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倍体小黑麦

合集下载

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B.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D. 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效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参考答案:A【分析】花药离体培养所得的个体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形成无子西瓜。

【详解】A. 八倍体小黑麦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由于该单倍体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得到的植株不可育,A错误;B. 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因此能使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也会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C.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现杂交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3/16+3/16+1/16),C正确;D. 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此形成无子西瓜,而无籽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D正确。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一5月月考生物B卷试题(西校)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一5月月考生物B卷试题(西校)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一5月月考生物B卷试题(西校)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且多种酶活性降低C.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癌变D.细胞分化和基因表达有关,细胞凋亡也与基因有关2. S1基因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S1蛋白异常表达会导致植物幼苗死亡。

下图表示突变体植株S1蛋白异常表达的分子机制,该突变属于()A.染色体异常B.碱基增添C.碱基缺失D.碱基替换3.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变化被称为()A.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重组C.染色体数目变异D.基因突变4.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B.诱发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不利的C.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D.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5.唐氏综合征的病因是父母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21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现象所致。

这种变异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6.下图表示人类慢性粒白血病的发病机理,该病发生的原因对应的变异是()A.基因突变B.染色体易位C.基因重组D.染色体倒位7.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二倍体和多倍体生物都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C.多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D.单倍体植株所结果实较小,多倍体植株长得较弱小8.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用下列哪项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A.甲基绿B.秋水仙素C.醋酸洋红D.吡罗红9.下列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染色体片段缺失B.染色体片段重复C.染色体片段易位D.染色体DNA上碱基替换10.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一般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染色体上部分片段的缺失必然导致细胞中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增倍11.将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A.四倍体;含 4 个染色体组B.四倍体;含 2 个染色体组C.单倍体;含 4 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含 2 个染色体组12.下图为某基因的表达过程,①~⑦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Ⅰ和Ⅱ代表过程。

山东专用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3生物的变异专题检测含解析

山东专用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3生物的变异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13 生物的变异专题检测A组一、单项选择题1.(2025届安徽六校第一测,15)以下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的是( )A.无子西瓜B.青霉素高产菌株C.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D.八倍体小黑麦答案 B 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利用了多倍体育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青霉素高产菌株,B正确。

2.(2024广东汕头质监,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觉,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务。

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限制,突变后的异样血红蛋白由h基因限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缘由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C.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视察到答案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中一对碱基的替换引起的,突变前后基因的长度不变,A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缘由是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B错误;双链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都等于1,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可利用显微镜视察红细胞形态来确定是否患病,D正确。

3.(2024 北京丰台二模,3)下列有关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生长素处理单倍体西瓜幼苗获得的B.三倍体无子西瓜因其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无法产生种子C.秋水仙素可以促进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的发育D.利用植物组织培育技术可获得大量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答案 D 本题以三倍体无子西瓜为出题背景,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减数分裂及多倍体育种,基础性很强,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归纳与概括要素的考查。

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四倍体,该四倍体作为母本,与二倍体西瓜(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有三个染色体组,联会紊乱,几乎不能产生可育配子;将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到三倍体西瓜的雌蕊柱头上,可诱导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形成无子西瓜,A、B、C错误。

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作物—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作物—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1 2 3 5 6号 和 劲 松 5号 、 松 4 、 、 、、 劲 9等
7个 品 种 于 1 9 9 1~2 0 0 0年 通 过 贵 州 省 农 作 物 品 种 审定 委 员 会 审定 用 于 生产 。黔 中 7号 、 劲松 7 5号 、 劲松 8 1
三个 品 种 ( ) 又 完成 两 年省 区试 和 系 , 生产 试 验 , 申报 审定 品种 。 待 贵 州省 已有 3 O余 个县 ( ) 市 的部 分高 寒 山 区 、 山 区 、 半 中低 产地 区 , 以 及我 国的 四川 、 云南 、 海 、内蒙 、 青 新 疆、 山西 等 十几个 省 区引种黔 中 1 2 、、
在 贵 州 累计 推广 面 积 达 8 1万 亩 ,是 我 国研 究 选 育 八倍 体 小 黑 麦 最 有 成 效 的 省份 之一 ,也是 示 范 、推广 种植 最早 ,面积最 大 的省 份 ,种植 面积居 全 国之 首 。 贵 州农 科 院 旱 粮 研 究 所 从 1 7 96 年 在 引种试 种 成 功 的基 础上 , 9 7年 17 开 始 , 鲍 文奎 教 授 的指 导 、 持下 , 在 支
牛, 1公斤 鲜 草 售价 02元 , 亩可 g . 每
入 10 0 0元 以 上 。 此外 , 可作 草 粉 , 还
取叶 蛋 白 、麦绿 素和 多 种 酶作 高 级 呈
踺药 品 。 黑 麦 的秸 秆 洁 白光 亮 , 小 可 宣

各种 食 品饮 料 吸 管 ,及 编 制 草帽 等 善 多工 艺 品 ,麦糠 等 又 是 栽 培食 用 菌 Z
¨
o '

蝴 t 她 帔
躺 月
维普资讯
产 业 导 航
3 5 6号 和劲 松 5号 、 松 4 、、 劲 9等新 品 种 。 18 9 6~2 0 0 0年 累 计推 广 种 植 3 1 8 万亩。 ( ) 济 价 值 及 用 途 三 经 八 倍 体小 黑麦 全 身都 是 宝 ,综 合 利用价 值 高 , 粮食 、 料 和粮 饲兼 用 是 饲 型作物 之 一 。 黑 麦 籽粒 、 草 营养 品 小 饲 质 , 麦类 作 物 中表 现最 佳 。 粒 中蛋 在 籽 白 质 含 量 1% ~1 % ,赖 氨 酸 含 量 5 7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1.如图所示为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之间可能发生的现象,①②可能导致的变异类型依次是()A.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B.染色体易位、基因重组C.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D.基因重组、染色体缺失2.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合子Aa自交后代因基因重组而导致性状分离B.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可导致非等位基因重组D.有性生殖的出现因发生基因重组而加快了进化速度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B.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最终培育出单倍体C.蜜蜂中的雄峰是单倍体,所以高度不育D.基因型为AaaBBb的个体有可能是单倍体4.下列各项中,育种原理最可能相同的一组是()A.太空椒与抗虫棉B.杂交水稻和无子西瓜C.“黑农五号”大豆和高产青霉素菌株D.无子西瓜和生产胰岛素的“工程菌”5.下列人类遗传病中,患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是()A.猫叫综合征B.软骨发育不全C.原发性高血压D.苯丙酮尿症6.八倍体小黑麦(AABBCCDD)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AABBCC,每一个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和黑麦(DD)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黑麦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会联会紊乱B.小黑麦的产生不需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共同进化的产物D.小黑麦的单倍体含4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7.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8.如图表示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不存在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B.A→B:农药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C.A→C: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所占比例不断提高D.C点: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已经达到100%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含量较多的是K +、Cl -B.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内环境,受内环境的pH、温度等影响C.体液中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约1/3的体液属于细胞外液D.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均可相互转化,以维持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10.下列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CO 2、乳酸、ATP合成酶B.性激素、血液、胰岛素受体C.葡萄糖、血红蛋白、尿液D.尿素、抗体、HPO 42﹣11.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介绍《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

介绍《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

介绍《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
《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是由著名农艺学家刘东明博士牵头,袁华环、章文涛、王玉清等陪同完成编写的一条关于小黑麦育种和栽
培的科学技术丛书。

该书是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八倍体小黑麦育
种方案研究”的中期总结报告,根据八倍体小黑麦育种方案研究内容对
小黑麦育种、栽培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论述了小黑麦在育种、栽培上的特性、形成的规律和改良的原则。

本丛书面向全国各学科、面向全国农作物育种人员,是一本少见
的科学技术著作。

本书以黑麦育种培育为主线,分讲解的部分被划分
成八大部分:育种资源、小黑麦杂种优势改良;小黑麦育种技术;小
黑麦选择性繁殖技术;八倍体小黑麦育种方案;小黑麦栽培技术;八
倍体小黑麦栽培方案;八倍体小黑麦抗病性评价;小黑麦育种栽培综
合管理。

本书特点明显:首先,书中收录了大量有价值的育种材料资料,
并将一些新型育种技术推广发挥出其功效。

其次,从育种经营的根本
出发,详细介绍了针对八倍体小黑麦的育种技术、栽培技术、栽培方
案等相关技术,以及对育种和栽培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对于
改善小黑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书还着力于加强小黑麦育种
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黑麦的杂种优势改良研究,为小黑麦的改良提
供了理论指导。

总而言之,《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是一本超越时代的科技
著作,其前瞻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策略不仅将对小黑麦科研
事业、农作物育种有着重要意义,也将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发挥积极作用。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研究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研究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研究王竹;董永琴;杨天英;赵卫敏;毛春;何立国【摘要】应用高稳系数法和常规分析方法对1998~2000年贵州省八倍体小黑麦区域试验的7个参试新品种(系)在贵州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农科院提供的122、劲松75、劲松77、劲松76和贵州省农科院提供的黔中7号平均产量在182.8~206.24kg/667m2之间,比劲松49(ck)增产7.76%~21.58%;其中,黔中7号已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该品种已在贵州省15个县、区以及生态相似的西南、西北等省、区试种和大面积推广应用;122、劲松75、劲松77等品种(系)已在我国西北、西南、新疆、内蒙等省、区作为饲料和粮食兼用型品种(系)应用于生产.研究表明,高稳系数法和常规分析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能更准确反映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07(026)009【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作者】王竹;董永琴;杨天英;赵卫敏;毛春;何立国【作者单位】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阳,550006;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阳,550006;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安顺,562109;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六盘水,553000;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威宁,553100;贵州省织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织金,55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4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是用六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黑麦进行远缘杂交,经人工合成的一种新作物。

因其八倍体小黑麦耐瘠、耐寒、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白粉病免疫、锈病高抗,蛋白质、赖氨酸、湿面筋含量高及籽粒与茎叶生物产量高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优质粮饲兼用作物。

目前在贵州海拔1 000~2 300 m不同气候、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及省外生态环境近似的15个省、区均有种植。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在贵州的产量表现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在贵州的产量表现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在贵州的产量表现王竹;吕知敏;程治军;董永琴;李晓梅;刘淑芬;英敏;毛春【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07(035)005【摘要】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矮秆、高产、稳产、易脱粒、结实率高、饱满度好,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可在早春割苗作饲料,粮饲兼用等优点.在中等、中下等肥力旱地中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6.14~251.6 kg/667 m2,比劲松49(CK)增产12.84%~16.63%,居参试品种之首.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8.5 kg/667 m2,最高产量达348 kg/667 m2,比CK增产17.66%,适宜在贵州海拔为1 000~2 300m 的高寒山区、半山区,中部麦区的中、下等肥力旱地以及省外生态环境近似的地区种植.【总页数】2页(P30-31)【作者】王竹;吕知敏;程治军;董永琴;李晓梅;刘淑芬;英敏;毛春【作者单位】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威宁,5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402.2【相关文献】1.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7号新品种的选育 [J], 董永琴;程治军;英敏;王竹;陈华璋;杨天英;何应国;赵卫敏;毛春2.黔北山区引种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试验初报 [J], 商胜东;陈光友;戴后坤;代前禄3.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作物--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J], 董永琴4.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研究 [J], 王竹;董永琴;杨天英;赵卫敏;毛春;何立国5.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饲用 [J], 马诗茗;何小周;张月学;郭东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倍体小黑麦培育过程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AABBDD),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ABD),共21个染色体;二倍体黑麦(RR),配子中有一个染色体组(R),7个染色体。

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子代含四个染色体组(ABDR),由于是异源的,联会紊乱,是高度不育的。

若子代染色体加倍为异源八倍体(AABBDDRR),就能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具有可育性了。

八倍体小黑麦由小麦属(Triticum)和黑麦属(Secale)物种经属间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加倍而人工结合成的新物种。

其英文名称是由小麦属名的字头和黑麦属名的字尾组合而成,1935年起已成为国际上的通用名称。

中国在70年代育成的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小麦的丰产性和种子的优良品质,又保持了黑麦抗逆性强和赖氨酸含量高的特点,且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

育种简史小麦属有二倍体的一粒小麦(染色体组为AA)、四倍体的圆锥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和六倍体的普通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DD)3个不同的物种。

因此,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染色体组为RR)综合而成的小黑麦也有四倍体(AARR)、六倍体(AABBRR)和八倍体(AABBDDRR)3 个类型。

国际上小黑麦的研究是从八倍体开始的。

19世纪70年代,英国A.S.威尔逊首先以小麦为母本、黑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真正的属间杂种。

1888年,德国育种家W.林保在普通小麦与黑麦的杂种不育株的一个穗上得到种子,长成的植株能自行繁殖后代,后被称为林保小黑麦(Triticale rimpau)。

当时在普通小麦的杂交育种中将黑麦选为亲本之一,是因为二者都起源于西南亚,并早已向欧亚广大地区传布;普通小麦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黑麦虽食味欠佳,但具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

小黑麦兼具黑麦小穗数多和普通小麦每小穗小花多和自花传粉的特点。

但由于当时人们一直并不了解小黑麦的多倍体性质,而将这项工作作为常规杂交育种来进行,杂交成功率极低;偶然得到的杂种,不是完全不育,就是其后代不出现分离现象,因而不能如一般杂种那样进行选育和改良。

1917年丹麦O.温格提出:由种间杂交产生的结合双亲染色体数的多倍体,是自然界物种形成的一个途径。

后来的研究证明:四倍体圆锥小麦是由二倍体一粒小麦与二倍体山羊草自然杂交后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而产生的;六倍体普通小麦是由四倍体圆锥小麦与另一种二倍体山羊草通过同样途径产生的。

据此,八倍体小黑麦是由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在人工控制下通过同样途径合成的。

基于这个认识,从30年代起,小黑麦育种由常规杂交育种进入了多倍体育种的新阶段。

这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细胞遗传学使人们弄清楚了种间或属间杂种不育的原因,在于来自双亲的染色体组各不相同,不存在可以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因而杂种不是真正的二倍体,而是二元的或多元的单倍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只有经过染色体数加倍,才能成为可育的双二倍体。

1937年发现的秋水仙素,使人们获得了对染色体进行人工加倍的手段,从而大大推进了小黑麦的育种工作。

然而,由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所得的八倍体小黑麦原始材料,普遍存在结实率不高、种子不饱满的突出缺点,因而无法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50年代初,有人认为八倍体小黑麦的缺点不易去掉,是由于它的染色体数已经超过了最适宜的范围,因而转向研究染色体数目同普通小麦一样的六倍体小黑麦。

到1968年加拿大育成了第1个六倍体小黑麦品种罗斯耐后,国际上的小黑麦育种工作都转向了六倍体类型。

中国则仍继续八倍体的选育工作。

八倍体小黑麦中国对小黑麦的育种研究始于1951年,当时鲍文奎、严育瑞认为人工合成的八倍体小黑麦如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来改进其性状品质,缺乏足够数量的杂交组合。

而用易与黑麦杂交的“中国春”小麦品种作为“桥梁”与各种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再以杂种F1或F2作母本与黑麦杂交,以杂种配子代替纯种配子,则不但克服了属间杂交的障碍,而且可使获得的每粒杂交种子经染色体加倍后都成为潜在的小黑麦原始品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小
黑麦的人工资源和可能配组的杂交组合。

1964年,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组合后代中已能选出结实率达80%左右、种子饱满度达3级水平的选系。

1973年小黑麦2号、3号等试种成功,并在中国西南山区一带推广。

形态和特性外部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两偏于小麦。

须根系和分蘖节较小麦发达,增强了植株的耐旱耐瘠能力。

茎分蘖节成球状体,贮藏营养物质多,分化健壮新器官的潜力也比小麦强;各节长度和直径一般大于小麦。

叶片较小麦长而厚,叶色较深,被茸毛,叶鞘有蜡粉层。

麦穗比小麦大,小花数多,每一小穗有3~7朵小花,一般基部2朵小花结实,芒较小麦长。

颖果较小麦大,红色或白色,角质或半角质(见图)。

果皮和种皮较厚,因而休眠期长于小麦,一般遇雨不易在穗上发芽,且对胚和胚乳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耐寒性较强,在海拔2400米的西南高寒地区能安全越冬。

耐瘠、耐旱、耐干热风和耐荫力强,在气候条件多变、水肥条件较差的高寒地区,能显示其稳产优势,产量高于小麦。

抗病性也较小麦强,中国70年代育成的小黑麦2号、3号、73号等对白粉病都是免疫的。

但因植株高,在肥、水条件好的平原地区易倒伏;另外还存在成熟晚和难脱粒的缺点。

栽培中国八倍体小黑麦栽培地区现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高寒瘠薄山区。

自然条件较复杂:海拔自800~3000米不等,年平均气温2~14℃以上,年降雨量和无霜期长短不一,耕作栽培技术也不相同。

一年一熟制地区一般在8月底至10月初播种,7月成熟,全生育期270~320天。

一年二熟制地区可连作或与玉米、马铃薯等套作,与绿肥作物等间作。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肥沃的为宜。

因根系发达,适当加深耕作层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

因生育期长、分蘖力强,在瘠薄山区施足基肥常是丰产的关键。

为防止倒伏,须合理密植和在拔节期间合理运用肥水,防止徒长。

收获后脱粒不易,须用机械脱粒。

展望八倍体小黑麦除有较强的抗逆性以外,子粒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6%,而小麦仅含13%;赖氨酸含量平均为全蛋白质的3~4%,也高于小麦。

发酵烘烤性能和用以加工制成的面包、馒头等品质均佳。

但不论六倍体或八倍体小黑麦,目前均存在种子不够饱满和丰产性较差的缺点,因而尚难与普通小麦竞争,推广范围也仅限于小麦低产地区。

从物种演化看,小麦的四倍体优于二倍体,六倍体又优于四倍体。

因此理论上八倍体小黑麦应有胜过六倍体普通小麦的潜在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