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的典故

合集下载

关于泡茶用水的典故

关于泡茶用水的典故

关于泡茶用水的典故
有一个典故是关于一位叫陆羽的人,他是中国古代的茶学家。

相传他在修行中,曾发现一棵茶树生长在一座山上。

他看到茶树的树叶受到了阳光的晒照,茶树的根系则吸取了山泉的养分。

他心生灵感,决定用山泉水来煮茶。

他返回到寺庙后,准备煮茶。

他把山泉水烧开,再用热水将茶叶冲泡,这样茶味鲜美,清香四溢。

陆羽的茶艺备受赞赏,他的故事也流传开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选用优质的水是泡茶的关键。

好的水质可以提升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水到渠成的典故

水到渠成的典故

水到渠成的典故水到渠成的意思是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那大家知道水到渠成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水到渠成的典故,供大家阅读!水到渠成的典故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

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

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

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

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

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

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

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

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

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

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

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

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

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

”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

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

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

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
(一)典故
远古时期,战国时代秦国大臣韩信,要破坏齐国的东山再起,想出一计,他发挥自己
的智慧,又利用大量的斗争经验,先锋进入齐国的东山,攻入了一个叫陵川小山的一个小山,然后他率领精兵两万人里,把齐国各城镇(如崔城、不怒城、射犁城、杞城)演习,
抢夺山谷地泉,将水灌入洼地,将原有的池塘变成浅水,将河水变成井水,形成一大片景象。

韩信军队把齐国的池塘和水道慢慢改变:它们变成淤泥浅滩和井水,结蛤蜊、积沙子、深火面。

而由于这一特殊的地形,韩信的军队称之为“池塘”,它可以在洪湖当中作为陷阱,阻挡敌人的进攻。

(二)释义
“井水不犯河水”的出自是韩信攻打齐国时,他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地势优势,将池
塘和水道变成淤泥浅滩和井水,并用深火面来结蛤蜊,来阻挡敌兵,导致不敌而退却。


以“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就是比喻井水(秦军)虽然强大,但它不能越轨,不能侵犯河
水(齐国),也就是“尊重界限,不可跃越”的道理。

这个典故历史上,被多次提及,用
于比喻过强的人或东西,要按照社会制度的要求,保持界限不越flag,不能放纵自己的见解和行为,以维护社会的规矩,服从社会共议,把一切保持在正确的范围内。

大禹治水有关的典故

大禹治水有关的典故

《大禹治水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故事,叫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滥,把人们的房子、田地都淹没了,大家没有地方住,也没有东西吃,可惨啦!这时候,有个叫大禹的人站了出来,他说他要治水,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大禹可勇敢啦,一点儿也不怕困难。

他带着大家到处查看水情,想办法把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为了治水,天天在外面跑,都顾不上回家。

有一次,大禹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听到屋子里传来孩子的哭声,那是他的孩子呀。

他特别想进去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可是他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在受苦,就咬咬牙,继续往前走啦。

大禹治水的时候,可辛苦啦!他要开山挖河,有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也磨破了,可是他从来都不喊累,不喊苦。

经过好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把洪水治住啦!大家又能开开心心地回家种地,过上幸福的生活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习大禹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哟!《大禹治水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洪水可凶啦,像个大怪兽一样,到处乱跑,把好多东西都冲坏了。

大禹看到大家这么可怜,心里很难过,就决定要把洪水赶走。

他带着人们到处去挖河,让洪水能顺着河道流走。

有一回,大禹在山上挖土,一不小心,石头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可疼啦!但是大禹哼都没哼一声,继续干活。

大禹治水的时候,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他的妻子给他送吃的,他都没时间停下来。

就这样,大禹一直努力着,终于把洪水治好了。

大家都特别感谢他,说他是个大英雄。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大禹一样勇敢坚强哟!《大禹治水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哟。

以前呀,洪水到处乱跑,人们的日子可不好过啦。

这时候,大禹勇敢地站出来说:“我来治水!”大禹带着大家东奔西跑,一会儿去这边看看水有多深,一会儿去那边瞧瞧河道怎么挖。

有一次,大禹为了堵住一个大口子,跳进水里,差点被冲走。

大家都吓坏了,可是大禹一点儿也不害怕。

他治水的时候,好长时间都不回家。

龙汲水传统典故寓意

龙汲水传统典故寓意

龙汲水传统典故寓意龙汲水是一则古老的传统典故,它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龙汲水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中国。

有一座山脉上有一条河流,河水非常清澈甘甜,周围的百姓都依赖这条河水过日子。

然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却是一条恶龙。

传说中,这条恶龙以吃人为乐,每年都会来到附近的村庄,捕食无辜的百姓。

百姓们为了生存,只能每年选出一个年轻人,将其献给恶龙。

然而,一位年轻人却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他决定去寻找龙的巢穴,看看是否有办法解救村庄的百姓。

年轻人终于找到了恶龙的巢穴,他发现恶龙每天都会从山脉的深处溪流中取水喝。

于是,年轻人设法引诱恶龙离开巢穴,然后他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汲取山脉中的清泉水,不断地往村庄运送。

不久后,清泉水流入村庄,百姓们喝上了清澈甘甜的水,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龙汲水的典故寓意深远。

首先,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

年轻人不甘心被恶龙控制,他主动出击,成功地解救了村庄的百姓。

其次,龙汲水也告诉我们,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年轻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他和村庄的百姓团结一致时,他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最后,龙汲水还寓意着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

年轻人需要勇气去面对恶龙,智慧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龙汲水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困境,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团结合作的力量,相信集体智慧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龙汲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传统典故,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智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从龙汲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历史典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历史典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历史典故1. 背景介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出现在《红楼梦》中,是贾宝玉对林黛玉深情告白的一句话。

这个典故说的就是在浩瀚的弱水面前,贾宝玉只愿意取一瓢水来饮用,借此表达对林黛玉唯一而坚定的爱。

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典故的由来和它所表达的深意。

2. 典故的由来2.1 在古代的中国,水可是个大事儿,特别是在《红楼梦》中。

书里有个叫弱水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水非常的多,就像个大海一样。

但是即使是这样丰盈的水源,贾宝玉却只愿意从中取一瓢,这个“一瓢”不仅是数量上的限制,更是象征着他的专一和执着。

可以说,贾宝玉的选择正是他对林黛玉感情的浓缩版。

尽管外面有无数的诱惑,他的心里却只有她一个人,这种感觉就像是深情的承诺,无论世间有多么丰盛的选择,他只愿意守住那份最珍贵的爱。

2.2 这个成语传达的情感其实有点像我们常说的“痴心绝对”。

你看,有时候我们对待感情,就是这种无论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我的心中只有你一个的感觉。

贾宝玉的“一瓢”正是这样一种深情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境,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个让我们心动的点上去,就像贾宝玉只愿意从弱水中取一瓢一样,专注而坚定。

3. 情感的表达3.1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种深情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化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一个爱好,甚至一个人。

他们就像贾宝玉一样,虽然周围有千山万水,但他们心中的那一瓢水,却是最为珍贵的。

这种深情的表达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真挚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2 就拿我们平常的生活来说吧,有时候,我们对某些东西的热爱真的就像贾宝玉那样的“一瓢饮”。

比如,你可能特别喜欢某一种食物,无论外面的美食多么诱人,你还是会坚持吃你最爱的那一种。

或者你对某种爱好情有独钟,无论其他的选择有多么吸引人,你依然坚守你的兴趣。

这种坚持和专一的精神,不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真实写照吗?总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专一的象征。

水的雅称和典故

水的雅称和典故

水的雅称和典故引言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它既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水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有着各种不同的雅称和典故,这些称呼和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和遐想。

本文将探讨水的一些雅称和典故,并解析其中的深意和文化内涵。

水的雅称神泉之水在很多文化中,水被称为“神泉之水”,这是一种对水的崇高和神圣的称谓。

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生灵的依托,人们对水的崇敬由此可见一斑。

涓涓细流“涓涓细流”形容的是水在山间欢快地流动的样子。

这一雅称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人们对水的流动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蜿蜒小溪“蜿蜒小溪”则强调了水径流的曲折和优雅。

小溪蜿蜒曲折,如同美丽的蛇形线条,给人以静谧、闲适的感觉。

波光粼粼“波光粼粼”描述的是水面上波浪闪烁的光线,给人以璀璨、绚丽的美感。

这一雅称表达了水的生动和多变之处。

水的典故《庄子》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庄子》中的一句诗句,描绘了水作为大漠中仅存的孤独的景观。

水被视为孤独、坚韧的代表,同时也具有无尽的生命力。

这句诗与水的雅称和神圣的形象相互呼应,展示了水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喝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为在享受水的同时要记得劳动的辛苦和他人的帮助。

这句谚语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心怀感恩之心。

滴水石穿这是一句成语,形容了水的力量之大。

滴水虽小,却能穿石,这句典故告诉人们坚持不懈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

饮水思源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提醒人们在享受水的恩泽时要记得水的来源。

这句典故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感恩和尊重传统的传统文化。

水的意义与价值生命之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水为一切生物提供了滋润和养分,使得生命得以延续。

清洁与净化水具有清洁和净化作用,能够将尘埃和污垢带走,使环境变得清新宜人。

水的清洁和净化作用不仅适用于环境,也适用于人的身体和心灵。

借喻与象征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和借喻功能。

古人关于金木水火土的故事

古人关于金木水火土的故事

古人关于金木水火土的故事摘要:一、引言:提及古人对五行观念的认知二、金:典故与象征意义1.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齐桓公2.金属器物与财富的象征三、木:典故与象征意义1.孟子与鲁班的故事2.木制品与生命的象征四、水:典故与象征意义1.大禹治水传说2.水的生命之源与柔性之美五、火:典故与象征意义1.神农尝百草与火的使用2.火的文明与变革的象征六、土:典故与象征意义1.后稷教民播种与农业文明2.土地与丰收的象征七、结论:总结五行观念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文:【引言】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便对五行观念有着深厚的认知。

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五行故事丰富多彩,不仅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把握。

【金:典故与象征意义】金作为五行之首,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春秋时期,管仲与齐桓公的一段佳话便与金有关。

管仲提倡“通货膨胀”政策,使齐国经济繁荣,金子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此外,金属器物也是古代社会地位的象征,如铜雀舞操、金缕玉衣等,都展示了金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木:典故与象征意义】木在古代象征着生命与生长。

孟子曾与鲁班辩论,阐述了木的道德意义。

木制品在古代社会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如儒家崇尚的“芝兰之室”,寓意着高尚的品格。

此外,木还被用于建筑、雕刻等领域,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技艺的传承。

【水:典故与象征意义】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体现了水在五行中的生命之源与柔性之美。

古人常以水喻智慧,如“水平则舟,水清则无鱼”,强调了水的澄澈与包容。

水还象征着女性的美德,如“柔情似水”,展示了水的温柔与美好。

【火:典故与象征意义】火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便与火有关。

火带来了光明与温暖,也象征着文明与变革。

古代皇帝登基,要有“燎祭”仪式,以火表征皇权的神圣。

同时,火也寓意着民众的力量,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强调了火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滓言鑫哦危笄偌叶嗑荽似籽葑唷?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
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
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扬载《诗法家数》云:“七言古诗,忌庸俗软腐烂,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梁启超《罗兰夫人传》云:“岂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在上之大敌已毙,而在下之大敌,羽翼正成。

”现比喻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一衣带水——《南史·陈后主纪》云:“隋文帝谓仆射高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宋史·潘美传》云:“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

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勇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次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现指虽然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成为交往的障碍。

陆海潘江——南朝梁钟嵘《诗品》云:“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

”又,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潘黄门集题辞》云:“陆海潘江,无不善也。

”晋朝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

可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下水船——唐白居易《重寄荔枝与杨使君》诗云:“摘来正囊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敏捷》云:“裴廷裕乾宁中在内廷,文书敏捷,号为‘下水船’。

”到宋代还有了“下水船”的词牌。

本指行船顺水顺风,后也指文思敏捷,处理问题能力较强。

古井无波——唐白居易《赠元稹》诗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又,唐孟郊《烈女操》云:“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甘井先竭——《庄子·山木》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疏:“甘井来饮,其流先竭,人贤才智,其义亦然。

”比喻有才能的人受累多而往往早衰。

无人问津——晋陶渊命《桃花源记》云:“(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清代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云:“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暗室无灯,有眼皆同瞽目,无怪乎觅途不得,问津无人。

”现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以水济水——《左传·昭公二十年》云:“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宋代杨万里《驳配向不当议》云:“有可而无否,其弊必至于以水济水之喻。

”现比喻雷同附和,于事无所补益。

一口吸尽西江水——《景德传灯录》云:“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原来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现多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饮马投钱——汉赵岐《三辅决录》云:“安陵清者有项仲山,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汉应劭《风俗通·愆礼》云:“(太原郝自廉)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井中。

”现在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云:“齐桓公以楚不贡及周昭王南征溺死于汉水为由,兴问罪之师,举兵伐楚。

楚人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又,元方回《次韵伯田见酬》诗云:“世故吾其问水滨,向来不合典班春。

”现指问题与自己不相干,故自己没有或不承担任何责任。

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记·表记。

云:“故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又《庄子·山木》云:“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比喻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甘雨随车——《后汉书》:“百里嵩为徐州刺史,州境遭旱,嵩行部,传车所经,甘雨辄注。

东海金乡、祝其两县,僻在山间,嵩传驷不住,二县独不雨。

老父甘请,嵩曲路到二县,入界即雨。

”意思是甘雨随公车而至,以解州境之旱。

唐代骆宾王《上兖州启》云:“甘雨随车,云低轻重之盖;还环合浦,波含远近之星。

”现用以赞誉地方官吏善施德政和甘霖泽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