创伤等多种影响,尤其是开放式手术对胃肠道会造成过度牵拉[2]。
同时手术后腹腔内还会出现少量的渗血、漏液等,创伤也会引水电解质失衡,导致术后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或蠕动功能丧失。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肛门无法排气、无法排便等,严重者会出现麻痹性肠道梗阻、内源性感染,甚至发生肠道粘连,进而造成术后营养吸收率下降或完全无法进食。
穴位贴敷结合艾灸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穴位贴敷结合艾灸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6-04-06T11:11:33.1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郭达[导读] 滨海中医院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结合艾灸用于腹部手术者,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滨海中医院目的观察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结合艾灸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76例,按临床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醋调吴茱萸贴敷神阙穴并结合艾灸,取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白醋调成糊状,用自粘敷料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1次,连续3次,并且在术后第1天开始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观察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结合艾灸用于腹部手术者,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值得在中医药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吴茱萸;艾灸;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护理腹部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及活动减少等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蠕动抑制,胃肠蠕动减少会导致胃肠功能得不到及时恢复,毒素易被吸收,易产生肠麻痹、肠胀气、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故腹部手术后尽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1)。
我院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加穴位艾灸治疗,理气通腑,促进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效果理想,收到患者的好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6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0-74岁,平均40.4岁;治疗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18-77岁,平均41.7岁。
中医外治法促进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康复治疗

部术后患者 胃肠功能恢复效果 良好。 1 2 8 例腹部手 术患者, 分别分为 针灸组 、 中药灌肠组 、 中药外敷组进行治疗 , 效果明显 。
3讨 论
一
般认为, 术后 胃肠功能 的抑 制时间可持续 4 8 ~ 7 2 h , 胃肠功能抑
制时间延长, 可引起肠梗阻 、 吻合 口瘘等严重并发症, 导致手术失败 。 故 如何在术后尽快的促进 胃 肠功能恢复, 是 围手术期处理的重大课题 。 因腹 部术后 患者具 有胃肠道 吸收障碍 、胃肠功能紊乱的病理特 点, 内服 中西药难 以奏效, 而注射用药 尚无公认 可促 进 胃肠功 能恢 复 且安全 可靠 的药物 ; 中医外治法 具有操 作 简单 、 方法多 样 、 效果确 切、 安全等特点, 符合腹部 术后 患者的治疗要求, 近年来逐渐为外科医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3月第 2 6卷第 3期( 上半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 Ma r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3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治法促进 对腹部术后 胃肠功能康复治疗
王 时清
( 广 西 柳 州 市 融安 县 中 医 院, 广西 柳 州 5 4 5 4 0 0 )
仅就针灸及 中药灌肠 、 外敷的部分病例进行了总结 , 结果显示, 经治疗
后7 2 h内胃肠功能恢 复者可达 9 0 % 左右 , 说 明中医外治在腹部术后 促进 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确有疗效。而我们进一 步的多种 中医外治法 联合规范治疗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将有助 于推进 围手术期 中医外 治
摘要 : 中 医外 治 法 促 进 对 腹 部 术 后 胃肠 功 能 康 复 治 疗 ; 我院收治 1 2 8例 腹 部 手 术 患 者, 术 后 常 出现 胃肠 功 能 紊 乱 , 表现 为腹胀、 呕吐 、 排 气排 便 障 碍等症状。我科采用针灸、 中药 灌 肠 、 昊 莱 萸 外 敷 等 中 医外 治 疗 法 对促 进 腹部 术 后 患 者 胃肠 功 能恢 复 效果 良好
中医药适宜技术——艾灸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
•
㈢具体做法; 1.艾炷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 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图10-75)。每 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 接灸两类。
•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
直接灸(图10-76)。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焦。
•
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 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 •
②· 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 心 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 方药:保和丸 • ③痰湿内阻 •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 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 白厚腻,脉沉滑。 •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 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
• 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类。 •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处,
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 起红晕为度。 • (2)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不固 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或均匀 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炙。 • ㈣注意事项 • 1.施灸的程度 • 《千金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 下。”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痛部、后灸下部、 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 必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 (2)间接灸; 艾炷不直接触皮肤上,而用药物隔开 •
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之,有: ①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 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
•
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促进方法

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促进方法在医疗领域,消化道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往往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肠道功能恢复不佳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身体恢复,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腹胀、腹痛、肠梗阻等。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早期活动术后早期活动对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
这有助于增加肠道的蠕动,促进肠道内气体和内容物的排出。
早期活动可以从简单的床上翻身、四肢屈伸开始,逐渐过渡到坐起、站立和行走。
活动时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和引起伤口疼痛。
护理人员可以协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二、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调整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术后早期,患者通常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待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逐渐过渡到清流食、流食、半流食和普食。
清流食如米汤、果汁等,既能提供一定的营养,又不会给肠道造成太大负担。
流食如藕粉、米糊等,易于消化吸收。
随着肠道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可以逐渐增加食物的稠度和种类。
此外,饮食中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但在术后初期,应选择易消化的膳食纤维来源,如熟透的水果、蔬菜泥等。
三、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
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可以用温暖的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患者的腹部。
按摩时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伤口疼痛或损伤。
通过按摩可以刺激肠道神经,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气体的排出和肠道内容物的推进。
一般每次按摩 15 20 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四、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常见的药物包括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等,它们可以增强胃肠道的蠕动能力。
还有一些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开塞露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便秘症状。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主要从手术后药物的使用、针刺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介绍让大家对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腹部手术;肠胃功能;药物;针刺;按摩对于经历过腹部手术的病人来说,其肠胃功能在术后会有一段时间处于麻痹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进行腹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肠胃部分进行麻醉,有时甚至会拉扯肠胃。
所以在腹部手术以后,患者会出现胃肠蠕动缓慢、腹胀、难以排便或者是不排便的情况出现。
这种情形在中医上被认为是脾气亏虚。
因此,如何在术后让患者尽快恢复原本的身体状况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最近几年,国内外医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提出了一些有关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本文就对比进行综述。
1 通过药物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1.1 利用西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1.1.1 口服药物促进肠胃功能恢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恢复胃肠功能的口服药物有两种,分别为西沙必利和胃肠舒胶囊。
西沙必利是目前一种新型的恢复胃肠功能的药物,这种药物的原理是通过对胃肠深处的细胞进行刺激,从而使得胃肠蠕动的速度加快,而且这种药物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
而胃肠舒胶囊中的主要成分为动物的胆汁,因为在动物的胆汁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成分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速度。
这种药物也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确定了良好的效果。
1.1.2 静脉用药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对进行腹部手术的病人注射普鲁卡因能够有效的恢复肠胃的功能。
一般来说,都是选用500ml的浓度为5%的葡萄糖,在其中加入1g的普鲁卡因,然后用静脉注射4小时,注射频率为每天一次。
针对术后采用了普鲁卡因注射的病人,其在术后基本上不会产生阵痛,而且其排便功能会比普通病人提前大约20小时恢复。
因此,普鲁卡因注射的方式效果是非常可以的。
除了给患者注射普鲁卡因之外,还有资料表明可以向患者注射小剂量的红霉素。
快速康复结合中医技术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进展

快速康复结合中医技术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进展摘要:临床妇科中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由于麻醉、术中暴露、牵拉等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概率高,具体表现出其腹部疼痛、胃肠道动力减弱等。
此次结合实际从快速康复(ERAS)概念分析,指出常见的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而后重点指出针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旨在内容能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可靠依据。
论述如下。
关键词:ERAS;妇科;腹腔镜手术;胃肠功能恢复;护理腹腔镜术是新发展微创疗法,也是未来重大趋势。
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者的手在体外操作,不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只是细小而精细的手术器械,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器械的牵拉,减少了腹腔内脏器浆膜层的损伤,避免了手术后腹腔内脏器的粘连。
患者术后1日可活动自如,而且不存在排尿、排气障碍。
在临床妇科疾病治疗中,诸如子宫切除、宫外孕、子宫肌瘤剜除术等,都可借助于腹腔镜手术治疗。
此术式多采取2~4孔操作法,创面小,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少。
术后关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则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伴随护理理念的优化,针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也出现更多科学化的护理方法,且取得丰硕成果。
1.快速康复概念快速康复的理念,术后加速康复(ERAS),也称为加速康复外科,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过循环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2.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总结临床,影响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主要有:(1)患者年龄。
伴随年龄增长患者的生理功能、器官代谢能力都会下降,对于腹腔镜手术的应激能力增强。
年龄较大的妇科患者其腹肌力量、盆底肌张力均下降,因而其术后很容易就存在排便动力不足的现象,继而导致其胃肠蠕动功能紊乱。
(2)术前饮食。
传统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前的禁食水等要求,是为了患者能充分排空胃,以防止麻醉过程中诱发吸入性肺炎。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发布时间:2022-12-19T07:43:14.838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0期作者:王静[导读] 探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王静西平县中医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900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分为各40例的两组,常规康复干预纳入对照组,中医护理技术纳入研究组,比对两组胃肠功能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干预后排便难度、便质评分更低,间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比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实行中医护理技术,能够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病情恢复,实践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医护理引言腹部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手术类型,由于其术后容易造成感染,出现肠梗阻、腹胀以及便秘等并发症,为保证手术的整体效果,还需结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改善预后的效果。
本次研究通过我院收录的80例患者为对象,分别开展不同护理措施,分析中医护理技术的价值,阐述至下文。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分为各40例的两组。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83岁,(42.75±2.20)岁;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3~84岁,平均(43.14±2.48)岁,两组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技术。
①术前护理。
采用视频与图文为患者进行腹部手术相关知识的讲解,并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让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术前维持身体状态的良好,以及术后身体的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阐述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综合评述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刺、穴位按摩、耳穴疗法、艾灸6项促进胃肠蠕动的中医技术。
标签:胃肠功能;腹部手术;中医方法腹部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
胃肠动力紊乱将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严重者会导致肠粘连、肠梗阻、吻合口瘘、腹壁切口裂开等并发症[1]。
怎样安全有效地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促使肛门及早排气,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饮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经济灵验的特点,一些学者已尝试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现综合报道如下。
1中药内服法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综观近年文献,关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用药护理多见于中医中药运用的报道。
朱天垣等[2]对38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予术后12 h口服大承气汤(柴胡12 g,木香12 g,厚朴15 g,莱菔子15 g,枳壳10 g,青皮6 g,陈皮12 g,番泻叶10 g,甘草6 g,大黄焦三仙各10 g),100 mL/次,2次/d,连服2 d,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平均通气、通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近1倍,且术后24 h内明显促进患者肛门排气,48 h内显著促进患者排便。
大承气汤是中医学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行气导滞、攻里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
四磨汤源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是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4味药组成,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
陈其城等[3]认为四磨汤有调理肠胃机能,排除肠胃积滞,促进胃肠生理功能恢复,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早期应用四磨汤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2中药外用2.1中药外敷神阙穴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膜等均有密切联系,有调节脏腑气血生理功能的作用。
沈展涛等[4]予41例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取吴茱萸250 g和粗盐250 g混合加热,以吴茱萸呈咖啡色,外壳略张开,并散发出芳香药气为度。
当药物温度降至60℃~70℃时,以神阙为中心区域,进行热敷治疗30 min,2次/d,共7 d,对照组仅以粗盐热敷,研究结果显示,吴茱萸热敷腹部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加快排便,同时促进术后胃动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
吴茱萸辛散,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吴茱萸热敷,是将药物加热后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
有利于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胃肠道积气排出。
2.2中药灌肠刘满君等[5]予2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阑尾切除术患者通腑汤灌肠,结果其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
通腑汤组成:生大黄12 g(后下)、枳实15 g、厚朴20 g、芒硝20 g(冲)、焦槟榔30 g、木香9 g、当归30 g、桃仁15 g、红花15 g等水煎取汁200 mL,术后6 h灌肠,1次/24 h。
方中大黄泻下攻积,芒硝味咸,能软坚润燥以通便,二者合用起到泻热通便,消除积滞的作用;枳实、厚朴宽中下气行滞;木香、焦槟榔理气调中;当归、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同时当归、桃仁又具有通便作用,故全方共奏理气养血、通里攻下之功效。
通腑汤灌肠,简便易行,不受禁食和体位限制,值得进一步推广。
2.3中药足疗杨治等[6]予400例一般开腹手术、70例广泛性开腹手术和25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结果可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腹胀及伤口疼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足浴液由伸筋草30 g、怀牛膝30 g、红花15 g、乳香15 g、没药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15 g、当归15 g用水煎30min后即可使用。
术后第1 d早晨、傍晚各行足浴1次。
患者取半坐卧位,双脚浸泡在熬好的中药中,温度为40℃左右,并辅以足底按摩护理。
中医学认为,足部与周身阴阳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按摩足部,使循行于足部的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得以流畅,从而促进人体生理功能的恢复。
伸筋草、怀牛藤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作用,红花、乳香、没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防风、独活祛风除痹、胜湿散结、通利关节,川芎、当归活血化瘀、止痛,此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3针刺法针刺法是采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达到相应目的的技术,主要有毫针刺法、电针法、穴位注射等。
凌飞[7]予50例康复外科腹部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毫针针灸双侧支沟、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以及上巨虚,出现酸、麻和胀感为得气,2次/d,30 min/次,其术后出现肠鸣音的时间、肠鸣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患者。
倪永妍[8]对50例妇科腹部术后患者术后12 h予维生素B1 100 mg和甲氧氯普安10 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既能激发经络之气,顺气化瘀,又可发挥其药理疗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而早日排气,从而起到针药合一的疗效。
由于腹部术后患者常用腹带包裹腹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四肢取穴较腹部取穴更为方便,操作也更为安全。
此外,电针、穴位注射刺激性较大,婴幼儿、年老体弱者慎用。
4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就是通过按摩刺激相应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健脾强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杨秋平等[9]对60例腹部术后患者术后6 h交替按摩足三里、合谷穴,10~15 min/次,1次/3~4 h,结果有效促进患者肠蠕动和胃肠功能的恢复。
成海燕等[10]认为腹部术后按摩迎香穴和合谷穴,每个穴位按摩10~15 min,2次/d,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刘莹[11]予106例腹部术后患者交替按摩足三里、内关穴,每个穴位2~3 min,1次/4~6 h,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
穴位按摩无创无痛,无任何不良反应,简单易操作,适合各年龄段的患者。
5耳穴疗法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均有相应的耳穴,因此采用耳穴治疗能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脉,平衡阴阳的作用。
张兆莉[12]予80例腹部术后患者耳穴埋豆治疗,取穴小肠、交感、胃、神门、大肠、皮质下等穴,指导患者自行按压局部穴位,每穴30 s/次,3~5 次/d,按到患者自觉耳朵感到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一般留籽3~5 d,可促进患者的肠蠕动。
陈秋婉[13]予40例腹部术后患者磁珠耳穴贴压治疗,主穴选胃、小肠、大肠,配穴选三焦、脾、内分泌、肾;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
于手术结束后4h开始应用。
5~10 min/次,1次/2 h(睡眠除外),诸穴配合,辅以磁珠的磁场透射作用.既刺激耳穴又发挥了磁疗的作用。
能更好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耳穴治疗不受禁食和体位限制,痛苦小,副作用少,患者接受程度高。
6艾灸艾灸就是借助灸火的热力,艾叶的行气活血,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虚证患者,艾灸过程中应注意皮肤的变化及患者的感觉,防止烫伤。
对于昏迷、局部感觉消失的患者禁用。
俞慧仙等[14]予3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第1 d艾灸双侧足三里,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足三里,距离皮肤2~5 cm熏灸,以感到温热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直至皮肤红晕,每次10~15 min,1次/d,5 d为1疗程。
可使胃经经气疏通,消积导滞,散结化瘀,从而促进肠蠕动及肛门排气。
有研究[15]使用双孔艾灸盒温灸神阙、中脘、气海、天枢等穴,15 min/次,2次/d,对术后胃肠功能疗效明显。
7结论中医技术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操作简单,经济灵验,副作用少的优点,然而在临床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卫生部对中医护理的日趋重视,护理人员应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加强医护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上述方法在促进胃肠蠕动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纳入的样本量偏小,胃肠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多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护士的主观评价,如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缺少客观的实验室指标。
研究中也较少考虑影响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等。
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建立量化的评定标准,使研究更趋于客观化,为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刘辉.我国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回顾与展望[J].护理学报,,2008,15(5):15-17.[2]朱天垣,马娟文,王小静,等.大承气汤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甘肃医药,2010,29(4):434.[3]陈其城,蒋志,曹立幸,等.四磨汤及其活性物质对胃肠动力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77.[4]沈展涛,钟小生,何军明,等.吴茱萸热敷促进肝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2):40.[5]刘满君,朱向辉,葛建立,等.通腑汤灌肠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12):104.[6]杨治,白种兰.妇科术后中药足疗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1053.[7]凌飞.针灸促进康复外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72.[8]倪永妍.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浅谈[J].医药卫生,2014,43(2):87.[9]杨秋平,岳燕,黄兰枝.穴位按摩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8,35(8):64.[10]成海燕,徐俐,俞春萍,等.指压迎香穴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J].护理学杂志,2010,25(24):46.[11]刘莹.穴位按摩在腹部手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8):251.[12]张兆莉.耳穴埋豆对外科术后胃肠功能腹胀恢复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8.[13]陈秋婉.磁珠耳穴贴压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37.[14]俞慧仙,应学.艾灸足三里促进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4):284.[15]邬芬娣.术后300 例穴位艾灸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浅析[J].医药与保健,20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