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1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24则

朱子语类24则(以下文字节选自《朱子语类》第一册,第十卷、第十一卷)1. 第二事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2. 透彻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
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
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
要透彻,方能得脱离。
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
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
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处。
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3. 不贪多书宜少看,要极熟。
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
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
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
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读书不要贪多。
向见州郡纳税,数万钞总作一结。
忽错其数,更无推寻处。
其后有一某官乃立法,三二十钞作一结。
观此,则读书之法可见。
4. 收放心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5. 熟读精思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
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6. 思量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
又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
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故其所引书句,多有错字。
如孟子所引诗书亦多错,以其无本,但记得耳。
」欧公言:「作文有三处思量:枕上,路上,厕上。
」他只是做文字,尚如此,况求道乎!今人对着册子时,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甚事!7. 子细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子细。
朱子语类

做笔记!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 类读书方法的?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 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
研读文本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第一则。 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 (1)释义 A若读之数过 B略晓其义即厌之 C终日着意 D徒为倦懒 E则精神自是愦愦 遍,次 满足 用心 只是 昏乱不清醒
落实!
(2)翻译句子 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 就会更加明白事理。 B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 穷得多少义理。 只要提神醒志,整天用心,就可阅读很 多文字,穷尽很多道理。
落实!
3、问题探究
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 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 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 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 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 的真趣。
识记!
(3)本节课对你学习有哪些启示?
(4)回味经典,你我共勉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诵读、摘抄!
研读第二则
1、学生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文段。 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 (1)释义 却、竟然;被 A乃为人欲引去 完毕 B事已却悔 同“功夫”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应该 D明知合行大路 E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键 仔细 F须大段着力 避免;弟子们 G吾知免夫,小子 应该,应当 H直是恁地用功
朱子语类(共8册)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三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四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五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六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七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八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九
朱子语类卷第三十 朱子语类卷第三十一
朱子语类卷第三十二 朱子语类卷第三十三
朱子语类卷第三十四 朱子语类卷第三十五
1
朱子语类卷第 三十六
2
朱子语类卷第 三十七
朱子语类(共8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口语
徽州
朱熹
语类
朱子
饶州
语别录后序
语类
朱子
儒学 后序
安刊
朱子
语类
眉州
朱子语
池州
语录
后录
内容摘要
朱熹日常口语讲透四书五经、天理人欲。曾国藩、梁启超、钱穆、季羡林轮番力荐!深入浅出,口语对谈, 娓娓道来,所有爱好者都可以读懂的儒学入门书。明成化九年初始定本,简体横排,全新力校。朱熹编定的《四 书》,800年来一直是学习儒学的基本教材!讲说之间,滔滔滚滚,尽言尽意。带你重返朱子讲学现场!钱穆: 不读《朱子语类》,即无以通朱子之学。本书是朱熹四十岁后与弟子日常问答的语录类编。学习儒学绕不开朱子, 《朱子语类》是所有儒学爱好者都可以读懂的经典入门书。全书分门别类完整记录了朱熹的哲学体系。从世界本 原到人生哲学,再到格物致知、知行相须等为学力行的方法,最后逐一讲解《四书六经》。书中全是口语对谈, 还原真实语境,带你重返朱子讲学现场。即通俗易懂,又直抵原意。《朱子语类》宋本已佚。本版本选取明成化 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为底本,参考了现有的古籍整理成果,以简体横排标点本的形式呈现。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 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 《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 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 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 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 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 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 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 问题。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 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第一则
方:才 略:大致 欲:想要 得趣:领悟意旨 着意:用心 徒:只是 恁:副词,如此这样 数过:几次,几遍 厌:满足 别:另外 盖:句首发语词,大概 穷:穷究 愦愦:昏乱不清醒
第一则
第一则讲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的真味, 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 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 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 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 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熹认为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 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是指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朱子语的翻译及原文: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翻译: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翻译: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并不如享受它的人。
3.“君子之道,淡如水。
”
翻译:君子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淡泊无欲。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
翻译: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危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做的事情。
6.“知足者常乐,富贵者
常忧。
”
翻译:知足常乐,贪得无厌的人常常感到不满和焦虑。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翻译: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个人利益。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高二语文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 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 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 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 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 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 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 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 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熹特别强调义利之辨,严守义利之 分别,还在于这是朱熹与学虽然是 主要的一派,但同时还有其他不同的思想学派 存在,其中主要是浙东事功学派,陈亮(陈同 甫)(1143—1194)为代表。陈亮是朱熹同时 代的学者,他与朱熹因为对道的不同理解而展 开争论,其中义利问题也是双方论辩的一个主 题。朱熹是“谈性命而辟功利”,陈亮是“专 言事功”而“嗤嗤性命”。朱熹主张义利不两 立,陈亮则主张义利双行,二者缺一不可。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朱子语类》三则

•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 “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 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 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 人为己任”。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 理学家,教育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 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 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 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 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 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讨论
• 读书要不要有功利目的? • 带着功利目的读书能走多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体裁:七绝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 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 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事功之中,如果一个君主有道德,他就必然能建功立业,为民生 造福。假如他不能建功立业,就不能认为他有道德。如果将道德 与事功割裂开来 )陈傅良的这句话是对陈亮功利主义哲学
最为准确的概括。 陈亮思想具有一种超前性,因此,他最终在历史舞 台上湮没,也是一种必然。(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 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做 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 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陈傅良 《答陈同甫三》) 。
第三则学习
•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又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
熙宁初,知郴州。
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
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
(元·脱脱。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狱久不决狱:诉讼案件
B.运使王逵欲深治之治:惩治,治罪
C.乃委手版归委:丢弃
D.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谮:说谎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分宁主簿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B.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郡守李初平贤之.
C.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
D.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疑案,一讯立辨;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他反对杀人以媚人,宁愿辞官不做。
B.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百姓都十分高兴,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C.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则处之泰然。
后来,发现自己误解了周敦颐,后悔莫及,但却因此失去这个人才。
D.文章以简单明快的笔触刻画了周敦颐爱憎分明、正直无私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形象。
他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行高洁,孤傲不群。
4.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译文:
⑵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译文:
童心说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节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至于晋而问之
C.有闻而传之者曰辞多类非而是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审核。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⑵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
译文:
⑶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参考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
1.D
2.D
3.C
4. ⑴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只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
⑵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
童心说
1.A
2.A
3.C
4. ⑴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⑵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⑶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作者:张爱仙
责任编辑: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