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应对同胞冲突
二胎时代 家长如何面对二孩之间的心理平衡

二胎时代家长如何面对二孩之间的心理平衡二胎时代到来,家长们都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二孩之间的嫉妒问题,尤其是老大对老二的嫉妒,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化解这些嫉妒呢?下面,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家长如何面对二孩之间的心理平衡迎接二宝不要太隆重当你迎接二宝的时候,大宝的心是最敏感的,由于他没有见证你迎接他的隆重,所以,对于迎接二宝时的隆重,大宝最容易嫉妒,因此,简单一点,用平常心对待二宝的到来,让大宝也知道,二宝不会给自己带来关爱的减少。
不要让大宝失去属于自己的权利不少家长总是会教育大宝,让大宝去做一个大哥或者大姐,但是,大宝的年龄小,他们并没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请尽量保证大宝原来该有的权利不减少,这种情况下,大宝的嫉妒心理就会减少。
不要拿孩子进行比较褒贬即便是一母所生,但是,宝宝的性格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禁忌将两个宝贝进行比较,尤其是还带有褒贬,你的这些比较,只能是让两个宝贝之间心理不平衡。
懂得同情孩子的嫉妒当孩子有嫉妒心的时候,家长们不要恼怒,要知道,这是宝宝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善于理解和同情宝宝的嫉妒,给宝宝带来更多的爱,让宝宝知道,自己并没有因为二宝的存在,而失去属于自己爱。
二宝相处,有嫉妒心理是难免的,希望家长学会以上尽量做到保证二孩之间的心理平衡吧。
二胎家庭如何处理代际育儿观念冲突

二胎家庭如何处理代际育儿观念冲突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然而,在喜悦的同时,代际育儿观念的冲突也逐渐凸显出来。
年轻的父母和长辈在育儿问题上常常持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这给家庭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那么,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处理这种代际育儿观念的冲突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代际育儿观念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教育理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年轻父母接受了新的教育和信息,更注重科学育儿、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而长辈们则往往依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传统观念来育儿,他们可能更强调孩子的温饱、安全和服从。
另一方面,年龄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冲突的根源。
年轻父母追求创新和变革,而长辈则倾向于保守和稳定。
在二胎家庭中,这种冲突可能会更加复杂。
比如,对于老大的教育方式,长辈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和模式,而对于老二,年轻父母可能想要尝试新的方法。
或者在资源分配上,长辈可能会更偏向某一个孩子,而年轻父母则希望尽量做到公平。
那么,面对这些冲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化解呢?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年轻父母和长辈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心平气和地交流育儿的想法和目标。
在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和方式,避免指责和抱怨。
多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比如,长辈坚持要给孩子多穿衣服,可能是出于担心孩子着凉生病,而年轻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穿太多,是考虑到孩子活动量大,容易出汗。
通过沟通,双方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建立共同的育儿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年轻父母还是长辈,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则。
比如,关于孩子的饮食,大家可以达成共识,保证营养均衡,控制零食的摄入。
对于孩子的学习,确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和辅导方式。
同时,年轻父母要学会感恩长辈的付出。
家有二孩如何协调大宝与二宝之间的竞争

原因 分析
1
资源稀缺:主要是父母的时间资源、注意力资源和情感资源相对有 限。
2
父母观念:父母认为大部分资源应该放在二宝身上,忽视大 宝的感受
3
高估大宝:觉得大宝是老大,应该更懂事,应该事事让着老 二,应该主动爱护二宝。
4
偏袒二宝:事事争端,都是大宝的错,从来不从二宝身上找原因。
解决同胞竞争问题的策略
• 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和谐的资源分配观,大宝也需要关怀。 • 正确对待大宝,大宝也是儿童,无义务自觉放弃自己的玩具。 • 公平处理争端:搞清争端原因,不偏袒纵容二宝。 • 同胞情感教育:明白资源分配观,大宝也需要关怀。
正确对待大宝,大宝也是儿童,无义务自觉放弃自己的玩具。 公平处理争端:搞清争端原因,让他们自主解决,不偏袒纵容二 宝。 同胞情感教育:明白同胞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情感而非竞争
家有二孩 如何协调大宝与二宝的竞争
导言
二孩的到来,使得家庭环境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的核心资源倾向, 发生了转移,在一定程度的给全家人,尤其是大宝带来了较大的影 响,因此经常出现大宝与二宝争夺资源的现象。那么怎么来妥善处 理两个宝贝间的关系呢?
同胞竞争问题的表现
二宝出生后,家庭资源分配出现了比较大的变革,表现为:
大宝占有欲强烈,与二宝争夺同一种玩具或者食物。 大孩无理取闹,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大孩会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 二宝故意“告状”,二宝借助父母的偏袒,经常“骗取”父母的支援。 大宝嫉妒叛逆,抱怨父母处事不公,故意违抗父母意愿。
故意 争夺
无理 取闹
故意 告状
嫉妒 叛逆
同胞竞争问题的原因
资源稀缺:主要是父母的时间资源、注意力资源和情感资源相对有限。 父母观念:父母认为大部分资源应该放在二宝身上,忽视大宝的感受 高估大宝:觉得大宝是老大,应该更懂事,应该事事让着老二,应该主动爱护二宝。 偏袒二宝:事事争端,都是大宝的错,从来不从二宝身上找原因。
20180327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应对同胞冲突

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应对同胞冲突WENWEN:CHEN: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聊聊“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的话题。
随着全国二胎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关注二胎或者准备计划生育二胎。
从开始计划生二胎到二胎的到来,家庭内部会发生不少的变化。
二胎时代的来临,让很多家庭面临全新的教育模式。
一个新出生的二孩,不仅仅会对父母的经济和生活产生影响,也会对家里原来的孩子产生很多影响。
作为生育主体人群的“80后、90后”父母们,人们称他们为“新生代父母”,其实面临着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在当今的时代里,到底该如何成为称职的父母?其中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就是一个每一对二孩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WENWEN:新生代父母拥有与传统很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以及前卫独立的性格。
尤其是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没有机会经历同胞相处。
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在教育二孩同胞相处方面有时候可能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CHEN:如果你问起刚刚生下二宝的妈妈怎么对待两个娃时,你她很自然地会说,二宝还小呢,当然应该多关心二宝了,大宝就让他自己玩好了。
这就是差别对待,它指的是,父母在情感、投入或者管教等方面更多地指向某个孩子, 而更少地指向另一个孩子的方式。
这种差别对待包括对他们投入的情感、对他们纪律规范要求、两个孩子特权、家务分配以及和父母在一起活动的时间不同等。
不过这种差别对待存在一种补偿性,比如当妈妈特别关注二宝时,爸爸就会补偿性地和大宝玩的更多。
差别对待的弊端:研究发现,当二宝还是婴儿时,父母对还在儿童期的大宝作出忽视行为,将关注转移到二宝身上时,大宝会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抵触、敌意等情绪,这种情绪还会进一步影响大宝与二宝今后的同胞关系。
而有时,有的妈妈也感知到了自己对大宝没有那么关注,关系没有紧密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疚和伤感,进一步阻碍父母处理大宝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二孩综合征”。
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兄弟姐妹间的竞争问题

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兄弟姐妹间的竞争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
这种竞争可能源于资源分配不均或家长的偏爱,也可能是由于孩子们的性格差异引起的。
然而,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问题,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首先,父母应该树立平等对待的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平等对待是解决兄弟姐妹间竞争问题的基石。
父母应该从心理上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地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
他们应该给予兄弟姐妹们公平的机会,并尽量分配资源和关注力,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嫉妒。
其次,父母可以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
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在兄弟姐妹之间更是如此。
父母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竞争的本质,并教导他们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与对方竞争。
家长可以鼓励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助、合作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此外,父母还应该鼓励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支持和赞赏。
在家庭中,兄弟姐妹可以成为彼此最重要的支持者和榜样。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兄弟姐妹彼此欣赏和赞美,培养他们的关爱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一个孩子取得某种成就时,其他孩子能够真诚地表达祝贺和赞许,这将有助于建立兄弟姐妹间的积极竞争氛围,避免因竞争而引发的矛盾和敌对情绪。
另外,父母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兄弟姐妹们独立发展。
有时候,过于亲密的兄弟姐妹关系可能会加剧竞争问题。
家长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让每个孩子有机会独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竞争压力,还能帮助他们发展自我认知和个性特点。
最后,父母应该成为兄弟姐妹之间的调解者和引导者。
当发生竞争冲突时,父母应冷静下来,不偏不倚地进行调解和引导。
他们可以促进兄弟姐妹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他们良好行为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如何处理二孩家庭中的同胞冲突

家长学堂丨攻略strategy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二孩家庭越来越多,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时常出现,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冲突呢?周末我去姑姑家做客,姑姑有两 个孩子,我进门之后,兄弟俩都争抢 着给我拿拖鞋,哥哥跑得快,抢先一 步把拖鞋递给了我,脸上露出了胜利 的微笑。
可是弟弟不幵心了,嘴里一 边说着“坏哥哥”还用手推了他一下, 哥哥觉得气不过,也推了弟弟一下。
这时候刚从房间里出来的姑姑看到哥误。
其实,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通过认真倾听两个孩子的声音,而不 是轻易、武断地批评孩子。
积极迸行自我反思,学会向孩子道歉.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要回顾一下自己处理沖突的方式和方法。
在反思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出现 了处理方式不当、误会孩子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向孩子道歉。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两个孩子相互接纳。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
家长也要在曰常生活中幵展各类亲子 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相互了解、沟通,学会欣赏对方从而促进他哥还手的一幕,非常严肃地呵斥了哥 哥,也没有理会他的解释,而是蹲下 身来关心弟弟。
事后,我告诉了姑姑发生沖突的原 因,她很无奈地说:“我知道自己做得不 对,可是每天两个孩子发生的沖突和摩擦 太多了,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这些小 沖突。
”作为二孩家庭的家长,应该如何 去处理和面对同胞之间的沖突呢?充分了解冲突原因,不轻易批评 孩子。
当沖突发生的时候,很多家长 会通过自己所看到的一部分结果就幵 始批评孩子,评判是哪个孩子犯了错们的相互接纳。
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放手”并不是意味着家长完全不管,而是家长不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可以选择在一旁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应对沖突的。
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同样也会有 解决沖突的各种办法,让孩子自己解决不仅可以促进相互交流,也可 以培养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等对待,不要总以“大”让“小”。
家长常常会说:“你是 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
化解“ 同胞竞争”,有爱就会有方法

老二还在我肚子里时,我们就开始给老大做思想工作了,弟弟的小名都是让她取的。
但她心里也是不舒服的。
老二长大一点后,大人在场时,老大会欺负弟弟,不让弟弟拿她的东西;她姑姑家的小孩在的时候,她就不跟弟弟玩,还躲着他,或者联合表弟一起欺负弟弟。
但单独在一起时,老大反而尽量多陪她。
出了月子,主要是我带老二,老公陪老大。
她爸爸每天晚上带她出去玩,学骑自行车之类的,转移她的注意力。
老公看老二的时候,我就抱着老大,跟她说说话、看看书。
爷爷的口头禅是“灿孙女是爷爷你是姐姐,要带着弟弟玩,以后弟弟大了,就可以保护你。
上街叫弟弟帮你拎东”我会跟老大说:“我好我也叫幼儿园老师给她做思想工作,让她意识到弟弟是自己的好朋友弟弟天天玩,我也要的是一个弟弟——他有一个同学有个弟弟,兄弟俩玩得特别好。
当闺女出生之后,儿子一个人的时候经常订外卖,但妹妹在,他就会下载一些下厨软件,学着给妹妹做饭;了头,他会帮妹妹把头发吹干、梳起来;会等妹妹睡着了,帮她把台灯关了再回自己房间睡觉。
儿子对妹妹的这种照顾和细心,一是因为两个孩子都是老人看大的,我们作为父母陪伴很少,他们俩的独立性都比较强,并且老人对他们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非常成功,没有让他们形成“独尊”的心理。
平时,我也会尽量把照顾闺女的事交给儿子去做,让他俩多接触。
二是我们和孩子之间,不像父母子女,更像朋友关系,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坦诚交流。
比如看到负面新闻,我们会跟儿子聊小女孩在社会上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危险,平时他也会很注意这方面。
下楼取个快递,儿子也会陪着妹妹一块去。
闺女第一次来例假时,我没在家,她坐在沙发上玩,把沙发弄脏了。
儿子看见后,就给他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小姑打电话,让她过来教妹妹怎么处理,并帮妹妹把卫生巾买了回来。
此外儿子相对来说细心、内向,闺女比较“有矛盾。
二孩时代化解孩子间的争抢打闹的方法

二孩时代化解孩子间的争抢打闹的方法二孩时代化解孩子间的争抢打闹的方法家有两宝,怎么让大宝让着小宝,小宝乖乖跟着大宝,两人手拉手不争抢哭闹。
这可能是很多妈妈的小愿望,但是,现实是另一回事,两个宝宝一天到晚吵吵嚷嚷。
今天,来看下有两个男宝的李晶老师为你带来的破解方法。
家有两宝,怎么让大宝让着小宝,小宝乖乖跟着大宝,两人手拉手不争抢哭闹。
这可能是很多妈妈的小愿望,但是,现实是另一回事,两个宝宝一天到晚吵吵嚷嚷。
今天,来看下有两个男宝的李晶老师为你带来的破解方法。
″手足之争″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手足相争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孩子的内心不确定:我被爱着吗?如果我的父母爱上另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不再爱我?尤其是家里的老大,他在婴儿降生后受到的冲击真的很大。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用″续杯理论″来比喻孩子寻求感情感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一个杯子,需要不断蓄水,父母就是孩子的大蓄水池。
当孩子难过、遇到挫折时,他们的杯子就空了,父母对他们的安慰、拥抱能让他们重新蓄满水。
父母给他们及时蓄水就让他们获得安全感。
但是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老大的杯子会比原来更快被倒空,他们会更频繁的向爸妈索取续杯的机会,如果爸妈因为忙没给老大续杯,那老大就会抢弟弟妹妹的续杯机会,负面的关注也总比不理好。
所以,孩子的争抢打闹等行为,实际上就是需要父母帮助续杯的信号。
做到这 3 点,减少 90% 的争抢打闹相信孩子你能行对孩子适当放手,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试错。
日常生活中,我鼓励哥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尽可能的支持他做想要做的事情,这些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胜任感。
同时,我向他传递这样的想法:妈妈信任你,相信你可以自己做到。
被信任、被需要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
给予孩子充足的自主性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快乐,能更好的自己独处。
能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让他们更能听得进去大人的建议。
会给妈妈减少很多工作量,妈妈也不着急上火,成为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应对同胞冲突WENWEN:CHEN: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聊聊“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的话题。
随着全国二胎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关注二胎或者准备计划生育二胎。
从开始计划生二胎到二胎的到来,家庭内部会发生不少的变化。
二胎时代的来临,让很多家庭面临全新的教育模式。
一个新出生的二孩,不仅仅会对父母的经济和生活产生影响,也会对家里原来的孩子产生很多影响。
作为生育主体人群的“80后、90后”父母们,人们称他们为“新生代父母”,其实面临着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在当今的时代里,到底该如何成为称职的父母?其中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就是一个每一对二孩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WENWEN:新生代父母拥有与传统很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以及前卫独立的性格。
尤其是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没有机会经历同胞相处。
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在教育二孩同胞相处方面有时候可能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CHEN:如果你问起刚刚生下二宝的妈妈怎么对待两个娃时,你她很自然地会说,二宝还小呢,当然应该多关心二宝了,大宝就让他自己玩好了。
这就是差别对待,它指的是,父母在情感、投入或者管教等方面更多地指向某个孩子, 而更少地指向另一个孩子的方式。
这种差别对待包括对他们投入的情感、对他们纪律规范要求、两个孩子特权、家务分配以及和父母在一起活动的时间不同等。
不过这种差别对待存在一种补偿性,比如当妈妈特别关注二宝时,爸爸就会补偿性地和大宝玩的更多。
差别对待的弊端:研究发现,当二宝还是婴儿时,父母对还在儿童期的大宝作出忽视行为,将关注转移到二宝身上时,大宝会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抵触、敌意等情绪,这种情绪还会进一步影响大宝与二宝今后的同胞关系。
而有时,有的妈妈也感知到了自己对大宝没有那么关注,关系没有紧密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疚和伤感,进一步阻碍父母处理大宝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二孩综合征”。
明智的父母往往会尽量尝试着协调同胞关系,尽可能避免“二孩综合征”。
WENWEN:那么如何有效协调同胞关系呢?CHEN: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大宝和二宝在玩玩具时或者其他物品分配时产生冲突,协调同胞关系则指的是,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需要采取解决的策略。
一般来说,父母有三种解决方式:①不卷入式,就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②干预式,父母可能会介入这场战争并且充当老娘舅;③指导式,即引导孩子探寻解决途径,教导孩子如何处理冲突。
不卷入式的解决方式适用于家庭中孩子关系本身就比较好时,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孩子们的亲密度;而干预式是家长们最常用的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可能会加重两个孩子的冲突;而指导式则可以帮助儿童期的孩子学习一些社会技能。
父母做的孩子都看在眼里。
当父母在处理同胞冲突上游刃有余,富有策略时,孩子也往往会善于控制冲突的结果,做出妥协。
而当一个母亲过多地干涉大宝,不让他碰二宝,不让他与二宝互动,甚至通过惩罚的手段禁止时,大宝反而会故意激惹二宝。
事实上,出现同胞冲突不是坏事,如果父母能在面对孩子的不合适行为时,不采用责备的方式,而是和孩子积极交流,在讨论中让孩子明白平等、伤害的意义,学习行为规范,尝试着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话,那么儿童会更愿意倾听父母的建议,同胞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WENWEN:刚才说到“同胞冲突不是坏事”,是不是只要引导得当,“同胞冲突”可以转化为有助于孩子成长的事儿?CHEN:是这样。
孩子之间有了冲突,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决定是否介入和如何介入孩子们的冲突,或者引导他们解决冲突。
当冲突解决时,孩子们会成长一大半。
这些冲突的解决过程带给孩子们成长,也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越来越能对他们之间的冲突泰然处之。
对于父母来说,学习合理应对孩子们的冲突,还真是很重要的一课,因为同胞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
WENWEN:孩子们之间还真是随时可能发生冲突。
他们闹别扭的理由千奇百怪,普通平常到根本无可预料。
可能是为了坐车时谁让妈妈抱着,可能是过马路谁拉妈妈左手谁拉妈妈右手,可能是看动画片谁坐哪个座位,甚至可能是吃饭时谁用哪个小碗,更多的可能是谁玩哪个玩具或者谁先玩等等。
任何顺理成章的生活场景都有可能引发一场冲突。
CHEN:的确如此。
虽然我们是那么不愿意面对冲突,但它的确随时会出现。
儿童的人际冲突是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许多孩子一分钟前还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玩伴。
这说明,孩子间的冲突大多是可以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解决的。
在玩耍中,孩子们最大的追求就是玩得开心。
为了满足这种愿望,他们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冲突的产生正是与自我中心有关。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了观点采择,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看问题,还要考虑对方的需要。
这为人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奠定了基础,显示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事实上,当我们自以为是地以为,同伴冲突就是孩子之间吵吵嘴、打打架,除了孩子不高兴家长闹心之外一无是处之时。
同伴冲突却在默默地用它那不怎么美好的外表,承载着孩子们丰富而又美好的成长!WENWEN:是否可以这样说:同伴冲突及其的解决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得到促进的过程?CHEN:正是。
同伴冲突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同伴冲突中,孩子们接触到了与自己不同的伙伴,他们的想法、经历、个性、处事方式不一样。
在受到最初的冲击之后,孩子们会对自己的想法、认知产生怀疑。
这种怀疑和自省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的。
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就发展升级了。
这将成为他们不断认识、了解和探索世界的动力。
2在同伴冲突中,孩子们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绪感受。
在冲突过程中,孩子们尝试着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且尝试着从同伴的表情、语气、动作中来辨别对方的情感状态。
这将成为他们理解他人、体量他人的源泉。
3在同伴冲突中,孩子们得到了可贵的早期社会技能的学习机会。
最初的时候,他们不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将会是什么,不知道哪些行为对自己解决问题会有帮助,也不清楚哪些技能会让自己顺利实现目标。
这种对行为的预判能力,以及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在伙伴冲突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增强,对孩子们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WENWEN:面对冲突,孩子们可能会怎么做?CHEN:在所有同伴冲突中,“玩具争抢”、“空间争抢”和“游戏争议”是最典型的三大主要原因。
其中“玩具争抢”占所有冲突的六成,可以说是大部分矛盾的焦点。
面对同伴冲突,孩子们除了伤心、气愤、委屈、不悦,他们还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大家可能很难想到,孩子们会运用诸多策略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谦让——将玩具或空间让给同伴身体攻击——用力抢东西或推搡、攻击同伴言语攻击——说同伴不好或者讨厌发泄性攻击——攻击不针对他人,而针对玩具,或者是纯粹情绪性的大吼宣泄身体威胁——以打人或者受惩罚等威胁同伴关系威胁——用不和同伴做朋友来要挟同伴“家长”威胁——用“告家长” 来威胁同伴坚持——要用语言或者保护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请求——通过友好的语言请求同伴轮流——和同伴轮流玩玩具分享——和同伴两个人一起玩玩具交换——自己拿一个别的玩具和同伴交换猜拳——通过“石头、剪刀、布”等方式一决胜负言语误导同伴不去争夺资源——通过委婉的策略言语误导同伴不去争夺资源,并实现自己的目的求助——请家长或者他人帮忙示好——以语言或微笑表示“我在闹着玩儿呢”或是友好在这众多策略中,孩子们最多用到“坚持”,紧接着是“攻击”和“协商”。
让成人失望的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多多“谦让”,然而其实它的排名相当靠后。
WENWEN:在生活中,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时,家长们一般会做什么呢?CHEN:我们通常看到的情景是,当两个孩子为争夺同一玩具而发生冲突时,家长一边拉开冲突的双方,一边告诉他们“这个玩具是小宝的,你不应该抢别人的玩具”,或者说“好孩子应该把自己的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干预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冲突、处理冲突。
真的是这样吗?家长的干预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恰恰打断了孩子们体会冲突的过程,干扰了他们从中获得经验,剥夺了他们的成长。
因为家长往往会出于保护的目的来干预孩子间的冲突。
我们会更看重冲突的结果,因此出手干预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尽快结束冲突。
这样做忽视了孩子们在冲突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忽视了冲突对他们发展的价值。
我们没能指导孩子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掌握社交能力,或是引导他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体验对方的感受。
仅仅只是在表面上摆平了一场纷争而已。
WENWEN:那么,家长们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与成长呢?CHEN:成人面对儿童冲突时所有的反应,可以概括为七种行为。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看看我们现在是哪些表现,未来可以参考哪些表现,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1.简单反对——家长常常会盯着发生冲突的孩子,用简单的禁止性语言制止,或者直接将发生冲突的孩子分开。
2.放任——家长对孩子们的语言或肢体冲突视而不见,或者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样子,也可能会暂时离开冲突发生地。
当然这并不表示成人完全不关心孩子的冲突,很多时候他们凭经验知道不用处理。
3.直接指导——有时家长对孩子间的争执或冲突显得非常在意和关心,他们通常会采取及时的、积极的干预措施来调停冲突。
成人通常会根据现场情况判定双方谁对谁错,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们遵照执行。
4.消极情绪接触——家长也可能会使用惩罚、威胁,或者其他消极方式与孩子交流。
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让冲突平息,但孩子们在心理上并不会接受。
5.修补关系——在处理儿童冲突时,家长还需要考虑“善后”问题,即修复或弥补由于冲突而造成的紧张关系。
尽管我们认为孩子们不记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出现选择性的同伴交往,有些严重的冲突事件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常可以采用让孩子们相互握手、拥抱、共同参与游戏或合作完成游戏活动等方式,缓和关系,促进交往。
6.积极情感接触——家长对发生冲突的孩子进行安慰,比如微笑、拥抱、说一些好听的话。
有经验的成人会把孩子放在腿上,抚摸他们的头,以友好的语气和安慰的言语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关心和怜爱。
当然这种方式一般是针对冲突中“受害”一方。
有时我们会先与其中一个孩子接触,倾听他的感受,然后再转向另一位,表达情感安慰。
7.呈现争论——当孩子们为某一物品或活动空间而发生冲突时,家长询问他们关于冲突情境的相关问题、引发孩子的争论。
并通过澄清他们的想法、愿望和感受,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冲突情境的理解,感受相互之间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应该如何实现冲突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