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的陕西800冷娃
赵寿山传奇

赵寿山传奇作者:杜尚儒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在众多的抗日名将中,赵寿山是个传奇。
西安事变时,他是杨虎城将军最忠诚的战友;对日战争中,他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带领三秦子弟兵先后在娘子关和中条山打出了陕军的威名;解放战争中,他又成为毛泽东任命的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经毛泽东直接批准的中共党员。
赵寿山、李兴中,率领陕西冷娃兵,中条山上打日寇,吓得鬼子一溜风……提起抗战中的陕军,很多人就会自然想到中条山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使中国腹地的千万百姓免遭日寇铁蹄蹂躏,更阻止了日军打通西北、西南大通道,为日后的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机会,而赵寿山作为主要指挥将领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中条山战役只是赵寿山传奇故事的一个片段,此前和此后的更多故事,也在坊间流传很广。
这些故事,写满了赵寿山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追随杨虎城文武全才初显露1894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赵寿山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渭丰乡(今称渭丰镇)定舟村,原名赵生龄,字杜亭。
赵寿山兄弟姊妹六人,在男丁中排行第二。
他13岁时丧父,是母亲将他抚养大的。
定舟村是当地的大村子,据陕西作家、赵寿山将军奖学基金会常务理事李景宁介绍,该村尚武之风浓郁,出身贫苦的赵寿山少年曾习练红拳,16岁考进陕西陆军小学。
辛亥革命后,转入陆军测量学校,1915年毕业。
不久,他随同进步人士史可轩到于右任先生领导的陕西靖国军司令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靖国军失败后,赵寿山于1919年到北京,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参谋。
1921年任少校参谋,兼地形和武术教官。
1924年春,赵寿山回到陕西,加入了仍扛着靖国军旗帜的杨虎城将军的部队。
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十七路军。
赵寿山在十七路军一干就是二十年。
他从排长干起,历任营长、团长及少将旅长、十七师师长、三十八军中将军长,成为十七路军一位文武全才的高级将领。
同为十七路军将领的孔从洲将军曾回忆说,赵寿山是自己的老师,每天早操后,还教武术,主要是红拳。
中条山战役的意义

中条山战役的意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侵占波兰。
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照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
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方案,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
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国际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
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
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
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
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军的唯一地区。
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
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中施加重大压力。
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地理位置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顶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
中条山战役西线的马村保卫战

中条山战役西线的马村保卫战作者:杨圣清来源:《百年潮》2018年第08期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的20多次较大战役中的一个,也是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的战役。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是淞沪战役以来最大的。
在整个中条山战役中,马村保卫战并不是一次很大的战斗,但它的影响却很大,致使西线中国军队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和指挥,造成第五集团军的全军覆灭,加速了中条山战役的失败。
中条山战役西线的最高指挥机关是以曾万钟为司令的第五集团军司令部,中国国民政府守军是:高桂滋的第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和新编第二师;唐淮源的第七师和第十二师;公秉藩的第三十四师;孔令恂的第八十军第一六五师和新编第二十七师,这些部队分别驻守在垣曲县的横岭关一线,夏县的涧底河、王家河和东西交口一线,闻喜县的汤王山一线,夏县东南和平陆的张茅大道沿线。
同时,中条山战役前夕,驻渑池县的作为第五集团军预备队的陈铁的十四军第八十五师和九十四师也奉令从垣曲渡河,陆续开进横岭关附近,以加强这里的防线。
此外,还有魏凤楼的第一战区直辖游击第一纵队和乔明礼的河北民军直接参加了夏县和平陆的防守任务。
第五集团军司令部驻扎在夏县二区管辖的马村。
马村位于夏县东南部的中条山一个大山谷中,距夏县县城有近百里。
它三面环山,背靠鲁山,东面面对华山,北面则是北疙瘩山。
鲁山,古时称作金楼山,海拔1566.5米,是周围百十里内最高的一座山。
循其脚下的虬蟠小道即可登上鲁山,看到参天古树、原始森林以及嶙峋奇异的怪石。
穿过原始森林,展现在眼前的则是一大草坪,面积有200余亩,春、夏、秋三季,青草茵茵,百花争艳,北边还有一淙淙清泉,这就是著名的鲁山坪。
每年青草生长季节,马村和附近山村,都有人把自家的牛和猪赶到这里放牧。
草坪的北边有一条山岭,堆砌着许多石头,草坪西边的山坡上有宋、明时修的一些庙宇和道观,现在则是一堆废墟。
沿着鲁山山脚下马村下边的蜿蜒曲折的公路向西北行约五华里,便进入一个名叫阎王峡的峡谷。
中条山战役

三、会战经过
第一阶段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 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 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 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 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8】
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 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
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 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 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9】
“还有闻喜敌36师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 山等阵地猛攻,并迅速攻陷唐王山。公秉藩组织部队反攻,收复唐王山周围阵地,但 因其右翼友邻部队防线被突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 系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第34师便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阵地 放弃唐王山阵地, 退至胡家峪。”
从中条山战役看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 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此后的中条山战役也反映了中共内部已统一了总的抗战策略,这 就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 (从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式到最和平的革命两面派的方式)与敌人周 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待有利的时机。”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关于中共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中共没有及时出兵支援中条山主要有三个原因:
3)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对于国民党已经在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国民 党已被中共视为自己的第二号敌人。中共确信蒋介石集团所代表的买 办型大资产阶级随时都有妥协投降的可能,以及战胜日本后蒋介石国 民党必定是自己最强大的敌人,而且是因为两年来国民党到处搞摩擦、 捉人、制造皖南事变等所作所为让中共多数领导人经常回忆起十年内 战时的情形。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一种是毛泽东和张闻天认为的:“我们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 不是速决战”,不能被当时的形势牵着走,以及亟需要把国共两党区 别清楚,红军必须要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上争取消灭敌人。 洛川会议实际上并不能根本解决党内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随着 蒋介石做出让步,在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地位,八路军主力陆续出 动,大多数干部以及前方将领显然急欲打几场大仗以扬军威。
三、讨论问题
Q1:关于这一争论,你支持哪一种说法?
本小组认为蒋介石是在用“激将法”要求中共出兵。在 中条山战役爆发前,蒋介石就把第四集团军和卫立煌一并调 离了中条山,守军仅有15万人左右,蒋内心其实已作好了 “晋南失守”和守军被日军“歼灭”的最坏打算,且蒋也不 可能不知道当时中共军队的实力,就算中共出兵了也难以改 变中条山失守的命运。
中条山会战

中条山会战1. 战役背景中条山会战,发生于1938年1月的中国抗日战争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与日军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在河北省中条山一带展开,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在中条山会战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武装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他们积极筹集军事装备、物资和人力资源,为会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敌情的掌握,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3. 战役发展过程战役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以中条山为立足点,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他们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游击战和运动战,与日军进行了多次肉搏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中条山一带不断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使其陷入被动局面。
4. 战役结果与影响中条山会战最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胜利告终。
以小胜之力击败了远比自己强大的日军,这场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条山会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同时在国际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新的动力。
5. 战役的意义与启示中条山会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胜利,更是中国革命政权抗日统一战线获得的胜利。
这场战役显示出中国统一抗日的力量和决心,有效地动员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此外,中条山会战还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战略上的勇气和智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中条山会战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以勇敢和智慧,成功击退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
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条山会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中国革命抗日统一战线获得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意义和启示将激励我们在追求和平与稳定的时代继续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成果,不忘抗战英烈的付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条山会战

作者: 王华兴
作者机构: 中共垣曲县委宣传部
出版物刊名: 山西档案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中条山战役;国民党军队;太岳军区;闻喜;武士敏;寸性奇;八路军总部;唐淮源;曾万钟;
司令长官
摘要: 1938年,日军相继侵占晋南沿同蒲线之临汾、侯马、闻喜、运城等重镇,同国民党军队在以垣曲为主战场的中条山地区相持三年之久。
1941年5月7日至25日,在东起河南孟县、济源,西起闻喜、夏县,北起阳城、沁水等地三面围攻夹击,会集在这晋、冀、豫三角地带,爆发了中国抗日史上较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史称中条山会战,又叫中条山战役。
“西北军”保卫黄河纪实:东渡黄河血战中条山

“西北军”保卫黄河纪实:东渡黄河血战中条山准备战斗的十七路军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抗击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魔蹄,始终没能逾越我国西北前沿的黄河防线。
这与“西北军”东渡黄河开辟西线河东抗日战场是分不开的。
这里记述的是国民党原西北军(后改为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一带开辟抗日战场的前后经过。
日军临河西安惊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
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10月初,石家庄沦陷。
然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平汉路向南进犯;一路沿正太路向西直逼山西。
疯狂的日军向西一路上连陷井陉、旧关、雪花山。
11月2日,久经布防的忻口弃守。
3日,娘子关失守。
北、东两路日军乘太原布防混乱之际迅速进攻太原,8日,太原沦陷。
此后,日军由太原沿南同蒲铁路一路向南进犯。
1938年3月,攻至运城的牛岛师团集结主力开始向西进犯。
6日,攻占了永济县城。
8日,攻占了风陵渡镇。
随即日军利用飞机、大炮进犯陕西的河防阵地,炮轰韩城、平民、朝邑等沿河地带,并且出动侦察飞机渡河侦察,用轰炸机轰炸关中和西安地区。
同时在永济强征民工在南文学村修建军用机场,为攻打西北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
永济县城(蒲州古城)和风陵渡被日军攻占以及日军对西安的轰炸,引起关中震动,西安城内的居民惊恐不安。
各大报连续报道河东沦陷的形势,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仓皇失错,拟放弃关中,逃往宝鸡、成都等地。
顾祝同紧急指派孔从洲率警备旅3个团7000余人昼夜兼程,由泾阳开赴朝邑、平民、大荔沿河布防。
紧急应战奋起抗日蒋介石的消极退守此时已把大半个中国拱手送给了日军。
现如今,西部日军临黄河虎视西北。
在这危急关头,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极力主张坚守黄河防务,阻止日军西犯。
孙蔚如,陕西长安人,在杨虎城将军的部队中历任队、营、团、旅、师、军长等职,西安事变前任杨将军的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七师师长。
西安事变时兼任西安警备司令。
西安事变后,杨虎械在出国考察前,将十七路军改编为:第十七师、第一七七师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二旅、警备第三旅、教导团、骑兵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
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接杨虎城掌管西北军的孙蔚如向国民政府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
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中条
山,曾被侵华日军称为"盲肠"。在抗战初期,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苦战三年,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这
在抗战初期确属罕见。而坚守中条山的,竟是武器装备低劣、受蒋介石排挤的杂牌军西北军。
一群清一色的号称“冷娃”的陕西子弟兵,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
把不可一世妄言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日本鬼子拒阻于潼关以外,使其进入关中掠占西北的梦想死于胎中。抗
战八年,日军占据了东、南、北大片领土,却一直无力西进,这一切都得之于中条山战役的伟大胜利。日
本鬼子不仅未能踏进潼关一步,而且付出了惨重代价,仅“6·6”会战一役,日军排长以上军官的骨灰盒层层
叠叠垒堆了1700多具。这是八年抗战中取得重大战果的战区之一。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陕西子弟
兵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由徐剑铭等三位陕西本土作家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立马中条》中,孙蔚如将军率领关中子弟与日本
侵略军“6·6” 血战里有一个八百壮士投身黄河的细节:
177师新兵团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
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 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
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誓不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 16-18岁的孩子。
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
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留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
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
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俱———死———生啊……
孙蔚如将军率官兵在800壮士跳河的河滩上举行公祭。黑纱缠臂。纸钱飘飘。香蜡被河风吹得明
明灭灭。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诧异其为何不被河水冲走。士兵下河打捞这杆军旗时,拖
出两具尸首来。旗杆从一个人的后背戳进去,穿透前胸,这是一个被称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尸体。压在鬼子
尸体上边还紧紧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国士兵,就是那个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
当时,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
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陈忠实曾评论道:
“这些关中将士无论性格性情具备什么样儿的地域性特质,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战中体现出来的凛然不
可侵侮的大义,正是中华民族辉煌千古存立不灭的主体精神。”
在关中一部县志中,满满十余页的抗战烈士名录,他们全部死于中条山战役。那个时候,该县人口不
满一万,而在此战役中捐躯者竟有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