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主要方式:设置机构 册封
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
武力征服 会盟 和亲
《雨中耕作图》
①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疆域拓展;
政策开明 措施灵活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方式多样
气势宏大壮阔的隋唐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辉煌的地位。华——经济发展
农业:曲猿犁— 标志着中国古代
筒车“如纺车,以细竹 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 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 则泻水”。
商品经济发展: 1.柜坊(银行雏 形)飞钱(类似 汇票)出现 2.唐朝中后期夜 市已经出现,商 业管理有所松动
手工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 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 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唐朝丝织 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 织法和图案风格。
——王咨臣等译、虞祖尧等校: 《历代食货志今译(晋·魏·隋)》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隋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并据此分析隋亡 的原因。
社会状况:统治腐朽,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原因:大兴土木,统治残暴,社会矛盾尖锐。
活动三:认识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理解唐 朝前期出现的鼎盛局面。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
暴政而亡
朱温废唐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唐朝灭亡的原因: 1、政治腐败;2、安史之乱;3、藩镇割据; 4、黄巢起义;5、吐蕃入侵;6、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活动二、结合材料以及教材探究隋炀帝统治与隋的灭亡
(1)继续广设仓库,积储粮草。 (2)始设进士科,创建科举制。 (3)营建东都洛阳 (4)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5)三征高丽。
在中国历史上, 有这么一个时代, 谱写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 大规模起义。
3、一代暴君
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炀”
好内远礼,去礼远众 逆天虐民,好内殆政 薄情寡义,离德荒国
——《周书·谥法》
【思考】怎样评价隋炀帝? 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
其有政治抱负,但忽略了百姓的承 受能力。
暴君≠昏君(有功无德)
唐代的胡汉双轨制与文武分途
汉代厚重,唐代
宏达,“厚重”可
以说是充实的一块,
“宏大”却是松弛
中原的皇帝 草原的“天可汗”
的一片。
——许倬云
唐玄宗时期的天宝10节度使
天宝年间历任节度使名单(部分): 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安禄山,鲜于仲通,...
共同点?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盛极而衰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新唐书》
第5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隋朝兴亡
1、“开皇之治”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589年,派遣杨广灭陈,结束南北分裂
2、隋朝的各项建设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3)开凿运河
“洛口仓米逾巨亿”、“周围二十余里, 穿三千窖,窖容八千担...”
——据《资治通鉴》、《隋书》 整理
晚年的李隆基:“专以声色自娱”
开元:开天 辟地之气象
“吾貌虽瘦, 天下必肥。”
天宝:功业 已就享盛世
“朝事付之宰相, 边事付之诸将。
夫复何忧?”
2、唐中后期:弊端丛生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朱温
875年,黄巢起义
3、五代十国:分裂再现
周 世 宗
2、民族关系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
D 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黄巢《不第后赋菊》
三、大唐危亡
(三)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 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 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 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陕西建 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三、大唐危亡
(三)五代十国
1.实质:藩镇割据的延续
三、大唐危亡
(三)五代十国
1.实质:藩镇割据的延续
2.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 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 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后期 形势图
五代十国前期 形势图
利 贯通南北 巩固统一 经济发展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 河通于淮。 ——《隋书·炀帝纪上 》
弊 过度徭役 激化矛盾 引发起义
一、隋朝兴亡
(二)隋的灭亡
1.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评价人物: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知人论世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
隋炀帝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①广设仓库、义仓 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大运河
含嘉仓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 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 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 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 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 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 左右。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核心素养落实
三、安史之乱、黄巾起义和五代十国
2、黄巢起义
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背 景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经 过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 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后黄巢起义的将领朱温降唐,与其他藩
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结 果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 灭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核心素养落实 三、安史之乱、黄巾起义和五代十国 3、五代十国 五到代五十代国十实国质后是期唐,末后以周来世藩宗镇柴割荣据顺局应面当的时延形续势,开进国行君改主革都,是实掌力握逐兵渐 权增的强武,将为。后五来代北十宋国结时束期五,代虽十然国政分权裂分局裂面但奠统定一了始基终础是。一个客观趋势。 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核心素养落实 三、安史之乱、黄巾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思考1:据材料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由盛转衰的原因? 政治腐败、节度使权重,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版图的拓展
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增置军镇 节度使权力扩大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 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 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 甫”——《资治通鉴》唐天 宝十一载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 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 发展,称“武周之治”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 展生产,大兴文治,改 革兵治——全盛时期。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35张ppt)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唐玄宗统 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 (2)时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 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边疆频频告急,唐朝由盛转衰。
任,虚怀纳谏,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 3.女皇武则天: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唐
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4.开元盛世: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他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 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世。”
• 史料分析
•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又 一次完成了封建社会的统一
•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 2.贞观之治 • (1)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功劳卓著,后继帝位,是为唐太宗。 • (2)统治表现: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
(3)结果: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 控制政权。
4.五代十国
(1)后梁建立: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2)五代十国: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 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 “十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49张ppt)

【思考】为何在盛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①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建 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②交通发达推动中原与边疆 往来密切,促进边疆发展。 ③唐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 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 加强管理。
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太宗即位——玄武门之变
李 世 民
李建成:文可安邦 李元吉:瞎凑热闹
李世民:武可定国
文治武功的盛世 后世政治的楷模
材料一:国家由精力充沛又聪明谨慎的皇帝治理,谦虚耐心地听取精英意见——这 样一种施政作风之所以被推崇,不仅由于它的实际成就,还由于它接近儒家的治国 理想,体现了君臣融洽互补的理想关系。
无字碑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4. 开元盛世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开元盛世”的表现,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表现:人口和耕地面积激增;政府和百姓粮仓丰盈。 原因:唐玄宗任用贤能;改革吏治;提倡节俭;整顿边防等
材料八 武德中期,全国在籍编户仅200万户……天宝十三年(754年)增至906.9 万户、5288万口。武德、贞观时期,“土旷人稀”“率土荒俭”,到开元、天宝时期, “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耕地面积达八亿亩左右。天宝八年 (749年)中央政府直属的北仓、含嘉仓,储存粮食达1245万石……开元年间人说: “人家粮储皆及数万”,可见民间藏粮也极丰富。
——王咨臣等译、虞祖尧等校:《历代食货志今译(晋·魏·隋)》
隋国
有人认为
炀家 帝博
他是一个昏庸
杨物
无道、好大喜

人教版统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33PPT

人教版统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33PPT
南海
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
1、统一本身即为盛世奠基 2、统治者的内外政策(轻徭薄赋、虚怀 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3、人民辛勤劳动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 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 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 急转而下,爆发了大
唐玄宗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
唐玄宗
(685~762 年)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 唐明皇,712 ~ 756年在 位。他统治前期年号:先 天和开元,后期年号:天 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581年,杨坚 废北周皇帝,建 立隋朝,定都长 安。杨坚就是隋 文帝。
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广设仓库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开皇之治”
(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 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 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 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资治通鉴》
材料一 “往昔炀帝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 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帮夙夜孜孜 ,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贞观政要》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 (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1.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
材料二 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581年,北周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一、隋唐的统一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3.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即位4.洛阳城、大运河;三征高丽5.618年,隋朝灭亡。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1.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626年玄武门之变)2.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3.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4.民族关系:(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降服东突厥;被称为“天可汗”(2)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周边内附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机构)(3)7世纪,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4)9世纪,唐蕃会盟碑(5)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6)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唐玄宗设置军镇和节度使,外重内轻(2)755-763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历时8年,唐由盛转衰(3)节度使藩镇割据(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唐后期持续100多年2.黄巢起义(1)朱温降唐,被封节度使(2)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1)唐灭亡后50 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 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 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后周世宗柴荣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文帝
589年Biblioteka 於是陳國皆平。得 州三十、郡一百、 縣四百。 --《资治通鉴·隋 纪一》
意义:隋灭陈,
统一全国,结
束了长期的分
裂局面。
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高 丽

·
文 民 族化 融合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含嘉仓考古遗址 (缸式地下粮窖)
营建洛阳: “得土之 中”,便 于运送贡 赋,控御 全国。
——《剑桥隋唐史 》
一 隋唐统一 盛世华章
1.一代女皇武则天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 宫,立为才人。 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 业寺。
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 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 之,帝皆不纳 , 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 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泊秦淮》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 隋唐统一 短命杨隋
1.杨隋代周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 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 周以来关陇贵 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 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 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 、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 愕然, 报曰:“明日当勘问,汝 宜早参。”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自卫……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 ,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 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 再三不彀。 太宗乃射之,建成应 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 敬德杀之。
用人
“拔人物不于私党 负志业咸尽其才”
不拘出身地域
长孙无忌,关陇;徐世勣,山东; 尉迟恭,代北;褚遂良,江南
不拘出身门第
长孙无忌,贵族;马周,门客
不拘民族背景
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
不拘原属敌我
魏徵、王珪,建成辅佐
3、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文治武功的盛世, 后世政治的楷模。
国家由精力充沛又聪明谨慎的皇帝治理,谦虚 耐心地听取精英意见——这样一种施政作风之 所以被推崇,不仅由于它的实际成就,还由于 它接近儒家的治国理想,体现了君臣融洽互补 的理想关系。
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
要前提。

---邓小南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 , 红楼日日栁年 年。 君王忍把平 陈业, 只换雷塘 数畆田。
一 隋唐统一 大唐立国
1.大唐开国——唐高祖李渊
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建立者: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2.玄武门之变
武后行从图 唐 张萱 作
从立为皇后参掌实权(655)到大周 皇帝退位(705),预政当政50年。
1.一代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往者则天太后践阼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 任之意,开汲 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 士,亦许自举其才。所 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 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 ,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 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名, 累朝赖多士之用。此 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 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
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
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
一;
●运河的开通,同时又是唐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605-610
广通渠 通济渠( 汴河) 邗 沟(山阳 渎) 永济 渠(御河 ) 江南河
2700公里的大 运河, 沟通了海 河、黄河、淮 河 、长江及钱塘江五 大 水系。
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贯通南北,巩固统 一,促进南北经济交 流和运河沿岸城市的 发展。
运河在隋代的开 通, 关系到其后千余 年间 政治文化(巩固统一 )、 物质文化(物资 交流)、 精神文化( 新文化、新意识)等 诸多方面的发展。
千秋功过, 谁与评说 ?武氏本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
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 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 干进者之鹄的。 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 ,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 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 上升朝列,而西魏、 北 周 、杨隋及唐初将 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 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 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 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 变,尤为重大也。
3.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治国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人民的力量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3、贞观之治
1.一代女皇武则天
《新唐书》卷四 《则天顺圣武皇后纪》
“二圣” 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
,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 政。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 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 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阴欲废 之,而谋泄不果。
上元元年(674),高宗号天皇,皇 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577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 580年 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赟去世 静帝宇
文衍(阐)在位;外戚随国公杨坚辅政, 掌握了北周军政大权。 581年 周静帝被迫禅位;杨坚称帝,国号为隋” 。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 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若置 仓、递运之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