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 PPT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 PPT优秀课件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朗读诗句
了解作者 欣赏图片
理解诗句 领悟道理 课外延伸
题 西 林 壁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 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 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 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 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 ●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雨果 ●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 益。──高尔基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 宁 ●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皇冠峰
龙虎山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题西林壁》PPT课件123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题西林壁》PPT课件123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
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 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
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 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写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 西林:西林寺,在江 西庐山。 (2)横看:正面看 (3)岭:高大山脉。 (4)峰:高而尖的 山头
(5)不识:不清楚,不能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7)缘:同“原”,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 法,诗词造诣很高。
背景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 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 壮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诗中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

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
诗文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则山峰耸立。
庐山·日出时分
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虚幻之境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 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 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 深思后的感悟。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 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 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口语表达
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 怎样的哲理意味?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会读会 写会用。
2、了解诗歌的意思。 3、体悟诗歌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
译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山石景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译文: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貌。
词语解释: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庐山·湖光山色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解释: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认真思考,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课外实践

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完美版)

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知 论世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 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 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 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41页PPT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41页PPT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共18页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共18页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题西林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PT【优秀课件】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 诗句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 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 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 鉴赏歌
诗词鉴赏
题西林壁
讲解人:爱学习的飞机仔 时间:20xx.x.x

鉴赏歌
目录

品读诗歌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赏析诗句

课后任务

诗歌读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品 诗歌读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 《古木怪石图卷》等。
写 背景作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 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知 论世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 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 任务后
合作讨论:
➢课外翻阅资料,寻找作者的一篇诗词,下节课每个小组上台 带领大家欣赏。
自主完成:
➢朗读并流利地背诵《题西林壁》,把握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诗 鉴赏歌
感谢观看学习,祝学习进步
讲解人:爱学习的飞机仔 时间:20xx.x.x
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 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 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 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 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 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