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9、20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材料展示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难点: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路,40年有许多历史瞬间值得铭记,在1978年的5月11日,43岁的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忧虑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他的妻子坚定地回答:“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

”胡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呢?就在这一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胡福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坐牢,他更没想到,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PPT呈现材料】思想大解放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局部)1978年,正是有一批像胡福明这样的人,率先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一年年底,我国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40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重温那段激荡的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PPT呈现本课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师:首先,让我们追忆往昔,思考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忆往昔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师: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两组数据,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哪些问题?【PPT呈现材料】呈现:数据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在1978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汽”集团生产的新型汽车
首都钢铁公司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岗 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应如何看待国有 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呢?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 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这个问 题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种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村经济的发展。
广 东 乡 镇 企 业
分析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2.主要内容: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 重点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 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 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农民庆丰收
小 岗 村 丰 收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村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C.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3.意义:
A.结束了左倾错误的长期束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 济建设的转移,

(新)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新)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家庭联产承包承任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②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④理解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再现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让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大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展示复习回顾内容及方法要求:回顾内容:1)我国的计划经济史如何确立起来的?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56----1976年)出现了哪些失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方法要求:1)小组成员根据幻灯片提供的答案两两互查学案填写情况;2)小组成员两两互提互背,强化落实知识点。

2、5分钟时间,学生互查。

3、导入新课,解读课标。

二、宏观导学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吹响改革号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伊始:农村巨变改革推进:城市飞跃改革深化:新体制确立三、合作学习1、展示学习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学习。

请各组同学在小组长得组织下就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展开合作学习,具体方法要求:1、组内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交流,争取达成共识;3、组长分配展示任务。

(注:展示方式为口头展示;除表格以外的问题请尽量脱稿展示;请综合考虑展示内容多少和同学层次水平,使每位同学都有展示任务和机会。

)2、5-----8分钟,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查指导。

四、展示交流利用10-----12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口头展示,利用幻灯片展示强化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转折意义关键体现在它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端。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深入渐进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过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为进一步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准备了基石出,城市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步骤学生在政治课中已学习,关键要引导学生分析改革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本课的前两节知识可用探究法开展教学,利用相关史料和图片展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在肯定对内改革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取得成就的深层原因,这样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新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精神。

第三节内容运用讲述法,通过“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展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成果,启发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习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课前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预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搜集改革取得的成就图片,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2.采用比较法。

学生可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自主权。

分配方式等项目展开对比,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联系的方法。

学生可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联系,可将西方的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在辨析中认识中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4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4岳麓版必修2
教学重点: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易于接受。。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比较模糊,理论缺乏深度,分析缺乏广度,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知识、能力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教师再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网络运用:实践翻转课堂,课前由学生网络搜集资料、观看视频图片史料,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实现精细化管理,学生自主展示,当堂实现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以得出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概念图自主建构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史料图片
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习微视频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念: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制定改革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1、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的方针。

2、意义:是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具体实践(一)农村改革:1、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

2、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1)概念: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2)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全面展开):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增强了企业活力,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原因:(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单纯的市场调节又带有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2、过程:(1)前期铺垫: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2-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2-岳麓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新课导入]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历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而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中有两大突破:(1)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实行国际联合,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论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和国家首先“单独”取得胜利;(2)社会主义不是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先胜利,而是恰恰相反——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了革命胜利。

发展顺序上的这一颠倒,给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如何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为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列宁时期进行过探索——1921年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迂回过渡”取代了原来的“直接过渡”,并试图借助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进行过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照搬,而斯大林模式下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在这些国家也纷纷出现。

于是,20世纪50~7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中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至今日,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切入,用大段的语言、用回顾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导课,意在使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知中国关于社会丰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同时也希望通过延伸历史镜头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新课教学]一、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精选四段材料,从四个角度展示1978年的中国——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

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主学习】
【知识结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
内容:
实质:
影响乡镇企业——作用
背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中心环节:实质:
目标:
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确立特点:
时间:
影响:
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19、20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学案岳麓
版必修2
第19、20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
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基础知识】
一、改革开放的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确立了和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

2、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特征是什么?作用如何?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何意义?
(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时间、中心环节、目标?
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1)明确提出:1992年召开的_________。

(2)完善创新:“十五大”报告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步建立:21世纪初,以_____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及确立的意义?
三、对外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建立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对外开放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时间:______________
(2)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知识检测】
1、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
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2、经济发展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1979年凤阳一段花鼓词中唱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
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凤阳地区“家家生活变大样”的原因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创办乡镇企业 D.改革国有企业
3、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对外开放的
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标志着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C.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D.使我国所有企业面临竞争和被淘汰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