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乃专制始
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

天天好资料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顾人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提要水是大自然最富才华的艺术家,是它塑造了雄奇的长江三峡;水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它孕育了灿烂的长江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上古历史是一部人类同洪水共存的历史,许多古史传说都与水有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长江洪水频频发生的历史时期.大禹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大约四千年前,他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尚书禹贡》载述,大禹从上游开始经三峡地区一直疏导到长江的中、下游河段,书中曾多处提及禹从事疏浚长江河道制服洪水的水利活动.又据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大禹治水还到了位于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水经注江水》则明确指出,三峡河道是大禹开凿和疏通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在太湖流域,大禹治水的传说广泛流传,对大禹的崇拜与信仰也极为盛行.考古发现,在长江三角洲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缺失地层中,淤泥厚度达1-1.5 m.一些专家认为,那是4000a以前发生于良渚文化末期的那次特大洪水留下的痕迹. 关键词大禹治水长江文明分类号P5321 大禹治水的神话与历史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前16 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夏朝总共传14代,先后延续了近500 年.夏王朝的建立,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了延续数万年之久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告终,而往后持续了几千年的阶级社会则从此开始.在华夏大地从蛮荒走向文明、中华民族自形成而走向壮大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大禹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刚强的人格,创建了治理洪水、统一国家的伟大功绩,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 禹,在民间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称为古代传说中的三大圣王,又相传为夏朝禹家世极其显赫,的开国君主.在传说中,“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的父亲即鲧,帝舜时因治水无功被放逐而赐死.禹继承其父未竟的事业帝舜任命其官职为司空,其主要使命就是治水. 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代文献最早可见于《尚书》与《诗经》. 在青铜器“齐侯钟”上,可见“咸有九州,处塥之堵” 的铭文;在“秦公簋”和“秦公钟”的两处铭文中,也都出现过禹的名字. 近年间在香港古董市场偶然发现一件名为“遂公”而堪称国宝的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102740371112 资助. 2003-08-10 收稿;2003-12-15 收修改稿. 顾人和男1947 年生email:.天天好资料铜礼器,礼器当为西周中期某一代国君遂公所用.其内底部铸以铭文10 行98 字,字体优美,行款疏朗,被考古学界誉为“金文之最”. 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 ,从该青铜礼器的断代分析可以确认,关于大禹治水文献记载的历史记录因此而提前了700a.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时代,神话的主人公大多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而神话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世界观.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使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支配自然力,是“ 通1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黑格尔则充分肯定神话记述的史料价值,他在《美学》“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中指出:生活在诗的氛围里.他们不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2转变为认识的对象.”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我们既可以把大禹治水的传说视为神话文学,又可以把它当作上古历史来阅读.自汉代开始,史家就把禹作为夏王朝的开国帝王写进了史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最有权威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同样也详细地记叙了大禹的生平事迹. 今天我们之所以认为大禹曾经治理过三峡,治理过长江,不只是根据至今而主要是根据古籍的记述中透露出来的种种信息.翻开还在长江流域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先秦古籍,几乎随处可见关于大洪水的触目惊心的叙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昬垫.” 《尚书夏书》“当尧之时,天下犹末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填洪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堙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篇》就是到了春秋时期,洪水依然连绵不断,从《左传》的编年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差不多每隔十年就出现大水的记载. 的确具有不少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甚至说违我国古代史籍记述许多关于大禹的传奇故事,背现代科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化与夸张的文学色彩,但我们可以肯定,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国古代的先民们确实曾经遭必定涵盖了许多历史真实的成分.史籍透露的种种信息表明,遇过一个漫长的“洪荒”时代.2 关于大禹治理长江洪水的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尚书禹贡》在记述大禹治水的历史事迹时,多处提及大禹致力于疏通长江的支流和长江干流. “ 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 导番冢,至于荆至于荆山” ;山”;“ 导岍及岐,至于衡山;“岷山之阳,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另外《史记夏本纪》中还有“云梦土为治”的记载(“云梦”指位于今日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这说明大禹治水的足迹从长江上游的众多支流水系经过三峡直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话中的人物” 现代禹贡学派创始人先贤顾颉刚先生认为:,关于大“中原民族自周绍王以后,因封建交战而渐渐与南方民族禹的神话是“自楚传至中原”的,186 湖泊科学15 卷 3 、”交通,故穆王以来始有禹名见于《诗》《书》、.他在注解上列《禹贡》《史记》等关于大禹在长江流域治水的文字时作了以下描述:“甘肃、四川间的岷山,汉中间番冢山,雅安的蔡山和蒙山,都给禹收拾过,可以种植五谷,安定人民了.汉中的汉水即漾,甘肃的西汉水,流到四川的嘉陵江即潜,川西坝子的沱江,经过六省按旧说的长江,都4给禹疏导过,可以代灌溉和行船了.” 大禹治理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他不是用人工的力量执意与大自然对抗,而是因势利导,顺乎自然,给洪水寻找出路,他采用的战略部署是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设法将各路洪水导进长江,排入大海. 三峡为长江之咽喉,疏导长江的治水工程艰难之最当然要算开凿三峡了.众多古籍除有《蜀王本纪》“ 时玉垒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的记述外,还记载了大禹开凿三峡的种种传说.《水经注江水》记载:“ 江水又东经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郭璞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 则明确指出三峡是大禹开凿和疏通的. 历代著名诗人同样也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大禹的这一功绩. 有道是“ 往来行族弊,开凿禹功存” (唐孟浩然)《入峡寄弟》;“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唐陈子昂)“ 《白帝城怀古》;伟哉神禹功,疏凿此山川” ))“禹(宋范成大《初入巫峡》;“ 山川夔路险,疏凿禹功名.” (清王士正《黄陵庙》;(宋陆游《入瞿塘登白帝庙》功何巍巍,尚睹镌凿痕.天不生斯人,人皆化鱼鼋” ). 大禹公而忘私和艰苦奋斗的道德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代代相传.《尚书》记述了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的故事.《孟子》载:“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的说法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长年在外治水,一心为公,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据《庄子.天下篇》载:“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 禹立志为天下黎民兴利除害,他身为治理洪水的最高长官,能够长期与广大民众一起栉风沐雨,共同奋斗在抗洪第一线,其含辛茹苦甚至于到了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的地步.大禹光辉道德的高大圣人形象,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场景中树立起来的.3 大禹时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考古学文化略述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与大禹时代相当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晚期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从其形态来看,可能大多是“三苗”部落的遗存.重要的考古发现有一系列不同等级4 4 2聚落的城市遗址,面积一般在20×10 -30×10 km 的规模,其中以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城址4 2尤为壮观,城内面积达120×10 km .中心城址还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高台建筑与祭坛.此外还有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浣、石首走马岭等城址,说明城市景观的兴5起已成为当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石家河遗址发现的大型城址,城墙外有宽达数十米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有些地段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些地段则是人工开挖而成.倘若仅仅是用于军事防御,修筑如此宽阔的河可以认为抵御洪水侵袭同样是这些城墙和城河的主道似无必要.根据其地貌的形态与走势,要功能.可以想见那个时代在长江中游地区,水患已经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威胁,而人们正试图探索如何与洪水协调共存.在农业经济领域,稻作技术与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人工营造的水稻田,而且还出现了比较简易的灌溉设施;小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刚刚开始,尚不具备明显的社会分工特色,而其产业布局往往与原料产地相关.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环太湖地区,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那里前后延续了一千来年.气候与环境的显著变化,可能是其晚期文化衰落的主导原因.有些环境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晚使原先位置较低的广阔田野沦为湖期的气候较前期变得低温多雨.由于地下水位显著上涨,沼,加上光热条件不足,使以稻作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生产力受到很大挫折,从而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团的社会政治实力,最后导致良渚文化时代的衰落.气候与环境的急剧变迁,虽然不一定是良渚文化走向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可能是其中相当关键的原因之一.4 大禹的历史功绩,以蚩尤为首“三苗九黎” 是指古史时代大部分居住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广大南方民族.由于当时蚩尤已经掌握冶炼技术,生产力比中原地区先进. 《史记五帝本纪》“ 记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与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战大弩.” 当时蚩尤拥有先进的兵器,农业与渔业十分发达.在发达经济生产力的支撑下,其军事势力不断扩展,直接威胁到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和西部高原地区的戎夏族,所谓“三苗九黎” 的侵扰,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北方王朝的严重边患. 尧、舜时曾长期征讨,直到大禹时代才逐渐将战乱控制平服. 由于苗、黎等民族不再北侵,加上长江中游地区洪水得到治理,民生有了基本保障,国家从此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指导各地发展农业生产,安排人民生计,特别是在治水患的同时还统筹考虑到兴水利,开挖沟渠,应使其兼备排水和灌溉的双重功能.《尚书》记载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意思是大禹不但疏通了大江大河,还组织兴建了农田水利系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大禹还“令稷予众庶稻 芍直笆?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懂得因地制宜,提倡在地势低洼的区域种植水稻.由此看来,后稷一生的事业是忠实地贯彻了禹大力发展农业的既定方针.因此,大禹作为华夏农业的始祖,同样是当之无愧的. 古史记载的大禹主要有四个伟大功绩,一是“丰水东注,;是唯禹之绩” 二“四方攸同,《诗大》;三是他在南北各地广泛推行了“稷降播种,农殖嘉谷”(皇王维辟”(雅)《尚书吕刑》)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民众进入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时代;四是“伯夷降典,《尚折民惟刑”(书吕刑》).大禹通过治水活动树立了崇高的政治权威和亲民形象,为后来建立各部落方国之间的联合政体和统一的国家政治制度铺平了道路. 他创立了以疏导为并从治水实践中总结出“ 水-火-金-木-土-谷,主体的治水方法体系,利用,正德,厚生”的所谓“六府三事九功”的东方文明模式. 大禹倡导的这个文明模式,不仅成为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建国的政治宗旨,而且形成了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5 有关大禹故里的辩论和日本文化根源于长江的说法:“ 帝禹夏后氏,关于大禹出生于蜀地的说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西汉文史家杨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 禹本汶山188 湖泊科学15 卷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魏晋时代皇甫谧在《帝王世家》中作了以下的注解:“ 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 那么石纽究竟在哪里呢?四川人大概从来都不去怀疑大禹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其事,也从不怀疑大禹就是四川人,但是自明清以来,汶川县与北川县的地方官员和当地知识分子却为大禹出生地的“石纽”究竟应想不归属何地而争论不休.论辩持续了好几百年,到这样的论争到20 世纪80 年代会再度兴起而达到高潮. 至今多数人认为,大禹故乡应是北川县禹里羌族乡的“禹里沟”,被古史记载为“禹出汶川” 的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则因为古迹证据的缺乏而在这场争论中甘拜下风. 司马迁在谈到大禹生于西部时,曾经论及古代中国东西部地缘政治与文化兴衰的相互作用关系:“或曰:东方物所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起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毫,(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史记)六国年表》. 近几年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些历史学者曾专程到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此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这些学者针对日本的古代神话与中国“大禹诞生” 传说以察,及蜀地岷江上游古代地域文化的许多相似之处进行了探讨因而推定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内在关连.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贺登教授在一篇题为《古代长江流域文化和日本》的论文中详细论证了日本“神武天皇的众多传说是根据中国巴蜀的开国传说编写而特别注重收集流传在民间的关于大禹的成”的观点. 他在对羌族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中,神话传说.古贺登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谈到:“中国的开国传说也伴随着治水-建国这样的梗川西的羌族人至今仍然确信禹是自己的祖先.” 他又说日概.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其代表,本“文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北亚游牧民族的文化,而在于长江流域的太阳信仰的养蚕、6养鸬鹚的稻作文化” . 参考文献1 戈宝权.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3072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763 顾颉刚.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88: 1794 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745 张绪球.长江中游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76 冉光荣,工藤元男等. 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4-7 The Watercourse Regulation Masterminded by DAYU and the Nonage of YangtzeCivilization GU Renh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P.R.China Abstract Water is a great craftsman who has sculptured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water is also theheadspring of all the life on the earth that has nurtured the resplendent Yangtze Civilization. To some extent the Chinese immemorial times was a long history in which the Ancients coexisting with theFlood. The YAO-SHUN-YU era in myths was the period when the Yangtze Noachic Flood happened frequently. DAYU is a great ancient hero widely known for his water-control in Chinese mythology and legend. He wasthe founder of the first unified kaiserdom-XIA dynasty. The famous story about DAYU’s water-control was hap-pened 4000 years ago. One of Chinese geographic sutras Shang Shu-Yu Gong recorded that DAYU hadtrium-phant dredged up the mainstream and many branches of theYangtze River another sutra Shui Jing Zhu has men-tioned that the watercourse of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 ze River was excavated by DAYU. The legend about DAYU’s water-control is widely spreaded and the deep adoration to DAYU is prevalent inYangtze delta especially in Taihu basin. In several stratums of the Neolithic age where deficient of culture tracemassive mud was deposited. According to certain expert that is the result of the Flood happened 4000 years ago. In Taihu region of the Yangtze delta refulgent Liangzhu Culture continued some thousand years. The climatein the last period of Liangzhu Culture became more and more cold and wet. The rapid variance of the climate andenvironment is not direct or only causation but a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omedown of the famous ancient Cul-ture. Keywords: DAYU water-control Yangtze Civilization。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
其生平和治水联系在一起;他和他的儿子启开创了夏朝,从而为中国几千年的世袭制政权奠定了基础。
有关他的记载,零星见于西周以来的各种史料,其中尤以《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所记最为系统,可以说是当时各种资料的一个综合。
因此,下文中,我们首先根据《史记》提供的脉络,对禹的整个生平作一概览;然后对其中涉及问题,加以简要分析。
一按照《史记》的说法,禹和尧、舜一样,都出自黄帝世系,只是所属支系有所不同:尧为青阳一支,而舜、禹则为昌意一支。
当尧之时,天下遭遇洪水之害。
尧接受四岳的建议,任命鲧来治理洪水。
然而9年过去,鲧并没有治水成功。
这时,尧的年纪大了,决定找个有贤德的人,把帝位禅让给他。
于是众人向尧推荐了舜。
这时的舜还是一介平民,但尧仍然决定让舜摄行天子之政。
而舜果然不负众望,他发现鲧治水无功,便在羽山将其殛灭。
这一举措十分果断,令天下为之叹服。
因此,尧死后,舜便继承了尧的帝位。
他启用鲧的儿子,也就是禹,命其继续治水;又命皋陶、伯益为其辅佐,以成治水之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文/向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禹得到舜的任用,有感于其父无功而受诛,于是劳身焦思,治水13年,路过家门也不入,终于把洪水平抑下去。
《国语·周语下》说,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是因为他所用方法和鲧不同。
鲧采用的方法是防堵,而禹采用的方法则是疏导:随顺水的自然趋势,将水引入江、河之中,最后注入大海。
所以孟子评论禹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a 又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b 而禹在治水同时,还下工夫考察沿途各地形势,从而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详细记录各州的山川和物产情况。
禹的功绩如此之大,所以舜年老以后,便把帝位禅让给禹,禹也因此作了“天子”。
到了晚年,禹原本也想仿效尧、舜成例,把帝位禅让给益。
但是益的功绩没有舜、禹那样伟大,而禹的儿子启又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天下人不拥戴益而拥戴启,于是启便乘势建立夏王朝,从而开启世袭制时代。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等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等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考试范围:第1-5课说明: 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
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这反映了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B.生生不息C.独具特色D.多元一体2.“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
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D.成熟文字的出现3.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时期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互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可能真实发生过。
这说明A.考古发现深化了人类对文明的认识B.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互证4.“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
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C.“私天下”取代“公天下”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考点导图】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4)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的军机处(1)设立背景①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明清时期的商业(1)货币金融: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
(2)农产品商业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4.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古代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主要内容: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民心所向)(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实力增强)(3)嬴政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个人因素)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
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2)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统一后的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建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
(3)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设有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3、影响:(1)郡县制的推行使得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也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2)文化上:①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焚书坑儒(3)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在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4)交通上: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5)军事上: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治水的成功与夏王朝的建立

2009年4月 第29卷第2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Apr.2009
Vo1.29 No.2
治水的成功与夏王朝的建立 刘素娜,陈小妹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湖北 丹江口442700)
[摘 要]大禹治水的成功,在多方面对夏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 契机之一。通过治水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各部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华夏集团的领 导地位,推动了国家的产生;使禹在民众中的地位和声望大为提高。权力得到强化,为禹在各部落联盟中取得 共主地位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治水,人们认识到统一思想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希望有英明领袖领 导他们发展生产,过上美好生活。建立专制集权社会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关键词]大禹治水;夏朝;国家 [中图分类号]KZ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072(2009)O2—0066一O3
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曾经历了一场罕见的 大洪水。这一点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鲧和禹先 后领导人们与洪水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抗争, 最终在禹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终于使 洪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治水的成功,使农业生 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禹的地位和声望大为提高,同 时也加速了各部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 华夏集团的领导地位,在多方面为国家的形成、夏 王朝的最终建立准备了条件,是中原地区进入文 明社会的重要契机之一。卡尔・魏特夫在研究东 方专制主义时,曾提出“治水社会”的学说,认为正 是由于东方的大河治水工程才使得东方专制主义 有了产生并最终确立的前提 。这种观点对夏王 朝的产生来说。也似有几分道理。本文试从多个 角度阐述治水的成功与国家的形成、夏王朝的建 立之间的关系。 一、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来讲,治水的成 功对夏王朝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 国家组织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夏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它的 产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经过人们的不 懈努力,水患终于退去,从而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和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 生产关系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并与之相适应。大 禹治水的成功,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生产 关系的变革即“天下为家”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支持,推动了夏王朝的建立。 据文献记载,禹在治水的同时,还注意修筑沟 渠,使其兼具排水除涝和灌溉的功能,并指导人们 发展农业生产。《论语・泰伯》称:“(禹)卑宫室, 而尽力乎沟洫。”L23邢爵疏日:“沟洫,田间通水之 道也。”[。 又,《尚书・益稷》云:“(禹)决九川距四 海,浚畎浍距川。”[ 即在疏通大江大河的同时,还 沟通了田间沟渠。《史记・夏本纪》亦称:禹“浚畎 浍致之川”。《集解》引郑玄语:“畎浍,田间沟 也。”Is]说明沟洫的作用是排泄农田涝水的,它的 产生是开发平原低地农业的需要。 此外,禹还教民耕种,指导生产。《史记・五 帝本纪》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 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 侯。”叫即一方面救济灾民,另一方面组织农业生 产。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 为农耕的始祖,后稷只是继承了禹的事业。《诗经 ・围宫》日:“(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 黍,有稻有柜。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论语・ 宪问》更加明显地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33从 中我们不难看出,大禹在治理洪水时注意修筑沟
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作者:赵学聪来源:重庆大学学报本站发布时间:2007-5-15 17:18:56阅读量:631次摘要: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形成于一个较为封闭的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度。
它经历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期、隋唐至宋元的发展期和明清的强化期三个阶段。
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不仅使中国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也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西方列强的入侵动摇了这一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经过百年来的改造,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中国;专制制度;演变过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中,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政治制度有其独特的形态。
所谓中央,亦即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维持一个单一而又统一的政治制度;所谓专制,就是权力垄断于一个人,典型地表现为独裁制、终身制和世袭制;所谓集权,亦即权力来源于上层并高度集中于一人。
集权与专制的区别在于,专制强调权力的归属而集权强调权力的运行。
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的程度,是人类历史上其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达到的。
为什么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有别于其它政治制度? 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上述问题曾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且解答也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析,并就教于高明。
一、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成因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形成于它所存在的独特环境。
由于中国的自然环境较为适宜于农耕,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和长江流域,那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四季分明,最适合农作物生长。
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进入了农耕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
悠久的定居农业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注重经验、崇尚权威、强调整体利益等等。
最适宜于农耕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建立在小农社会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必然带有专制的特征。
首先,分散的小农需要专制集权制度。
东方专制主义 读书笔记

东方专制主义读书笔记《东方专制主义》是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出了“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阐述了东方社会的发展与治水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是由治水工程所带来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作者认为,治水是东方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由于东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常遭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治水成为了东方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完成治水工程,需要大规模的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进行管理和指挥。
因此,东方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形成。
这一观点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治水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治水一直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的治水工程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治水文化和技术体系。
在治水过程中,中国政府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对作者的“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也存在一些质疑。
首先,治水工程虽然需要大规模的组织和协调,但并不一定需要中央集权制度。
在一些地方,也可以采用地方自治或者社区自治的方式来进行治水工程。
其次,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并不完全是由治水工程所带来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宗教、文化、经济等。
此外,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治水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西方社会的自然环境较为优越,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因此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得以发展成为民主制度。
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并非完全由自然环境所决定,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总的来说,《东方专制主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它让我对东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专制制度历史,在世界上是最长的,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对于这个问题要追本溯源的话,则需要从大禹治水谈起。
在大禹之前,是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尧舜也被后人称为尧帝和舜帝,尧舜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能把自己的位子禅让给德才兼备之人,一直备受后人称颂,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民主时期。
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
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
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
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
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我们今天知道,形成民主的条件是:一个社会有不同的意见存在,并且各种不同的意见能相互制约。
但一个社会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所有人都可能形成一致意见,也就是一面倒形势,没有相互制约的反面条件了,这时就具有了形成专制的时机条件了,这时,如果某一个人出来能集中大家的意见,代表大家的利益,就能拥有一致的支持,赢得极高的威望,就可能成为一个极权者了。
当这个极权者的威望树立起来后,他就会利用这个威望来驾驭群众,呼风唤雨,愚弄并统治人民了,把天下的东西都看作是自己的,简直是无所不能。
回顾一下中国历史,许多极权统治者都被吹捧为明君、圣君之类的人,帝王是代替上天的旨意行事,人民只能顺从,可见愚民之至。
当明白了专制的起因后,就应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样的特殊社会条件能形成极权专制制度呢?那就是巨大的社会危机。
在巨大的社会危机到来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受到威胁,这时,所有人的利益就会一致,共同对付危机,当然意见也一致了,这样就会给极权者的上台提供大好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巨大的社会危机包括内部战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等类型。
这些类型的巨大社会危机都能够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存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人们不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来对付的话,那就很可能就要灭亡,而且,如果这些巨大的社会危机经常性地存在,那就更能保持长久的专制制度了。
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和战争都是很多的,而且一直都是持续的存在,如黄河至今都没有治理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的专制制度之长跟这一点有密切关系。
中国的每一个专制朝代到了末期,都遇到巨大的社会危机,广大人民不愿在这个秩序下生活,都一致地要推翻这个朝代,但在推翻这个朝代后,又被一个新的专制统治者所利用,于是就建立了一个专制新朝。
在每一个专制王朝的和平时期,由于有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危机,为了保卫中国的农耕文明,于是就会拥护一个皇帝来集中力量,需要统一起来来对付这种威胁,于是就能长久保持大一统专制,且这种大一统专制还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改变。
在中国历史中,大一统占了大部分时期,分裂只占较短时期,这也是应付社会危机的最好方式。
在大禹时期,当时的危机不仅是洪水的危机,而且还有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危机,只不过历史偏重于对大禹治水的歌颂。
这两种危机都属于巨大危机,在当时恰好可以成为形成专制国家的基本条件,而大禹的才华和品德正好成功地领导了这次治水。
通过这次治水,成功地降伏了洪水,表现了大禹的杰出才华,同时,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体现了大禹的崇高品德,大禹所具有的德才兼备能力,使他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极高威望;通过这次治水,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分工、组织和管理能力,为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一般说来,民主制度决策能够集思广益,并且能够尊重不同意见,比较公平合理,但有时也会悬而未决,争论来争论去,效率低下,而专制制度决策一般是少数人或一个人,例如,皇帝个人的发号施令,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决策是不公平合理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是有效率的,甚至是最高的效率。
比如,中原大一统王朝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去治水,还能够集中全国军队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等等。
中国历史恰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成功,
一声令下,万众一心,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发挥出最高的社会效率。
关于大禹治水及大禹创立的夏朝,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是传说,但在这里不去考证,只从中研究它产生的意义。
中国历史证明,朝代兴衰与水利工程有密切相关性。
因此,在夏朝以后,历届朝代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建,这也间接推证了大禹治水与开创专制制度的关联性质。
研究大禹治水,不要停留在大禹表面的功德上,而是要从中看到专制制度的起源,要从中认识到专制制度是必须要走的过程,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当历史经过专制制度的漫漫长夜之后,进入到二十世纪,随着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专制制度日趋崩溃、解体,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历史必然趋势,中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的专制制度仍很顽固,民主化的进程还远非没有完成,但是,中国走向民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