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组织病理切片是一种常规病理学检查方法,用来对病理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诊断。
制作一张优质的组织病理切片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
组织标本采集组织标本的采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第一步。
组织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切片的质量。
因此,采集前需要确保标本来源正确,并与患者信息相符。
对于手术标本,需要注意保护血管、神经、肌肉等结构,避免对组织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对于活检标本,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和血管。
组织处理组织标本采集后,需要进行组织处理。
对于手术标本,可以直接收取。
对于活检标本,需要迅速固定,避免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乙醇、甲醛等,选择固定剂需要根据样本的性质和检测需要来确定。
样本包裹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包裹以便于切片操作。
包裹材料通常选择的是聚苯乙烯、增韧剂聚苯乙烯等塑料材料,包裹材料必须能够完全包裹组织标本,并保证固定。
切片制备组织标本包裹后,需要进行切片制备。
切片机是用于切割病理标本的设备,其切割面的厚度一般在4-6μm之间。
在切片制备中,需要根据标本要求来选择显微镜下的切面。
切片后,标本必须尽快贴在玻片上进行染色。
组织染色组织染色是组织病理学检测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用的染色包括常规的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苏木素-伊红染色是一种常规染色方法,可以显示出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染色体。
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特定的蛋白质和胚间充质细胞等。
组织标签和包装染色后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标签和包装。
标签需要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和检测日期等基本信息。
组织切片还需要包装防止刮损和振动。
结果解释组织病理切片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理学检测目的进行,一般是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诊断。
有时候,还需要通过综合分析临床病史和症状等信息来确定诊断结论。
总结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包括组织标本采集、组织处理、样本包裹、切片制备、组织染色、组织标签和包装以及结果解释。
病理切片制备

病理切片制备
病理切片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取材: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 固定:固定分为小块组织固定法、注射灌注固定法、蒸汽固定法。
3. 脱水:用梯度酒精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可以用脱水机自动完成。
4. 包埋和切片:脱水以后进入石蜡包埋,石蜡凝固后,组织就被包在其中,制成蜡块。
然后将蜡块放在切片机上切成4-6微米薄片展开放在玻片上。
5. 染色封固:石蜡切片要经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最后切片封固。
此外,在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规范取材部位,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规范取材使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选好组织块的切面;规范取材使用的刀剪要锋利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可能根据不同的制作设备和材料有所差异。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病理科医生或查阅专业书籍。
病理组织学检测

病理组织学检测收集检测病料,各种典型病变的组织器官,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材:选择刚死的新鲜的组织;采取样品的时候要注意,将动物剖检之后,要尽快的的采取相关组织的材料;采样的刀片一定要锋利,切取组织块时避免前后过度的拉动或用力挤压,以防止造成组织结构变形或人为损伤。
(2)固定:将采集好组织样品固定于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过夜固定或者至少固定24h。
(市场技术人员只需采集病料,并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室温存放,直接送检。
注:用封闭好的瓶子存放样品,防止福尔马林外流。
)(3)组织修块及水冲:将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好的组织进行修整,选好病变部位组织的切面,尽量修的薄一些,将修整好的组织块放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冲洗10-16h,以便去掉组织中的甲醛。
(4)脱水:将修好的组织块依次放入70%、80%、85%、90%、95%以及100%(一和二)梯度酒精中进行脱水处理。
脱水的具体程序及时间为:70%酒精2h→80%酒精2h→85%酒精2h→90%酒精1h→95%酒精30min→无水乙醇(100%)I 45min→无水乙醇(100%)II 45min。
(5)透明及浸蜡:组织块完全脱水后,将其分别浸入二甲苯中进行透明,具体透明时间因组织块厚薄而异。
将透明好的组织块,放在55℃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浸蜡2-4h。
(6)包埋:将70℃融过的石蜡倒入铁制的包埋框内,整齐的摆放组织块,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切。
(7)切片:先将切片机调至3mm厚度,开始切片。
(8)展片及粘片:将切好的组织片取下放到40℃的温水中,利用酒精将之展开。
(9)烤片:将捞出的组织切片放于37℃培养箱中烤片2h或者过夜。
(10)HE染色:按照下面的时间及顺序进行。
首先二甲苯Ⅰ15min→二甲苯Ⅱ10-15min→酒精/二甲苯3-5min→无水乙醇3-5min→95%酒精3-5min→85%酒精3-5min→75%酒精3-5min→蒸馏水4-6min→苏木素染色液3-5min→自来水冲洗约1min→1%盐酸酒精4~5s→流动的自来水冲洗10-15min→90%酒精2-4s →1%伊红染色液3-6s→95%酒精Ⅰ3s→95%酒精Ⅱ1-2min→无水乙醇Ⅰ2-4min→无水乙醇Ⅱ5min→二甲苯Ⅰ20-30min。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

------------------------------------------ 最新资料推荐------------------------------------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即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和火棉胶切片法。
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是: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以上基本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整个切片制作归于失败。
因此应细致、耐心、认真负责,并事先做好计划安排。
一、取材采取病料,要刀剪锐利,剪切时不可挤压,扯拉病料,以防人为损伤。
切取的工具要清洁。
采取病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超过死后24小时。
应选择病变部与可疑病变部切取,切取时要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并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一部分。
特殊病料应根据器官的结构特点切取。
管状,囊状和皮肤组织应注意垂直切取(横切)。
带有薄膜的组织,要防止切时薄膜分离和脱落。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
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
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
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
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
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至IJ 3厘米。
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
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
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冲洗时如不方便用流水冲洗,也可用较大容器盛装水浸洗,每隔相当时间换水一次。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是临床病理诊断的基础。
下面将详细介绍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1. 采集组织样本首先需要采集病人的组织样本。
组织样本可以来自手术标本、活检标本或尸检标本等来源。
在采集样本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以避免样本受到外部污染。
2. 固定组织样本采集的组织样本需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持其组织结构和形态不变。
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甲醛、丙酮等。
其中福尔马林是最常用的固定剂,能够快速稳定组织,但是对人体危害较大,需要注意安全操作。
3. 制备组织样本固定后的组织样本需要进行切片处理。
首先,需要将组织样本浸泡在甲醛液中,并使用匀浆器进行均匀处理。
接着,将固定后的样本打蜡,然后使用切片机将样本切成薄片。
在切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方法,以保持切片的质量。
4. 染色处理切片后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使细胞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液学染色、肿瘤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其中,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能够更明确地确定病理诊断。
5. 镜检染色后的切片需要进行镜检。
首先,需要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病理学分析。
医生需要根据组织的形态、排列方式和染色效果等来进行分析和诊断。
6. 诊断报告根据镜检结果,医生需要撰写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应准确地描述组织病变的程度、性质和位置等信息,并建议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述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
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从而确保切片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首先医生取下组织病理标本,放在10%的中性福尔马林里进行固定,固定完之后标本送到病理科。
小标本需要固定4-6个小时,大标本需要固定6-12个小时,固定完之后由病理医生进行取材。
所谓的取材指把标本取出放在标本盒里,置于全自动脱水机中脱水16个小时处理标本。
处理过程包括组织进行固定、透明、脱水、浸蜡,处理完16个小时之后,病理技师把标本拿到包埋机上进行包埋,把病变组织放在蜡里,包埋成病理蜡块。
蜡块包埋完之后,病理技师把蜡块放在切片机上进行切片,切片大约需要切3-4μm的切片。
切完片子需要捞在病理玻片上,玻片再进行脱蜡,放在二甲苯中需要透明,之后放在全自动染色机中进行染色,再放在封片机里进行封片,这样才能制成病理切片,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3天的时间。
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组织病理学样本制备与评价方法

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组织病理学样本制备与评价方法医疗器械的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在植入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中,需要对植入物进行制备和评价。
本文将介绍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组织病理学样本的制备方法和评价方法。
在制备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的组织病理学样本时,首先需要获取植入部位的组织。
可以通过切取组织标本或者使用穿刺针进行组织采集。
然后,将组织标本置于甲醛中固定,常规的组织学处理步骤包括脱水、清洗和包埋。
脱水是将组织样本从水溶液中逐渐置换为亲脂性的清洗剂,然后经过组织包埋以蜡或树脂,最后切片制备。
在制备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的组织病理学样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组织标本的完整性,如果组织标本太小或者不完整,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避免组织标本受到细菌或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对于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的组织标本,可能存在异物反应或感染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好组织标本的消毒处理。
在评价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的组织病理学样本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观察组织病理学的基本形态学变化,包括组织结构的改变、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等。
其次,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来评价细胞增生和神经元损伤等。
最后,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变化等。
在评价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的组织病理学样本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注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是否和可吸收医疗器械的特性相符,例如,可吸收医疗器械是否会引起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等。
其次,可以和正常组织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差异来评价可吸收医疗器械对组织的影响。
最后,应该进行定量的评价,通过计算相关指标的数值来客观评估可吸收医疗器械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的组织病理学样本的制备和评价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适当的标本制备和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可吸收医疗器械对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标准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

02
1、石蜡:
切片蜡___软蜡50℃以下,酶,保存抗原活性 (纯度高密度好) 硬蜡50℃以上-62∽64℃ 工业石蜡___质地较差,价格便宜 纯度低,熔点不准确
2、根据组织的不同选用:
60∽62℃-----皮肤、骨组织、硬纤维瘤 58℃以下----作免疫组化酶
01
恒温箱温度一般高于石蜡熔点4∽5℃ 浸蜡可分三级 软蜡 54---56℃ 硬蜡 58---60℃ 硬蜡 60—6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涂片法-如:血液、精液、痰、胸腹水等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3
磨片法-主要用有钙盐坚硬材料,牙齿、介壳、坚骨-手工磨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4
分离法a、压片法-动终板的制备b、撕碎法c压碎法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二、取材(实验病理、临床病理、尸解诊断)
实验病理取材 动物的杀死:动物杀死方法很多,根据动物大小、种别、观察目的而定。
乙醇结构式 CH3 · CH3 · OH 水的结构式 H2O
···H---O ···H---O ···H---O ···H---O ···H---
H
R
H
R
乙醇的羟基(-OH)和水形成氢键, 水分子与乙醇分子逐步缔合在一起。
乙醇与水相混容的原理:
常用的脱水剂 强,使组织硬化,和二甲苯互溶。 缺点:使组织收缩,变脆。 强,收缩厉害。临床病理用于快速脱水 ,既脱水又透明使组织收缩小不硬化 既脱水又透明皮肤、骨 叔丁醇发松子醇 根据组织大小、类别、种属、分别安排
. 临床活检取材: 注意事项: 请单位姓名与标本一致,防止混乱差错。 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干涸坏变,固定液 多少。 材时描写:大小,形态,色泽,硬度等。 麻或针帽大小组织——染伊红?:镜纸 包好 见肿瘤取材方法: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一、组织的固定㈠凡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标本(器官或组织),于离体(活体或尸体)后,应尽快置放(浸泡)于装有足够量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
固定液量应为被固定标本体积的5~10倍。
置放标本的容器大小视标本和固定液的体积而定,应适当大一些。
临床科室切取的标本置放于容器中固定后,应尽快送交病理科继续固定。
未能及时、充分固定的干涸或腐败标本不能再进行固定和用于制做切片。
㈡常规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应预先多量配制贮存,以备随时使用。
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或更久。
㈢根据病理学特殊检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染色、电镜观察等)的需要,应选用其他适宜的固定液进行固定[参见后述的“㈦固定液的常用种类和制备”]。
㈣器官、组织固定的基本方法1.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依规范方法剪开后,按其自然状态平铺于硬纸板上(重点暴露黏膜面或内表面的病变处),并用大头针将标本边缘处固定于纸板上,然后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黏膜面或内表面朝向容器的液面,并覆盖薄层脱脂棉)。
2.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每间隔1.5~2.0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
将每片肝或脾轻轻地平放于装有4%中性甲醛的容器中,容器底面衬以脱脂棉。
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的叠压。
3.肺叶:放入固定液中的肺叶漂浮于液面,需在肺表面覆盖薄层脱脂棉。
必要时从支气管注入适量4%中性甲醛。
4.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方向作一水平切面(深达于肾盏),再行固定。
5.淋巴结:先用4%中性甲醛固定1小时后,再沿其长轴切成数片(厚 2 ~3mm),继续固定。
6.骨组织:先锯成小片(若是长骨应作横向锯片),在4%中性甲醛中固定24小时后,再进行脱钙。
7.微小组织或液体沉淀物:先用拭纸或滤纸妥为包裹(需用大头针扎牢),然后放入专用小盒内进行中性4%甲醛固定,以防检材遗失。
8.凡进入固定程序的标本必须连带其正确无误的病理检验号(病理号)。
㈤多数固定液对人体有害,需要防护,必须在封闭的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
㈥组织块的切取和固定:①由较大标本切取用于制作切片的组织块(取材)时,应与标本的断面平行,组织块厚度一般为0.3 cm(不应>0.5cm),面积一般在1~1.5×1~1.5以内。
②切取组织块的形状,在充分包括肉眼病变的前提下尽量规则些(例如方形、矩形、三角形等);由一个标本切取的多块组织的形状有所不同,便于蜡块与其相应切片的核对。
③固定组织块的固定液量,一般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
④室内常温(25℃左右)下的固定时间为3~24小时;低温(4℃)下的固定时间应延长。
⑤固定组织块的容器要大一些。
⑥组织块固定期间需要间断地轻摇或搅动固定液以利于固定液的渗入。
㈦常用固定液1.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甲醛(40%) 100 ml无水磷酸氢二钠 6.5g磷酸二氢钠 4.0g蒸馏水 900ml2.乙醇-甲醛(酒精-福尔马林,AF)固定液甲醛(40%) 100ml95%乙醇 900ml[说明]一般组织块经乙醇-甲醛固定1~2小时后,即可移入95%乙醇内脱水。
3.Carnoy固定液无水乙醇 60ml氯仿 30ml冰醋酸 10ml[说明]组织化学染色的常用固定液,组织经Carnoy液固定1~2小时后,即可移入无水乙醇中脱水。
4.Zenker固定液升汞 5.0g重铬酸钾 2.5g硫酸钠 1.0g蒸馏水(加至) 100ml[说明]配制本液时,先将升汞溶于蒸馏水中、加温至40~50℃溶解后,再加入重铬酸钾,最后加入硫酸钠,贮存待用。
使用前加入5ml冰醋酸,混合。
组织块需固定12~24小时。
切片染色前,需进行脱汞沉淀处理。
5.Bouin固定液饱和苦味酸水溶液(约1.22%) 75ml甲醛(40%) 25ml冰醋酸 5ml[说明]本液临用时配制。
组织块置于Bouin液固定12~24小时即可(小块组织只需固定数小时)。
经Bouin液固定的组织被苦味酸染成黄色,可用水洗涤12小时后进入乙醇脱水(兼脱色)。
不必将组织中的黄色除净(残存于组织中的苦味酸无碍染色)6.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固定液(PLP)A液:赖氨酸 1.827g蒸馏水 50ml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 50mlB液:8%多聚甲醛水溶液 100ml[说明]本液临用时配制:取A液3份、B液1份,混合后,加入过碘酸钠,使液体终浓度为2%。
组织块在4℃下固定36~54小时。
本液对细胞结构和抗原性保存较好。
7.B5(醋酸钠-升汞-甲醛)固定液无水醋酸钠 1.25g升汞 6.0g蒸馏水 90ml[说明]将以上物质混合、溶解,使用前加入甲醛10ml。
本液多用于固定淋巴组织。
染色前应进行脱汞沉淀处理。
如不加甲醛称为B4固定液(蒸馏水为100 ml)。
8.丙酮固定液冷丙酮(4℃)固定液用于酶组织化学染色。
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也常用冷丙酮固定10分钟。
二、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常规切片)的制备㈠组织块依序进行:①水洗,②脱水,③透明,④浸蜡,⑤包埋和⑥切片。
㈡组织切片制备及其HE染色过程中使用的乙醇、丙酮、二甲苯、石蜡等为易燃、有毒物,必须专人管理,2m以内不得有明火,局部环境应有良好的通风和消防设施。
㈢常规切片的手工操作(步骤次序和各步骤的持续时间)1.水洗:用流水冲洗已经固定的组织块30min。
2.脱水(常温下)(1)乙醇-甲醛(AF)液固定 60~120min(2)80%乙醇 60~120min(3)95%乙醇Ⅰ 60~120min(4)95%乙醇Ⅱ 60~120min(5)无水乙醇Ⅰ 60~120min(6)无水乙醇Ⅱ 60~120min(7)无水乙醇Ⅲ 60min[注意事项]①未经充分固定的组织不得进入脱水程序。
②用于脱水的试剂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
③自低浓度乙醇向高浓度乙醇逐级移进脱水。
④脱水试剂应及时过滤、更换(500ml乙醇可用于500个组织块脱水;加入硫酸铜的无水乙醇变蓝时,提示需要更换)。
⑤较大组织块的脱水时间长于较小者,应将两者分开进行脱水。
⑥组织置于无水乙醇内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硬化)。
⑦丙酮脱水性能强,会使组织块过缩、硬脆,不宜用以替代无水乙醇。
3.透明(1)二甲苯Ⅰ 20min(2)二甲苯Ⅱ 20min(3)二甲苯Ⅲ 20min[注意事项]①二甲苯的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
②组织块在二甲苯中透明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组织硬、脆),并依不同种类组织及其大小而异;组织呈现棕黄或暗红色透明即可。
③二甲苯应及时过滤、更换。
④组织经二甲苯适度处理后不显透明时,常提示该组织的固定或脱水不充分,应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
4.浸蜡(1)石蜡Ⅰ(45~50℃) 60min(2)石蜡Ⅱ(56~58℃) 60min(3)石蜡Ⅲ(56~58℃) 60min[注意事项]①熔化石蜡必须有专人负责,必须在熔蜡箱内或水浴中(70 ℃)进行,不得用明火加温。
②熔蜡的容积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
③组织块经二甲苯适度透明后方可转入浸蜡过程,应尽可能减少将透明后组织块表面的二甲苯带入熔蜡中。
④浸蜡时间适宜,过短时浸蜡不充分(组织过软),过长时组织硬脆。
⑤熔蜡应及时过滤、更换。
5.包埋(1)先将熔化的石蜡倾入包埋模具中,再用加热的弯曲钝头镊子轻轻夹取已经过浸蜡的组织块,使组织块的最大面或被特别指定处的组织面向下埋入熔蜡中;应将组织块平正地置放于包埋模具底面的中央处;包埋于同一蜡块内的多块细小组织应彼此靠近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腔壁、皮肤和黏膜组织必须垂直包埋(立埋)。
(2)将与组织块相关的病理号小条置入包埋模具内熔蜡的一侧。
(3)待包埋模具内的熔蜡表面凝固后,即将模具移入冷水中加速凝固。
(4)从包埋模具中取出凝固的包埋蜡块(简称蜡快),用刀片去除组织块周围的过多石蜡(组织块周围保留1~2mm石蜡为宜)。
将包埋蜡块修整成为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5)将病理号小条牢固地烙贴在蜡块一侧(编号应清晰可见)。
(6)把修整好的蜡块烙贴在支持器上,以备切片。
(7)使用包埋机的方法按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
(8)注意事项①应将组织块严格分件包埋。
包埋时一定要首先认真核对组织块的病理号(包括亚号)、块数和取材医师对包埋面的要求,准确地包入相应的病理号小条。
发生包埋差错时,必须立即与取材医师和病理科当班负责人取得联系,及时处置。
②必须严防各种异物污染,勿将无关组织(包括缝线、纸屑或其他异物(尤其是硬质异物)埋入蜡块内。
③包埋过程要操作迅速,以免组织块尚未埋妥前熔蜡凝固。
④包埋用的熔蜡应纯净,熔点适宜。
浸蜡Ⅰ用软蜡(熔点为45~50℃),浸蜡Ⅱ、Ⅲ和包埋用蜡均用硬蜡(熔点为56~58℃)。
⑤包埋用熔蜡使用前应将先静置沉淀、过滤。
⑥熔蜡时不得使用明火,以防燃烧。
包埋用熔蜡的温度应<65℃;包埋用的镊子不可加温过高,以免烫伤组织。
6.切片(1)切片刀或一次性切片刀片必须锋利。
使用切片刀时,必须精心磨备(在低倍显微镜下确认刀刃无缺口);使用一次性切片刀片时,应及时更新。
(2)载玻片必须洁净、光亮。
(3)将切片刀或刀片安装在持刀座上(以15°为宜)。
(4)将蜡块固定于持支持器上,并调整蜡块和刀刃至适当位置(刀刃与蜡块表面呈5°夹角)。
(5)细心移动刀座或蜡块支持器,使蜡块与刀刃接触,旋紧刀座和蜡块支持器。
(6)修块(粗切):用右手匀速旋转切片机轮,修切蜡块表面至包埋其中的组织块完整地全部切到。
修块粗切片的厚度为15~20μm。
[注意:对于医嘱再次深切片(特别是在原切片中发现了有意义病变而进行的深切片),应尽量少修块,以尽量好地获得有关病变的连续性。
](7)调节切片厚度调节器(一般为4~6μm),进行切片,切出的蜡片应连续成带,完整无缺,厚度适宜(3~5μm)、均匀,无刀痕、颤痕、皱折、开裂、缺损、松解等。
(8)以专用小镊子轻轻夹取完整、无刀痕、厚薄均匀的蜡片,放入伸展器的温水中(45℃左右),使切片全面展开。
[注意:必须水温适宜、洁净(尤其是水面);每切完一个蜡块后,必须认真清理水面,不得遗留其它病例的组织碎片,以免污染。
](9)将蜡片附贴于涂有蛋白甘油或经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 silane,APES)处理过的载玻片上(HE染色时酌情使用,可省略,必要时)。
蜡片应置放在载玻片右(或左)2/3处的中央,留出载玻片左(或右)1/3的位置用于贴附标签。
蜡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10)必须立即在置放了蜡片的载玻片一端(待贴标签的一端),用优质记号笔或刻号笔准确、清楚标记其相应的病理号(包括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