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疗法的种类

中医特色疗法的种类

中医特色疗法的种类摘要:一、中医特色疗法简介二、中医特色疗法的种类1.药物贴敷疗法2.药物熏洗疗法3.药酒疗法4.药茶疗法5.药枕疗法6.头针疗法7.梅花针疗法8.钩针疗法9.眼针疗法10.腕踝针疗法11.电针疗法12.火针疗法13.耳穴疗法14.脐部疗法15.足部按摩疗法16.手穴疗法17.药摩疗法18.点穴疗法19.捏脊疗法20.放血疗法21.穴位埋线疗法22.刮痧疗法23.拔罐疗法24.艾灸疗法25.醋疗法26.药栓疗法27.脏器疗法28.蜂毒疗法29.磁疗法30.小儿推拿疗法31.第二掌骨侧穴位全息疗法32.子午流注针法33.梳头疗法34.含漱疗法三、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四、中医特色疗法的优势与局限五、结论正文: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特色疗法的种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特色疗法简介中医特色疗法,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治疗过程舒适等特点,深受患者喜爱。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种类1.药物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制成贴剂,贴敷在特定穴位,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2.药物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煮成汤汁,通过熏蒸、浸泡、洗涤等方法,使药物作用于皮肤,达到治疗目的。

3.药酒疗法:是将药物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达到治疗目的。

4.药茶疗法:是将药物煎煮成茶汤,通过饮用茶汤,达到治疗目的。

5.药枕疗法:是将药物制成枕芯,睡觉时枕在头颈部,通过药物的挥发,达到治疗目的。

6.头针疗法:是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7.梅花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皮肤上的梅花状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8.钩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皮肤上的钩状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9.眼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眼部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10.腕踝针疗法:是通过刺激手腕和脚踝部的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特色疗法教案模板范文

中医特色疗法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医特色疗法授课对象:中医学子/养生爱好者授课时长: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中医特色疗法的概念及作用。

2. 了解常见的中医特色疗法,如艾灸、督脉灸、雷火灸、贴敷疗法等。

3. 学习中医特色疗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培养学生对中医特色疗法的兴趣和临床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 通过提问“什么是中医特色疗法?”引入课程主题。

二、理论讲解1. 中医特色疗法的概念及作用- 介绍中医特色疗法的定义,强调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地位。

- 讲解中医特色疗法的作用,如温通经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等。

2. 常见中医特色疗法介绍- 艾灸:介绍艾灸的历史、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督脉灸:讲解督脉灸的定义、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优势。

- 雷火灸:介绍雷火灸的成分、作用、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 贴敷疗法:讲解贴敷疗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常用方剂及注意事项。

三、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

四、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中医特色疗法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实践操作1. 艾灸操作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艾灸的操作方法,包括穴位定位、艾条点燃、操作手法等。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2. 督脉灸操作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督脉灸的操作方法,包括穴位定位、艾柱点燃、操作手法等。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3. 雷火灸操作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雷火灸的操作方法,包括艾绒处理、艾柱点燃、操作手法等。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4. 贴敷疗法操作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药膏制备、穴位定位、贴敷方法等。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二、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医特色疗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讨论、实践操作等。

-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性。

中医特色简介

中医特色简介

中医特色简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思想,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与养生相结合。

中医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归经和功效。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手法按摩身体各个部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推拿按摩对于各种肌肉疲劳、关节疼痛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4.拔罐治疗:拔罐是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从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罐对于各种肌肉疼痛、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5.艾灸治疗:艾灸是通过点燃艾叶制成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艾灸对于各种寒证、虚证、瘀证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6.食疗养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认为食物与药物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个体差异,推荐不同的食疗方案,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和养生有一定的作用。

7.中医理疗:中医理疗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疗法进行身体调理和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中医理疗方法包括中药熏蒸、中药泡脚、耳穴压豆等。

这些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进行调理和治疗,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特点。

8.中医预防: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调养,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提倡“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9.传统疗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传统疗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疗法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练习,调理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对于慢性疾病的康复和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总览中医特色疗法是一种综合性医疗体系,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和平衡。

该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和谐,即人体的健康是由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而来的。

因此,中医特色疗法注重从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调节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主要特点中草药中医特色疗法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草药通过独特的配方和煎煮方法,发挥药理作用,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草药的使用长期以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特色疗法中。

针灸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中另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人体达到平衡和调理的效果。

针灸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提升免疫力等,并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特色疗法中一种常见的物理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身体的经络和穴位来改善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

推拿按摩在中医特色疗法中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

应用范围中医特色疗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中。

该疗法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西医结合使用,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经验与发展中医特色疗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不断发展完善。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中医特色疗法在新技术和新疗法的引入下不断进步,推动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发展。

结论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模式。

随着其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中医特色疗法有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_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指导进行判断和决策。

_。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药熏蒸是一种利用中药蒸汽熏蒸身体的自然疗法。

通过中药的挥发和渗透,使药物成分渗透到皮肤和呼吸道,达到祛湿、祛寒、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同时,熏蒸还可以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舒缓压力、调整情绪等,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预防疾病也有积极的作用。

食疗养生食疗
食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食物的选择、烹制和搭配,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

食疗具有安全、经济、方便、无副作用等特点,可以改善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食疗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延缓衰老、保持健康。

气功养生气功
气功是一种中医养生的方法,通过调整呼吸、调节身体姿势、集中精神意念等方式,达到调理气血、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效果。

气功练可以舒缓身心,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力,对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调整情绪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气功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拔罐疗法拔罐
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将罐子置于皮肤表面,利用罐内真空吸引皮肤组织,产生负压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排除湿气、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缓解疼痛等效果。

拔罐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感冒发热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拔罐疗法是一种安全、经济、方便的自然疗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中医特色疗法汇总

中医特色疗法汇总

中医特色疗法汇总正文: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分为传统针灸和电针灸两种,每种疗法又有不同的疗效和适应症。

⒈传统针灸传统针灸是指使用针具直接刺激人体穴位,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脏腑等系统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传统针灸包括手法针灸、火罐针灸、耳针等。

⑴手法针灸手法针灸是指针灸师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针刺,包括扎、捻、转等。

手法针灸可用于各种疼痛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⑵火罐针灸火罐针灸是在穴位上点燃罐内的酒精棉球或草药,通过产生热力和负压的作用来刺激经络,并起到活血化瘀、镇痛、排毒的作用。

火罐针灸常用于风湿病、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

⑶耳针耳针是将针具插入耳廓上的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耳廓反射区,达到调节全身功能的目的。

耳针常用于戒烟、减肥、失眠等方面的治疗。

⒉电针灸电针灸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加入电流刺激,通过改变针刺所引起的生物电流,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电针灸可以增加针刺的疗效,同时减轻患者的痛感,常用于中风后遗症、面瘫、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二、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使用经过炮制的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中药疗法有多种形式,包括中药汤剂、中药片剂、中药酒精提取物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情来定。

⒈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药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将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配方加水煮煎,得到药液后口服。

中药汤剂常用于热病、风寒感冒、胃肠道疾病等。

⒉中药片剂中药片剂是将中草药制成粉末,然后加入粘合剂制成片剂供患者口服。

中药片剂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等。

⒊中药酒精提取物中药酒精提取物是将中草药使用酒精进行提取得到的浓缩液,一般用于外用。

中药酒精提取物常用于皮肤病、肌肉骨骼疾病等。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揉、拍捶、推拿等手法来调节全身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特色疗法的认识与体会

中医特色疗法的认识与体会

中医特色疗法的认识与体会一、前言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

本文将从认识中医特色疗法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对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深入剖析。

二、历史背景中医特色疗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特色疗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中医特色疗法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保护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

三、理论基础1. 中医学说中医学说是指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经络、气血、精气等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及其治疗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的一种医学体系。

中医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任何疾病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中药理论中药理论是指以药性、归经、五味、功效等为基础的一套关于中药的分类和运用原则。

中药理论认为,每种中药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效,应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药物,并遵循“同治同方”、“异治异方”的原则。

3. 针灸学说针灸学说是指以经脉、穴位、气血流通等为基础的一套治疗方法。

针灸学说认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临床应用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指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草药制剂进行调配和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治疗具有温和、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指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具有无创伤、无副作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康复期的治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指通过手法按压、揉捏等技术,调节人体气血流通和代谢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
调理脏腑功能
药膳疗法通过选用针对不同脏腑功 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药材和食材,调 理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自愈能力 。
药膳的种类与制作方法
种类
药膳的种类繁多,按功效可分为补益类、活血类、理气类、清热类、温里类等。 每类药膳又包含多种不同功效的药材和食材。
制作方法
药膳的制作方法包括炖、煮、蒸、焖、烩等。制作时需将药材和食材按照一定比 例配合,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达到充分发挥药效和美味可口的效果。
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 和方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02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的基本原理
01
02
03
调整阴阳
刮痧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经 络,调节阴阳平衡,增强 机体免疫力。
疏通经络
刮痧可以消除气滞血瘀, 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不 适。
排毒泄热
刮痧可以将体内的毒素和 热邪排出体外,促进新陈 代谢,改善健康。
中医特色疗法
汇报人: 2023-11-16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特色疗法概述 • 刮痧疗法 • 药膳疗法 • 拔火罐 • 气功疗法 • 针灸疗法 • 按摩疗法
01
中医特色疗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特色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独特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段,以 及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措施,针对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的医学体系。
01
02
推拿按摩
运用手法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 行治疗,以调整机体功能状态,增强 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03
中药疗法
使用中药汤剂、丸剂、散剂等进行治 疗,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种 类和剂量。
05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法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

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

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

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

《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

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

《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

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

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

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

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

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

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

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

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

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

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

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

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

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

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

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

高血压病,取降压点。

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皮质下、交感穴等。

⑤时间取穴法: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

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络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

5.操作程序: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找出阳性反应点。

③合理舒适体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耳廓。

④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0.6cm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

⑤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3分钟。

⑥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min,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⑦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⑧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隔1-2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

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6.心病科相关疾病取穴:①基本穴位:心,神门,交感②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

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

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主治顽固性失眠。

③心绞痛: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

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冠心病、胸痹心痛。

④降压耳穴方(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王不留行籽。

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

功能:降血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⑤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王不留行籽。

主穴: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

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

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7.注意事项:①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②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③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④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⑤根据不同病症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中医特色疗法-中药足浴1.定义:足浴亦称沐足,俗称洗脚,古人称之为“濯足”,属于足疗诸法之一,也同属于中医外治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理疗保健方法。

中药足浴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选择中药配伍成方,磨粉或煎汤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中医理论基础: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理论骈文》:临睡濯足,安神静心,任三九北风寒,吾独尘埃外;温养之气足底升,濯去万千病。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脚是全身上下内外器官组织的缩影,头、手、足、四肢、躯干、眼、耳、口、鼻、咽、喉、心、肝、脾、肾、大肠......五脏六腑等等人体器官组织系统,在脚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点,经常定时热水足浴按摩刺激某些相应点部位,可有效地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平衡,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来看,在人体足部有(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6条经脉通过,且与带脉、冲脉、阳跷脉、阳维脉、阴维脉交会甚密,足部有60多个穴位。

将足部同整个人体上下内外、五官七窍、五脏六腑、肌肤皮毛筋骨沟通,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祛病健体的目的。

“精、气、神”人生三大宝中“精”为首位,足与脏腑中肾关系最甚,故有“肾主两足”之说。

而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因此,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所以“养树护根,养人护足”“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

3.中药足浴功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改善睡眠,调整血压,养生保健。

治疗范围:眩晕、胸痹、喘证、咳嗽、失眠、心悸、水肿、痹症、便秘等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4.中药足浴方法及要求:①足浴水的温度以38--40°C为宜。

②足浴的时间在30分钟为宜,足浴期间内水温要保持。

③浸泡深度至踝关节以上为宜。

④中药足浴最好的方法是在用沸水沏药时用药的蒸汽熏蒸足底部五至六分钟,后加水调温浴足。

足药浴时,如给予足部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脚或搓脚等,效果更佳。

5.注意事项:①忌水温过高,不超过40°C;②忌浸泡时间过长,在30分钟内;③饭前、饭后30min不宜泡脚,以免影响消化;④禁忌症:严重心脏病患者;脑溢血未治愈者;足部有炎症、外伤或皮肤烫伤;出血性疾病,败血症等患者;严重血栓患者;孕妇;对温度感应迟者(应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

6.中药足浴方:(1)眩晕(高血压病)①主方-平肝潜阳:磁石、石决明、蔓荆子、白蒺藜、白芍、桑枝;炒杜仲、牛膝各20克、独活20克;丹参、当归、红花5克;益母草、党参、黄芪各15克。

②清肝热:钩藤20克,茺蔚子15g,桑叶15g,菊花20g,夏枯草30g。

用法:上药加水2L煎煮取液,每日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