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原文+注释)(1)

《屈原列传》(原文+注释)(1)

《屈原列传》(原文+注释)(1)屈原列传(1)〔西汉〕司马迁引言: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

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这篇文章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屈原的正直集中地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2)也。

为楚怀王左徒(3)。

博闻强志(4),明于治乱(5),娴于辞令(6)。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14)屈平。

【注释】(1)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楚之同姓】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3)【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4)【博闻强记】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

闻,学识。

志,记。

(5)【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6)【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酬的语言。

(7)【任】信任。

(8)【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

上官,复姓。

大夫,官名。

列,班列。

(9)【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

害,作“患”讲,这里是嫉妒的意思。

(10)【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

(11)【属(zhǔ)】写作。

(12)【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13)【伐】自夸,炫耀。

(14)【疏】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也,谗谄之蔽明(2)也,邪曲之害公(3)也,方正之不容(4)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高中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文章是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的,用有关的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地来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列传》(节选)(详注)

《屈原列传》(节选)(详注)

(1)濯:通 黑暗的社会。 (3)即使。 【参考译文】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 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 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 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 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1)正道,正路。沿 屈平正道直行(1),竭 着直的道路走。行为 忠尽智(2),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3),可谓穷矣。 正直。 信而见疑(4),忠而被谤 (2)竭尽忠诚和智慧。 (4),能无怨乎?屈平之 ( 3 )被馋人挑拨。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之”:衬字,可不翻 (5)。 译。 【参考译文】屈原行为正直, (4)(5) 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 被动句。 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 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 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 (6)表示原 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 因的判断句。 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 “盖”,大 起的。
“陈述”的意思。
其志洁,故 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 死而不容。 【参考译文】由于志趣 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 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 的,由于行为廉正,所 以到死也不被奸邪势力 接纳。
自疏濯(1)淖污泥之 中,蝉蜕于浊秽(2),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 滓者也。推此志也,虽 (3)与日月争光可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1)《小雅》怨诽(2) 而不乱。若《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 【参考译文】《国风》 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 不过分而失当。《小雅》 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 不宣扬作乱。像《离 骚》,可以说是兼有二 者的特点了。
(1)喜欢描写男 女爱情,但不过 分、失当。
(2)怨恨, 非议。讥讽、 指责。
屈平疾(1)王听(2) 之不聪(3)也,谗谄 (4)之蔽明(5)也, 邪曲(6)之害公也,方 正(7)之不容也,故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走草稿,屈原不赞同。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写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屈原列传》(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屈原列传(节选)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高中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高中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楚国诗人屈原的一生及其遭遇。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世族也。

少时事楚怀王,为其左徒。

怀王亲幸之,与游戏。

而楚相孙叔敖恶其无礼,乃谮杀怀王,而立其弟惠王。

惠王之立,屈原去楚,游吴、越、宋、卫诸侯。

屈原既去,楚国之政由重耳与夫差共图之。

及重耳返国弑其兄而自立为王,夫差怒,乃图攻楚。

楚人使屈原之吴,以厚遗重耳,重耳弗纳。

吴王阖庐使夫差曰:“楚之有屈原者,能使楚楚者也。

今遗之以金,不如遗之以归楚之侯伯,以厚其心,使游说其君,以动其国,是无楚人之利也。

”夫差曰:“善。

”於是遗之楚之侯伯,而使游说楚王。

屈原乃入楚,说惠王曰:“臣闻之,善言者不讳於市。

今王不得意於夫差,是以乐正、毛遂之徒左右其门而舞,而群臣之议王者莫敢言王之过也。

臣敢为王言之:夫差之怒,岂独王之所及哉?王之府库非夫差不得入,王之舟楫非夫差不得用。

今王之境内三分,而夫差之柄制其二,此犹荆轲之割发也,而王弗能制夫差之口,以御夫差之心,而欲以礼义从事於诸侯,此亦不可得而为也。

王其图之!”惠王曰:“善。

”屈原曰:“请赐臣死,毋使楚国臣臣之辱。

”乃自投於汨罗。

汨罗水,湘江之所出也,而岳阳之山水极高,故水在山上,常有旋风,其水上下急,船不能济,溺者甚众。

翻译:屈原,本名平,是楚国的世家。

年轻时为楚怀王做左辅。

怀王非常喜欢他,经常与他一起游戏娱乐。

但楚相孙叔敖却认为他没有礼貌,于是诬陷杀害了怀王,立了他的弟弟惠王为王。

惠王登基之后,屈原离开了楚国,到吴国、越国、宋国和卫国等各国游历。

屈原离开后,楚国的政治由重耳和夫差共同谋划。

当重耳回国弑杀了他的兄弟自立为王之后,夫差非常生气,于是决定攻打楚国。

楚国派屈原去吴国,给重耳送去厚礼,但重耳并没有接受。

吴国的国王阖庐对夫差说:“楚国有个屈原,他能让楚国的人服从。

现在你们送给他金子,还不如送给归楚的侯伯,以此讨好他们的心,让他去说服楚王,这样才是对楚国有利的。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②”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⑧。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含注释高中语文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doc

含注释高中语文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doc

(含注释)高中语文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离骚》节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此处“夺”和“与”应如何解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102《屈原列传(节选)》文下注释:○12“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教师教学用书》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翻译成: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这样处理有无依据?
旧注(三家注)未曾涉及,新注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有几部译注之类的书实在绕不过去,有所述及,现摘要列举如下:
《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之《史记全译》(分史主编安平秋)第二册P1081: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三册P1931:上官大夫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

(贾辅民译)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2月第1版)P188: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过手去,屈原不给他……(谭优学译)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阴法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P287: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屈原不肯给他……
《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吴兆基等译,黄山书社出版发行,1997年10月第1版)第四册P2084: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占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夺”被讲成“强取”、“占为己有”,“与”被讲成“给”。

译者大多是名家,自然知道,将“夺”讲成“强取”,未免有些失之简单:两个大官竟然孩子气十足地在“抢”东西!于是意译成动作性减弱、心理色彩较浓的“占为己有”,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上官大夫是个妒贤嫉能的小人,楚怀王重用屈原,让屈原制定法令,他心里早就不是个滋味;现在屈原草稿拟好了,还没来得及审定,正好被他看到;于是心生歹念,妄想将屈原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

屈原知道后坚决不给……这样处理,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资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7月北京第1版)P3839:〔考证〕陈子龙曰:‚上官欲豫闻宪令,以与几事,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也: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窃之也。


泷川资言(1865——1946),日本学者,松江人。

致力于《史记》注释的集成工作,荟萃前人成果,爬梳整理,于20世纪30年代撰成《史记会注考证》,“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出版说明)。

泷川资言借陈子龙语明确指出,上官大夫“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并简要说明理由:“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由)窃之也”。

在正确理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两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之时,还是倾向于改革的。

他对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实际上处于内阁总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岂敢从他手中“强取”草稿!再者,楚怀王是把制定法令的任务
交给屈原的,上官大夫将这尚未审定的草稿“占为己有”来跟屈原争宠,不怕楚怀王反而会责怪他“越俎代庖”吗?泷川资言引用陈子龙的话已经讲得够清楚的了!
笔者认为,将这两句中的“夺”、“与”分别解释为“强取”、“给”,纯属望文生义,是不可思议的说法。

那么,此处“夺”和“与”到底应作何解?
据《说文》“手持隹失之也”和段注“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可知,“夺”的本义是“失”。

《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中华古汉语字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解释为“失去”;《荀子·富国》:“无夺农时。

”杨倞注:“夺,失也。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句中“夺”字,《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992年12月第1版)解释为“改变,更改”;“夺志”,《辞海》(缩印本,1999年版)解释为“强迫改变原来的志向或意愿”,“夺”有“改变”之意;杨伯峻《论语译注》将这两句翻译成:“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从中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轨迹:夺——失——使(之)失——改变。

至于“与”释为“许”,当“同意、赞同”讲的例子随处可见。

《论语·先进》“吾与点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许可,同意”,译成:“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
再来看《屈原列传》中的那两句,实际上是讲:楚怀王叫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起草后,草稿尚未审定;上官大夫看到之后,想让屈原放弃初衷,修改法令内容,屈原不同意他的意见。

由此可见,此处“夺”应释为“改变”,“与”应释为“同意”。

后记:㈠一点补充。

写作此文后不久,翻看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史记〉选读(选修)》(2006年8月第2版),《屈原列传(节选)》还在,只是文下有关这两句的注释有所更新:P71②“夺”改变,更改;③“与”允许,同意。

不再是什么“强取”、“给”了。

苏教版的新注正可用作此文的一条补充论据吧。

㈡一点感想。

文字训诂,竟被有些人视为“雕虫小技”,不屑一顾;经典名篇的译注中出现明显的错误,有人却熟视无睹,甚至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岂非咄咄怪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