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_谢科范

合集下载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拥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产业,特别是三大城市群——杭州、宁波、温州,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导致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差异。

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各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浙江省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为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可以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三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深入分析其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城市在创新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差异性,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落脚点和战略方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研究还有助于深化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认识,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空间差异,通过量化评估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发展现状,指导未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展 状 况 、态 势 、水 平 自然 而 然 地 成 为整 个 城 市 发 展 状 况 、态
势 、水平 的基本表征。 广义的创新 型城 市 ,是指在城 市政府 的 引领 和组织 下 。 整个城市形成 勤于学 习 、善于 思考 、鼓励创 新 、宽容失 败、 倡导竞争 、包 容梦 想的文 化氛 围,城市居 民具有 崇 尚创 新 、
重视所有企业 以技术创新作 为基本发展动力的基础上 ,将创 新活动扩 展到城市工作 的方方面面 。换言之 ,创新型城市是 由创新型地方政党组 织 、创新型城 市 ( 城区 )政府 或机关、 创新型地 方社会 团体 、创新 型企业 、创新 型学术 研究机 构、 创新型学校 、创新型医院、创新型军营等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 创新主体不但包含城市 的所有企 业 ,而且 还包含城市 中的党
开展 “ 年展 望项 目” 和 “ 学 公 司 项 目” 青 教 , 创意产业 鼓励青年在创建创新型城 市中发挥 作用 。引 和传统金 伦敦 导知识在组织机构与个人 之间 传播 ,更好地 融服务业 应用于创新过程 。促进 大学、学生 与企业之 并举 间的合作 。建起学校 一产业 一研究所 之间有 效 的创新平 台和运行机制。
以科学城 2 0世纪 7 0年代,韩 国政府在大 田市开发建设 创建亚洲 大田 大德科学城。大德科学城现 已形成 了具有一 新硅谷 定规模的专业化科研基地和 高科技企 业孵 化 基地 ,成为大田经济发展 的助推器和原动力。
向 往创新 的强烈精神追求 ,各个社会 实践 领域普遍实施 自主 创新战略 ,以各行各业 的全面创 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推 动城市走 上跨越式的可持续 发展轨道。广义的创新型城市在
20 0 5年 1 ,国务 院发 布 《 2月 国家 中长期科学 和技 术发 展规划纲要 (0 6— 00 》 20 2 2 ) ,以增强 自主创新 能力 为主 线 , 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 目标 ,对我 国未来 l 5年科学和技 术的发展做 出了全 面规划和部署。纲要指出 ,到 22 0 0年 ,我 国科技发展的总体 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 著增强 ,科技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 障国家安全 的能力显著增 强 ,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 的支撑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 术研究综 合实力显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 进入创新 型国家行列 ,为在本 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 技强 国奠 定基 础 。 国外实施创新型城市 战略的情况表明 ,实施创新型城市 战略是全社会参与 、全方位 全过程联动 的城市整 体创新 ,反 映了城市创新力从萌发 、活跃 到逐渐 成熟的一个循序渐进 的 发展过程 ,而培育和激发城市创新力 则需 要一系列多层次 的 方法 和措施。20 0 6年 1月 ,在全 国科技大会上 ,国家主席胡 锦涛发表题为 《 坚持走中国特色 自主创新 道路为建设创新型 国家而努力奋斗 》 的重要讲 话 ,进一 步明确建设创新型 国家 的 目标 。深圳 、北京 、上海 、合肥等城市 陆续 按照 自己城市 的特 色制定 了相关 的发 展思路 ,明确了创建 “ 创新 型城市 ”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梯度分析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梯度分析

系统结构
运行机制
北京
以企业 特 别是高 新 技术企 业 为主 体
技术研发 系统 、成 果转 化 系统 、中 介服 务系 统和 宏 观调控系统
着重 解 决 以 创 造 性 知 识 等作 为 研 发 投 入 的 成 果 分配 问 题 并 优 化 创 新 资 源配置
第一
上海
以企业 为 主体, 组织 体系高 度 开放
越 性
江苏
0.241 7 0.194 3 0.216 4 0.201 6 0.190 1
权 辽宁 0.084 5 0.100 5 0.068 9 0.074 8 0.066 5
值 湖北 0.074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83 2 0.082 0 0.092 1 0.094 6
吉林 0.025 8 0.024 8 0.044 7 0.029 8 0.027 0
2 各梯度典型区域 技术创新体系概况
一个区域在地理 、历史 、文化和经济等条件既 定的情况下 , 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主要受制于 创新体系各种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协调程度 。 为分析我国不同梯度技术创新体系能力的差距 , 从 3个梯度内选取 6个创新绩效显著或发展势头
收稿日期 :2008 -12 -21. 作者简介 :聂美贞 (1985 -), 女 , 广东江门人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基金项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7GXS1D021).
表 2 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排序结果
组织 系统 运行 创新 政府
框架 结构 机制 模式 职能
重要性权值 0. 300 6 0.281 5 0.238 5 0.064 9 0.114 5
北京 0.285 4 0.323 2 0.306 9 0.290 3 0.337 8

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湖北省城市创新能力差异分析及创新模式选择

湖北省城市创新能力差异分析及创新模式选择

基础 上 就 湖北 省 主要 城 市城 市的创 新 模 式 的 选择 提 出 了个人 的看 法 。
关 键 词 : 新 能力 ; 创 差异 分 析 ; 新 模 式 创
在经 济 全球 化 和 新 科 技革 命 两 大 力量 的驱 动 下, 际竞 争 与 国
创 新 能力 。由于 各指 标 变 量 的 单位 不 统 一 , 先 采 用标 准 化 方法 首
一O0 4 —11 0 .5 4 .4 8 03 3 .5 8 一O6 1 .7 6 04 2 .3 8 一 .1 2 0O 4 —08 5 .9 2 07 8 .7 2 1O 6 .1 1 05 8 .9 4 13 3 .2 5 一 .7 5 O0 7 02 2 .3 5 一O3 6 .6 2 O1 7 .4 7
战 略 ,本 文 还 将 在 综 合 因 子得 分 的基 础 上 对 样 本 城市 进 行 聚 类
分析 。
2评 估 结 果 .
( ) 市创 新 能 力评 价 的 指标 体 系 一 城
城 市 创新 能 力 是 指 城 市将 知识 、技 术 等 资 源 要 素 重新 整 合
创 造 出新 知 识 和新 技 术, 将其 转 化 为 生 产力 创 造 出新 产 品 的能 并
Ⅵ . s zsc m ww z d z .o f
E mah fd z( 2 .o — i zs z s 1 6 c m
湖北省城 市创新能力差异分析及创新模式选择
口 申 美玲 中南财 经 政 法大 学 工 商 管 理学 院

要 : 建 城 市创 新 能 力 指标 体 系, 用 因子 分 析 法 和 聚 类 分析 法 对 湖 北 省 主要 城 市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定 量评 估 和 差 异 分 析 ; 此 构 运 在

珠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一、引言珠江三角洲城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地区内拥有深圳、广州、珠海、中山、佛山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且作为一个经济带的形式扩展到台湾。

在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通常将其视为产业发达、市场有活力、企业创新基础扎实,并表现出相对高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城市创新能力角度对珠江三角洲城市进行分析。

二、城市创新能力分析城市创新能力一般可以体现在城市的初创企业数量、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集聚情况、创新能力支持条件等方面。

从这些方面来考察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创新能力,以期了解其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

1.初创企业数量初创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来源,珠三角拥有丰富的初创企业资源,尤其在深圳,已成为其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创新工场等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拥有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与整个中国相当。

今日头条、蚂蜂窝等知名科技企业也在珠三角落地,带来一定的初创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需求。

2.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科技创新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角度考察。

珠三角地区加大投入,加速创新,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都将其创新中心建在珠三角,相继成立科技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等,高端产业所需的超越性的科技研发人才在这里也得以集聚。

这些活动都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人才集聚情况科技创新需要配合定制化服务的人才支持,人才集聚情况成为区域内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进入珠江三角洲的高端人才不断涌入,在这里找到了创新的平台,这也为这座城市打下了强有力的创新基础。

这一切的迅速演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中来。

4.创新支持条件很多人认为创新支持条件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比较重要的一组指标之一,体现在创业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

在珠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前后端创新服务链,创新政策齐全奏效,为各类创新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政策强大的支持力度为珠三角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保障。

两大经济圈城市创新能力分析

两大经济圈城市创新能力分析

两大经济圈城市创新能力分析[摘要]本文基于城市创新能力,根据城市创新相关的理论,选取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城市群体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提升不同城市群体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两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1 引言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建设城市创新系统和制定城市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小组2001年开始每年出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中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与比较分析,但其主要关注省级尺度的创新分析,并非从城市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在此通过对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共31个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城市群体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提升不同城市群体创新能力的建议。

资料来源是国家、省和各个城市2011年《统计年鉴》。

2 城市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的比较分析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给出创新的定义,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内部自行发生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

后来,大量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将知识、技术等资源要素重新整合,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

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知识、技术发展等综合能力的反映,是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表现,需要以城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科研、教育文化和技术环境等4个方面来构成其支撑体系。

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城市创新的基础,为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而城市创新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本文选取两大经济圈共31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金华、合肥、马鞍山22个城市,进行城市创新能力经济基础支撑比较分析。

城市创新能力的动态仿真研究

城市创新能力的动态仿真研究
的 。
当前 , 国内 外 学 者 对 城 市 创 新 系 统 评 价 的 研 究 大 多从 创 新 能 力 和 创 新 活 力 两 个 方 面 展 开 。英 国 学 者 C a lsLa d y用 9个 指 标 建 立 了 城 市 创 新 活 力 评 价 h re n r 体 系E ] h r lr a从 创 造 性 劳 动 力 、 科 技 、 1 。C a d Fo i 4 d 高 创 新、 多样 化 等 角 度 提 出 了创 新 力 指 数 , 用 这 些 指 数 对 并 美国 8 1个 都 市 进 行 了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 谢 科 范 等 从 创 新 投 入 和 创 新 产 出 两 个 方 面 建 立 指 标 体 系 , 对 我 并
宋延 广 , 如 银 龙
( 国矿 业大 学 管理 学院 , 苏 徐 州 2 1 1) 中 江 2 1 6
摘 要 :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 用 S S 1 . 采 利 P S 3 0软 件 选 取 了 7个 指 标 , 以 评 价 城 市 创 新 系 统 的 创 新 能 力 , 而 用 进
5个 子 系 统 构 成 。 ( ) 融 子 系 统 。金 融 部 门 的 主 要 作 用 是 为 城 市 1金
F e ma r e n明 确 地 提 出 了 国 家 创 新 系 统 的概 念 。他
1 城 市 创 新 系 统 分 析
L n v l强 调 创 新 系 统 是 一 个 由 元 素 和 关 系 组 成 u d al 的 系 统 , 个 具 有 正 反 馈 结 构 和 再 生 结 构 的 动 力 学 系 一 统 , 果 关 系 、 极 和 消 极 的 循 环 是 创 新 系 统 及 其 子 系 因 积 统 的 特 征 。并 且 这 里 的 因 果 关 系 和 反 馈 结 构 是 相 互 作 用 、 综 复 杂 的 。 它 们 不 可 能 是 单 边 的 、线 性 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6 -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09 年第 1 期
1. 城市创新系统投入分析
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 就 , 需 要 投 入 相 应 的 人 力 、 资 本 和技术 , 然后通过城市创新主体间的运行环节有效 地 将 创 新 要 素 结 合 , 以得到相应的创新产出 , 包括创新产品 , 创新产业和创新环境 。 人力 、 资本和技术是城市创新系统投入 的 3 个 基 本 要 素 , 各 个 城 市 由于科研实力 、 经济基础和创新背景的不同使 得 其 创 新 投 入 也 存 在 较 大差异 。 本文对 18 个城市创新系统的人力 、 资本 、 技术投入进行比较分 析时 , 分别选取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 ,R&D 投入经费和专利授权 量 3 项指标予以比较 , 其比较分析结果如表 1 投入列所示 。 从 表 1 可 以 看 出 ,在 人 力 投 入 方 面 北 京 、武 汉 、上 海 分 居 第 一 、二 、 三位 , 其余城市的人力投入都相差不大 。 并且北京的 R&D 经费 投 入 最 多 , 达到 450 亿元以上 , 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和深圳 , 也 都 达 到 和 接 近 200 亿元 , 广州 , 天津 、 南京 、 武 汉 和 杭 州 的 投 入 在 50~100 亿 元 之 间 , 其 余城市均未达到 50 亿元 。 另外 , 在专利授权量方面上海 、 深圳和北京最 多 , 广州 , 杭州等城市居中 , 兰州 、 南昌和合肥最少 。 从 以 上 18 个 城 市 创 新 系 统 的 投 入 指 标 比 较 分 析 发 现 , 北 京 、 上 海 投入的人力 、 资本 、 技术最为均衡 , 并均居于全国前列 , 说 明 这 些 城 市 比 较重视城市的创新能力建设 , 投入力度相对较大 。 广州和深圳在资本和 技术上投入较多 , 但是人力投入上有所欠缺 。 在投入上相对最为缺乏的 城市是兰州 、 南昌和合肥 。 2. 城市创新系统产出分析 城市创新系统的产出需要以企 业 为 主 体 完 成 , 而 企 业 的 创 新 产 出 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的产值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和 对 企 业 经 济 效 益 的 提 高 。 本文将城市创新的产出划分为产品创新 、 产业创新和城市环境创新 3个 层 面 ,并 分 别 选 取 新 产 品 产 值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和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3 项指标对 18 个城市的创新系统产出进行比较分析 , 比 较 结 果 如 表 1 产出列所示 。 从 表 1 可 以 看 出 ,上 海 、天 津 、北 京 、深 圳 的 新 产 品 产 值 较 高 ,中 西 部一些城市的新产品产值较低 , 如长沙 、 郑州和兰州等 。 而且 , 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在全国也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 , 东 部 一 些 沿 海 城 市 的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较 高 , 特 别 是 深 圳 和 上 海 位 居 全 国 前 列 , 分 别 达 到 6000 亿元和 4000 亿元 , 中西部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普遍较低 。 另外 ,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上 海 位 居 全 国 第 一 ,北 京 、广 州 、深 圳 和 天 津 分 居 第 二 、三 、 四 、 五位 , 最少的城市为合肥和南昌 。 从 18 个城市创新系统产出指标比较分析 中 可 以 发 现 , 全 国 城 市 创 表 1 18 个城市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模型指标比较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建设城市创新系统和制定城 市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 通过对重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 比较分析, 可以发现各个不同城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 势 , 对决策者提出城市创新发展对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本文根据城市创新活力理论和欧盟总体创新指数拟 定相关方法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钻石模型和城 市 创 新 系 统 投 入 产 出 模 型 , 对 全 国 18 个 城 市 的 创 新 能 力 进行比较分析, 以反映各城市创新能力的不同层次和侧 面 ,并 根 据 比 较 分 析 提 出 各 城 市 提 升 其 创 新 能 力 的 途 径 。 文中所涉及各指标数据均来 源 于 北 京 、天 津 、上 海 、哈 尔 滨 、南 京 、合 肥 、杭 州 、南 昌 、济 南 、郑 州 、武 汉 、长 沙 、广 州 、 深 圳 、 成 都 、 重 庆 、 西 安 和 兰 州 18 个 城 市 《 统 计 年 鉴 》 和 城 市所在省份 《 统计年鉴 》2007 年的截面数据 。
新 产 出 能 力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区 域 性 差 异 ,中 西 部城市的创新产出能力远低于东部一些 沿 海 城 市 ,尤 其 是 上 海 、深 圳 、北 京 和 广 州 的 创新产出能力远远高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 平 。 究 其 原 因 ,一 方 面 是 因 为 这 些 城 市 投 入 的人力 、资 金 和 技 术 创 新 要 素 较 多 ,另 一 方 面是由于该类城市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 支 撑 ,为 城 市 的 创 新 产 出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外 部条件 。
R&D ( ) 456.48 94.56 25.70 256.78 67.96 32.87 52.46 28.51 42.09 37.52 53.87 39.86 99.50 190.85 43.21 41.50 25.60 6.62 @ () ( ) ( ) ( ) 7870.30 4359.15 2094.10 10366.37 2773.78 1073.86 3441.51 1184.57 2185.09 2001.50 2590.00 1790.66 6073.83 5813.56 2750.48 3491.57 1473.68 638.47
为 完 整 地 提 出 了 城 市 创 新 活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屠 启 宇 、王 成 至 ,2004 )。 兰 德 瑞 认 为 活 力 是 一 个 城 市 需 要 为 实 现 生 存而聚集的基本力量和能量 。 创造性是对活力的刺激 , 它 通过创新而得以持续存在下去 。 活力涉及主动程度 、 互动 程 度 、交 流 交 往 和 交 易 水 平 等 。 根 据 活 力 的 不 同 形 式 ,分 解 为 经 济 、社 会 、文 化 和 环 境 4 个 层 面 。 本 文 根 据 这 一 理 论提出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钻石模型 , 如图 1 所示 。 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产生新的设想, 并将其转化为 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 。 城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 需 要 以 城 市 的 经 济 基 础 、社 会 科 研 、教 育 文 化 和 技 术 环 境 4 个方面来构成其支撑体系 。 经济基础作为城市创新的基石, 为创新提供必要的 经济支持, 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城市的经 济发展, 因此城市经济基础和城市创新能力有着相辅相 成的互动关系 。 本文对 18 个城市创新能力经济基础支撑 作 比 较 分 析 时 ,选 取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作 为 其 衡 量 指 标 , 该指标不仅能充分反映一个城市发展状况, 而且能体现 城市总体经济水平 。 18 个 重 点 城 市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比 较分析情况如图 2 所示 。 从图 2 可以看出, 深圳、 经济基础支撑 社会 广 州 、 上 海 这 些 沿 海 城 市 的 人 教育 科研 文化 城市创新能力 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 支撑 支撑 而 杭 州 、北 京 、天 津 ,南 京 、济 技术环境支撑 图 1 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 南 次 之 , 中 部 城 市 如 武 汉 、 长 钻石模型 沙 、郑 州 等 居 中 ,西 部 部 分 城
市 如 兰 州 、西 安 、重 庆 等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较 低 。 城 市 创 新能力经济基础的支撑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 并大 致分为 3 个层次: 东部一些沿海城市的创新能力的经济 基 础 较 好 ,中 部 城 市 的 经 济 基 础 居 中 ,而 西 部 部 分 城 市 创 新能力的经济支撑基础欠佳 。 另 外 , 在 其 他 支 撑 条 件 方 面 , 有 以 下 分 析 :(1 ) 从 科 研 机 构 来 看 ,根 据 统 计 ,北 京 、上 海 、兰 州 的 独 立 科 研 机 构 较 多 ,广 州 、杭 州 、西 安 、天 津 次 之 ,南 昌 、郑 州 的 县 级 以 上 独 立科研机构较少 。 北京市城市创新的科研实力最强 , 主要 是由于以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占全国 一半以上,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数目占到全国 的 1/3 , 所 以 多 年 积 累 的 科 研 成 果 和 高 度 集 中 的 科 研 机 构 和科研人员, 为北京市的城市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科 研支撑力 。 上海 、 兰州 、 广州的科研实力也居全国前列 , 相 对落后的城市是合肥 、 南昌和郑州 。 (2 ) 从高校资源来看 , 北京市的教育实力最强, 不仅体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和 教 职 工 的 人 数 上 ,还 体 现 在 教 育 质 量 上 具 有 较 强 的 优 势 。 而 上 海 、广 州 、西 安 、武 汉 次 之 ,优 势 也 较 为 明 显 ;在 城 市 创新能力的文化教育支撑 上 兰 州 、深 圳 、济 南 比 较 薄 弱 , 高 校 教 职 工 数 量 相 对 有 限 。 (3 ) 从 技 术 合 同 成 交 额 来 看 , 北京的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最高, 比第二位上海要高出 近 1 倍 ,说 明 北 京 技 术 市 场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建 设 相 对 完 善 , 较为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 转 移 ,广 州 、天 津 、重 庆 等 城 市 的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相对与北京和上海则显得相对不 足 , 济南 、 南昌和兰 州 3 个 城 市 交 易 额 最 低 ,3 个 城 市 全 年 的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均不足 10 亿元 。 从各城市比较分 析中发现北京, 上海技术环境较利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 升 ,知 识 和 技 术 的 转 移 也 较 为 容 易 ,其 余 城 市 与 这 两 个 城 市相比均有明显差距 。
(三)城市创新系统的投入产出比较分析 欧 洲 理 事 会 于 2000 年 首 次 提 出 了 欧 盟 创 新 记 分 牌 (EIS) , 主 要 侧 重 于 欧 盟 国 家 和 美 国 、 日 本 创 新 绩 效 的 评 价 ( 周 勇 、 冯 丛 丛 , 2006 )。 2005 年 , 欧 盟 与 联 合 研 究 中 心 对 EIS 进行了第五次修订 , 提出了欧盟总体创新指数 (SI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