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导读:《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篇1教材内容:《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
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度贪财的“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把握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时,能体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将这些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并非易事。
学生也普遍有了阅读的习惯,爱读书,但是对比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对比阅读能力欠佳。
而此篇文章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白话文,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理解“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学生将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这是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巧抓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张 老 师 在 举 重 表 演 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 的是 人 物 的动 作 、神 态 ,又 为
学 生 写 作 提 供 了活 生 生 的 实 例 及 情 感 体 验 ,其 设 计 的 巧
’
“ 少教多学 ”的 “ 少 ” 不 是 要 弱 化 而 是 要 强 化 教 师 妙 可 见一 斑 。
学 习 兴 趣 参 与 整 个 学 习 过 程 中 。《 临 死 前 的 严 监 生 》一 阅 读 和 写 作 有 机 地 结 合 在 一 起 。 在 本 节 课 的 教 学 设 计
课 中 , 张 老 师 从 课 前 谈 话 环 节 就 开 始 创 设 情 景 , 以 游 中 , 张 老 师 在 进 行 教 学 难 点 的 突破 时 ,让 学 生体 会 作 者
术 杯 ”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大 赛 一 等 奖 。整 堂 课 的教 学 紧 紧 围 师 在 课 堂 中始 终 关 注 的是 全 体 学 生 。再 如 ,引 导 学 生 猜
绕着 “ 少 教 多 学 ” 的 理 念 实 施 教 学 ,不 仅 教 学 生 学 会 知 测 人 物 心 理 活 动 时 ,张 老 师 让 学 生 默读 课 文 ,根 据 默 读
生 写 好 汉 字 ,教 会 学 生 基 本 的 书 写 技 能 。再 如 : 在 对 于
( 作者 单位
新 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克拉玛 依 市教研 所 )
本 课 的 教 学 重 点 的 突破 上 , 张 老 师 通 过 引 导 学 生 抓 住 重
这是 “ 少 教 多 学 ” 课 题 研 究 的 原 则 之 一 — — 体 现 功 在 于 学 生 自能 读 书 , 不 待 老 师 教 ;自能 作 文 ,不 待 教 学 的 兴 趣 性 , 即 教 师 必 须 及 时 地 进 行 激 励 , 营 造 愉 老 师 改 。 “ 少 教 多 学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开 放 的 读 写 训 练 体 悦 、和 谐 的 学 习 氛 围 ,精 心 诱 导 全 体 学 生 以 持 久 稳 定 的 系 ,它 要 求 教 师 在 实 践 过 程 中 ,把 课 内 外 教 法 和 学 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课稿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舟山市小学语文骨干老师高级研修班学员课堂教学展示课的教学活动,我听到了四节与众不同的课。
特别是南海实验小学的夏伟龙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从课堂的气氛效果、教学目标的既定还是从完成上来说,是成功的。
特别是“双基”扎实、真实地得到重视和落实,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上,做到了真正的以生为本,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落实“双基”《临死前的严监生》中节选的人物,应该说学生早有耳闻,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别嘴,不好读,很多字不认识,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
而夏老师面对的是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夏老师一开始让学生聊天一样让学生来观察自己,说说自己,通过学生观察老师的言、行,来引入课文,这一点看似随便,其实是让学生在聊天中非常轻松地进入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当学生读课题读错时,老师又认真地加以纠正。
然后进入到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来读,在读时指导了学生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甚至是指导了学生读书的语气。
读好以后,又让学生找找过去的文章和现在的文章一一样的地方。
在公开课上,夏老师如此舍得花时间在字词上、在课文的朗读上,可见对双基的重视和落实,同时也说明了夏老师很好的领会并实践了高段语文要重视课文的整体把握这一要点。
二、以生为本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
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
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
夏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如:夏老师:谁能来告诉我们严监生哪个小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两个手指头。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篇1教材内容:《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
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度贪财的“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把握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时,能体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将这些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并非易事。
学生也普遍有了阅读的习惯,爱读书,但是对比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对比阅读能力欠佳。
而此篇文章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白话文,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理解“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教案、反思李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教案、反思李《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第二小学李芳一、单元重点简析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二、文本简析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
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三、学习对象分析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重难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六.设计理念1、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力求落实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我从学生真实阅读的角度,不求深,不求远,扎扎实实领会编者的意图,扎扎实实投入文本的学习,扎扎实实体味人物形象,扎扎实实感悟文章的写法,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训练、运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感悟颇深。
李老师用猜谜激趣方式导入课题:‚我打谜语你来猜,猜出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这时教室里的小手如林,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林黛玉等名著中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堂上此起彼伏。
这样导课,既复习了旧知,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人物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你们知道‘监’的读音和‘监生’的意思吗?‛几十双好奇的眼睛企盼着,李老师顺势介绍,‚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严监生就类似于张举人、王秀才的叫法。
‛有趣的比方有利于学生根据课题猜文:本文讲的应该是读书人的生活状况。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李老师在介绍了严监生所拥有的财富后,就请学生说说:他的富有,让你想到那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的回答有:富可敌国、家财万贯等等。
接着李老师又出示了有关的成语,这就不知不觉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
然后,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样一个有钱人,临死前会是一个怎样的排场呢?这里先扬后抑,从严监生有钱入手,想像其临死前排场之迂阔,这使读者的视野与文本视野形成强烈的反差。
接下来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师者十分注重文本中的生僻难懂的陌生词语,求其甚解,板书概括地也很有特点,把主要人物的性格通过关键词语提示出来了。
在想象练习写话这一环节,由举一而反三,有前面的示范引领,到独立思考想像,在写作上基本扫除了障碍。
李老师在落实练笔活动时,体现了读写结合。
当然这样的设计,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读写结合不应模式化,必须体现文本的特点,尤其是文本言语形式上的写作特点,练笔不仅是深化理解课文的一种方式,更是让写作知识提升为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李老师通过一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图片来介绍这本书。
我认为这是窥一豹而见全貌,教师要教文学经典作品节选内容,必须对整部作品进行认真阅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高瞻远瞩,对教材文本有所超越,才能更好地做好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和点灯人。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今天,我有幸听取了王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感触颇多,现撷取主要的感觉赘述如下:在我的感觉上,王老师这节课上课外拓展的这些资料引用得恰到好处,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揣摩、重点动作(两个手指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次摇头”两组语句的比较,这样的言语形式的分析这些教学设计都是值得我学习的,这些我个人认为优秀的地方值得我呆会儿好好去体味一番。
下面讲一下我对这堂课的个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整体感觉上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比较理性,开头设计的介绍文学知识这种意识是很好的,不过我感觉知识介绍得多了点,进入课堂节奏稍微慢了点,还有全体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整体感知较少,据我观察,好像全班学生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这样后面有些环节的教学有些疙瘩,不知与这课堂上的初步朗读是否有关?这里我冒昧地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想法。
我觉得“病重”这个看似没有力气的词语还可以再花更大的力气!当然王老师安排学生用一个词形容严监生的“病重”也是花力气的,但我觉得气力还不够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用一个词来形容临死前的严监生,理性思维、理性分析更多些。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用一个词形容临死前的严监生,学生搜索脑海中关于人即将重病去世的词就可以。
我所设想的的是,花大力气加强学生对“病重”这一词语的形象感受与体会,也就是指多一些感性的、形象的感悟。
比如,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读着文中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严监生的一张怎样的脸?你仿佛看到了严监生一双怎样的手?你仿佛又看到了他怎样的身体?其实,文中的插图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临死前严监生的.样子。
大家可以看,他瘦得真得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有意思的是,诸亲六眷个个身板宽厚,这几个人里面就算脸有瘦点的,衣服也穿得很宽松,连他三岁的儿子也白白胖胖的,编者这幅图选得真是入木三分,对比十分明显!我话说得有点远了。
言归正传,我前面所说的,利用想象也好,利用朗读也好,利用插图也罢,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会逐渐清晰起来:严监生临死前行将就木一只脚即将踏进鬼门关的生动形象,这个形象感受得越饱满,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病重”理解就越深刻,那么对前文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这些句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开封市解放小学乔金玲有幸在2013年开封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上听到了金明小学曹作人老师执教的第十册教材第七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与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相比,这篇文章更具有难度。
当看到这个课题时我一直在想:这个片段很难讲啊!该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呢?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很受震撼,他的课学生爱听,老师们也爱听;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们也有很多收获。
下面我从几点简单的谈谈我的体会。
一、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阅读古白话文,课文注释非常重要。
我注意到,曹老师在课上两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这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白话文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节奏明快,语言简洁教学节奏明快,简洁,没有多余的话语。
曹老师教学没有迂回,开门见山,直入课题,释题,指名朗读。
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别嘴,不好读,很多字不认识,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
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在曹老师的课上我看到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
如:导入课题时,“临”字的结构,“监”字的结构和读音以及写法,而后找学生说“监生”的意思再举例让学生明白。
然后,围绕“两个手指”展开学习,直指语言文字的内核,感悟人物,体会内心,学习写法。
三、填补留白,加深理解这篇课文教学最大的一个亮点,补白:“从严监生神态、动作中你感受到他的心理活动”。
老师在教学时通过众人的猜测,严监生的反应,再让学生想象严监生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如果此时严监生还会说话,他又会说些什么?这样思维的补白,让孩子从临死前严监生的神情、动作体会到严监生内心深处的世界,加深学生对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原点,有效提升
——评马依娜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本文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机会,马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中有两处地方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我将着重从这两方面来对马老师的进行我浅薄的评价。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临死前的严监生》中节选的人物,应该说学生早有耳闻,但是对于文本学生并不熟悉,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别嘴,不好读,很多字不认识,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
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在马老师的课上,我看到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
如:导入课题时,“临”字的结构,“监”字的结构和读音以及写法,而后找学生说“监生”的意思再举例让学生明白。
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的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马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环节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引导反复朗读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积累语言,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
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
马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比较。
马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严监生如果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并提供句式训练。
此时,学生的回答也就自然进入到了严监生的心里从而揣摩出来的:“你们怎么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从而凸现出严监生在生命若游丝时,却仍不忘两茎灯草的吝啬形象。
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
重要的内容。
马老师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还把修饰语去掉,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
之后又出示小练笔,让学生将刚刚掌握的知识真正使用起来,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的语用理念。
最后,我对马老师的课也有我不太成熟的建议。
在第三板块,找出文中诸亲六眷猜测严监生“两个指头”意思的句子时,可以适当地将课堂放手给学生。
可以尝试将要求告诉学生,如“严监生的这两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是划找下相关句子,并思考他们说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而后让学生先自由地找句子,并且将相关句子划一划,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生本课堂,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老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思考,会让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