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存在的质量问题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原料选用不严格。
中药饮片中的原材料选择不规范,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检测与鉴定,会影响饮片的药理成分,导致中药饮片的药效降低甚至药性错乱。
2、生产工艺不规范。
制作饮片时的杀菌,干燥与再加工等环节对饮片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时在运输、仓储与销售方面的环节均需严格把控。
3、质量标准不一,标签不准确。
经常会遇到生产厂家不同,饮片品质有一定差异,并且有些饮片品牌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标签中描述的产品实际上未必符合饮片中所使用原料的药理成分与品质。
1、加强原料选用的审查。
制定专业的标准要求,只引进有资质的药材供应商与生产商。
生产前应将进货的药材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试鉴定,确保所选药材品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达到“货真价实”的目的。
2、制定、执行检测标准。
在生产饮片的过程中,需要执行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和走向标准,执行标准的过程中,每一步骤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保证饮片的品质和药理成分的准确性。
对于饮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每批次饮片产品的药理成分,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药理成分的饮片产品才能够上市销售。
3、加强监管执法。
生产单位应该加强自身的生产流程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品质跟踪管理系统。
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加强质量评估,并对不符合标准的饮片进行惩处。
对于存在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饮片产品,加强处罚力度。
结论中药饮片因其方便、快捷和可靠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采取对策,加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打造“安全、有效、绿色”的饮片产品,实现中药饮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高质量发展。
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中药房是销售中药饮片、中药材及中成药的门店,是中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饮片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提出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药材质量不稳定:中药是由天然植物材料制成的,天气、气候变化、采摘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药材的成分、含量和药效。
2. 加工工艺不规范:加工不规范、加工时间不足、加工温度过高等错误操作会导致药材中有效药物成分流失,从而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
3. 存储条件不规范:中药饮片受潮、受高温、虫蛀等影响,会导致其药效变差,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4. 进货来源不清楚:进货来源的不明确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安全的使用隐患,也不利于公司建立业务信誉。
二、改善对策1. 加强对采购药材的质量监管:强化中药房对药材采购管理的管控,及时了解采购信息,采购来的药材要检验其质量和货源真实性。
2. 加强药品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加工需按照相应的制剂标准来统一加工,对于存在质量疑问的药品要进一步检验验证,确保个批次药品的质量和药效的一致性。
3. 优化中药饮片的存储条件:保证中药饮片放在干燥、通风、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防虫防潮,控制室内温度不太高,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4. 增强客户服务和品牌信誉:为了确保中药房的信誉度和客户对产品的信任,要下大力气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制定专业的检验标准,树立自主品牌形象,确保顾客购买药品时的安全和信任感。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质量是中药房的重中之重,并且质量保障直接关系到顾客的健康和公司的信誉。
只有把控好品质,提升操作规范性,才能让中药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优势的地位。
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

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生产质量控制不严中药饮片的质量受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如种养基地的环境、种子种苗的质量、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等。
一些生产商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等。
此外,缺乏完善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也进一步加剧了质量控制的难度。
二、流通环节混乱中药饮片的流通环节多且复杂,从生产到消费,通常要经过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市场、零售药店等多个环节。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这些环节中往往存在违规行为,如低价竞销、假冒伪劣等,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流通秩序。
三、使用环节监管不足在中药饮片的使用环节,往往存在处方不规范、煎服方法不当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中药饮片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
此外,部分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缓慢,对新的药品监管政策了解不足,也可能导致中药饮片使用环节的问题。
四、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一些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利,将伪劣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市场的秩序。
这些伪劣产品往往存在成分不纯、剂量不足等问题,甚至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五、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从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中药饮片都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如生产环节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流通环节缺乏规范的流通秩序,使用环节缺乏严格的处方管理和煎服方法指导等。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
六、信息追溯系统不完善在中药饮片的监管过程中,信息追溯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药饮片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信息追溯系统尚不完善,无法实现全面的质量追溯。
这不仅给问题产品的追责和召回带来困难,也限制了消费者对中药饮片质量的有效认知。
七、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药饮片监管的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和部门的执行力度仍然不够。
这不仅给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影响了中药饮片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中药饮片是指药用植物或其各部位制成的饮片,具有药效成分浓缩、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然而,中国传统中药饮片的质量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存在以下问题:2.生产环节缺乏标准化管理。
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涉及药材采集、炮制、破碎、浸泡、蒸煮、熬煮、干燥等多个环节,如果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很容易导致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3.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中药饮片作为一种食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使用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添加剂、农药等,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2.加强标准化管理。
制订并推行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规范生产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控制要求,这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煎煮等。
3.加强质量检测和监管。
增加对中药饮片产品的抽样检测,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并公开曝光不合格产品和企业。
4.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药饮片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规范制定和宣传指导,推动中药饮片行业的健康发展。
5.增加科研和创新力度。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功效,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中药饮片的生产水平。
总之,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问题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加强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水平、加强科研和创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药饮片是指采用中药材制成的片剂剂型,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具有药物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用药量准确等优点。
由于中药饮片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了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药效不符合标准等现象。
本文将就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材料采购质量参差不齐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原材料的质量,而原材料的质量又受到采购环节的影响。
目前存在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而忽略了其质量。
(二)生产工艺不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生产工艺上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生产场所不符合GMP要求,设备陈旧、工艺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中药饮片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不高。
(三)质量控制方法不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而目前存在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质量控制方法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导致了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不规范,无法准确评估产品的质量。
(四)存储条件不合理中药饮片的存储条件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而目前存在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产品存储条件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一些企业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产品易受潮、霉变等问题,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二、对策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的管理,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并严格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和入库。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产工艺流程,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严格按照GMP要求进行生产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可靠。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中药饮片是将中药材进行研磨、浸泡、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成品,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剂型。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中药饮片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本文将对中药饮片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中药饮片质量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材选择不当:一些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质量较差的药材进行加工,导致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减少或变异,影响疗效。
2.生产工艺不规范: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流程不清晰、操作规范不严格等问题,导致中药饮片的成品质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
3.控制质量标准不严格:一些生产企业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仅考虑了产品的外观质量,而忽视了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质量。
这导致一些中药饮片在药效上有所欠缺。
对于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药材质量:加强对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同时,鼓励农民科学种植,使用优质种苗和绿色农药,提高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
2.规范生产工艺: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生产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明确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同时,加强生产过程监控,确保每道工序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3.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中药饮片的全面质量标准,包括外观质量、含量测定、指标物质判定等方面的要求。
加强对中药饮片含量和质量的监测,建立药材质量分级和品牌评价体系,提高消费者的选择意识。
4.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产品质量抽查和监测,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中药饮片质量违规监测和处罚机制,提高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
总结起来,中药饮片质量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基础,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通过提高药材质量、规范生产工艺、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强化市场监管等对策,可以改善中药饮片质量现状,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炮制后制成的一种剂型,是中医药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中医药的传播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加。
随着生产技术和市场监管的滞后,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针对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平。
1. 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受原材料、工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常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导致产品的药效和安全性难以保证。
2. 压片工艺不规范中药饮片中的压片工艺对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大,但目前许多中药房的压片工艺不规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外观质量,还可能导致药效成分的损失。
3. 存储条件不合理中药饮片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受潮、虫蛀、氧化等影响,目前中药房的很多存储条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产品质量受损。
4. 检测手段不完善目前中药饮片的质量检测手段相对不完善,常常无法对产品的有效成分、微生物污染等进行准确和全面的检测,容易导致产品质量缺陷。
5. 质量管理流程不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环节繁多,缺乏规范的生产管理流程,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和保障。
二、改进措施1. 加强原材料管理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首先要从原材料入手,中药房应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储存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可靠。
2. 规范生产工艺中药房应对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3. 健全贮存管理制度中药饮片在贮存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中药房应健全贮存管理制度,确保产品的质量不受损。
三、结语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剂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中医药的声誉。
中药房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药典和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GMP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的监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房还应加强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和培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从源头上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质量不稳定问题中药饮片是由中药材制成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效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
由于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受到天气、季节、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药饮片的质量不稳定,有时甚至会导致药效不佳或者出现不良反应。
2. 规范化生产不足目前,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造商之间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存在差异。
这就导致了同一种中药饮片的质量不一,无法保证其治疗效果的一致性。
3. 用药指导不清晰中药饮片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来调整,但目前临床上对于中药饮片的用药指导不够清晰,很少有统一的标准。
这导致患者在使用中药饮片时往往无法正确掌握用药方法,影响了治疗效果。
4. 安全性不足中药饮片虽然来源于天然植物,但其中也含有一些有毒的或具有药理作用的成分,如果用药不当或者质量不过关,就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
二、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的对策1. 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
对中药饮片进行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和标准化加工,保障中药饮片的质量稳定性。
2. 推行全程追溯建立中药饮片全程追溯体系,实现从原材料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全程可追溯,确保药材的来源可靠,制成的中药饮片安全可靠。
3. 加强用药指导加强对中药饮片的使用指导,包括临床应用指南、用药指导手册等,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饮片,减少用药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4. 加强药物监测建立中药饮片的药效成分分析和质量监控体系,对中药饮片的药效成分进行监测和分析,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药效。
5. 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对中药饮片的安全监管,对中药饮片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中药饮片的安全性。
6. 提高生产技术提升中药饮片生产技术水平,研发先进的中药饮片生产设备,加强中药饮片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7.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中药饮片的科学研究,加强对中药饮片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饮片存在的质量问题高天爱(山西省药品检验所)我国是一个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总数约1.2万种,作药用约5000余种,进入商品流通渠道约1150余种,临床常用的约700种。
中药材品种混乱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它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只经过产地简单加工,即形成商品,有的基源相近,外形相似等多种原因。
而形成“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
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药源紧缺,同科属品种大量涌现.另外地区习惯用药范围的扩大。
“新异品种”出现及非科学方法引种养植,致使部分中药材品种混乱,个别伪品增多,少数品种中药材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影响中医药信誉,给中药生产、供应、使用、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为了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保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严禁伪、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流人药材市场。
(一)中药饮片市场概况1.中药材(个子货)的伪品,掺伪情况较少;2.中药饮片,掺伪情况较多;3.较小的种子、果实类、花类、全草掺伪情况较严重。
(二)中药饮片存在的质量问题1.以它种药材混充此种药材北豆根、木兰豆根充山豆根;香加皮、地骨皮充五加皮;槲寄生充桑寄生;小通草充通草;小浙贝母、小湖北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皖贝母、太白贝母、江西贝母、东贝母等充川贝母;小平贝充松贝;苦地丁、甜地丁充紫花地丁;水半夏充半夏;人参充西洋参;华山参、桔梗、商陆充人参;黑柴胡充柴胡;甘肃丹参、滇丹参充丹参;广防己、汉中防己、木防己充防己;九节菖蒲、水菖蒲充石菖蒲;桔梗、防风充党参;铁丝灵仙充威灵仙;山麦冬充麦冬;碎杏仁充郁李仁;苦楝皮充秦皮;官桂、桂皮充肉桂;白芍去心充牡丹皮;广金钱草、连钱草充金钱草;松香充琥珀;滑石粉染色充蒲黄;鹿角片充鹿茸片;化橘红充橘红;人工天竹黄充天竹黄;青果充西青果;南五味子充五味子;川木通充木通;小附子充川乌;龙血竭充血竭;藿香充广藿香;锁阳充肉苁蓉;白薇与白前颠倒使用;石楠藤、络石藤混用;重楼与拳参混合使用;南鹤虱与鹤虱混用;粉萆与绵萆混用;浮石与浮海石混用;阳起石与阴起石混用;南、北寒水石混用等。
2.药材市场供大于求或价位上扬的中药饮片、种子、果实、花类多有不同程度的掺伪现象,掺伪数量从10—35-60%不等。
(1)以它种药材掺人此种药材使用酸枣仁中掺枳椇子、理枣仁;枳实中掺青皮:白头翁中掺漏芦;片姜黄中掺莪术;土茯苓中掺绵萆薢;木香片中掺土木香片、青木香片:柴胡片、甘草片中掺北豆根片;浙贝母中掺湖北贝母、大东贝母;秦艽片、党参片中掺陈旧桔梗片;徐长卿中掺白薇;天麻片中掺玉竹片;金银花中掺黄芫花(有毒);肉苁蓉片中掺锁阳片、青木香片;西红花中掺红花、莲须、玉米须、黄花菜丝等;玫瑰花叶掺月季花;坚龙胆中掺桃儿七等(系小檗科多种植物根与根茎,断面白色,显粉性,有大毒);车前子于中掺葶苈子、荆芥子、大车前子。
(2)用地区习惯用药或外表相似的其它物质代用或混入使用荔枝肉荔枝肉代(或混人)龙眼肉中;核桃楸皮、小叶林、合欢、山合欢皮切丝混入秦皮中;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等种子代(或混入)沙苑子中;山银柴胡代银柴胡(或混入)银柴胡中;山马钱子代马钱子;水栀子混入栀子中;茉莉花代槐花;小吴茱萸、单面针果代(或混入)吴莱萸中;红壳砂、海南假砂、艳山姜、华山姜、山姜等掺入砂仁入药;乌头属多种植物块根代川乌、草乌;佛手瓜片代(或掺人)佛手片中;石花菜伪充海藻;滇枣皮(云枣皮)、小檗(大叶小檗、细叶小檗果、首阳小檗)果实、云南欧李(土枣皮)、葡萄皮、山楂果皮.大枣皮代(或掺人)山茱萸中;南天仙子、麦瓶花子、水红花子、白平子代天仙子;菟丝子中掺苋科植物种子、草子、小米;乌梅中掺山杏、山桃、、李子:薏苡仁中掺高梁米;八角茴香中掺莽草、野八角、红茴香、多蕊红茴香、短柱八角的果实(伪品大多有毒,应注意鉴别):柏子仁中掺炒后的长大米;苋科反枝苋等种子混充青葙子;紫苏子中掺白苏子,小鱼仙草、石荠、回回苏、华荠果实;用滑石粉打成小水丸形状掺人白胡椒中;陈皮中掺甜橙、香圆的果皮;苍耳子中掺东北苍耳;山刺玫果实代(或掺入)金樱子中;牛蒡子中掺绒毛牛蒡子、大鳍蓟、水飞蓟果实;补骨脂中掺曼陀罗子;羊角藤、假巴戟、恩施巴戟(四川虎刺)代巴戟天;大血藤、山鸡血藤、白花油麻藤藤茎碎块混充鸡血藤;大黄片中掺华北大黄、土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天山大黄等植物根及根茎切片;威灵仙中掺知母须根;延胡索中掺山元胡(齿拉延胡索、全叶延胡索)、山药余铃子(染色加工);三七中掺莪术、菊三七、藤三七;藁木中掺新疆藁木;山药片中掺参薯、山薯、木薯、番薯切片;防已科华防已、木防已的藤茎代青风藤;无梗五加、细柱五加、蜀五加代刺五加药用;凌霄花中掺洋金花;谷精草中掺四川谷精珠(华南谷精草);厚朴丝中掺木兰科其它植物干皮,如威氏木兰、湖北木兰、桂南木莲、柴厚朴等干皮丝;山皂角茎切片、段代皂角刺;干靛混充青黛;牛筋、鹿筋加工后代鹿鞭、虎鞭;猪皮、动物骨胶、琼脂、淀粉加工冒充燕窝;动物肌肉、肝脏、血、雄黄、干酵母、泥沙、砖粉、植物组织等掺人麝香中;猫骨、猞猁骨、豹猫等动物骨骼混充豹骨;动物贝壳、方解石、塑料等加工伪充珍珠;人工牛黄、培植牛黄、骆驼黄、伪造牛黄(黄连、姜黄粉、鸡蛋黄、动物胆汁、淀粉、铁粉、栀子粉、黄泥、核黄素、甘草浸膏等为原料伪制的冒充品)加工混充牛黄;蟾蜍油、田鸡油混充哈蟆油。
金环蛇、赤链蛇、水赤链游蛇混充金钱白花蛇;黄缘闭壳龟、闭壳龟、水龟等动物腹甲混充龟板;香棒虫草、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蛹草、地蚕、草石蚕、僵蚕·,人工伪造虫草(黄豆粉、淀粉、植物提取物、色素、动物肠、塑料等经模具压制后伪制品)混充冬虫夏草;金荞麦根切片混充猪苓片。
另外,太子参、香附、牛大力、黑老虎根、何首乌、芜花、枸杞子、白屈菜、沉香、海风藤、海桐皮、鳖甲、玳瑁、海龙、滑石粉、朱砂、雄黄等掺伪现象也比较严重。
(3)掺入本植物的非药用部分如柴胡、龙胆、款冬花、秦艽、黄芩、黄芪、牛膝等掺人大量地上茎;太子参、甘遂、麦冬掺大量细根;乌药片中掺人老根、直根切片;吴茱萸、小茴香、花椒掺人大量果柄、椒目;蒲黄掺大量花丝、花药、苞片;桂枝掺人直径大于1cm 的茎枝(切片破碎);西红花掺入花丝、雄蕊、花冠:夏枯草、徐长卿、谷精草、甘松以全草人药;海金沙中掺入茎叶;沉香使用不含或少含树脂的木材等。
(4)掺入其它异物瓜蒌丝中掺红糖、淀粉及不能作药用的瓜蒌子;桑椹、龙眼肉、天门冬掺糖:枸杞子、山茱萸用白矾水搓揉;菟丝子掺细砂有的高达65%:红花、金银花喷石膏粉、糖;厚朴用其它树皮内表面粘泥土另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白芍拌滑石粉;黄芪拌细砂土;细辛、鸡爪黄连根部夹石块和土块:草果中注入无机盐;鹿角霜用鹿角经碱水:处理或生石灰中浸泡制成;三七、羚羊角中夹杂铁钉、螺丝钉等。
(5)提取其活性成分后的药渣干燥后再入药如从黄连、黄柏中提取小檗碱;从黄芩中提取黄芩苷;从首乌藤中提取蒽醌苷类;从牡丹皮中提取丹皮酚;从苦杏仁、桃仁中提取苦杏苷;从八角茴香、枳实、干姜中提取挥发油;从人参中提取人参皂苷;从茯苓中提取茯苓多糖;从龟板、鳖甲中提取骨胶氨基酸等。
(6)加工精选后剩余部分(多为霉变部分)入药如辛夷加工除去花被、雄蕊、雌蕊后剩余的苞片,莲子心、胖大海、菊花、枸杞子、黄芪等。
(三)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1)人为的造假、掺假穿山甲炮甲珠在炮制过程中;加人硫酸镁;紫河车新鲜时去胎盘血再注入无机盐;向海马、全蝎、水蛭中注入矿物粉、盐、泥沙等;噌重;向动物肠中灌血、泥沙、动物脏器、色素等制成鹿茸;胶与其动植物杂质混合压制成冬虫夏草或用竹签、铁丝将小虫体串在一起;动物贝壳加工或用塑料、玻璃加工成较大而圆珍珠;用琼脂、猪皮加工燕窝;用黑白油漆涂抹其他品种的蛇制成金钱白花蛇;将陈旧的中药饮片硫黄薰或用稀双氧水处理后即混充新货(如百合、桔梗、北沙参、柏子仁、独活等);用其他木材喷上类似香料充沉香;柿霜中加入红薯面。
(2)不适时期采收如根、根茎类药材在8—9月植物还在生长旺季,往往因药材市场紧缺即抢时采挖,直接影口向中药材质量,如何首乌、党参。
(3)炮制方法不当如:骨碎补质地坚硬,切片时浸泡时间长,或烫时火过大、时间长、饮片大多无法检出柚皮苷;黄芩切片后未及时干燥酶解变绿,影响饮片质量;熟地黄、山茱萸蒸制时干燥过火碳化等。
(4)贮存条件差,保存不当中药材在露天大棚下堆放,或室内通风条件差,使保存的中药材部分产生霉变.有的品种因存放时间过长而使活性成分破坏或减失,如绵马贯众中绵马酸类不稳定,易分解,一年多即可使药效损失殆尽;益母草中水苏碱不稳定,药材变黄后水苏碱极难检出。
白芷、薄荷、广藿香、木香、当归、独活等挥发油挥发;板蓝根、党参反糖;柏子仁、苦杏仁反油等。
(5)野生变家种,长期载培引起变异如野生牛膝、家种为同一物种,但由于环境和栽培技术的不同,性状特征有较大的差异,野生或部分地区引种的主根短,细小、支根多,木质化程度高,油性差,色深。
丹参、吴茱萸、甘草、黄芪、知母等,因地区和生长环境不同,栽培技术差异,药材质量差别较大,又如荆芥一年生和牛年生荆芥穗性状差别较大。
(6)历史原因历代本草记载中药材品种描述简单,使后人无法确定而造成误用,如白头翁使后来出现20余种根头部有白色绒毛者作白头翁使用情况。
(7)地区习惯用药造成部分药材混乱历版《中国药典》与卫生部“药品标准”枚载中药材约600余种,除此以外,各地相沿袭使用已形成地区习惯用药,部分品种分别收载;于各省市中药材标准,不少仍沿用《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名称,以低价优势在药材市场流通。
如“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收载“山药”除药典收载品种外,同属多种植物根茎也作山药用。
海风藤广西使用的是五味子科植物异型南五味子藤茎,而《中国药典》收载的是胡椒科植物风藤的藤茎,“河南省中药材标准”1991年版收载的山豆根(木蓝豆根)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豆根来源不同,河南、安徽:西北部分地区所用山豆根多为木蓝豆根。
另外如菟丝子、紫苏子、大青叶、板蓝根、透骨草、紫花地丁、王不留行等均存在地区习惯用药情况。
中药材市场要拨乱反正,去伪存真,只有加强法制的办法解决,加大药品监督·管理宣传;打度,坚决执行国家药品标准,对药材的种植,收购要加强监督,对地区习惯用药应作细致的科研工作,目前仍应限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