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特色疗法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的急症,由于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差,且汗腺也未发育完全。
所以较成人而言更容易发热,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脱水、心率增快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
临床上治疗小儿发热通常以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广泛应用,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作用显著,大大缩短了患儿治疗的周期,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中医特色疗法1、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因简单方便易行,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不受设备和医疗条件限制等,在临床应用广泛。
在小儿发烧时,家长可以帮孩子做清天河水、退六腑及清肺经。
清天河水操作时选用清水做介质,方法如下:从小儿手掌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为一次,1岁以下清100次左右,1-3岁清300-500次,3岁以上可以清800-1000次,建议操作3-5分钟,休息5分钟再操作,视发热情况一天可操作1-3回,此穴位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除烦的作用,这个穴位比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发热;退六腑操作时,以食、中二指指腹,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推至掌根,为一次,次数同上,退六腑性寒凉,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等实热均有效;清肺经操作时使用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尖;反之补肺,每次推100-500次,适用于外感发热以及肺胃实热引起的发热。
2、中药贴敷疗法:中药贴敷疗法是将所需要的药材磨成粉状,然后调制成糊状,敷贴在穴位上,可以起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发热的患儿可以选择麻黄,桂枝、葛根、薄荷,冰片适量,贴敷大椎、膻中、涌泉、曲池等穴位。
3、沐浴法: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外表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因为小儿的肌肤比较柔嫩,皮肤的温度也会高于成人,且皮肤角质层没有成年人发达,这就导致皮肤的渗透作用较强,所以药浴可以加速药物的透皮吸收,加速患儿的体温降低。
首先将发热洗药包主要含青蒿、柴胡、连翘等中药,放入开水中(约1500ml)闷泡5-10分钟,然后加入冷水稀释至患儿皮肤可接受的温度,一定要注意避免烫伤患儿,药浴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用药液洗浴或擦浴,不但可以达到物理降温的意义,同时药物经皮吸收具有良好的退热的作用。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治疗儿童身体上出现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独特疗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提升机体自愈能力的效果。
相比于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明显、无副作用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儿童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哮喘、遗尿症等。
同时,在儿科病症的预防上,针灸也被广泛应用。
二、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激发机体自愈能力,对儿童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草药具有疗效稳定、温和安全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
在中医儿科中,常用的中草药包括枸杞子、白术、黄芪、柴胡等,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功效。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对儿童身体的按揉、摩擦、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康复。
推拿疗法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运动障碍等疾病。
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四、食疗疗法食疗疗法是中医儿科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疾病特点,中医医师制定相应的食谱,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调节儿童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小儿腮腺炎时,中医医师会建议患儿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清热解毒的食材,如苦瓜、西瓜等,以帮助儿童清除体内湿热。
五、养生保健中医儿科强调疾病的防治兼顾,提倡养生保健的理念。
通过调整儿童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膳食、增强体育锻炼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预防常见儿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儿科还特别重视季节保健,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起居习惯,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常见疾病上拥有独特的疗法。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儿科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与方法治疗儿童疾病的专科。
相比于西医儿科,儿科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治疗一些西医难以解决或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儿科中医的优势病种,具体分析如下:1.小儿咳喘小儿咳喘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西医常用止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药物来治疗咳喘,但往往只能缓解病情,无法根治。
而儿科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从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综合分析患儿的病情,并根据患儿的体质差异,采用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来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2.小儿湿疹小儿湿疹是指皮肤潮湿、出现红斑、糜烂、瘙痒等症状的疾病。
西医常通过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来治疗,但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而儿科中医强调通过调整患儿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来治疗湿疹。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中医穴位按摩等,通过调节患儿的体质,温里力强,使湿邪得到驱除,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3.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加、呈水样、稀烂、呈较黄色等症状。
西医常用止泻药和补充水分电解质等方法治疗,但往往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
而儿科中医强调从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中药调理、脐疗、针刺等方法来治疗。
中医认为腹泻大都与脾胃功能不正常有关,通过中药调理能够达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患儿的体质,从而根治疾病。
4.小儿夜啼小儿夜啼是指婴幼儿在夜间睡眠时频繁啼哭、难以安抚的症状。
西医常通过确定原因,如饥饿、疼痛等来进行治疗,但往往无明显效果。
儿科中医认为夜啼是由于脾肾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通过中药调养脾肾、调理气血,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患儿的体质,达到安抚患儿的效果。
总结来说,儿科中医对于一些西医难治或无法根治的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
不同于西医的病因学,儿科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病机,针对患儿的体质特点、病情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儿科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体质,改善患儿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将选好的中药研磨成细末,加入 适量的醋或酒调匀,制成膏状。 膏状药物应易于涂抹、粘附在穴 位上,且不易脱落。
穴位定位与消毒
穴位定位
根据患儿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穴 位进行敷贴。常用穴位有大椎、肺俞 、足三里等,具有调理气血、扶正祛 邪的作用。
穴位消毒
在敷贴前,应对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 毒,以防止感染。消毒方法可采用酒 精棉球擦拭或碘伏消毒。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中药穴位敷贴在其他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拓宽其应用领域 。
对儿科临床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穴位敷贴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外治法,能够提高儿科疾病的 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丰富治疗手段
中药穴位敷贴为儿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丰富了儿科临 床的治疗方法选择。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中药穴位敷贴的优势与局限性
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中药穴位敷贴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 差异,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敷贴时间限制
中药穴位敷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对 于急性病症可能不够迅速。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刺激性症状, 需要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标准化建设
制定中药穴位敷贴的操作规范和治疗标准,提高临床应用的 规范性和科学性。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药穴位敷 贴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 综合治疗:将中药穴位敷贴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 合,形成综合治疗体系,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新药研发
研发具有更高疗效和更低副作用的中药穴位敷贴新药,满足临床需 求。
中医儿科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与调理

中医儿科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与调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中有着独特的特色疗法与调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与调理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一、中医儿科特色疗法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儿童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等,中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包括中药汤剂、颗粒剂和贴敷等。
中药汤剂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配制而成,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改善疾病症状,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颗粒剂则更加方便使用,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调整,达到遏制疾病发展的效果。
贴敷方法则是使用中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以起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等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对于儿科疾病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儿科中,通过对儿童特定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调理儿童的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功能,缓解儿童的不适症状。
在实践中,中医针灸常用于儿童的消化不良、失眠多梦、抵抗力低下等疾病的治疗。
针灸疗法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操作,确保使用安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独特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对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儿童是生长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快。
通过中医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免疫系统发育等,从而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
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摩腹、点穴等,通过按摩可以调理儿童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二、中医儿科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对于儿科疾病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通过对儿童体质和疾病的辨证施治,推荐特定的饮食调理方案。
例如,对于脾虚型的儿童常见的食欲不振、便溏等问题,中医会建议适度进食温补、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小米粥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对儿童的肠胃造成伤害。
儿科特色治疗方法简介

儿科特色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特色:
1、穴位贴敷(适应症: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哮喘、口舌生疮、泄泻、便秘、呃逆、腹痛腹胀、多汗);
2、小儿推拿(适应症:免疫力低下、发热、咳嗽、小儿泄泻、腹胀腹痛、便秘、呕吐);
3、扶阳罐(适应症:免疫力低下、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腹痛腹泻);
4、中药膏方(适用症:抵抗力差、易感冒发热、慢性咳嗽、厌食、消化功能欠佳、多汗);
5、中药熏洗(适应症:小儿病理性黄疸);
6、艾灸(适用症:小儿泄泻、呕吐);
7、中药免煎颗粒(优点:小儿中药免煎颗粒量小,易予控制液体量,即冲即喝,使用方便,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而产生耐药)。
二、振动排痰仪
通过微波震动的方法,帮助痰多不易咳出的患儿尽快将痰液排除体外,减少患儿痰阻气道的风险,使小婴儿免受反复负压吸痰的的痛苦,提高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三、检查项目
骨密度检查、微量元素检查、过敏原检查、免疫功能检查。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精)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一、拇中指十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婴幼儿湿疹是临床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目前虽然中西医方法较多, 短期疗效较好, 但往往疗效不巩固, 易反复发作或加重, 很难从根本上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外涂,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药物经皮吸收量较成人多, 全身长时间应用经吸收可产生柯兴氏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副作用,而该病的中成药味苦,口感不佳,婴儿拒服,喂药非常困难,使家长为难。
近年来由于药费不断上升, 毒副作用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喜爱传统的推拿疗法,其治疗原理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并以经络的传导理论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点部位, 激发经络传导感性增强, 以利于疏通经络, 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诊,不但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也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特点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的设备,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操作,既减少患儿服药的痛苦, 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湿疹的同时,使皮疹得到改善,其脾、胃、肠都得以保健,免疫力增强了。
二、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即西医的“小儿腹泻” 。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如积滞、泄泻等疾病。
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 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方法如补脾法、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疗。
三、刺四缝或推拿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
四、贴敷疗法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支气管哮喘、过敏体质患儿。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目录1. 拔罐法 (2)2. 耳穴压豆 (5)3. 穴位敷贴 (7)4. 中药灌肠 (9)5. 中药夕卜敷 (12)6. 艾灸 (14)7. 雾化吸入 (17)8. 针灸疗法 (19)9. 熏洗 (23)10. 推拿 (25)11. 刮痧 (28)12. 换药 (30)1. 拔罐法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1.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2. 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5. 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二)目的1. 缓解急慢性疼痛2.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五)告知1. 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 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六)物品准备1. 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玻璃管、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2. 治疗单、手消毒剂(七)操作程序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2. 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3.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4. 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5. 常规留罐10-15min 后起罐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7.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8. 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3.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4. 乙醇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5.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6. 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2. 耳穴压豆概述: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
儿科主要特色疗法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有着剧烈的行业竞争。
中国各地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
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因此我们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了以下几种主要的特色疗法以增强我科室影响力。
首先,我们科室率先开展了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的治疗方法源于明代,十一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在五行,经络理论指导下应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制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方法。
鉴于其副作用小,小儿配合程度高,易于家长接受等的优点,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各种常见疾病中取得了家长比较满意的疗效。
小儿推拿在儿科常见疾病如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脱肛,感冒,斜颈,落枕,遗尿等有较好的效果。
同时,儿科捏脊能较好的提高小儿免疫力。
在儿科治疗中其治疗比例达15%。
其次,我们广泛开展了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与药物相比,具有不经过肝肾代谢,无胃肠道负担,无痛苦更天然优点,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简便价廉的优点,利于家长和患儿接受。
我科开展的穴位贴敷疗法如敷天突,敷
脐,敷涌泉,三伏贴,敷背穴等,在患者间获得广泛好评。
其治疗比例高达90%。
其三,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灌肠从直肠给药,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患儿能较好配合的优点。
中药灌肠退烧温和,持久,稳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通便的作用,既治标又治本,体温下降后不易反弹。
在发热病人中灌肠疗法使用率达到60%。
最后,我们科室最新开展了小儿刮痧疗法,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刮痧特制器具和手法,蘸取一定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磨砂,使皮肤出现红色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变化,而达到活血刮痧的作用。
小儿刮痧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发热,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
其使用率约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