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诊断学心脏检查教学设计

诊断学心脏检查教学设计心脏检查是临床诊断学中重要的一项检查内容,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心脏检查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临床实践需求,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心脏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常见的心脏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等;(2)掌握心脏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方法;(3)了解心脏检查在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心电图机、超声心动图仪器等进行心脏检查;(2)能够准确分析心脏检查结果,发现心脏疾病的异常表现;(3)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心脏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心脏检查的兴趣与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对心脏疾病患者的关怀与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设计1、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分别设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等课程内容,每个课程都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授、PPT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传授心脏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方法。
(2)实践操作:设置实验课,让学生亲自操作心电图仪器、超声心动图仪器等设备,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自信心。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临床实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心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3、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籍:选用权威的心脏检查教材和参考书籍,例如《心脏超声诊断学》、《临床心电图学》等;(2)实验设备:保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实验设备的齐全和正常运转;(3)临床实习基地:与医院合作,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临床实习。
三、教学评价设计1、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心脏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验操作:对学生在实验室中操作心脏检查设备的技能进行实时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3)案例分析:安排学生对真实的心脏检查病例进行分析,考察他们对心脏检查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心脏体格检查【范本模板】

心脏体格检查一。
内容及时间分配(共3 学时)10分钟1.讲授心脏体格检查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提问回答心脏视、触、叩诊的内容,复习体表标志线的定位。
20分钟2.以学生或标准化病人为模特,演示心脏视、触、叩检查的内容和正确手法。
50分钟3.将学生男女分开,按2 人一组分组进行分组训练。
老师现场给予演示和指导,并对学生的错误手法进行纠正。
10分钟4.介绍心脏听诊训练模型及训练程序,指导每位学生根据不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进入相应的训练程序.10分钟5.同学分组练习听诊方法并分辨第1、2心音20分钟6.借助心肺触听模型和心音磁带听取各种心脏病理音(两遍)30分钟7.同学分组进病房,听取异常心音及杂音二. 准备工作1.选择一处环境安静、温暖、明亮而且避风的检查地点。
2.器械准备:听诊器、直尺(精确到毫米)、体表标记笔(蓝色或黑色).3.模型准备:检查人体体检教学模型能否正常使用,必要时准备病人作为检查对象。
4.体位准备:端坐位:适合于正常人和一般病人,肌肉松弛,双上肢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胸部.仰卧位:适合于病情重者,注意光线应明亮,从上方直射病人胸部。
三。
操作步骤1.心脏视诊(3 项内容)病人体位:卧位。
检查者视线与搏动点成切线。
(1)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
5-1。
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
0-2.5cm。
①心尖搏动移位:8。
②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移位。
左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下移位。
③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
主要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3)心前区搏动(心脏搏动)①胸骨左缘第3-4 肋间搏动为右心室持久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②剑突下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③心底部搏动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
报告心脏视诊检查结果。
心脏体格检查培训讲学

心率
• 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多数为70—80次/分,女性稍快,儿童偏快 (3岁以下儿童的心率多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多偏慢。成年人心率超过100次 /分,婴幼儿心率超过15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运动、兴奋、激动等生理情况下 心率增快,可达100—150次/分。
• 如心率突然增快至160—240次/分,持续一段时间后突然终止,宜考虑为阵发性室 上性心动过速,多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烟酒过度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等情况下诱发。
心律
• 期前收缩:在规整心跳的基础上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个较长的 间歇。每分钟期前收缩少于6次者为偶发,等于或多于6次者为频发。
• 频发性期前收缩可有规律地出现,如果每次窦性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为
二联律;每二次窦性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以此类推。期前
收缩按其来源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3种,在心电图上容易辨认,但听诊 时难以区别。精神刺激、过度疲劳、过量饮酒或浓茶,以及某些药物等可诱发 期前收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直接刺激心脏,也可引起期前收缩,特别是频 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更具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听诊区
主动脉瓣听诊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 诊区
二尖瓣听诊区
二尖瓣听诊区
心脏听诊顺序
32 4
5 1
心脏听诊
----心音构成
产生机制:S1主要由于心室收缩开始,二尖瓣和三尖瓣 突然关闭,瓣叶突然紧张引起振动而产生。
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55~58Hz);②强度较响;③ 性质较钝;④历时较长(持续约0.1s);⑤与心尖搏动 同时出现;⑥心尖部听诊最清晰。
产生机制:S2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开始时主动脉瓣和肺 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的瓣膜振动所产生
心脏体格检查培训教学文案

三、诊断步骤
1、问诊:胸痛的诱因,起病急缓,部位,性 质,强度,持续时间,牵涉放射+各类病因 特点(胸壁,肺,纵隔食道,心脏,横隔等). 2、查体: 主要是胸腹部体征。 3、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围绕胸部疾病作 相应的检查.如:血Rt、肺X光、心肌 酶学、ECG等。
心悸(palpiation)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心脏活动失常(过快,过慢,不齐)引起心搏量变
化,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称心悸.
一、 病因
1 、生理性:
⑴ 交感N兴奋性↑:烟酒、浓茶、咖啡、激
动运动、药物、疲劳
⑵ 迷走N张力↑:运动性心动过缓,过渡忧虑,
静气功.
2 病理性:
⑴ 心性: 各种心脏疾病(快速性及缓慢性心律
失常,先天性及获得性心脏病).
⑵ 心外: 甲亢发热,贫血失血,缺氧低血压,电
解质紊乱,代谢性疾病.
二、诊断步骤
1、问诊: 了解有关病因+心悸发作的特点
(诱因,伴随症状,诊疗经过等);
2、查体: 心、
X光、UCG及有关病因的相应检查
Thank you very much !
心脏体格检查培训
二、 病因及临床特点:
1、胸壁(皮肤,肌肉,肋骨,N)病变 :⑴病变处疼 痛伴压痛,⑵胸廓运动时痛加剧. 2、肺及胸膜病变:⑴病变处无压痛,⑵咳嗽 或深呼吸时痛加剧.⑶伴咳嗽,呼吸困难. 3、心血管病变 特点:⑴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 向左肩放射;⑵体力活动而诱发或加剧,休息 可缓解. 4、纵隔及食道病变 : ⑴位于胸骨后,呈持续隐 痛或钻痛;⑵吞咽时胸痛加剧,伴吞咽困难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一、引言心脏体格检查是评估心脏状况和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观察、听诊、触诊等手段,对心脏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心音等进行全面的检查。
本教案旨在介绍心脏体格检查的步骤和技巧,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二、心脏体格检查的步骤2.1 准备工作进行心脏体格检查前,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2. 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检查环境。
3. 准备好所需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等。
2.2 患者的姿势心脏体格检查时,患者通常采取如下的姿势: 1. 患者直立:用于观察心脏震颤、心包积液等。
2. 患者仰卧:用于听诊、触诊等。
2.3 心脏的观察心脏的观察包括以下步骤: 1. 观察胸廓外形:注意胸骨与肋骨的关系、胸骨凹陷或突出等。
2. 观察心前区皮肤:检查有无水肿、色素改变等。
3. 观察心前区脉搏:观察动脉搏动的强度、频率和规律性。
2.4 心脏的听诊心脏的听诊是心脏体格检查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听诊点有四个,分别是: 1. 主动脉瓣区:位于右第二肋间,用来听取二尖瓣关闭音和主动脉瓣区收缩音。
2. 肺动脉瓣区:位于左第二肋间,用来听取肺动脉瓣关闭音。
3. 三尖瓣区:位于剑突下2.5cm处,用来听取三尖瓣关闭音。
4. 心尖区:位于左乳头线第五肋间,用来听取收缩期听诊音和尖叫样音。
2.5 心脏的触诊心脏的触诊包括以下步骤: 1. 触诊心尖搏动:用手掌轻触心脏的触诊点,感受心尖的搏动。
2. 触诊胸骨左缘的震颤:用手指轻轻触诊胸骨左缘,感受心脏的震颤。
3. 触诊心脏杂音:用手指轻压听诊点,触诊有无心脏杂音的存在。
三、心脏体格检查中的注意事项3.1 检查的时间心脏体格检查通常在患者的身体最舒适和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可选择在上午或傍晚进行。
3.2 检查器械的选择心脏体格检查所需的器械包括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等,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检查。
3.3 检查的顺序心脏体格检查一般按照观察、听诊、触诊的顺序进行,并且应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确保检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教学主题:心脏体格检查教学目标:1. 了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掌握心脏听诊的技巧;3. 能够正确描述心脏听诊所听到的心音。
教学内容:1. 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心脏听诊的技巧;3. 心脏听诊所听到的心音的描述。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心脏体格检查;2.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心脏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二、讲解(20分钟)1. 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颈静脉等;(2)触诊:触诊心前区,了解心脏位置、大小、形态等;(3)听诊:听诊心脏,了解心音的情况。
2. 心脏听诊的技巧:(1)正确使用听诊器;(2)正确摆放听诊器;(3)正确选择听诊点;(4)正确判断心音的强度、节律和音调。
3. 心脏听诊所听到的心音的描述:(1)第一心音:lub,代表心脏收缩;(2)第二心音:dub,代表心脏舒张;(3)第三心音:ta,代表心脏充盈;(4)第四心音:dub-ta,代表心脏收缩和充盈。
三、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心脏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步骤;2. 教师演示心脏听诊的技巧;3. 教师演示心脏听诊所听到的心音的描述。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进行心脏体格检查;2. 学生进行心脏听诊,描述所听到的心音。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 强调心脏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能否正确描述心脏听诊所听到的心音;2. 学生能否正确进行心脏体格检查。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2. 在练习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心脏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掌握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3)熟悉心脏体格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进行心脏体格检查;(2)能够分析心脏体格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心脏体格检查的兴趣和责任感;(2)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3. 心脏视诊的主要内容: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胸廓运动、面部表情等;4. 心脏触诊的主要内容:心尖搏动、胸膜摩擦感、震颤等;5. 心脏叩诊的主要内容:心界、肺界、胸膜摩擦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心脏触诊和叩诊的技巧,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2. 演示法:示范心脏体格检查的操作技巧;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练习;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讨论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心脏体格检查相关教材或指导书;2. 教具:心脏体格检查模型或模拟人;3. 设备:听诊器、血压计等;4. 场地:教室或临床技能训练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身体检查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
3. 演示:示范心脏体格检查的操作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检查过程。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练习,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讨论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心脏体格检查练习中的操作准确性、熟练程度等;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病例时的思维逻辑、判断能力等。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3. 学会分析心脏体格检查结果,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3. 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2. 实践操作法: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互相练习心脏听诊和触诊。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讨论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诊断意见。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适合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学材料:教案、PPT、心脏体格检查模型、听诊器、记录表格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心脏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2. 讲解: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互相练习心脏听诊和触诊。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心脏体格检查结果,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
5. 总结:总结心脏体格检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心脏体格检查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过程和提出的诊断意见的合理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临床医生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的实地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的心脏科,了解心脏体格检查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师应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模拟医院
任课教师姓名:王娜
课程名称:诊断学(物诊实习)
授课时间:—
心脏查体的注意事项:
1、温暖安静的环境;
2、良好的暴露;
3、检查前嘱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一、心脏视诊(inspection)
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
(一)注意事项: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最好来源于左侧,平静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
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冬天注意保暖。
(二)内容:
1. 胸廓外形、心前区是否隆起与凹陷。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
儿童时期即患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
2.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部位:正常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1cm。
范围:2-。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因素体位、体型、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向左移位。
*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生理因素胸壁、肋间隙。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抬举样心尖搏动
3.心前区的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心室肥大。
(2)、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高压。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
(4)、剑突下搏动—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二、心脏触诊(palpation)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
(一)注意事项及方法:手部应温暖,常用右手掌尺侧(鱼际部)或手指指腹轻放于检查部位,适当调节所用压力以求得到较好效果。
(二)内容:
1.心尖搏动:注意位置、范围(以多少厘米直径表示)、强度、速率和节律。
2.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3.心前区各处是否有震颤(猫喘),
*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决定震颤是收缩期或舒张期的方法如下:
⑴利用心尖搏动:紧随心尖搏动冲击手掌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⑵利用颈动脉搏动:紧随颈动脉跳动后发生为舒张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⑶利用心音听诊:紧随第一心音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紧随第二心音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4.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处(裸区)容易触到,病人取坐位深呼气之末更易触诊,收缩期明显,舒张期亦能触及,是心包炎的特征。
产生机制: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三、心脏叩诊(percussion)
(一)目的: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
肺部——心脏(被肺遮盖)——心脏(不被肺遮盖)
(清音)(相对浊音)(绝对浊音)(二)注意事项及手法:平静呼吸,取坐位或卧位。
环境安静,温暖,适当暴露检查部位。
用间接轻叩诊法,仰卧时作为叩诊板指的左手中指放在肋间隙,与心脏边缘垂直。
坐位时检查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
叩诊的力度适中要均匀。
(三)顺序:先左后右沿肋间从外到内、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叩诊。
1.左界叩诊:从腋前线或从心尖搏动外2-3cm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自左向右叩击,由清音变浊音时即为心脏左缘。
如此向上逐一肋间叩击,直至第二肋间隙。
连接叩诊确定的各点,就是心脏的左缘。
2.右界叩诊:先叩出肝脏相对浊音界后,在其上方一个肋间,沿肋间隙由右向左叩击。
叩诊音由清音变浊音时,即为心脏右缘,如此向上逐一肋间叩击,直至第二肋间隙。
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心脏右缘的轮廓。
3.测量记录:测定锁骨中线到前正中线的距离,一般为8-10cm。
前正中线,通过胸骨正中垂直线。
锁骨中线,从锁骨胸骨端开始测量,至锁骨肩峰端的距离,在此两点间直线距离的1/2处作一标记,用直尺向胸廓引出与前正中线平行的纵行直线,即为锁骨中线。
测定各标记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
4.正常心浊音界:如下表所示,心右界2、3肋间不超过3cm, 第4肋间不超过4cm,心尖部不超过锁骨中线,心腰部约为最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