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论文下(诗)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论文下(诗)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论文下(诗)或言今人作诗,多要有出处。

曰:"'关关雎鸠',出在何处?"〔文蔚〕因说诗,曰:"曹操作诗必说周公,如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苦寒行云:'悲彼东山诗。

'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夔孙〕诗见得人。

如曹操虽作酒令,亦说从周公上去,可见是贼。

若曹丕诗,但说饮酒。

古诗须看西晋以前,如乐府诸作皆佳。

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

苏黄只是今人诗。

苏才豪,然一滚说尽,无馀意;黄费安排。

〔德明〕选中刘琨诗高。

东晋诗已不逮前人,齐梁益浮薄。

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

如"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分明说出个倔强不肯甘心之意。

如"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尾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分明说出边塞之状,语又俊健。

〔方子〕渊明诗平淡出於自然。

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

某后生见人做得诗好,锐意要学。

遂将渊明诗平侧用字,一一依他做。

到一月后便解自做,不要他本子,方得作诗之法。

或问:"'形夭无千岁',改作'形天舞干戚',如何?"曰:"山海经分明如此说,惟周丞相不信改本。

向芗林家藏邵康节亲写陶诗一册,乃作'形夭无千岁'。

周丞相遂跋尾,以康节手书为据,以为后人妄改也。

向家子弟携来求跋,某细看,亦不是康节亲笔,疑熙丰以后人写,盖赝本也。

盖康节之死在熙宁二三年间,而诗中避'畜'讳,则当是熙宁以后书。

然笔画嫩弱,非老人笔也。

又不欲破其前说,遂还之。

"〔雉〕苏子由爱选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某却爱"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十字却有力!〔雉〕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

躬身实践的诗句

躬身实践的诗句

躬身实践的诗句
1、《冬夜读书示子丰》宋代:陆游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2、《劝学》先秦:荀子
原文: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译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润,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3、《朱子语类》宋代:朱熹
原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译文: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之易类(三)

《朱子语类》之易类(三)

《朱子语类》之易类(三)一.三圣易上古之易,方是“利用厚生”,周易始有“正德”意,如利贞,是教人利于贞正;贞吉,是教人贞正则吉。

至孔子则说得道理又多。

道夫录云:“利贞,贞吉,文王说底,方是教人随时变易以从道。

”乾之“元亨利贞”,本是谓筮得此卦,则大亨而利于守正,而彖辞文言皆以为四德。

某常疑如此等类,皆是别立说以发明一意。

至如坤之“利牝马之贞”,则发得不甚相似矣。

伏羲自是伏羲易,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自是孔子易。

伏羲分卦,乾南坤北。

文王卦又不同。

故曰:“周易元亨利贞。

”,文王以前只是大亨而利于正,孔子方解作四德。

易只是尚占之书。

须是将伏羲画底卦做一样看,文王卦做一样看;文王周公说底彖象做一样看,孔子说底做一样看,王辅嗣伊川说底各做一样看。

伏羲是未有卦时画出来,文王是就那见成底卦边说。

画前有易,真个是恁地。

这个卦是画不迭底,那许多都在这里了,不是画了一画,又旋思量一画。

才一画时,画画都具。

壮祖录云:“须将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爻辞,孔子系辞及程氏传各自看,不要相乱惑,无抵牾(矛盾)处也。

”问易。

曰:“圣人作易之初,盖是仰观俯察,见得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有是理,则有是象;有是象,则其数便自在这里,非特河图洛书为然。

盖所谓数者,祇是气之分限节度处,得阳必奇,得阴必偶,凡物皆然,而图、书为特巧而著耳。

于是圣人因之而画卦,其始也只是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而已。

但才有两,则便有四;才有四,则便有八;又从而再倍之,便是十六。

盖自其无朕(没有迹象)之中而无穷之数已具,不待安排而其势有不容已者。

卦画既立,便有吉凶在里。

盖是阴阳往来交错于其间,其时则有消长之不同,长者便为主,消者便为客;事则有当否之或异,当者便为善,否者便为恶。

即其主客善恶之辨,而吉凶见矣,故曰:‘八卦定吉凶。

’吉凶既决定而不差,则以之立事,而大业自此生矣。

此圣人作易教民占筮,而以开天下之愚,以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事者如此。

但自伏羲而上(之前),但有此六画,而未有文字可传,到得文王周公乃系之以辞,故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 “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 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 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 人为己任”。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 理学家,教育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 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 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 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 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 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讨论
• 读书要不要有功利目的? • 带着功利目的读书能走多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体裁:七绝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 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 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事功之中,如果一个君主有道德,他就必然能建功立业,为民生 造福。假如他不能建功立业,就不能认为他有道德。如果将道德 与事功割裂开来 )陈傅良的这句话是对陈亮功利主义哲学
最为准确的概括。 陈亮思想具有一种超前性,因此,他最终在历史舞 台上湮没,也是一种必然。(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 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做 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 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陈傅良 《答陈同甫三》) 。
第三则学习
•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又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7 《朱子语类》三则 (2)

7 《朱子语类》三则 (2)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 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
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 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 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 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 的?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 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 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 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 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 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 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其妻则因 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 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 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 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 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 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 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 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 总计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朱子语类》卷九学三

《朱子语类》卷九学三

《朱子语类》卷九学三《朱子语类》卷九学三这道理,若见得到,只是合当如此。

如竹椅相似:须著有四只脚,平平正正,方可坐;若少一只脚,决定是坐不得。

若不识得时,只约摸恁地说,两只脚也得,三只脚也得;到坐时,只是坐不得。

如穿牛鼻,络马首,这也是天理合当如此。

若络牛首,穿马鼻,定是不得。

如適来说克己,伊川只说个敬。

今人也知道敬,只是不常如此。

常常如此,少间自见得是非道理分明。

若心下有些子不安稳,便不做。

到得更有一项心下习熟底事,却自以为安;外来卒未相入底,却又不安。

这便著将前圣所说道理,所做样子,看教心下是非分明。

〔贺孙〕人见得义理熟时,自然好。

〔振〕心熟后,自然有见理处。

熟则心精微。

不见理,只缘是心粗。

辞达而已矣。

去伪。

今人口略依稀说过,不曾心晓。

〔淳〕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

〔从周〕义理侭无穷,前人恁地说,亦未必尽。

须是自把来横看竖看,侭入深,侭有在。

〔士毅〕道理既知缝罅,但当穷而又穷,不可安於小成而遽止也。

〔焘〕今只是要理会道理。

若理会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会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

理会得一寸,便是一寸;一尺,便是一尺。

渐渐理会去,便多。

〔贺孙〕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为是,且顿放一所,又穷他语。

相次看得多,相比并,自然透得。

〔德明〕道理无穷。

你要去做,又做不办;极力做得三五件,又倦了。

盖是不能包括得许多事。

〔人杰〕太凡义理积得多后,贯通了,自然见效。

不是今日理会得一件,便要做一件用。

譬如富人积财,积得多了,自无不如意。

又如人学作文,亦须广看多后,自然成文可观。

不然,读得这一件,却将来排凑做,韩昌黎论为文,便也要读书涵味多后,自然好。

柳子厚云,本之於六经云云之意,便是要将这一件做那一件,便不及韩。

〔端蒙〕只守著一些地,做得甚事!须用开阔看去。

天下万事都无阻碍,方可。

〔从周〕大著心胸,不可因一说相碍。

看教平阔,四方八面都见。

〔方子〕理会道理,到众说纷然处,却好定著精神看一看。

〔骧〕看理到快活田地,则前头自磊落地去。

7 《朱子语类》三则 (2)

7 《朱子语类》三则 (2)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的?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医。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kuì zhuó sǎo wú huì bó nèn pōu zhá xiào jīng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求学的人 2、 提神醒志 3、 心之本然 4、 平常的 5、 天生的才能、性情 6、 向坏的方向转变 7、 仔细地 8、 特别需要 9、 随便地 10、 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 11、遍、次 12、满足 13、昏乱不清醒 14、应该 15、 关键 三、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 1、 “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 2、 “埽”同“扫”,洒扫 3、 “著”同“着” 4、 “克治”同“克制”
五、 虚词积累
1、①于是,就 ②于是,就 ③立即 ④就是, 表强调 ⑤接近、靠近 ⑥就 ⑦当时、当天 ⑧表假设 2、①却 ②是,帮助表判断 ③于是,就 ④ 副词、才⑤在,处在 ⑥而,又,表并列 ⑦ 你的。 3、①来,表目的 ②相当于“而”,表修 饰 ③介词,用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 为 ⑥凭借⑦连词,因为 ⑧相当于“而”, 表并列。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 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 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 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 的基本思想。 3、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1、朱子认为读书要“见得真味”,该做到哪些? 内 2、朱熹对待天理人欲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他认为 容 怎样才能不“被人欲引去”? 3、你如何看待第三则中朱熹提出的“义利观”呢?
翻译句子: 1、此便是 无克 己 工夫 [判断句] 这就是没有约束、克制自己私欲的功夫。 2、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状语后置句] 如果贤人的素质比圣人低的 3、仁 以 为己任 [介词宾语前置句] 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己任 4、乃为人欲引 去 [被动句] 却又被人欲引诱去了。 5、盖 人心之灵, 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抵说来,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则 更加明白事理。 6、自家今且剖判一个 义利。 自己现在姑且剖析判别一个有关义利的问题。
3、你如何看待第三则中朱熹提出的 “义利观”呢?
①朱熹把“义利”等同于“理欲”,认为读书首 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成圣 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并以此作为读书的原 则。 ②朱子继承孔孟(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 一步作了阐释,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 所欲”,只有选择“义”,才是向内,才能步入 圣贤殿堂 ③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既 要有物质追求,更要有精神追求,如果为利而弃 义,为富不仁,不合天理;有些人节衣缩食,热 心公益事业,就是天理胜过人欲的写照。
背景导入
程朱理学是近千年中华民族思想、 文化的核心,也是东亚文明之根,故有 “根在河洛”之说。程朱理学不仅传承 了中华民族的儒学思想,而且不断吸收 外来文化发展自己,同时还保留了自己 的主体地位。《朱子语类》是朱熹文学、 理学思想的概括与总结。
2
朱熹的哲学思想熔天道、人道、治 道于一炉,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士子处理 家庭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 的适应性和极大感染力,并代代相传,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 理要素,为我们这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 的精神支柱。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构建和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朱熹 和他的《朱子语类》仍会带给我们许多 教益。
四、 实词积累
1、①推究、追究到底;②与“达”相对,不得 志、不显贵;③穷尽、走到尽头;④与“通”相 对,到尽头的、阻塞不通的;⑤穷尽 ⑥贫困的; 2、①……的时候 ②处在 ③……的地方 ④…… 的时候 ⑤处于、处在 ⑥交往、相处 ⑦处置、安 排⑧居住 3、①关键 ②事务 ③机关、机键 ④织布机 ⑤通 “几”,先兆、苗头 ⑥机会 ⑦机灵 4、①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②过错、过失 ③责备 ④过于、过分 ⑤经过、路过 ⑥拜访、探望⑦超 过。 5、①攻克、战胜 ②克制 ③克制 ④战胜 ⑤能够 ⑥通“刻”,苛刻 ⑦能够。
1、朱子认为读书要“见得真味”,该做 到哪些? ①深入钻研,到“不忍 舍处” 的地步,不能浅尝 辄止; 熟读精思 ②勤于用心,“用之则愈明”, 以达到“穷理”的目的。
2、朱熹对待天理人欲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他认 为怎样才能不“被人欲引去”? 主张:存 ②资质次于圣人者,先辨别再实行,中等 资质的人,用心克制。 ③以实现仁德为目标,认真谨慎对待。
作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 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 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 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 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 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 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 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 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 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 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 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 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 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 张。
课堂训练案 参考答案
课堂总结
1.课代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评出最佳小组及个人.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 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 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 《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 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 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 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 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 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 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4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 ) A( 满足)B. ( 应该)C. (关键) (转轴、织布机) D. (明白、 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 动词) (助词)B. (语气词)C. (介词、被) (介词、给) D. (助词、无义)(介词、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 A. ( 马虎、随便)( 收拾、安排)B. (怎么样/为什么) (一个 词/两个词) C. (认为/以之为) (有学问者/求学者)D. (大的片断/仔细) (品行不好/不成材、不成器) 4.孟子认为,如果在大义(救人)和小节 (守礼)中权衡,君子会 选择取大义(救人),这段话告诉我们: 第一,我们要学会变通。 第二要学会权衡轻重 ,做出选择,小节、小信要服从于大义,我的 生命高于一切。 (任答一点计满分。)
1.小组长明确任务,安排并调控讨论的进度,高效讨论。 要 2.在交流竞争中学习,先一对一分层解决疑难,提升自己。 求 3.回归小组,实现智慧整合。
展示、点评问题 翻译句子1-2 翻译句子3-4 翻译句子5-6 探究1 探究2 探究2
展示、点评小组 6组 5组 4组 3组 2组 1组
位置 后 后 后 侧 前 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