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咏物古诗词练习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中考古诗词:咏物类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咏物诗)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
(答出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5分)蝉(唐)虞世南①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②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③藉(jiè):凭借。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3分)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2、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的意境。
初中咏物言志诗词总复习及复习题(含老师详解)

咏物言志(学生版)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①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②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③掌花权柄④,却忌孤高不主张⑤。
【注释】①砌:台阶。
②莓苔:苔藓植物。
③谬: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犹权利。
⑤主张:主宰;作主。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律诗,押ang韵。
B. 首联描写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梅花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营造了温馨闲适的意境。
C. 颔联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
D. “东风”在古典诗词中,多指春风,可象征春天的到来,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
E. 尾联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掌权者,把矛头指向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和不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4分)杨花唐代:吴融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秾华:盛开的花朵。
杨花:指柳絮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句写杨柳不屑与春日百花争奇斗艳,自有一种品格。
第二句“雪濛濛"形容杨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描写了杨花比百花先开的情景。
B.前两句侧重描写杨柳的可爱风姿,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以杨花的追求和品行反衬百花的与众不同。
C.第四句写杨花随风而舞,所以独异群花,不怕风而爱风,“唯有”两字突出了杨花的独特。
D.本诗中的“杨花”独爱春风,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形象迥然不同。
E.本诗托物言志,通过“不斗”“不占”表现其不慕世俗的淡泊情怀;通过“自飞”“独爱”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阅读下面13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二、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三、洞中蝙蝠自居易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咏物言志诗练习--很好的高中诗歌鉴赏练习哦~~

咏物言志诗练习1赠从弟(其二)(五言古体诗)(魏)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第三、四两句中的“一何”分别表现。
(2)第五、六两句中的“正”分别表现。
(3)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所咏对象。
请具体说明。
(4)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将对象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描摹的。
2在狱咏蝉(五言律诗)(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自注:“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之异于曩时,将虫声悲乎前听?”(西陆:秋天。
南冠:楚囚。
)(1)首句写“蝉声”的作用是。
(2)第四句中的《白头吟》这一典故取自西汉的《白头吟》。
(3)说说第五、六两句所运用的比喻手法。
(4)这首诗是怎样通过写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的?3 蜂(七言绝句)(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开头两句中诗人用“不论”“无限”“尽”等词极力写蜜蜂采蜜的辛勤,这种写法在诗中起作用。
(2)末句本来的意思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为什么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3)这首小诗抒发了什么人生感慨?4墨梅图(七言绝句)(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相传会稽山下有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日日洗涤笔砚,把池水都染黑了。
(1)试析首句所运用的典故及其含义。
(2)“洗砚池”与“淡墨痕”有什么联系?(3)这首小诗是如何把梅人格化的?5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宋)周邦彦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衩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扣窗格。
东园岑寂。
渐朦胧暗碧。
静绕珍丛①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训练题

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专题07 咏物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专题7咏物诗【考点分析】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声音、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表现手法上常用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描写方法上,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诗的五种类型。
⑴描摹情态类: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的咏物诗。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表现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
⑵托物言志类: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的咏物诗。
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8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下列可作为这首诗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10.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分)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第一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草树百花竞相
开放、姹紫嫣红的景象。
)
(第三四句,“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化作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的景象。
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
)
一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二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一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方法,二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一诗表现了态度,二诗表现
了态度。
3、两首诗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来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都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由此联想到什么。
一诗有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二诗由柳枝的随风飘摆、飘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