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而语文词注释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难点,因此掌握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针对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要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因为语文词注释往往出现在课文中,而要理解词注释,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

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细心阅读每一个字、词和句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内容上,逐字逐句去理解意思,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影响理解的细节。

还要有扎实的基础词汇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注释。

针对语文词注释问题,学生需要运用上下文理解法。

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或者词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句、段落的内容来推测词语的意思,或者利用词语本身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其含义。

通过上下文理解法,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融入词注释的学习当中,而不会产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对于经常出现在词注释里的成语、典故等,学生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成语和典故,而这些成语和典故往往出现在语文词注释中。

学生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会难以真正理解词注释的含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化经典和历史书籍,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注释的含义。

针对语文词注释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积累相关知识,多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了解更多的成语和典故,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注释的含义。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中,家长和老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词注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探究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探究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探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常出现许多古代的文化知识、文言文、典故等,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些知识语言难度较高,需要注释来辅助理解。

本文将对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一、注释的格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释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注释涉及到整篇文章的注释,通常放置在全文最前面或最后面的注释部分,用于解释作者写作背景、文化背景等。

有的注释则是针对某一词语、词组或句子进行注释。

这种类型的注释可以位于文章相关部分上方或下方。

一般来说,注释的格式应该清晰明了,易于读者阅读。

注释的文字应该与正文区分开来,通常用斜体、下划线、黑体等标记出来,便于阅读者快速区分。

二、注释的作用注释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注释的内容应该相对易懂,简练明了,不宜过于冗长。

读者通常只需要几句话或者一个简洁的句子就能明白这个词语或者句子的意思。

三、注释的挑战注释的编写可能是考验语文老师们的一项挑战,因为文言文文化知识的注释需要熟练的语文素养、独特的解读能力和精湛的文化修养。

对于小学文化知识注释来说,往往只需轻描淡写地注释一下词语的基本意思;但是到了中学文言文注释,就需要注重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注释,更加考验了教师的写作技巧和文化素养。

例如,注释《论语·述而》中的“习”一词,不仅要给出基本意思——“学习”,还需注解为“学。

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注释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让他们从中收获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

同时,注释要符合阅读习惯及字体规范,不仅注释的字体要清晰可读,而且整个文本的排版也要遵循字体大小、字距、段落间距等常规格式,不要过于花哨或者随意。

四、注释的创新注释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创新注释的内容,比如,在每一词语、句子之后,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这样的注释不仅能够让读者掌握基本含义,还能够了解到更多的背景知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尽管文言文已经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但它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的原因。

但是,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是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目前的市场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文言文教材,甚至有些教材是自行整理的文言文资料。

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教材十分重要。

好的文言文教材应当符合以下特点:1.内容完整:文言文的篇目应该是体裁丰富、内容全面的。

应该选取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文献、经典作品等不同类型的文本。

2.注释详细:文言文中的词汇、句法及语义等方面的注释应该足够清晰准确,能够完整地解释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

3.教学难度恰当:文言文阅读难度通常比现代汉语高,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

同时,也需要在教学中适度调整难度和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包括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语言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以及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进行的语言规范教育等问题。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实际需要,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文言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词汇掌握、语法讲解、文化背景介绍、阅读和理解、翻译和创作等方式,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促使学生在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四、先易后难,渐进式教学文言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语言体系,很难一下子就理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严谨、精炼、雄浑的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

下面,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由于文言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表达。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指导和练习题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

教师应通过讲解文言文课文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文言文不仅仅是阅读材料,同样也可以用于表达思想和情感。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修辞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写作题目,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修改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通常使用一些比喻、夸张和倒装等修辞手法,这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善于分析、思考和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解读文言文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最后,与文言文相关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文言文与历史、哲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言文。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词注释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相信很多学生对于老师或者教材中的生僻词汇、古诗文中的古语句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和记忆。

同时,在考试中也会出现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不仅会影响成绩,还会对之后的学习产生阻碍。

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解决词注释问题,是每个中学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掌握基础词汇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要先打好基础词汇,尤其是高中阶段,有些生僻的词汇和词义更加重要。

建议学生们可以在做习题时,将所有遇到的生字汇总,写成一个生词表。

然后查找词典或者教材中的注释,同时也可以查询翻译软件或者网络资源,扩充词汇量。

当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来加深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会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结构是快速解决词注释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阅读文句时,学生们需要注意整个句子的结构,以及里面的各个词语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准确地理解生词。

如果学生遇到句子中的生词,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猜测生词的大致意思。

例如,在句子中出现的“巨鹿之战”,可以猜测到“巨鹿”这个地名的大致位置,从而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三、注意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有些生词和句子,是与文化和历史背景联系紧密的。

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时,也要对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在阅读古诗词时,学生需要了解这首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地理环境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样,在阅读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时,也需要注意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有助于理解书中出现的词汇和句子。

四、善于使用辞典辞典是学生快速解决词注释问题的好帮手。

学生们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辞典,例如词典、成语词典、名著词典等。

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辞典,比如,在学习古诗文时,选择名著词典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而在学习现代文时,选择成语词典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结合词典和网络资源,帮助快速解决生词的问题。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学生们逐渐接触到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生僻的词语需要解释和注释。

对于学生来说,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是我对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注重学习字词词义要想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注重学习字词词义。

学生要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字词解释,掌握单词和常用词组的词义,日积月累,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自己的词典系统。

通过词语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二、了解上下文语境除了学习字词词义外,了解上下文语境也是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阅读材料时,学生要注重上下文信息,包括句法结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学生可以掌握一些词语的使用规律,增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来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和在线翻译工具进行查找和翻译。

在阅读时,学生可以使用电子词典和词汇软件来帮助查找生词的词义和用法。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学生可以更快地解决语文词注释的问题,也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四、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交流在语文课上,老师往往会对重要的词语进行解释和注释。

此外,在社区和网络中,学生也可以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但这也是学习和提高自己语文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

希望学生能够注重词汇学习,了解上下文语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语文词注释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时面临的难题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

第一,加强词汇基础。

语文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学科,词汇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学生首先应加强对基础词汇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背单词、阅读大量的中文文章等方式来积累词汇。

只有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难词,从而更好地解决词注释的问题。

第二,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解决词注释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注释问题往往与文章的整体理解有关。

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多读书、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做阅读理解题等方式,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注重上下文的分析。

解决词注释问题还需要学生注重对上下文的分析。

很多生词和难词的意思往往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和理解。

学生在遇到生词和难词时,可以通读上下文,了解词语所处的语境和句子结构,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学生还可以通过使用词典等工具来获取更准确的词义和解释。

第四,注重积极请教和讨论。

在解决词注释问题时,学生可以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生词和难词的疑问,让老师帮助解决。

学生还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帮助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通过请教和讨论,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帮助,从而更好地解决词注释问题。

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

学生可以加强词汇基础,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注重上下文的分析,积极请教和讨论。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 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 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 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今按,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陪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既,已经。然,这样。已,(做)完。”今按,作注者把“已”看作这句话的主要动词,那么“然”就是修饰“已”的状语。但这是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律的。“然”作为指示代词总是谓词性的,如“虽然”“既然”“然则”“然而”等,从来不作修饰语用。因此这里的“然”也应该是谓语,而“已”则是语气词“矣”。 3.《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今按,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恐怕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遮挡南边射来的日光。这样就文从字顺了。 有的不合辞例,或者说跟其他同类句例的意思不合。例如: 4.《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又:“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初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王曰,何为者也]您就问,‘干什么的?’”又“[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曷,同‘何’。”今按,光从语法上分析,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并不算错,但问话是“干什么的”,而回答的都是“齐国人”,似乎答非所问。考察这种问句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古汉语中“何为者”习惯用来询问人而不是事,应该翻译为“是谁?”或“什么人?”其中的“何”当“谁”讲。同类的例句有:《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樊哙列传》“客何为者”作“客为谁”。《史记·平原君列传》:“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可见“何为者”是古代问陌生人的一种习惯说法。 5.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初中语文第六册注释:“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射,古代一种投壶的游戏,用箭状的筹棒去投长颈形的壶,按投中的次数来分胜负。”教材的注释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游戏,但从“射中了目标”这类表述可以推知也认为是投壶游戏。《礼记》有“投壶”篇,记述此游戏甚详。但历来这种游戏只称“投壶”,不称“射壶”,投壶之人亦不称“射者”。如《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王禹《黄冈竹楼记》:“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古书中用“射”则是指另一种游戏“射谜”,即“猜谜”。“射”有猜度义。也专指猜谜游戏,古书中用例甚夥,不烦举。语言表达是有规律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既然别的言游戏的“射”都是指猜谜,那么《醉翁亭记》中的“射”也应该是指猜谜。[1] 有的注释由于不明古人修辞方法而曲求深解,结果当然也是有悖于语言规律的。如: 6.《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高中语文第一册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恐怕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就是王念孙父子所说的“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因此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念”字单用也有悲伤的含义,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陇头流水歌辞》:“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元朝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这些例证虽然时代较晚,但应该是古义的留存。 与此类似的情况很多,中学教材注释往往分训连语之义,有的虽然勉强可通,其实不合古人造句之理。如《明夷待访录·原君》:“向使无君,人各得其私也,人各得其利也。”《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史记·项羽本纪》:“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人争非之,以为鄙吝。”等等,其中的“向使”“振救”“少益”“穷匮”“岂遽”“并皆”“翼蔽”“固陋”“鄙吝”都是同义连用,而教材注释大都把它们分别当作了不同义的两个词语。同义连用还有三个词连用或单音词跟双音词连用的现象,注释中也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如:《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第令”都是“即使”的意思。《史记·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曰”和“以为”同义。然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大都处理错误,值得读者注意。 二、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 所谓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中学文言注释有的跟话题主旨不合,例如: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明确。于是有的教师把它讲成称王、登上王位之类的意思。而实际上“梁惠王”本来已经称王,早就处于王位了,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题。梁惠王问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老百姓没有增多;孟子的观点是,要使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多,就必须实行王道,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呢,为王者必须首先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不饥不寒”,而年长者能“衣帛食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王道,才能让天下的百姓归顺。可见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王道。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 2.《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旧版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今按,怀王之意不在以“王位”诱人,而是用秦国长期经营的故地激励诸将。“鸿门宴”的起因是“沛公欲王关中”,可见刘邦跟项羽之争也是争关中之地,而不是王位。因战功而封王者肯定不止一个,但在关中做王的却只能有一人。《汉书·项籍传》:“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原本说得很清楚,是“王其地”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做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责项羽:“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我,王我于蜀汉,罪一。”又:“吾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可见刘邦不满的正是“当王关中”而结果却只“王我于蜀汉”。因此把“王之”解释为“以他为王”不符合怀王说这话的意图。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改成了:“[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改得好。[2] 有的注释不合文脉思路。例如: 3.《石钟山记》:苏轼“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汝识(zhì)之乎]你记得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住。”今按,前文写苏轼父子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归途中又听到“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接下来就是苏轼问其子苏迈“汝识之乎”。如果这里的“识之”意为“记得那些典故”,似乎有些衔接不上,前面并没有交代什么典故,这样发问,苏迈能明白其意吗?从行文脉络看,这里所问应该是指对前面听到的各种声音能否辨识,后面的解释“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就正好是对“识之乎”的回答。因此,“之”是指代前面所听到的各种声音,“识”应该注解为“识别”“辨识”。这样,前后思路才能顺畅。 有的注释连本句的意思也讲不顺畅,当然也是不合语境的。例如: 4.《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