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有哪些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有哪些急救的目的是保存生命恢复呼吸、心跳、止血、救治休克。
学习一些急救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在特殊情况懂得怎么处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急救基本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1、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者愈后的生存质量。
原则: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
2、紧急救护的程序:①拨打120 ②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③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④先抢救危重者⑤优先护送危重者3、基本急救知识与技术:⑴呼吸中断急救法——人工呼吸法⑵心脏停止跳动急救法——胸外心脏挤压法3、紧急止血法:一)、止血1、指压法:通常是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
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五颈椎横突,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
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
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
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3、加垫屈肢法: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
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
4、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
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
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带法: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
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
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
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
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
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二)、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应急救护技能知识培训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窒息造成的心跳呼吸停止 优先进行人工呼吸。
禁止在活人身上进行心肺 复苏的操作!
未经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的 非专业人员如不会对伤病 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可进行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练习及考核流程图
环境安全, 做好个人防护
判断 无 意识
清理 口腔
打开气道
吹气 2次
按压 30次
前臂固定(桡、尺骨骨折)
上臂固定(肱骨干骨折)
小腿骨折
注:两膝、两踝及两腿之 间放衬垫,结打健肢外侧,趾 端暴露,检查血运
3 124
大 骨骨 八 腿 折折 字 中 上下 固 段 端端 定
伤员的搬运护送
搬运护送原则:
搬运应有利于伤员的安全和 进一 步救治。
搬运前应做必要的伤病处理。 根据伤员的情况和现场条件 选择
现场包扎技术
包扎目的 包扎要求
• 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减少 出血、预防休克、利于转运。
• 动作轻、快、准、牢;包扎 部位要严密、牢靠;包扎前 伤口上一定要加盖敷料。
头部帽式包扎 单肩包扎 双肩包扎 双胸包扎
全手臂包扎
绷带包扎 注意:需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缠绕
螺旋包扎
螺旋反折包扎
骨折固定
固定的目的:
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
大脑缺血缺氧的表现
3秒钟 10-20秒 30-40秒
1分钟 4-6分钟 10分钟
出现头晕 发生昏迷 瞳孔散大 呼吸停止(临床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脑细胞死亡(生物死亡)
心肺复苏的紧迫性
“时间就是生命” 复苏成 功与否与开始 实施心肺复苏 的时间 紧密相关!
1
分
钟
自救互救技术9个内容

自救互救技术9个内容自救互救技术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自助和互助措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保持冷静,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为您介绍9个关于自救互救技术的内容。
一、了解基本急救知识急救知识是自救互救的基础。
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和处理骨折等,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拯救生命。
了解紧急情况下的行为准则和应急通信方式号码也非常重要。
二、火灾逃生技巧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知道如何迅速、安全地逃生至关重要。
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学习正确的灭火技巧,以及熟悉逃生通道和紧急出口的位置,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火灾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水上溺水自救技巧水上溺水是另一个常见的危险情况。
学会游泳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技能,同时了解正确的溺水自救技巧也十分关键。
学习如何保持镇定并正确运用各种自救方式,如背泳、抱球等,可以提高在水上溺水情况下的生存几率。
四、自卫技巧和防身器械自救互救包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技巧。
了解一些基本的自卫技巧,如解脱、格斗和反击等,可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选择合适的防身器械,如防身喷雾剂、电击器等,也可以在危险时提供有效的保护。
五、地震逃生和自救技巧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火灾等危险。
了解地震前、中、后的自救步骤,如寻找避难所、保护头部等,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和他人的伤害。
六、紧急求救技巧在紧急情况下,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非常重要。
学会使用紧急通信方式号码,如120、110等,并了解如何正确描述事态和提供紧急救助,可以促使救援人员更快地到达现场。
七、心理应对和疏导技巧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应对能力很重要。
学会控制情绪、自我安慰以及帮助他人平复情绪是有效的心理应对技巧。
提供简单而有力的安慰和支持,可以在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紧急疾病和意外处理方式其他紧急情况,如中暑、骨折、心脏病发作等,也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妥善处理。
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课件第四章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重要的首要环节。突 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突发的重大事故如交通事故、矿 难、体育比赛事故,一旦发生意外,伤者往往为群体。在面对 群体(三人以上)伤害事件时,首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优先 保证抢救重伤员。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 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救治,从而避免重 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
体温:人正常体温是比较恒定的,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发 生变化,但变化有一定规律。体温异常包括体温升高和 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升高的判定标准:37.4~38℃为低 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1℃为高热,41℃以上 为超高热。体温升高多见于感染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 进、各种炎症、中暑等。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大 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 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
按照国际最新的《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心肺复苏的操 作程序为:(1)现场伤员意识、呼吸、心跳的紧急评估;(2)启动 EMS,准备AED;(3)~(6)胸外心脏按压-畅通呼吸道-人工呼吸AED自动除颤,即CABD复苏程序。
急救医学的基本涵义
急救医学的内容,从心肺复苏术(CPR)的创立、 发展到创伤救护的现场处置,进一步延伸到院外 急救的灾害医学及医学监护运输,形成了现代急 救医学,促使了现代救援医学的创立。由于院内 急救、危重监护有其独立的和已形成的规范学科 体系,而院外急救有更广泛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和 条件,因此急救医学的院外部分已成为现代急救 医学的主体部分。
首要检查和次要检查
首要检查主要评估是否具有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一般 检查伤病者的生命体征和相关症状。首要检查的目标要 尽量找出可能致命的状况和原因,如:发现有呼吸道阻 塞或大量出血等,首要检查要正确、迅速地完成,并且 立即采取必要措施。
急救知识与方法

急救知识与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方法:
1. 心肺复苏(CPR):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提高生存率。
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
2. 海姆立克急救法:用于救治异物卡喉的情况。
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抱住其腰部,然后快速向上冲击腹部,帮助排出异物。
3. 烧伤处理:对于小面积烧伤,立即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减轻疼痛和肿胀。
对于大面积烧伤,应立即就医。
4. 止血方法:如果出现出血,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抬高受伤部位以减少出血。
5. 中暑急救:将中暑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头部、颈部和腋窝等部位,帮助降温。
6. 骨折处理:固定受伤部位,避免进一步移动,尽可能保持原状,并尽快送往医院。
7. 中毒急救:如果误食或接触了有毒物质,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催吐或洗胃等处理。
第四章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A.清醒:伤病者眼睛睁开且可以清楚的回答问题。 B.对声音的刺激有反应:伤病者眼睛闭合,且无法回答上述问题,但 对所提出的问题仍能以某些方式来表达出来(如:点头或摇头)。 C.对痛的刺激有反应:运动员眼睛闭合,且对问题无法做出反应,但 对於皮肤的刺激(如:捏或刺)有所反应。 D.没有反应:伤病者对皮肤的刺激完全没有反应。
脉搏: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动脉管壁有节奏地、周期性 地起伏称为脉搏。检查脉搏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或颈动脉。 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节律均匀,间隔相等。 脉搏增快在生理情况下由情绪激动、紧张、运动、体力 劳动、气候炎热、饭后、酒后等引起;在病理情况下由 发热、贫血、心力衰竭、休克等引起。脉搏消失多见于 重度休克、严重创伤、重度昏迷病人等。
急救医学的基本涵义
专业急救体系已由医疗卫生部门扩展到多功能的社会救护 体系,提高了在现场开展及时有效的脱险救治和运输病人 的能力。
专业急救机构由城市、地区单一的若干组织逐步联合协作, 形成了城市、地区的急救网络医疗服务系统。
现代急救医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非常紧密,突出体 现在社区结构中。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志愿 者即“第一目击者”的涌现,他们都给予急救医学有力的 支持。
急救医学主要包括医院外环境下的急救(简称院 外急救)和医院内急救(简称院内急救)。
急救的基本概念
1976年由国际著名的麻醉科、内外科医生在德国发起成立 了急救、灾害医学俱乐部。不久即更名为世界急救医学、 灾害医学学会(World Association o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简称WAEDE)
现场救护优先进行首要检查。
应急救护知识

(二)气道异物梗阻的排除
1、1974年美国医生海曼发明的海氏手法是一种简便 有效的解除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方法,又称“腹 部冲击法” 。
方法原理:在上腹部猛推,以抬高隔肌而使得空 气由肺内压出,如此产生人工咳嗽,将阻塞气道 的异物排出。
1)站立式腹部冲击法
①救助者站在病人的背后,用双臂围抱病人的腰部; ②一只手握拳,拳头的拇指一侧对着病人的上腹部,即剑突
1、紧急呼救Leabharlann 报警呼救,最常用的是呼救电话。一般应简要 清楚的说明以下几点: 1)你的电话号码、姓名,伤者姓名、性别、年龄; 2)伤员所在确切的地点; 3)伤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 4)伤害性质、严重程度、伤员人数; 5)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注:不要先挂电话,若心跳或呼吸暂停,需抓紧进行心肺复苏 ,在抢救1-2分钟后,利用间隙时间呼救。
8、心肺复苏演示视频
三、如何进行伤员搬运
搬运伤员的方法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器材和 人力而选定主要分为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
(一)徒手搬运:
1、单人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的伤员,采取背、 抱或挟持等方法,如图:
2、双人搬运法,一人搬托双下肢,一人搬托腰部。 在不影响病伤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双人平抱法等 方式,如图:
患者将上腹部迅速倾压于 椅背、桌角、铁杆和其他 硬物上,然后做迅猛向前 倾压的动作,以造成人工 咳嗽,驱出呼吸道异物。
2、婴幼儿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
1)对儿童推荐使用减小的腹部冲击法; 2)对婴儿完全性气道异物阻塞推荐使用胸部推击法
和背部拍击法。
婴幼儿背部拍击法
1)婴儿俯卧位,面朝下,骑跨在救助人员的 前臂上,支持住头颈部,使之低于躯干,救 助者前臂支在大腿上,以支持婴儿; 2)用手掌根部在婴儿双肩之间拍击背部5次 。
常用急救护理技术

1 准备有序
调查现场,确保人员的安全。
2 报警求助
尽快拨打紧急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援。
3 急救措施
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或止血等必要的急救操作。
呼吸循环急救护理技术
人工呼吸
使用合适的方法为呼吸停止的 患者提供必要的氧气。
心肺复苏
通过按压和胸外按摩来恢复心 脏的正常功能。
止血
使用压力绷带或其他止血工具 来控制出血。
休克急救处理技术
1
评估情况
了解休克类型和可能的原因。2 Nhomakorabea保持体温
注意保暖,预防低体温引起的休克。
3
提升脚部
使用垫或枕头抬高患者的脚部,促进血液回流。
意外伤害急救处理技术
创可贴
使用适宜的方式进行伤口包扎和 消毒。
骨折处理
保护伤口,正确固定骨折部位, 并尽快送往医院。
烧伤处理
降低烧伤部位的温度,清洁创面, 并进行适当的包扎。
常用急救护理技术
本演示将介绍常用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救援措施、呼吸循环救治、休克处 理、意外伤害、烧伤处理等。旨在帮助您了解这些技术,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了解急救护理基本知识
目标
了解急救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技巧
掌握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常用救援工具。
注意事项
记住急救的优先顺序和基本安全措施。
快速救援急救措施
医疗器材使用技术
1 急救箱
了解和正确使用急救箱中的各类常用医疗器材。
2 呼吸设备
熟悉各种呼吸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常见问题。
3 心电监测仪
掌握心电监测仪的操作流程和正确使用方法。
心外按摩与体外除颤技术
1
心外按摩
在心脏骤停时,通过按压胸部来维持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1、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者愈后的生存质量。
原则: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
2、紧急救护的程序:
①拨打120 ②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③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④先抢救危重者⑤优先护送危重者
3、基本急救知识与技术:
⑴呼吸中断急救法——人工呼吸法
⑵心脏停止跳动急救法——胸外心脏挤压法
3、紧急止血法:
一)、止血
1、指压法:通常是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
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五颈椎横突,
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
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
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
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3、加垫屈肢法: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
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
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
4、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
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
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带法: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
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
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
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
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
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二)、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紧适度。
1. 绷带卷包扎法:有环行、螺旋反折包扎,“8”字形包扎。
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
2. 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制作较为方便,包扎时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但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
三)、固定:骨关节损伤时均必须固定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和神经等,并能帮助法治休克。
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宜将局部固定。
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
然后将伤肢放到适当位置,固定于夹板或其他支架(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竹竿、树枝等)。
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处远和近的两个关节,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过紧。
急救中如缺乏固定材料,可行自体固定法。
如将受伤上肢缚在胸廓上,或将下肢固定于健肢。
四)、搬运:背、夹、拖、抬、架。
注意事项:对骨折、特别是脊柱损伤的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伤处稳定,切勿弯曲或扭动。
对昏迷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中毒窒息急救:窒息性气体是指那些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根据毒物作用机理不同,窒息性气体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因其在空气中含量高,使氧的相对含量降低,使肺内氧分压降低,致使机体缺氧。
另一类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主要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引起严重中毒表现。
急救:迅速脱离有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
6、触电急救:导致人体电生理紊乱,特别是心脏电生理紊乱,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7、中暑急救: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的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
担当周围环境气温超过皮肤温度,尤其当湿度较高,通风不良时,身体通过一系列调节,仍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畜积余热,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成为中暑。
夏季暴晒于烈日下,
由于受热较多,而引起中暑者,成为日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