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知识讲解
说服的三种方法

说服的三个方法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正确地说服你的听众的基本方法:气质(Ethos)、逻辑(Logos)和情感(Pathos)。
气质:说话者的性格或形象希腊语中ethos与道德或论理有关,但是用更精确的现代语言翻译,它代表形象。
亚里士多德用"气质"说明说话者展现给听众的性格特征。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相信一个说话者是"理性的、品德高尚、善意亲切"的,我们就会倾向于其所说的话。
现代,我们还要加上说话者对所说主题的内容具有适当的专业技术知识或是权威。
作家或演讲者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选词和表达方式。
有些时候,作者或说话者会用一种从个人偏好出发的辩论方式,这种辩论反驳的是人。
用这种策略,你会攻击说话者的性格或个性,而不是攻击他或她的客观立场。
这种争论经常被看作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谬误。
但是,它非常有效,在政治中很常见。
需要思考的问题:你想呈现给听众什么样的形象?什么可以帮助你展示这样的形象?哪些词或观点你需要避免,以免损害你的形象?错别字或语法错误会给你的形象带来什么影响?逻辑:有逻辑性的论证在我们的社会,逻辑性和合理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样的说服策略往往胜于单纯关注发言者性格或听众情感的策略。
但是,形式逻辑和科学论证并不适合普通听众,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带有修辞色彩的论证。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以三段论为基础的,例如:所有的人都是凡人。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凡人。
在日常谈话和写作中,我们常用的是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具有修辞色彩的三段论"或省略三段论法。
在这种推论中,某些前提是潜在的或一些简单的假定。
它经常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客观事实。
说服,在很大程度上,是使人们相信我们的假设很可能是真实的。
相似的,暴露其他人论点中可以的假设,是一个促使听众接受你的相反观点的有效手段。
情感:听众的情绪绝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是根据理性思维作决定的。
英语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因而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2章和第二卷18至26章中就如何取得说服的成功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演说取得成功有两种手段,一类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或“非人工的”手段(inartificial proofs) ,如证据、证人、法律条文等这些已经存在无须演说者提供只需要恰当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条件,另一类是属于技术范围的或“人工的”手段( artific ial proofs) ,即需要演讲者凭借修辞方法达成的说服论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属于技术范围的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
人品诉求是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因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Kennedy 19 91: 38) 。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亚里士多德 1991:29)。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 2004:165) 。
人品诉求不仅仅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可信性的桥梁,同时也是对雅典人所认为的可信人群品质的研究。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
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pathetic proofs) ,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
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作者:谢庆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06期摘要: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看成是一种研究说服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说服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甚至以前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等同于说服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阐述了三种“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
这三种“说服论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修辞术; 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064-03亚里士多德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1]同时,他也是西方古典修辞学中最著名的一位修辞学家。
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公民通过在议会中发表演说来影响政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和学习如何用演说来说服听众,古希腊的辩论修辞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繁荣发展起来。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修辞术的集大成者,他写作的《修辞术》就是其修辞理论的集中体现。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2]在他看来,修辞术不仅仅是研究说服的某一确定的事例,或是某一种技术,而是研究在“任何一个给定的范围内发现说服的方式”,[3]即修辞术是一种研究说服的普遍规律的学问。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说服不仅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甚至以前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等同于说服教育,如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4];又如邓小平强调培育“四有”青年“只能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5],等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不仅是修辞学的经典著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
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总结了演说者想要说服听众的三个关键要素,即三种说服论证:一是借助演说者的品格,即信誉证明;二是使听者处于某种心境,即情感证明;三是借助证明或表面论证本身,即逻辑证明。
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借助教育者的品格取得教育效果1.教育者要具备多方面的优良品格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提出的第一种说服论证方式是借助演说者的品格来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ETHOS)。
他认为演说者的品格具有最重要的说服力量。
“依靠演说者品格的演说,是指这样的演说能使听者觉得可信。
因为在所有事情上我们都更多和更愿意信赖好人,在那些不精确和有疑义的地方也毫无保留地相信”。
[6]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说者使人信服要依靠三种素质,这三种素质无需证明就能使我们信服。
它们是明智、德性与善意”。
[7]“明智”是指演说者对所谈话题的判断能力,“品德”是指演说者的道德品质,“善意”是指演说者对听众的态度。
演说者说出不真实的话或提出不中肯的劝说要么是由于缺乏全部这三种素质,要么是部分有所缺乏。
如缺乏明智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意见,即使有了正确的意见由于心地邪恶也不会说出其意见,或者是既明智又有德性但缺乏对听众的“善意”,因此,他们有可能不把自己最好的意见作为劝说提出来。
演说者只有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素质才能对听众形成良好的整体形像,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样要不断提高这三方面的品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会导致受教育者的不信任。
2.教育者要展现出自身的优良品格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演说者要具备多方面的优良品格,而且还强调演说者必须把这些品格展现出来。
因为尽管听众愿意相信品格高尚者的演说,“但是这种相信应当由演说本身引起,而不能依靠听众对演说者的品性的预先风闻”。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如此,教育者所具备的优良品格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展现给受教育者,否则即使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品格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品德,以及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资历和修养。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形象,对自身进行“印象管理”。
[9]教育者首先要保持“心理在场”,不能冷漠、乏味地讲理论,而要有情感移入,展现出自己的真诚和善意,坦率诚恳地与受教育者交流;其次,教育者要熟练地掌握题材,展现广博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认同自己在专业相关方面的能力、资历和修养。
亚里士多德说服人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服人的方法【最新版】目录1.亚里士多德简介2.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3.亚里士多德说服方法的应用4.亚里士多德说服方法的现代意义正文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 年-公元前 322 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他的学术领域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贡献中,他的说服方法尤为引人注目。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说服方法,分别是:道德说服、情感说服和逻辑说服。
道德说服是基于道德原则的说服,通过展示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立场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情感说服则是通过激发他人的情感,如恐惧、愤怒、同情等,来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逻辑说服则是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以事实和道理为基础来说服对方。
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政治领域,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被用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和赢得选举。
在商业领域,企业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来推销产品和服务,吸引顾客。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以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信息。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道德和情感因素,在沟通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论。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实现共赢。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下面是对亚里士多德一些名词的解释:1.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属性。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实体的形式和物质的结合,形式赋予物质以特定的属性和功能。
2. 理性(Reason),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理性视为与其他生物的本能和感觉不同的独特能力。
理性使人类能够思考、推理和判断,并指导其行为。
3. 四因说(Four Causes),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解释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解释其存在和功能的原因。
4. 伦理学(Ethics),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讨了人类如何达到幸福和最高的人生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德行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的,而德行是通过适度的行为和中庸之道来培养的。
5. 政治学(Politics),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了政治组织和治理的原则。
他认为政治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人类幸福而存在的,提出了君主制、共和制和混合政体等政治形式的理论。
6. 逻辑学(Logi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对思维和推理的研究。
他提出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和分类学的理论,为后世的逻辑学奠定了基础。
7. 物理学(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内在的目的和原因,提出了天体运动和自然力的理论。
8. 生物学(Biology),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广泛的分类和观察,并提出了生命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理论。
这些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和概念,展示了他在哲学、科学和逻辑方面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语修辞学_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英语修辞学_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因而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2章和第二卷18至26章中就如何取得说服的成功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演说取得成功有两种手段,一类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或“非人工的”手段(inartificial proofs) ,如证据、证人、法律条文等这些已经存在无须演说者提供只需要恰当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条件,另一类是属于技术范围的或“人工的”手段( artificial proofs) ,即需要演讲者凭借修辞方法达成的说服论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属于技术范围的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
人品诉求是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因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Kennedy 1991: 38) 。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亚里士多德 1991:29)。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2004:165) 。
人品诉求不仅仅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可信性的桥梁,同时也是对雅典人所认为的可信人群品质的研究。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
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pathetic proofs) ,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
说服性演讲稿写作的三个修辞学维度

作者简介:孙启荣,1975年生,江苏铜山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比较修辞学研究。
电子邮箱:sunqirong@jsjzi.edu.cn 。
游晓晔,1974年生,江西信丰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比较修辞学和多语写作。
电子邮箱:xuy10@psu.edu 。
①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演讲是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根据演讲目的,大体可以分为礼仪性演讲、介绍性演讲和说服性演讲。
说服性演讲是演讲者通过阐述事理表明观点,从而获得受众认同并最终影响其态度和行为的言语行为。
“言说是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能力,而用说服取代强制与暴力作为协调群体行为的主要手段则是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①说服性演讲使用的场合非常多,竞选竞聘时说服别人为自己投票、说服投资人投资某项商业计划、销售人员说服客户购买商品、员工说服老板采用某项企划方案等,都属于说服性演讲。
演讲稿是演讲的底稿,是演讲的依据,是根据演讲的主题事先创作的文稿。
演讲稿的写作是演讲者对演讲的材料和思路进行预先安排的过程,是对选材和演讲主题是否相符的实践性检验。
“凡事预则立”,演讲者要实现传递知识、使听众信服和并且最终使听众改变观点采取行动的目的,就必须高度重视演讲稿的写作。
对说服性演讲稿写作的研究,传统上有从文本结构入手,介绍演讲稿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法和要求的;有从写作顺序的角度,谈怎样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以及起草和修改的;有从语言学的层面谈怎样遣词造句,用辞格进行语言修饰来实现一定的演讲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的②。
其实,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人格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的修辞学视角,结合中国古代的劝谏理论和实践,来探讨说服性演讲稿写作的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说服性演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受众发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因而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2章和第二卷18至26章中就如何取得说服的成功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演说取得成功有两种手段,一类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或“非人工的”手段(inarti ficial proofs) ,如证据、证人、法律条文等这些已经存在无须演说者提供只需要恰当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条件,另一类是属于技术范围的或“人工的”手段( artificial proofs) ,即需要演讲者凭借修辞方法达成的说服论证。
亚里士
多德提出了属于技术范围的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 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
人品诉求是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因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Kenn edy 1991: 38) 。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亚里士多德 1991:29)。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 2004:165) 。
人品诉求不仅仅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可信性的桥梁,同时也是对雅典人所认为的可信人群品质的研究。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
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pathetic proofs) ,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
演讲者通过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语句向听众施加某种信仰和情感来激起感情并最终促使他们产生行动,可以说,“对情感诉求的研究是一
种对人类情感的心理研究,是对人类发掘、践行真理的道德关注”(Herrick 2 005: 84)。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讨论了诸如喜怒哀乐、忧虑、嫉妒、羞愧等人类几乎所有的情感,在他看来,情感不是影响人们做决定的非理性障碍,而是对不同情境和论辩模式的理性回应。
“亚里士多德对情感的研究明晰了人类感情与逻辑辩论的关系…使得情感诉求不再是一种排除在理性大门之外的蛊惑人心的妖术”(Fortenbaugh 1975: 17-18)。
理性诉求是指言语本身所包括的事据与或然式推理证明,即“逻辑论证”(logical proofs),因此,理性诉求既是对理性推论的研究,也是对言语逻辑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将理性诉求分成“修辞三段论”(rhetorical syllogism)、“例证法”(example),在第二卷20至25章中进行了讨论。
严格逻辑意义上的三段论是基于必然性而且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段论叫做enthymeme ,它的前提是属于人类行动范围内的或然的事,然后根据这种前提得出或然式证明的修辞式推论。
“在现代,修辞三段论(enthymeme)已经被认为是省略式三段论( _truncated syllogism or rhetor ical syllogism) ,即仅包括一个前提和结论,而另一个前提被省略或隐含了”(Corbett 1971: 73),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演绎论证法,是一种不完整的三段论。
修辞三段论用在演讲艺术中主要是劝说听众,演讲者只给出大前提,听众在猜测小前提的基础上推断出结论,通过让听众去猜测演讲者不直接表明的或故意省略的内容来激发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亚里士多德列举的一个经典的修辞三段论的例子是:
First example:Socrates is mortal because he's human.
The complete syllogism would be the classic:
All humans are mortal. (major premise - assumed)
Socrates is human. (minor premise - stated)
Therefore, Socrates is mortal. (conclusion - stated)
Second example: "The glove doesn't fit [the defendant], so you must acquit."
This argument is based on one used by Johnnie Cochran in his defense of O.J. Simpson.
The complete syllogism would be:
If evidence does not fit the defendant, then acquittal is
required (major premise - assumed)
The glove doesn't fit the defendant. (minor premise - stated) The glove is evidence. (minor premise - assumed)
Therefore, you must acquit the defendant. (conclusion -
stated)
而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被省略掉了,但是听众可以猜测出来并补充
上。
使用这种修辞三段论进行逻辑推理,可以使听众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演讲的
推理中,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信任演讲者,因此结论也更具有说服
力。
例证法是一种归纳推理法,由个别推向一般,适用于一类情形的前提和结
论也同样适用于与其相类似的情境。
它是用许多类似的具体事例来证明、概括
自己的结论,显然,用事实来打动人和说服人是其显著优点。
亚里士多德说:“有的演说富于例证,有的演说富于修辞式推论…依靠例子的演说的说服力并不差,但依靠修辞式推论的演说更能受到高声喝彩”(亚里士多德 1991:1356 b)。
品格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为了达到“说服”的共同目的而通力合作——品格吸引人,情感打动人,理性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