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理论

合集下载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

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情绪的相关理论

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

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

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

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

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

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是研究人类情绪产生、发展及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的理论体系。

情绪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情绪行为以及应对情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学中,有多种情绪理论被提出,每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情绪的本质、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提出了情绪的身体反应理论,被称为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身体会自动产生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被大脑感知,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身体的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些生理反应的感知和解释。

这一理论对于情绪的本质作出了较为简单直接的解释,揭示了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对于理解情绪的生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身体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忽略了认知因素对情绪的影响。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情绪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反应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加工、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只是情绪理论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情绪的产生及发展。

二、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考克斯和约翰·班德拉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绪记忆理论,被称为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认知评价和记忆引起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会对这些刺激进行认知评价,评价结果会触发特定的情感记忆,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认知加工过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认知评价对情绪的影响。

三、皮亚杰情绪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认知发展理论,被称为皮亚杰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情绪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行为、认知和生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情绪的起源、分类和作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著名情绪理论,以及它们对于理解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1.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是情绪理论中的经典之作,它由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于19世纪末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情绪是基于他们对于生理反应的解释而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我们面临某个刺激时,比如遇到危险或看到令人愉悦的事物,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汗水流出等。

而我们会根据这些生理反应来判断自己的情绪,比如认为自己害怕或者高兴。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并且这些反应对于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表现。

2.考克斯理论考克斯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于20世纪初提出,它是情绪理论中的另一代表性观点。

根据考克斯理论,情绪是由客观的刺激引起的,而这些刺激会触发特定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

考克斯将情绪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喜悦、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和惊讶,而每种情绪的触发刺激和生理反应都是特定的。

考克斯理论强调了外界刺激对于情绪的重要性,它认为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来引起。

考克斯还提出了情绪的“核心意义”,即每种情绪都包含有特定的核心意义,比如喜悦意味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悲伤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3.皮亚杰情绪理论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情绪的认知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情绪是由认知过程引起的,它是由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知、理解和解释而产生的。

他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于环境变化的不协调反应所引起的,并且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一)体液说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有四种 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希 波克拉特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中占优势, 把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 质和抑郁质。 一直沿用至今。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平衡性 灵活性
强度
安 静 型
活 泼 型
抑 制 型
兴 奋 型
• 例如:戏院四个人行为的区分 • 1.胆汁质的人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 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 的坐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 快了。 • 2.多血质的人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他不与 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 当的地方来看戏剧表演。 • 3.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 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 呆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 4.抑郁质的人对此情景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 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 回家。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尊重(自尊和受 尊重,产生信心)
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他 人建立感情的要求)
安全需要(免除恐惧、焦虑) (保险、福利)
生理需要(最重要,只有它得到满足才谈得上其他 需要)
第三节
人格
一、个性的概述 •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 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叫 人格。 •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 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 象的趋向和选择。 •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 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 力、气质和性格。
一、教师的成长历程及其相关问题
(一)教师的成长历程 1.教师发展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2. 教师发展五阶段理论 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 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二)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相关问题 1.新教师成长中的适应期 2.教师的职业倦怠

7.4情绪理论

7.4情绪理论

第四节情绪理论一、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论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了情绪历程的解释,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反馈)。

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朗格提出了同样的解释。

它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是一种身体内的变化的知觉。

该理论的神经机制:→→二、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三、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20实际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他特别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

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

当这种倾向很强烈时成为了情绪。

阿诺德与詹姆士——朗格的观点有些许共性,即“对外界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

不同之处是:詹姆士——朗格的反应顺序是“情境——机体表现——情绪”,情绪的原因是外周机体变化;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反应顺序是“情境——评估——情绪”,情绪的原因是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认识、评估。

四、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20世纪60年代,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提出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内驱力需要通过情绪过程来放大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而且情绪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

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

他提出了人格有6个子系统: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

这些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

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情绪的本质和机制,提出了许多关于情绪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著名的情绪理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情绪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1. 基本情绪理论基本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是人类生存和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能力。

这种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提出,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都会表现出相似的情绪反应。

埃克曼将情绪划分为六种基本情绪: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天生具有的,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适应环境、感受快乐和痛苦,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 交互情绪理论交互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

这种理论强调了情绪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环境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种理论,情绪不仅是由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决定的,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当个体遇到某种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又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交互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情绪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还对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情绪的本质和机制,提出了许多关于情绪的理论。

这些理论各有其优缺点,但它们无疑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情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情绪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引起大家对情绪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 于是坎农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理论。
•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 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激发情绪 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所产生 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 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 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 坎农的理论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 人将这一理论称为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 论。

认知激活过程

实例
• 一、情绪智力(IE)的培养 • ——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
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识别和理 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 调节行为的能力。
• 例如在校园中的学生攻击性不断增强的案例,像抢劫、强 奸、杀人的行为。老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老师平时应 该多识别和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 可见情绪的调节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如此大。培养情绪 智力,对于现在高校的管理有着极大的作用,校园犯罪率 也会大大减小。
• 二、
• 当我们在成绩上得到些许进步时,若老 师或家长适时给予表扬,会令我们的情绪更 加高涨,对学习充满积极的兴趣,鼓励并驱 动我们继续学习并做得更好。——因为情绪 具有动力性,在我们学习有进步得到表扬时, 老师或家长的表扬会令人情绪变得开心,这 样的积极情绪就是一种动力,能组织并驱动 认知与行为,它就为我们以后会继续努力学 习,取得成功的行为提供了线索。
• 1962年他和辛格的实验 (P63) 表明:生理变化在 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 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 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 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 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2、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3、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四,情绪ABC理论
如果有人问你,你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吗,你可能说:情绪怎么能随便控制呢?有高兴事就乐,有伤心事就悲。

这是人之常情嘛。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爱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
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

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

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

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

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

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你有过没有呢?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了吗?你给自己的理智打几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