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治疗儿童身体上出现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独特疗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提升机体自愈能力的效果。

相比于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明显、无副作用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儿童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哮喘、遗尿症等。

同时,在儿科病症的预防上,针灸也被广泛应用。

二、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激发机体自愈能力,对儿童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草药具有疗效稳定、温和安全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

在中医儿科中,常用的中草药包括枸杞子、白术、黄芪、柴胡等,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功效。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对儿童身体的按揉、摩擦、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康复。

推拿疗法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运动障碍等疾病。

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四、食疗疗法食疗疗法是中医儿科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疾病特点,中医医师制定相应的食谱,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调节儿童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小儿腮腺炎时,中医医师会建议患儿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清热解毒的食材,如苦瓜、西瓜等,以帮助儿童清除体内湿热。

五、养生保健中医儿科强调疾病的防治兼顾,提倡养生保健的理念。

通过调整儿童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膳食、增强体育锻炼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预防常见儿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儿科还特别重视季节保健,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起居习惯,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常见疾病上拥有独特的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疾病常常是家长们最为担忧的问题。

而中医在儿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法,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器官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但又具有很强的生长发育潜力。

因此,在治疗儿科疾病时,中医会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采取温和、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药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但与成人用药不同,儿科用药讲究剂量精准、药性平和。

比如,对于小儿感冒,可能会使用一些疏风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这些中药经过合理的配伍和剂量调整,既能有效缓解症状,又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而且,中药不仅可以煎服,还可以制成口感较好的糖浆、颗粒等剂型,方便孩子服用。

除了口服中药,中医还有外治法。

小儿推拿就是备受家长们欢迎的一种。

通过按摩孩子身体上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比如,对于小儿积食,推拿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对于小儿咳嗽,推拿相应的穴位可以宣肺止咳。

而且,小儿推拿操作简单,家长经过学习也可以在家中为孩子进行日常保健。

针灸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但因为孩子对针刺可能会有恐惧心理,所以多采用较为温和的艾灸。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小儿遗尿、寒性腹痛等病症,艾灸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中医儿科中,饮食调理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病情,给予合适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体质偏热的孩子,可多吃一些清热降火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对于体质虚寒的孩子,则适宜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同时,中医还会强调饮食的规律和均衡,避免孩子挑食、偏食。

在治疗儿科常见疾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

比如,小儿哮喘,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儿童疾病,还能提供其他无副作用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1.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经典、阴阳五行学说等。

通过中医药的观察、诊断和治疗方法,医生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理解儿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 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2.1. 儿童感冒儿童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传统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固表等方法缓解症状。

比如,可以使用中药制剂葛根汤来治疗儿童感冒,该药方能较好地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

2.2. 儿童湿疹儿童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药在治疗儿童湿疹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和痒痒感。

比如,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包括黄连解毒汤等。

2.3. 儿童消化不良儿童消化不良是儿科疾病的常见问题之一,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加食欲等方法来改善症状。

比如,可以使用中药制剂保和丸来治疗消化不良,该药方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增强食欲。

3.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优势3.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质、年龄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2. 副作用少相比于西药,中医药在治疗儿童疾病时副作用较少。

中药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和动物,其成分相对温和,能够减少对孩子身体的负担。

3.3. 微创性治疗中医药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微创性治疗手段来缓解疼痛和改善机体功能。

这些治疗方法适用于儿童,能够得到他们的接受。

4. 应用前景和挑战尽管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增加,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治疗方案的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不足等。

然而,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独特优势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儿科疾病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并探讨其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现状目前,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药治疗儿童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中医药的疗效稳定可靠。

中医药治疗重视整体调理,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具有辨证施治的独特方法,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理儿童体质,增强儿童的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药对儿童的副作用较小。

中药材多为天然草药,副作用相对较小,对于儿童而言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儿童疾病中的经验积累丰富,有许多有效的处方和疗法可供选择。

二、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多由外感风邪、肺气郁结等原因导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通过祛除痰热、平肺降气的作用来缓解哮喘症状,并可进行针灸等辅助疗法。

2.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儿童发病率较高。

中医药在湿疹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湿邪困脾、热毒郁肤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解毒汤、败毒清肤汤等,通过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来改善湿疹症状,并可进行中药外洗、艾灸等辅助疗法。

3. 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小儿肺炎多由外感风寒、痰热壅肺等原因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包括银翘散、清肺排毒汤等,通过解表散寒、清热排毒的作用来缓解肺炎症状,并可进行中药蒸气吸入、拔罐等辅助疗法。

三、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挑战与机遇尽管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形式,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儿童疾病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并分析其疗效和发展前景。

一、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药常用于儿童常见病治疗中医药是一种个体化的医学体系,注重辨证施治,因此,在治疗儿童常见病时,中医药往往能够给予更精准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中药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起到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的作用。

2. 中医药在儿科病因病机解析中的应用中医药注重从病理角度探讨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于儿科疾病也不例外。

儿科疾病与成人疾病在病机上有一定的差异,中医药能够通过辨别病因和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这类疾病,中医药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治疗痰热型、气郁型等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3.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对于一些慢性儿科疾病,如小儿脑瘫、先天性心脏病等,西医药往往无法完全治愈,而中医药可以在康复阶段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能够通过调整患儿的体质和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的进程。

因此,在儿科疾病康复中,中医药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1. 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量化指标评估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并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开展的临床研究有望进一步验证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2.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除了临床研究外,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也逐渐展开。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机制、作用靶点等方面。

通过研究中医药的分子机制,加深对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首先,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儿童常见病中,中医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例如,中医药在儿童肺炎、儿童腹泻、儿童感冒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儿童肺炎时,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改善肺功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儿童腹泻的治疗中,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腹泻的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儿童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儿童感冒等疾病。

其次,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医药的治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术。

另一方面,中医药的疗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体现,不像西医药那样迅速见效。

这就需要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对中医药治疗的耐心和信心。

此外,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科学验证,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第三,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例如,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来研究中医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治疗原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疗效,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证据和依据。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儿童疾病的治疗效果。

最后,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研究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的科研项目。

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中医药儿科专科,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儿科医生和研究人员。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独具优势,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预防中的应用预防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儿童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认为,儿童体质尚未健全,抵抗力较弱,在季节变化、气候异常等环境变化下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中医药注重培养儿童的体质,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抵抗力等方法,提高儿童的免疫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二、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病的治疗中的应用1. 儿童感冒儿童感冒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药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

根据患儿的体质、症状等情况,采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薄荷、桂枝等祛寒发散的药物;对于痰湿感冒,可以采用苏子、半夏等祛痰止咳的药物。

中医药治疗感冒,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改善体质,避免反复发作。

2. 儿童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腹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

中医药认为,腹泻主要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有关。

因此,治疗时可以选用黄连、白术等药物清热燥湿,同时辅以养脾健胃的药物如山药、茯苓等。

中医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对治疗腹泻有显著效果。

3. 儿童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以调理气机、祛痰止咳为主要手段。

中医药认为,哮喘主要与气机紊乱、痰湿阻塞有关。

治疗时可以选用麦冬、贝母等药物清热化痰,辅以柴胡、防风等药物调理气机。

中医药治疗哮喘,可显著缓解哮喘发作,减少使用激素等西药的需求。

三、中医药在儿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除了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外,中医药还在儿童康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儿童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下,中医药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技术帮助儿童恢复健康。

中医药的康复疗法独特,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对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中医药的疗效和治疗方法。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的治疗理念源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

在中医看来,儿科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导致了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主要关注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使用中草药来治疗儿科疾病。

根据每个患儿的体质和疾病病因的不同,中医师会对中药进行个体化的配方。

中药可以通过煎煮、蒸馏、浸泡等不同的煮法来提取有效成分,进而发挥药效。

中药治疗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但其疗效持久且对体内有调节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关节炎和哮喘等疾病,针灸常常可见较好的效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特有的疗法,通过手法的刺激和按摩来调节气血流通,消除病理因素,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病痛,促进康复。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的调节对于病情的影响。

针对儿童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中医师会给出相应的食疗方案。

比如,对于脾虚食积的儿童,可以适当进食易消化、温补的食物来增强脾胃功能。

三、中医在儿科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儿童感冒发热:感冒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发热是寒邪侵袭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常常采用川贝、银翘、藿香等中药进行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促进疾病病程的缩短。

2. 儿童湿疹: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湿热蕴结是湿疹的主要病机。

中医治疗湿疹常采用黄连、连翘等中药外用,以清热解毒,祛湿消痒为主要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儿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以期推动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

1、肺系疾病肺系疾病主要指现代医学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小儿呼吸道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

孩子发烧到普通医院去看,到医院的孩子10个有8个都要输液,仿佛这是西医唯一的最快最好的办法.每次输液后没胃口吃饭,汗多,过几天虽好些,但不久就会反复。

而中医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风寒风热食积等的不同症候,对证治疗,更有针对性。

2、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

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

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

当然脾系疾病还可应用的特色有效疗法远不止推拿,如刺四缝应用于小儿厌食、积滞和疳证;温中化湿类中药敷脐对于寒湿和脾虚泄泻疗效卓著。

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遍应用。

3、小儿哮喘小儿哮喘,祖国医学认为喘有宿根,痰为致病关键。

而本病又和小儿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肺常不足,“肺为贮痰之器”;肾常虚,肾不纳气则喘,反复迁延不愈。

因本病牵涉脏腑较多,病理过程复杂,治疗当综合考虑,全局调理。

发作期平喘为要,应用化痰降气药物,结合祛除致病因素,如清热解毒化瘀;缓解期固本为主,应用健脾补肺益肾药物。

同时肾气在哮喘的发病中尤为重要,本病多在寒冷的冬季发作,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肾藏元阳,冬季阳气最虚,万物闭藏,气失摄纳,加之本有宿痰伏肺,遇感引触而喘发矣。

夏季阳气极盛,正好相反。

这就有了哮喘的“冬病夏治”之说,夏天应用化痰消积药物敷贴背部肺俞穴,可以减少哮喘的发作。

4、温热疾病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

温热疾病多为外感邪毒、甚至疫疠之气侵袭,这些疾病在《温热论》、《温病条辨》等代表著作中有详细论述。

其中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中的论述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对温热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小儿高热阶段,解毒是重要的治法,应用石膏、大青叶、贯众、藿香、佩兰等药频频服用,能够起到缓慢退热的效果。

同时还可配合应用“釜底抽薪”法,应用大黄、虎杖等清热解毒药物灌肠,也能获得较好的退热效果。

同时在此阶段,可加用蝉蜕、钩藤、白僵蚕等袪风止痉药物,以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5、发疹疾病小儿发疹性疾病多见,很多皮疹和发热并见,或先后出现,如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湿疹;也有单独出现,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这些疾病的辨证治疗多参照《温热论》中提出的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早期发热阶段,可用发散、清热、解毒药物,后期皮疹出现,可在解毒清热基础上加用凉血散血药物。

如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过程,早期多由感冒诱发,应用银翘散;至皮疹出现,而表证仍见,可加用犀角(水牛角)、生地等;表证消失,皮疹反复,应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合理处方用药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的全部过程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和预见性,叶天士关于卫气营血传变的论述,奠定了他在温热发疹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地位,这些论述成为学习中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

常用外治疗法一、贴敷疗法贴敷疗法具有通络化痰作用,具备针灸、理疗的特长,在儿科肺系疾病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将白芥子和面粉按照1:3比例混合,用温水调成糊状,平铺于毛巾上,敷于背部(上至第一胸椎,下至第7、8胸椎,左、右以腋后线为界),日1次,每次15-20分钟,使药性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激发经络系统功能,达到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作用。

应用于支气管炎、肺炎。

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是指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在病情缓解的夏季,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采用温阳补益的方法,从而驱散体内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治疗宿疾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作为基本处方,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重点推荐: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三、小儿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该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

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睡眠障碍等症。

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四、直肠滴注疗法直肠给药最早见于汉代。

上世纪80年代直肠滴入疗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才教授发明,保留灌肠改进成为直肠滴注,也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改革创新。

其方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于直肠滴注疗法。

直肠滴注疗法主要有以下优点:治疗过程方便快捷,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依从性良好。

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直肠滴注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而直肠滴注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两倍。

根据中药辨证论治立方之中药免煎颗粒按比例配置成100~150mL,每日直肠滴注2次,1岁以内40~60mL/次,1~4岁80~100mL/次,4~6岁以上120~150mL/次,药液温度38℃~40℃之间,过低、过高都会刺激直肠黏膜,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温度过高会烫伤直肠黏膜,引起黏膜损伤。

治疗时注意给药深度。

小儿的直肠长度为6cm~15cm。

所以选择的直肠给药深度应为7cm~12cm。

给药过浅药液容易外泄,且直肠下部感受器最多,上部较少,所以深度一般以直肠下部7cm以上为宜。

滴速控制在20~30滴/分钟,以患儿舒适为度。

直肠滴注疗法可用于小儿不同系统疾病的治疗。

如高热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小儿腹泻、细菌性痢疾、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注意,心功能衰竭患者及严重肛门疾病者不宜使用直肠滴注疗法。

( 1)白芥子3份、细辛2份、甘遂1份、皂荚1份、五倍子3 份、冰片0. 05 份, 共研细末。

每次1~ 2 g, 姜汁调成糊状, 敷于双肺俞, 外用胶布固定, 于三伏天每伏1次, 每次2~ 4h。

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虚证兼痰浊内郁者。

( 2)五倍子粉10 g, 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 睡前敷脐, 每日1次, 连用5~ 7 d。

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各证型多汗者。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咳嗽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防御反射,宝宝在早上起床时,如果有几声轻微的咳嗽,是清理积存在呼吸道的黏液,父母不必担心。

但宝宝如果频繁咳嗽,就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因为咳嗽是感冒、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的前期表现。

因此,如果宝宝咳嗽较频繁,并伴有气喘、呼吸困难,或者出现持续沙哑的咳嗽,父母就应该带他就医诊断治疗。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小儿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用了很多消炎药、抗病毒药也迁延难愈,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

用中医理论解释,多数情况是小儿肺热未除,单纯抗病毒、消炎治标不治本。

外邪(受凉)入侵,宝宝阳气过盛而易化实热,阴津不足易化虚热,肺常不足则热邪易于克肺脏,引起肺热。

孩子久咳不愈,有些家长会想到试试中医吃吃中药,但也有些人心存顾虑,小孩子能吃中药吗?孩子完全可以服中药,而且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咳嗽上有特别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小儿咳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肺热咳嗽,可以用清肺的桑杏汤;如果是发热引起的咳嗽,可以用清热的银翘散;如果是肠胃型感冒为主的咳嗽,可以参苓白术散……而且,中医治小儿咳嗽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差异性治疗,3岁和5岁的孩子用量不同,瘦弱的和强壮的孩子用量也不同。

孩子之所以容易咳个不停,关键还在于孩子的身体弱抵抗力差,所以在为孩子止咳的同时,通过中药内服、中药雾化、中药外敷、推拿捏脊等疗法,帮助孩子健脾健胃,从根本上改善孩子体质,增强孩子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