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的解剖

合集下载

《脑膜的解剖结构》课件

《脑膜的解剖结构》课件

分离与界限
脑膜将颅骨和大脑界限开来, 并将脑室周围同脑组织分离, 避免了颅内部位移的危险。
硬脑膜
结构
硬脑膜是最外层的脑膜,由结缔 组织构成。很坚硬,具有抗拉和 压缩的能力。
特点
生理作用
硬脑膜可以将颅骨内脑的上皮分 开,防止外部创伤对brain的打击。
硬脑膜的毛细血管是脑泡唯一的 营养来源,同时也是脑脊液的收 集点。
软脑膜
1
构造
软脑膜是内层脑膜,由厚且柔软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
2
特点
软脑膜非常柔软,有助于悬挂大脑和分散压力。
3
功能
软脑膜含有大量血管而且很薄,在大脑中提供氧与营养物质的交换。血脑屏障的 作用就体现在软脑膜上面。
血脑屏障
作用
血脑屏障是脑膜的特殊附属 机构。它負責抵御威胁到大 脑正常运作的生理因素和许 多化学物质。
蛛网膜
1 构造
蛛网膜是中层脑膜,由薄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构成,内侧紧贴在硬脑膜上,外侧覆盖在 软脑膜上。
2 作用
蛛网膜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脑脊液并帮助分散液体。此外,蛛网膜也可以对颅内外脑水平 的撕裂作用起到保护作用。
3 疾病
由于脑膜炎或其他原因,脑膜的炎症或出血会导致蛛网膜的炎症。脑膜有感染会引起严 重病症,并可能威胁生命,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脑膜的解剖结构
脑膜是保护大脑的三层膜,每层膜都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本课件中,我 们将深入探讨脑膜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脑膜结构概述
牢固的保护
脑膜位于颅骨与大脑之间, 可以牢固地保护大脑。它们 的弹性、柔韧和抗拉强度也 非常高。
缓冲和营养
脑膜提供缓冲作用以保护大 脑不受外部伤害,同时向大 脑提供营养和氧气。

脑膜解剖知识点总结图解

脑膜解剖知识点总结图解

脑膜解剖知识点总结图解
脑膜是覆盖在脑部表面的薄膜, 它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部分,这三层膜依次密
合在一起,构成了髓鞘——即神经纤维的保护层。

脑膜除保护脑部外,还起到维持蛛网膜
间腔的液体平衡,能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和循环。

脑膜由韧带和网状纤维呈网状结构。

它是一种结缔组织薄膜,比较坚韧。

中间粗略地分布
在大脑褶面上,令脑褶看起来有一层白色的薄膜覆盖。

硬脑膜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 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薄膜。

它附着在颅骨内侧,并由蝶鞍、岩骨等脑骨的凹陷处和突出部接触。

硬脑膜是穿脑静脉的腔道,以及颅内动脉的外膜。

在脑膜板状回的内侧区域,脑膜解剖学上将它分成两层:内层称为静脉层(又称小脑硬膜环),外层称为动脉层。

在静脉血管的周围,硬脑膜连续呈现出一条边缘分在韧带中,形
成了硬脑膜窦。

硬脑膜窦中填充有淋巴组织和脑窦的形成。

蛛网膜又称为脑匣, 覆盖在硬脑膜的表面。

蛛网膜是平滑的,表面没有突起物,而且它与
下面的软脑膜之间有个蛛网膜腔,里面充满了脑脊液。

蛛网膜上半部分容纳了脑的下部,
甚至保护了蝶鞍的下方。

软脑膜也叫做蜗蜘蛛, 也是脑膜的一种形式。

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间隙,因此, 它们都发生
在脑脊液的真空, 使得脑脊液从大脑中传递到脑尾端。

脑膜是连接大脑外部的方式, 同时起到了保护大脑的功能. 脑膜的形态和功能对大脑影响十
分深远,了解脑膜的解剖学和功能特征对于进行大脑感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大脑解剖图谱

大脑解剖图谱

9.
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 中回前部。
10. 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 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 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 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
部及缘上回。
5. 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 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 回及顶上小叶下部。
78 精选课件ppt
79 精选课件ppt
80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脑池
5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 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 蛛网膜下腔
5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 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 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间脑
2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 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
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2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松果体
小脑上面观
精选课件ppt
小脑下面观
45
46 精选课件ppt
4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 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 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 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 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 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颅脑解剖

颅脑解剖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四、定性征象
• 特征性钙化:少枝胶质 细胞瘤-油条样钙化; 鞍上池颅咽管瘤-蛋壳 状钙化;脑血管畸形的 -点状钙化;脊索瘤-多 发点状钙化 • 特定部位:分水岭区脑 梗塞;鞍内垂体瘤;松 果体区:松果体瘤;桥 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 形态和边缘:形态规则、 边缘清楚多为良性;形 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 多为恶性。 • 强化后改变:均匀强化 多为良性肿瘤;不均匀 强化多为恶性肿瘤或梗 塞;环形强化多为脓肿、 转移、原发肿瘤、囊虫 病。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大脑前A
颈内动 脉分支
前交通A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基底动脉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豆纹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二、间接征象
• 正常结构移位:中线结 • 脑水肿:弥漫性、局限性。 构移位,脑干、脑沟、 • 脑积水:梗阻性、交通性。 脑池移位 意义:病灶大、移位改变 • 脑疝:大脑镰疝(扣带回 疝)、小脑幕疝(海马钩 小、多为良性、慢性病 回疝)、枕骨大孔疝(小 灶小;移位改变明显多 脑扁桃体疝)。 为恶性、急性,脑血管 畸形改变较轻 • 变形: • 充盈缺损或填充:

头皮、颅骨、脑膜解剖与临床

头皮、颅骨、脑膜解剖与临床
Page 3
头皮解剖层次—额顶枕部
Page 4
头皮解剖—额顶枕部
头皮
危险区:此间隙内 的静脉,经导静脉
与及脉感径此脓延颅波痛颅颅窦染继较骨内相,发顶层扩动,头轻的的通可颅。出散明可皮。板硬,经骨张血至显迅障脑若上骨撕力或整速,静膜发述髓脱低化个蔓疼脉静生途炎,伤
或向颅内扩散, 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鉴别) Page 5
头皮、颅骨、脑膜
解剖与临床
主讲人:陈鹏宇 日期:2017.08.07
颅脑大体分层
头皮 颅骨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脑组织
Page 2
头皮的解剖
头皮是被覆在头顶穹窿部的软组织,按 位置可分为额顶枕部和颞部。
额顶枕部范围:前至眶上缘,后至枕 外粗隆和上项线,侧方至颞上线
颞部范围:上界为颞上线,下界为颧 弓上缘
硬脑膜的结构特点
硬脑膜的外层与颅盖骨结合疏松, 当颅盖骨发生骨折或此处硬脑膜 血管损伤时,在硬脑膜与颅骨之 间,极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如 右上图所示)
硬脑膜外层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若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和蛛 网膜同时撕裂而发生脑脊液外露。 如颅前窝骨折,脑脊液可能流入 鼻腔,形成鼻漏。
脑的静脉血先注入硬脑膜窦内, 最终引流至颈内静脉,而窦壁 无平滑肌,不能收缩,若受到 损伤则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 内血肿
颅底骨:由蝶骨、筛骨(各1块)构成。分 为前、中、后三个颅窝
Page 9
颅骨正侧面
额骨
颞骨 颧骨 上颌骨 下颌骨
顶骨 颞骨 蝶骨 枕骨
额骨 翼点 颧弓
Page 10
颅骨剖剖——颅盖部
颅盖骨分为外板、板障和内 板三层。在内外骨板的表面 有骨膜被覆。
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 骨内板结合不紧密,颅顶骨 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1)胼胝体膝 (2)额钳 (3) 胼胝体沟 (4)扣带沟 (5) 扣带回 (6)额内侧回 (7) 额上回 (8)额中回 (9)额 下回 (10)透明隔 (11)穹 窿柱 (12)侧脑室前角 (13) 尾状核头(14)室间孔 (15) 第三脑室 (16)背侧丘脑 (17)前背侧核 (18)内侧 背核 (19)外侧背核 (20) 豆状核 (21)内囊 (22)内 囊前肢 (23)内囊膝 (24) 内囊后肢 (25)外囊 (26) 屏状核(27)最外囊 (28) 岛叶 (29)外侧沟 (30)额、 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 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 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 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 峡 (41)舌回 (42)侧脑室 脉络丛 (43)穹窿脚 (44) 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 直窦 (47)上矢状窦

1)前连合(2)穹窿柱 (3)第三脑室、下丘脑 (4)乳头丘脑束(5)视 束(6)尾状核头(7)内 囊前肢(8)豆状核(壳) (9)外囊 (10)屏状核 (11)前穿质(12)最外 囊 (13)岛叶皮质(14) 大脑纵裂(15)额叶(16) 外侧沟和蝶嵴 (17)终 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20)额上 回 (21)额中回(22) 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25)海马伞 (26)尾状核尾 (27) 侧副隆起 (28)皮质脊 髓束(29)黑质 (30) 红核(31)内侧丘系(32) 中脑水管(33)管周灰质 (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 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 小脑幕
(1)胼胝体膝 (2)透明隔 (3)弯窿柱 (4)侧脑室前 角(5)尾状核头 (6)室间 孔 (7)第三脑室 (8)背 侧丘脑 (9)后丘脑 (10) 豆状核 (11)苍白球 (12) 壳 (13)内囊 (14)内囊 前肢 (15)内囊后肢 (16) 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 部 (18)外囊 (19)最外 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影像园(23) 僵三角 (24)僵连合 (25) 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 角区 (29)脉络丛 (30) 海马、海马伞 (31)毯、视 辐射 (32)侧副隆起 (33) 小脑蚓 (34)直窦 (35) 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 (37)大脑镰 (38)大脑内 静脉 (39)额上回 (40) 额中回 (41)额下回 (42) 颞叶岛盖

脑膜、脑池、脑室的CT解剖

脑膜、脑池、脑室的CT解剖

五角形鞍上池CT图像 1.大脑纵裂池 2.大脑外侧窝池 3.交叉池 4.鞍背 5.桥池 6.基底动脉 7.脑桥 8.第四脑室上部 9.环池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组
脑医
膜学
脑 池
专 业 基
脑础
室课
CT 程


25/49
可用键盘上 方向键控制 前进、后退
四角形鞍上池CT图像 1.大脑纵裂池 2.大脑外侧窝池 3.脚间池 4.四叠体池
专 业 基
脑础
室课
CT 程


28/49
可用键盘上 方向键控制 前进、后退
小脑延髓池和小脑溪CT图像 1.枕骨基底部 2.延池 3.延髓 4.小脑扁桃体 5.小脑延髓池 6.枕内隆凸 7.小脑溪 8.小脑半球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组
脑医
膜学
脑 池
专 业 基
脑础
室课
CT 程


29/49
可用键盘上 方向键控制 前进、后退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组
脑医
膜学
脑 池
专 业 基
脑础
室课
CT 程


16/49
可用键盘上 方向键控制 前进、后退
各典型脑池横断面示意图 A.大脑纵裂池 B. 帆间池 C. 大脑大静脉池 D. 大脑外侧窝池和四叠 体池 E.鞍上池和环池 F.桥池和桥小脑角池 G.小脑延髓池和小脑溪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组
专 业 基
脑础
室课
CT 程


13/49
可用键盘上 方向键控制 前进、后退
横窦和窦汇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组
脑医
膜学
脑 池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 (1)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 (1)

• (31)额鳞(32)蝶轭 (33)前床突(34)蝶 骨大翼(35)额叶(36) 颞叶(37)岛叶(38) 胼胝体膝(39)大脑前 动脉(40)胼胝体沟 (41)额内侧回(42) 外侧沟(43)眶回(44) 尾状核头(45)侧脑室 前角(46)内囊(47) 大脑中动脉(48)视神 经和眼动脉(49)蝶窦 (50)后筛窦小房(51) 颈内动脉(52)颞肌 (53)冠突(54)翼腭 窝(55)眶下裂(56) 颞下窝(57)下颌体 (58)下颌管(59)下 颌舌骨肌(60)咬肌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胼胝体 干(4)透明隔(5)穹隆(6)第三脑 室(7)室间孔(8)结节区(9)穹窿 柱(10)视束(11)尾状核(12)丘纹 上静脉(13)丘脑前核群(14)丘脑 内侧核群(15)丘脑外侧核群(16) 乳头体(17)乳头丘脑束(18)红核 (19)内囊前肢(20)内囊膝(21) 内囊后肢外囊(28)岛叶(29)外侧沟(30) 前连合(31)前外侧中央动脉(32) 胼胝体沟(33)扣带沟(34)扣带回 (35)额内侧回(36)额上口(37) 额中回(38)额下回(39)颞上回 (40)颞中回(41)颞下回(42)枕颞 回(43)海马旁回(44)海马(45) 杏仁体(46)侧脑室下角(47)蝶窦 (48)海绵窦(49)颈内动脉(50) 三叉神经腔(51)下颌神经(52)环 池(53)基底动脉(54)动眼神经 (55)翼管(56)脑膜中动脉(57) 小脑幕(58)枕骨基底部(59)卵圆 孔(60)颞骨岩部(61)鼻咽(62) 咽鼓管软骨(63)腭帆提肌(64)腭 帆张肌(65)咽扁桃体(66)咽隐窝 (67)咽鼓管扁桃体(68)软腭(69) 腭垂(70)腭扁桃体(71)舌扁桃体 (72)口咽(73)舌(74)下颌支 (75)下颌头(76)关节盘(77)颞 下颌关节(78)翼内肌(79)翼外肌 (80)咬肌(81)上颌动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膜的解剖
LOGO
脑膜概述
概念:颅骨与 脑间有三层膜。由 外向内为硬脑膜、 蛛网膜和软脑膜; 三层膜合称脑膜。 他们具有保护和支 持的作用,并通过 被膜的血管使脑和 脊髓得到营养。
LOGO
脑膜的解剖结构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LOGO
硬脑膜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 是颅骨内面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 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 骨膜层。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更牢 固,很难分离。颅内无硬膜内腔。硬脑 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 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主要作用 是保护大脑。 硬脑膜内层在某些部位形成一些板状 隔,分隔颅腔,伸入各脑部之间的特殊 结构: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隔 俩层硬脑膜在一些部位彼此分开,在 腔隙内面衬有内皮细胞形成硬脑膜窦:1 上矢状窦2下矢状窦3直窦4横窦和乙状 窦5窦汇枕窦6海绵窦7岩上窦和岩下窦 硬脑膜的结构特点
LOGO
脑蛛网膜
概述: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 包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该膜 与硬脑膜间为潜在的间隙,易分离; 与软脑膜之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 连,其间为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该隙通过枕骨大孔处 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 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除随大脑镰和 小脑幕分别伸入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外,均跨过脑的其他沟裂而不伸入其 中,致使脑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 大成为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是在 小脑与延髓背面之间的小脑延髓池。临 床上可在此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 蛛网膜颗粒: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 的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 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 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 静脉。(如右图)
硬脑膜
蛛网膜 颗粒
蛛网膜 软脑膜
LOGO
软脑膜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血管丰 富,并伸入沟裂。 脑的血管在软脑膜内分支呈网,并进入脑实质浅 层,软脑膜也随血管进入至脑实质一段。 由软脑膜形成的邹襞突入脑室内,形成脉络丛, 分泌脑脊液。 软脑膜对脑起着重要的营养作用。
右图为部分硬脑膜结构
LOGO
硬脑膜的结构特点
硬脑膜的外层与颅盖骨结合疏松,当颅 盖骨发生骨折或此处硬脑膜血管损伤时, 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极易形成硬膜外血 肿。(如右上图所示) 硬脑膜外层与颅底骨结合紧密,若颅底 骨折时,易将硬脑膜和蛛网膜同时撕裂而 发生脑脊液外露。如颅前窝骨折,脑脊液 可能流入鼻腔,形成鼻漏。 脑的静脉血先注入硬脑膜窦内,最终引 流至颈内静脉,而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 缩,若受到损伤则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 内血肿 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如 右下图所示),面部感染和腹部盆腔感染 都可以蔓延至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